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台灣女孩節,也是 #國際女童節。身為教育文化委員會的委員,我想在這邊推薦幾本關於性別的好書給大家。
📙第一本是《被隱形的女性:從各式數據看女性受到的不公對待,消弭生活、職場、設計、醫療中的各種歧視》。這本書提醒我們,所有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小至廁所的設計、大至醫療,很多時候都是以男性的角度打造,而忽略了女性的需求。
📘第二本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父權體制是什麼,對我們的行為造成什麼影響,以及身處在父權體制內的我們能夠怎麼做,這本書都有非常精彩的論述。
📗第三本和📕第四本分別是《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不只是厭女》。不管是在網路或是現實生活中,對女性的蔑視和羞辱層出不窮。透過這兩本書,我們能夠一探這些現象背後的成因,並得以檢視、梳理、釋放那些可能不曾覺察到的感受。
關於性別,我們都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努力以及學習的。身為一個國家政策的監督者、立法者,體制設計、抑或是社會結構上,有因為性別而造成不公平的情況,絕對是我必須去發掘、去衝撞的。
閱讀是一件有能量的事情,經由文字,我們得以驚鴻一瞥著述者的精彩思想,得以跨越時空與作者對話交流;而這幾本書,我認為能帶給大家更多反思,關於性別如何的影響我們去想、影響我們去看待自己以及身邊的人,以及如何的無所不在。
「性別打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賴品妤 Facebook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林薇Vivi Facebook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心得]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如何解開性別關係中的「結」?《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的評價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心得]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推薦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feminism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心得]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PTT推薦book 的評價
- 關於性別打結 在 馬娘娘ptt 看見父權體制--《性別打結:拆除父權結構》(一). 的評價
性別打結 在 林薇Vivi Facebook 八卦
「小小的行動,可以改變歷史
—— 我們都是寫歷史的人。」
/
那天聽著成令方老師談臺灣的婦運與女性公共參與,
最大的感受就是
「別再等了,就是現在,把希望變成可能」。
他談著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日常,笑著說,
「在我們那個年代,才不知道現在會變成這樣。
只是想說需要改變,那就提出來,然後就去做了。」
於是前人走過的步履痕跡,成就了我們現在的歲月靜好,
但永遠要記得,
你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而有天,我們也要擔起責任,成為負重前行的一代。
很多事情,我們習慣了,但不代表應該要是這個樣子。
歷史告訴我們,
’you name it, then you see it’.
唯有當我們把問題一個一個拋出、提出,
我們才會慢慢發現,原來這些問題,
真的存在,真的需要改變,真的可以更好。
就像性別打結中提到,
雖然我們都同住在這個體制裡無從逃跑,
但我們可以改變參與的方式。
而改變的第一步,就從發出聲音開始。
至於要從哪個議題開始,
成令方老師說了一個很有趣的回應,
「沒有什麼優不優先的,只有你在乎的。
從你自身出發,你最在乎的議題開始,
因為沒有人會比你更在乎。
即便一開始都沒有人相信你,
但只要你相信是重要的,
就值得去做。」
或許就像當初的他們,
因為在乎,所以在環境還沒有改變前,
就首先採取行動。
於是他們,成為他們當初想要創造的改變。
期待我們都能像老師說的那樣,
持續充滿熱情地,繼續做著該做的事,
直到再也不能再做的那一刻。
性別打結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八卦
(以下內容出自《性別打結》一書,是根據我摘錄的筆記,其中有用我自己的理解改寫過,非原文。)
--
