常聽人說:「編輯是作者的第一個讀者。」這句話我深有所感。我的編輯純玲,是我非常重要的回饋者。
⠀⠀⠀⠀
⠀⠀⠀⠀
我不是一個很乖的作者。記得第一本書《情緒勒索》時,那時候我對於一本書要寫多少字還沒什麼概念。看完我初稿的純玲,讀完告訴我:「慕姿,你寫得很好,不過可以再加一萬字嗎?」
⠀⠀⠀⠀
⠀⠀⠀⠀
好不容易寫完的我,就跟交完論文聽到要再重寫兩個章節一樣地晴天霹靂,當時我剛好樂團要去比利時演出,我就默默消失了(編輯崩潰發現作者突然消失半個多月,書排定出版在即😱).......回國之後才又認命地跟純玲聯絡,然後寫完交給她。
⠀⠀⠀⠀
⠀⠀⠀⠀
面對我這個有時有點自我、想法有點多(餘XD)的作者,純玲給了我很大的包容與空間,讓我可以盡情地寫我自己想寫的東西。但對於我寫得好不好,她也是很誠實的。從純玲身上,我學到什麼是「溫和而堅定,誠懇不做作」地表達。
⠀⠀⠀⠀
⠀⠀⠀⠀
我很敬佩,我認為這是身為一個編輯很重要的部分,更不用談她總是很認真對待她手上的每一本書。
⠀⠀⠀⠀
⠀⠀⠀⠀
這也是我在寶瓶看到的精神。
⠀⠀⠀⠀
⠀⠀⠀⠀
這篇,是我的編輯純玲寫下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
⠀⠀⠀⠀
當年紀漸長,已經愈來愈少有一本非文學書會讓自己讀得淚眼模糊,但這本《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卻讓同事們也都成了淚人兒。
⠀⠀⠀⠀
⠀⠀⠀⠀
書裡有8個不同背景、經歷與工作,但卻同樣為內在所苦(內在的苦楚溢到外在或說顯於外的恐慌症、憂鬱、購物成癮……但這或許也是身體為了保護心理,對外發出的求救訊號)的個案。
⠀⠀⠀⠀
⠀⠀⠀⠀
我們在這8個個案裡,都不約而同看到過往那個哭泣、不安、恐懼的年幼時的自己,而我們從來都沒想過,原來那個小時候稚嫩的自己,至今還在掉著淚、還在疼、傷口也還在滲著血。
⠀⠀⠀⠀
⠀⠀⠀⠀
因為我們早就長大了,因為我們早已用不錯的工作、收入來甩開童年時那個不安的自己了,而且那是久遠以前發生的事,若不是這本書,我們壓根兒不會再步上時光長廊,去敲開時間的門,去憶起年幼時那針扎般的疼痛往事。
⠀⠀⠀⠀
⠀⠀⠀⠀
但記憶是如此難以言說,你以為你忘記了(忘記了多好啊,背負著那樣沉重悲傷的負擔,怎能走得遠?),又或你以為你收藏得很好,你把它妥適收納在記憶的最深處,牢牢封存。
⠀⠀⠀⠀
⠀⠀⠀⠀
而且誰在過往年幼時,沒有一兩件別人看起來,就只是父母難免吵架,而媽媽任性得想離家出走的尋常事,但那時童年的你,哇啦哇啦地大哭在媽媽身後,你怯懦得想拉住媽媽的衣角,但卻驚恐得手都伸不出去……
⠀⠀⠀⠀
⠀⠀⠀⠀
大家口裡的尋常事,對你來說,卻是把你的心撞擊得血肉模糊,你覺得你的世界碎裂成一片片。
⠀⠀⠀⠀
⠀⠀⠀⠀
怎麼辦呢?沒有人幫你,你只能自己開始縫補自己碎裂的世界,於是,你開始拚了命的努力,你努力把媽媽交待的事做好,你努力把爸爸在乎的功課拿到滿分,至於你自己的心情與感受,那一點都不重要。
⠀⠀⠀⠀
⠀⠀⠀⠀
你的世界都碎裂了,你的心情與感受,還重要嗎?
⠀⠀⠀⠀
⠀⠀⠀⠀
而,這成為日復一日的習慣……
⠀⠀⠀⠀
⠀⠀⠀⠀
你拚命的努力,但卻從來不是為了自己,只是你的人生,只有一次,你若不能為自己而活,待走到人生盡頭時,你的心裡會不會滿是無奈與悲傷?
