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日,我去內科巡房嘅時候嚇左一跳,事關見到登登醫院個外科醫生貌似係到幫某位病人伯伯打飛機。第一時間當然埋去睇咩事。
印度地大,醫生永遠唔夠。有啲時候,一啲跟過醫生睇症嘅人就會自立門戶自稱醫生,叫做 Quack。話說病人伯伯因為幾日去唔到廁所,搵左個 Quack,於是阿 Quack 幫佢插尿喉。呢樣嘢其實係一個好正確嘅做法,但係佢做漏左一樣大家考試都聽過過嘅步驟。
想當年考插尿喚,我地輪流插個個膠製模型,急口令咁樣背加讀哂啲步驟,醫生就會逐分剔。去到最後一步有個步驟大家成日都會唔記得左 Rap,就係「I will reduce the prepuce」,亦即係將包皮拉返好,冚返住龜頭。阿 Quack 就係做漏左呢個步驟。你可能覺得無咩大不了,但係病人伯伯嘅包皮就係因為拉低左太耐,箍實左陰莖拉唔返前,龜頭就漲大左幾倍,呢個情況叫做 Paraphimosis。外科醫生係到「打飛機」,其實就係嘗試將包皮拉返出黎,因為如果拉唔返,病人伯伯就要幾廿歲人無啦啦做手術割包皮。
今次除左痛同割包皮,好似都係笑話一則,但無醫德嘅例子當然仲有。
上回提到私家醫生會搵盡方法賺錢。
有一個孕婦係乙肝帶菌者。好多本地媽媽都知道,小朋友只要出世後打針免疫球蛋白,就有 95% 機會唔會受感染。呢位印度媽媽唔同。產科醫生警告完佢乙肝嘅危險,話打針唔會百份百安全,無啦啦就幫佢落左個仔,大概係因為要賺一筆手術錢。有一個孕婦,因為年過三十比醫生警告話小朋友有機會有染色體問題,比人落左個仔。有一個孕婦開刀生仔,有醫生會「順便」切埋子宮卵巢膽囊,收多一筆。貧窮地區嘅女士就係因為咁接受好多無謂嘅程序,好多甚至因為咁樣就死埋。
生命無價?印度有,大概幾千盧比。
#DrWhoHK
#DrWho去旅行
#DrWho印度神遊記
🔻🔺🔻🔺🔻🔺🔻
IG: DrWho.HK (instagram.com/DrWho.HK)
FB: DrWho.HK (Dr Who)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方健儀(Akina),無論退出主播界多久,都仍然是大家心目中的最強女主播。不說不知,伶牙俐齒的她,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傳統女子,她認為為人妻子,始終要懂得燒菜做飯,偏偏老公是個要求極高的人,第一次做菜就被他嫌棄難吃,害她氣得哭了,結果倒楣的當然是老公,以後無論吃甚麼都只能說好吃,又要跟Akina玩急口...
急口令例子 在 Facebook 八卦
【用可以代替不可以】更好的說不可以
用可以代替不可以,相信大家都已經不陌生,蒙特梭利所提倡的「正向語言」,就是希望成人能將否定的語句,改為正向的語句,使孩子能夠清楚明白的知道應該怎麼做,而不只是感受到一味的被禁止。我記得培訓的時候,培訓師還帶著大家一起做改寫練習,說實在很不容易,不是改得怪怪的,就是覺得很憋扭。但是透過不斷地練習,漸漸的也習慣了,能將大部分的語句都改成正向語言了,不過僅僅對於孩子而已,要對身邊的大人也使用正向語言,又是另一個更大的挑戰。
☘️ 舉兩個改寫練習的例子(範例僅供參考)
狀況一:小孩在桌上跳舞
否定句➡️ 不要在桌上跳舞,趕快下來。
正向語言➡️ 你可以在地上跳舞,桌子是用來工作的地方,你想要自己下來,還是我抱你下來呢?(如果孩子沒有下來,那就溫和堅定地抱他下來)
狀況二:小孩A想要做小孩B正在做的工作
否定句➡️ 不可以動B的工作,那是他的工作。
正向語言➡️ 你可以用眼睛看B工作,等他做完放回櫃子上,你可以拿來做。
\
我最近觀察到兩個孩子,一個是朋友的孩子,一個是我家附近公園經常遇到的孩子,他們的年紀跟我們家弟弟一樣都是兩歲。在公園玩的時候,他們經常嘗試觸碰一些大人覺得實在難以容忍的東西,特別是疫情期間,比方說:髒水攤、別人留下的食物或杯子、垃圾桶。又或者做出一些挑戰的行為,例如有人正在溜滑梯,但是硬要從滑梯下方爬上去。當這些情況發生的時候,其實家長都在旁邊努力的說不可以、不行、不要摸!但是他們像是聽不見似的,繼續勇往直前,直到家長強行把他們抱走,然後一陣哭天搶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根據我的觀察,這兩個孩子在做其他合理的探索行為時,或者雖然行為不恰當,但是可以透過正向語言來提醒時,大人因為擔心或保護心態,也一直在跟孩子說不可以、不要、不行。因此不管是符合兒童發展需求的探索,或者是真正的危急時刻,他們聽見的,都是一樣的負向語言,想當然,聽久了也就麻痺了,即便再危急,他們也不會停下來。