父權體制將世界分成「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父權以「控制」為基礎甚於一切,它助長競爭、侵略和壓迫。
「控制」不僅形塑了我們的社會生活,也形塑了男人的內在生活,因為它在男性氣概的定義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一個真正的男人是有控制力的。
控制者將自己視為「主體」(主動的個體),而將其他人視為「客體」(被動的個體)。「客體」是沒有完整性與複雜性的東西,它們沒有歷史,沒有深度,沒有獨立自主性。
譬如,當父母在控制孩子的時候,他們往往表現得好像孩子不是完整的人,且說孩子無法理性思考、不懂事等等,而將自己的控制與體罰給正當化。
男人被鼓勵將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視為「客體」,而且都是從自己的控制感如何受到「增強」或是「威脅」的角度來看待世界上發生的每一件事。
男人愈是全神貫注在控制上,他的情人就愈不再是有感情、思想、意念和靈魂的完整個體,只成了鞏固男性氣概和紓解其焦慮的工具。
除了「控制」以外,男人不曉得要用什麼模式來與他人相處;一旦以「情感」為主要的交流模式,男人便會感到受威脅,像是在對他人示弱一般,以致「控制感」成了許多男人感到最親密的聯結關係——當男人們感到一段關係難以維持時,他們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強控制」。
當男人們實踐一種以「控制」為主的宗教,我們對於其他與控制無關的事物,很難不感到疏離,而我們也不免會以「控制能力」作為一種衡量自己的價值標準。
當男人用權力來定義他自己時,他們就只有在他們有能力使事情發生時,當他們可以控制某事、還有控制他們自己及女人時,才會感到他們自己像個男人。因此,他們註定要用外在於他們自己的一些標準來衡量他們自己。
這也就可以解釋:(1)男人總是以外在事業的追求(或各種無謂的遊戲的輸贏)來定義自己,而不重視情感或人際關係。(2)男人總是要展現自己獨立自足的一面,參與各種公共空間,避免被家庭拘束。
性別打結 在 如何解開性別關係中的「結」?《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的八卦
性別打結 :拆除父權違建》一書,從「結(knot)」的觀點出發,我們皆被綑綁於二元性別下的「結」,如何解「結」就成了的當今社會的課題之一。 ... <看更多>
性別打結 在 [心得]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八卦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無例外受迫於體制的所有個體致謝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44在我初始閱讀非法律類科書籍時,首先接觸到的 ... ... <看更多>
性別打結 在 [心得]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無例外受迫於體制的所有個體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44
在我初始閱讀非法律類科書籍時,首先接觸到的是Allen G. Johnson,之所以如此是因為
沒有了考試壓力想要接觸更多學科,而我們都知道自己身處在社會之中,對於社會學這個
名詞才會特別著迷,而他的著作《見樹又見林》的書名近人,讓人不會對於「社會學」這
個學科大名望之卻步,尤其更是內容上的平實讓初次接觸者能無困難地獲得社會學的知識
,因為整本書所告訴我們最核心的社會學觀念是:我們永遠地參與在一個比我們更大的體
系之中。他告訴了我們有一個比自己、比很多自己的總和還要更大的一個東西,存在於我
與我們之外,而透過我、我們與這個體系的互動,我們存在著。而這本書《性別打結》正
是當時延伸閱讀時所閱,也是我接觸女性主義的第一本書,早在《厭女》之前,更在近日
流行的《金智英》之前,而其中所傳達的訊息是我們所參與並與之互動的社會是:父權社
會(Patriarchy)。
父權社會有三個特點:男性支配(male-dominated)、認同男性(male-identified)和
男性中心(male-centered)。男性支配指具有權威性的社會地位一般都是由男人所佔據
,且提倡男性優於女性;認同男性所指的則是社會中所認為是「好的」、「正常的」與男
性以及陽剛氣質(masculinity)有關;男性中心則是指社會中的焦點總是放在男性群體
。這個體制無法說是男性有意識的選擇,但探究社會的樣態未必要溯因,也能去看見社會
的真相,並檢視與我們的理想(例如平等與公平的社會)有什麼落差,進而去思考是否要
透過實踐予以改變。
父權社會中,「支配」與「控制」是最重要的性質,讓個體遵循著社會規則生活時,逐漸
地被這兩個概念所束縛,換言之,社會支配與控制了所有的個體。這個社會運作的方式是
把男人與女人界定成不一樣的個體,而把一般人的特性予以性別化(genderize)成男性
的特色,就此可讓社會化的過程中,因所有個體在趨向完整,也同時塑造了對於男性的欲
求,並讓女性成為了社會中的次等他者(others),就此,也將界別出兩種性別概念:陽