⠀⠀⠀⠀
/
⠀⠀⠀⠀
慕姿心理師以迥異於大部分心理書的方式,細膩同理地陪伴8個個案從防衛、嘲諷、卸下心防,到終於願意述說自己早已遺忘,但其實禁錮著自己的塵封往事,過程充滿懸疑與吸引力,頻頻勾住讀者的心。
⠀⠀⠀⠀
⠀⠀⠀⠀
願大家翻閱此書時,都能在淚水中,給過往受傷又哭泣的自己,一份大大又溫暖的擁抱。
⠀⠀⠀⠀
#你以為你把小時候的自己封存得很好
#但其實
#他還在哭
⠀⠀⠀⠀
(Muse Chang) 寶瓶文化
⠀⠀⠀⠀
博客來:https://reurl.cc/L06nla
金石堂:https://reurl.cc/MZyzjm
誠品:https://reurl.cc/WEx2b7
讀冊:https://reurl.cc/9ZRnnv
恐慌症 疼痛 在 王麗雅 Liya Wang Facebook 八卦
正在前往富士山馬拉松的路途中,心情是期待又怕受傷害,找出2013年的初馬心得想來舒緩一下,掉入回憶的漩渦更緊張了, 請插播:金門王與李炳輝~來去夏威夷
🌴🌴🌴🌴🌴🌴🌴🌴🌴🌴🌴🌴🌴🌴🌴🌴
還記得起跑前被自己ㄧ陣感動而鼻酸,選擇夏威夷Honolulu 當做是初馬,因為兩年前人生重大變故失去方向時,逃到這裡來放空,療癒系的ㄧ片土地,海風的吹走心中的枷鎖,艷陽曬乾了臉頰的淚水,而當時只是笑著看參加馬拉松的人們,讚嘆他們的熱沉與信念,覺得自己頂多就是曬曬太陽泡泡海水的戶外型花瓶,學生時期體罰就是跑操場,體育課愛翹課必被當,馬拉松這個名詞離我好遙遠。而回到台灣之後的日子沉迷於不見天日浮誇中年危機單身生活,看似亮麗在高台上的表象,裡面是灰的沉的,不穩定的工作沒有安全感也不容批評害怕寂寞不敢與自己相處,不想清醒不想睡,睡了就不想起床,我猜,是心死了吧!死透了!直到認識了ㄧ些愛運動的朋友,不經意的說:你只是看起來皮膚黑運動型,跑得動嗎?你早上爬不起來的啦。ㄧ開始或許是賭氣也可能是某種自虐,做了一些原本自己討厭的事情,清晨起床與跑步,叛逆的開始了我的運動生活,接著被其他人笑看撐不了三個月,直到現在,繫著號碼布跑在這裡~
ㄧ開始天還沒亮的耶誕燈飾街景與海岸線日出、火山獨特的稜線、乾淨的空氣加上許多日本來的變裝跑者,還有台灣來的跑者ㄧ路打招呼互相打氣,都讓人精神百倍的往前邁進,可以說是輕鬆過了21公里,才正想體會腦內啡的爽快,不超過吃完ㄧ包能量補給膠的時間,耳邊響起教練們在我出發前交待ㄧ定要有到36公里的全馬練習,我卻偷懶的只練了ㄧ個21公里,現在腳底開始痛了,太陽越來越曬心裡越煩腳越痛,像踩在火燒針山上,每3公里就停下來拉筋伸展,再次起跑的疼痛就加倍,擔心自己會爆炸血肉模糊的恐慌症發做,天啊!這是ㄧ場不限時的馬拉松,不會因為要關門被驅離賽道,放棄的話要怎麼叫計程車?美國計程車又超貴,飢餓的腸胃因吃了太多能量膠覺的噁心,再往前跑跑,吃吃路邊熱心加油民眾的鹹餅乾,好吃可是好渴好乾,再往前跑跑補給站喝水,當看到終點時,沒有預期的痛哭流涕,意志力搏鬥的痛苦淚水還沒有乾,四週圍忽然變的很安靜,剩下自己懊惱訓練不足的責怪加上完成了全馬的喜悅,交織著出發前所有人的鼓勵與加油與ㄧ些質疑,滿滿的思緒心裡卻空空,像個遊魂ㄧ樣的飄回房間,是的!我的意志力戰勝了欠佳的訓練與能力,但卻被那分秒的數字打敗了,甚至質疑自己為何要跑馬拉松。
真的有在練,只是練不夠 ……
馬拉松不只是流流汗的移動,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另人驚訝的是跑完痛苦的人生初馬才過ㄧ晚,我竟在昨天跑過的Diamond Head beach 跟自己說"如果認真訓練,明年的狀況ㄧ定更好,可以擁有再次超越自己的絕佳好機會"。馬拉松讓人著迷的地方,是讓ㄧ個凡人的身心靈,穿梭在天堂與地獄之間,掏空後變得更堅強,然後得到成就感與某些啟示再回到人間,除了ㄧ些外來的聲音,會聽見最重要的自己,在書中歐陽靖自稱是長跑傳教士,那我,就是因為馬拉松得到救贖的信眾。