我幫這篇文章訂了一個繞口令般的標題,是想跟大家釐清,我們的確應當在大多情境下使用正向語言,但是在真正危急的時刻,是需要使用「不可以」的!並且那樣會使得不可以真正的奏效。我在學習正向語言時,培訓師跟我們強調,「真正危急的時刻,可以使用NO and STOP!」 ,但是唯有在平常不濫用「不」的前提下才會奏效。
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我一直很努力的把我的語句改成正向語句,所以在真正危急的時刻,我說出的NO and STOP 他們都能聽進去,因為他們知道,媽媽說出那些話的時候,就是真正危急的時候,因而停止行為。我曾經很懷疑正向語言到底有沒有用,幾年後我在孩子身上看見這樣的成果時,明白了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並再次對我的女神蒙特梭利女士肅然起敬。
使用正向語言,會讓孩子的情緒穩定許多,因為他們天生喜愛探索環境、對世界好奇的心,如果被一味的被禁止,自然會出現反抗。經常有家長說,每次跟小孩說不可以,小孩就愈要,講了幾百遍,小孩就是故意跟我過不去。其實,他們不是要跟大人做對,他們是在滿足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而已,因為,生命會自己找出口。
\
「在日常中落實正向語言,關鍵時刻勇敢說出不可以。 」
———————————
相關文章:
帶孩子一起體驗正向語言的力量
https://reurl.cc/R0enyz
#正向語言
#positivelanguage
\
——————————————
🕯蒙特梭利相關文章:
【家,是最蒙特梭利的地方】
https://reurl.cc/ogKoN5
【在家如何蒙特梭利】日常生活教育
https://reurl.cc/YOkN70
【在家如何蒙特梭利】感官教育
https://reurl.cc/rgKGdr
【在家如何蒙特梭利】語文教育
https://reurl.cc/Akbmn3
【在家如何蒙特梭利】數學教育
https://reurl.cc/KAOYKq
【蒙特梭利教室的慶生】
https://reurl.cc/GmGRMG
【蒙特梭利選書原則】
https://reurl.cc/NrNmz9
【用可以代替不可以】更好的說不可以
https://reurl.cc/3abErl
【不完美,才完美】經驗中學習
https://reurl.cc/KAOnVM
【相信孩子】只幫一點點
https://reurl.cc/a9Mj63
🌱正向教養相關文章:
【頂嘴、唱反調)】歡迎光臨
https://reurl.cc/R09lAg
【新來的鄰居】孩子之間
https://reurl.cc/yEKj22
【不需要教孩子畫畫】
https://reurl.cc/pgKjQQ
【吼弟弟vs不吼弟弟】意外的體驗
https://reurl.cc/dGqjdV
【自然/邏輯後果的魔力】白內裝椅背教她的事
https://reurl.cc/eEV40Q
【小手和大手】跟孩子道歉(一)
https://reurl.cc/EnbMq0
【河東獅吼過後】跟孩子道歉(二)
https://reurl.cc/zeKRgy
【鹿的耳朵掉了】你相信你的孩子嗎
https://reurl.cc/kZ8YNL
急口令例子 在 黃彥鈞 黃老斯 Facebook 八卦
#孩子需要的是答案還是引導
#又是給魚竿還是給魚吃的問題
#讓我喝杯咖啡先
有次在治療室來了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
我請她拼一組12塊的6面立體拼圖🕵🏻♂️ ,
她愣在原地,看起來不知所措的樣子,我看她挺困擾的🤷🏻♀️,就問她:
『怎麼啦?有什麼地方不懂的嗎?