剛特質(masculinity)與陰柔特質(femininity),分別歸屬於男性與女性的群體。
而社會是如何地支配與控制存在於其中的個體?性別之間,男性確實地被塑造是優於女性
的角色,但男性也與女性同樣的受到整個社會的壓迫。舉例來說,俗語有著:「男兒有淚
不輕彈」、「男人不能表達情緒」或「男人是理性的動物」,這些對於男性形象的塑造也
給予了這個群體社會期待,而這會產生對於群體中個體的束縛,男人不能哭也不能輕易表
達情緒、必須大方而且理智,更不用說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維讓男性認為自己「應該(
ought to)」擔負起所有經濟責任,即便至今的台灣社會仍然有不少人有這樣的認知。
但萬不可因此認為所有社會中個體都是同樣程度地受迫,因為女人不只被社會所壓迫,同
時也在社會的體制中被規劃進入受到另一個群體—男性所壓迫的位置,這是種雙重的壓迫
。「對女人而言,性別的壓迫與文化上貶低女性有關。女人是從屬的,被當成次等公民對
待,因為文化上身為女人就被定義為次等。」相對的,若身為男性,只因為是男性群體中
的一份子,必然地就處於一種特權地位。而所謂的特權與權利不同的地方正是在於:特權
沒有相對應的義務。而且,特權不是歸屬於任何一個個體的,而是歸屬於男性這個群體,
即便個體沒有意圖去壓迫其他女性,但特權就如同原罪一般烙印在群體所具有的身分—男
性之上。
「我不強暴女人,不代表我不參與在這個鼓勵男性特權和性別暴力的父權社會。」
社會作為一個系統,是獨立存在於我們所有這些個體之外的,我們不是它,我們只是參與
它,我們想認識它或許必須要認識個別的男人與女人或是作為群體的男人或女人,然而,
個體的總和並不等於社會。社會是獨立自主的,而社會期待正是社會鋪陳給所有個體「阻
力最小的路」。而光是具有這點的認知就有改變社會、改變一切的可能性,因為我們雖然
不是這個社會,但我們是這個社會的分子,沒有我們就沒有這個社會,而我們身為具有自
由意志的主體,我們具有能動性,每一個行為都是重塑社會的契機。「社會體系也是處於
流動狀態。社會並不是什麼永遠停滯不動的龐然巨物。只有人們參與其中體系才會存在,
因此體系必然是從此刻到彼刻、創造與再創造的動態過程。」就像社會心理學的實驗一般
,當我們處於群體之中而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例如在所有人面向出口的電梯中背對著出
口,這將造成其他人的不安,而這股不安正是因為該人的行為「反常」,因為「正常」正
是一條名為「社會期待」之「阻力最小的路」。改變的可能會出現在我們公開「反常」時
,我們展示了其他人有另一條路的存在,增加了「阻力最小的路」的阻力,也就增加了其
他人選擇其他選擇的可能性,因此,產生了對於父權社會存在的「意識」,而這層認知,
正是改變的開始。
我們身處在父權社會中可能不知不覺,就連語言不僅是早就被建構著的,更是建構中的。
我們會說醫師跟女醫師、律師跟女律師、老闆跟老闆娘,正是因為歷來位居這些社會角色
(醫師、律師、老闆)的個體絕大多數是男性,因此而形成的概念正是男性的,而常態使
用又讓這樣的觀念更加地根深蒂固,所以當這個角色是由女性位居其上時,我們添加了一
個性別標誌來辨識這個個體,她是個醫師,但她是女的,所以我們說女醫師。然而,甚至
對於父權社會的存在有意識者也可能被誤導,例如「父權紅利(patriarchal dividend)
」這個概念,原先的意義是男人在父權社會中所獲得的有關榮譽、名望、指揮的權利或是
物質利益等等的紅利(參考 R. W. Connell,Masculinities,p.82,Polity Press,200
5,2nd edition Jim McKay, Michael A. Messner, Donald Sabo edited,Masculinit
ies, Gender Relations, and Sport,p.111,Sage Publications,2000 中亦有對此語
詞同樣地使用),卻被扭曲成額外好處(bonus)的意義成為女性雖處劣勢但也因此得到
其他若兩性平等所不會得到的好處,例如被請吃飯、不用負擔經濟責任等等。在這樣有意
無意地扭曲之下,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無處不在、無所不實地被這個社會所影響著。
社會建構了許多我們認知為現實的概念,上個世紀中葉之後我們知道的是性別(gender)
是社會所建構的,女性的樣子是被社會期待著的,但男性也同受其迫,社會中的個體無論
身分都不會是局外人,因為男性的樣子也是被期待著的,就如同先前所述地:所有人都被
這個社會所壓迫著。就如同張娟芬關於這個社會壓迫型態所說的,我們若要獲取自由—無
論男性或是女性,就必須要破毀掉壓迫與支配,我們才能知道我們是自由的,而不是身處
在枷鎖之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8.36.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58671025.A.2C7.html
印象中上野千鶴子的書有談到這個問題,性別打結處理的較能定性在理論性的分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