我想要給一個對自己說:我以你為榮的機會。
#事隔四年
#我覺得自己進步了一些些了
#富士山全馬可以的
#2017Fujisammarathon
#2013honolumarathon @Honolulumarathon @夏威夷觀光局
恐慌症 疼痛 在 動物行為治療師戴更基醫生 Facebook 八卦
我們總以為自己愛狗
或許您不曾打牠,甚至不曾罵牠
但我們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
已經傷害了自己最愛的狗
那麼多人自稱使用正向訓練,提倡不要打狗
但是卻忘了什麼叫做Distress(痛苦)
你打牠或許會疼痛,但是過了就過了,如果牠的生活里存在著焦慮,無論是一般的焦慮、或是全面性的焦慮(廣泛性焦慮)、還是分離焦慮……甚至恐慌症(PD)……這些不是過了就過了的事。
那是一種痛苦Distress,目前在歐美受心理疾病痛苦的狗竟然高達 80%,而我們還在沾沾自喜的說自己不打罵狗,狗過的很好!
焦慮、恐慌是一種痛苦的疾病,是人類的自私所帶來的心裡疾病,怎麼分辨自己的狗是否在痛苦中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訓練固然很重要,但是對著一隻因為焦慮而行為表現不良的狗訓練,那是很殘忍的。訓練焦慮的狗,尤其是使用處罰的方式(不要以為P鏈不屬於處罰),只會讓焦慮更嚴重更惡化!
幾個簡單方法判定狗是不是有心裡方面的疾病:
對於外界實質環境或是社交環境產生不正常反應、過度反應、或是誇張反應,這些都是有問題的!
例如:
害怕本來是正常的,當陌生人出現在眼前,過度的害怕、竄逃、驚恐、或是害怕情緒持續不減緩、或是花了過長的時間減緩……這都是不正常的。
害怕不會因為成年後就好了,小時候會害怕,如果不趁早處理,成年後害怕只會持續下去而且會更嚴重!又比如焦慮,焦慮不會長大就好了,更不會自動痊癒。
焦慮、害怕、恐懼的神經反應是從交感神經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 軸(HPA axis)受到刺激後,讓身體可以對威脅作出反應,然後交感神經系統從大腦皮層下區和腎上腺釋放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以及腎上腺素(epinephrine),導致打架/逃跑/或靜止不動的行為反應,在生理上瞬間增加心跳速率,血壓,呼吸速率,以及內藏的血管收縮。同時也會刺激肝糖(glycogen)和脂肪的裂解,增加血糖製造以提供打架或是逃離立即性的能量。
刺激 HPA axis提供可體素(Cortisol)釋放以幫助立即性反應。然而慢性或是長期刺激會導致慢性緊迫(chronic stress),因而產生相關的醫療和行為上不良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研究顯示心裡因子比生理因子更能刺激HPA axis,因此心理健康對於身體健康和福利更顯得重要(Clark JD, Roger DR, Calpin JP. 2005)Levine ED 2008)
(看著自己的狗在戶外發抖,去醫院發抖、衝撞或攻擊別的狗或人,您只覺得它害怕或是脾氣不好?試想如果您每次出門都嚇到全身發抖,見到陌生人就拿刀砍人,難道只是“沒什麼”或是“脾氣不好”?是媽媽沒教好?
您還認為牠是“正常的”嗎?有太多我們刻板的認為沒什麼的,實際上都是它無以倫比痛苦下的樣貌!)
想讓貓狗長壽?
先給他們無憂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