是太難了?還是太簡單了?』
「因為老師沒有說,
所以我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拼?」🤦🏻♂️
我回頭看了一下媽媽,🤔
表情有點尷尬且欲言又止,
然後發現母女二人在對望著,😐😐
媽媽想要下指令,女兒則是在等待。🕰
我們三人在治療室中大概沉默了十多秒鐘,⏳⏳
媽媽終於忍不住對女兒說:
『你覺得該怎麼拼就怎麼拼呀!』🔜
她拿起一塊拼圖放下後又停止了動作,
過了十幾秒後我又重複了剛才的問句,
女孩竟回:
『你們都沒有講話,所以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
—
#學習良好_挫折忍受度卻很低
其實這位女孩在班上成績都名列前茅,
智能發展與表現都不差,💯💯
當初是因為媽媽覺得她的
「動作不太協調」而帶來上課的,
我評估後原本只是想在活動中
加入拼圖,增添一點變化📝
想不到,意外發現了母女的互動情況,👩👧
進而發現媽媽在教養孩子中需要調整的部分。✍🏻✍🏻
雖然女孩的成績不錯,
面對事情的挫折忍受度卻很低,⬇️
像是這個拼圖到後來,
她自己拼了五六塊之後就放棄❌
並且把拼圖都推倒不拼,
嚷嚷著說自己不會。❌❌
可是她並非真的不會。
家長在意並認為孩子是「協調」的問題,
對於其『挫折忍受度』方面雖然覺得有點困擾,
但也沒有太放在心上。
以我們專業人士的立場來看,
這卻是重要的關鍵。
—
#過度保護的成長過程
經過訪談與觀察後得知,
家長從女孩小的時候就擔心她犯錯、
或是吃虧受苦受傷,🌡
所以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事先預告、
提醒、警告,要她這個不要做、
那個不要碰、現在做這個🚫
等一下做那個,
限制了孩子探索環境的自由度,
漸漸地演變成作業、💻
各種大小事情她都是大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女孩最後也放棄了探索的意志,
消極地等待每個指令的下達,
因為她自己要做什麼事的話
就總是會被限制、被要求、被『建議』,
若沒有按照建議去做,
大人就會一直在旁邊強烈地要她聽話改正、接受建議☑️,
理由是:
『這些全是為了你好、
聽大人的話比較快、這樣是保護你...』
所以孩子現在沒有指令就不做事,
以免後面家長又要說長篇大論或是壞了和氣。
(你看看,揠苗助長🌱)
然後,她就變得懶得思考,
反正有人會說答案、有人會下指令,
她只要好好地把書念好就好。
動作不協調也是這麼來的。
她原先是個勇於嘗試冒險的孩子,
逐漸變得退縮畏懼😫,
因為被保護地很好,所以接受到的環境刺激也少⚡️,
動作經驗不足、練習的時間也不夠,
加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大人指導後完成的📑,
表現得都不錯,
因此只要自己做的一點點小事沒有完美無瑕,
孩子便想逃避自己執行,挫折忍受度極低。😢
—
#孩子表現不好_理解比糾正重要
#但是家長通常都好心急呀
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
背後的原因包羅萬象🔆,
要好好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以這個故事來看,
希望家長能多給孩子一點探索的空間、失敗的機會,
若太少讓他們自己嘗試的話,
生活中的刺激過低,大腦與身體的經驗值過少💤,
之後遇到新事物、新環境能夠舉一反三的類化能力也會不足,
適應環境的速度就會下降⬇️⬇️。
同樣的,遇到家長問我問題,
通常我都不會立刻回答,
而是需要經過「觀察」與「評估」
才能給予建議👨🏻⚕️,
就像這個例子,媽媽可能會問我:
『我的孩子小學三年級了,
體育成績表現不太好,動作協調不佳,
請問應該要怎麼加強?
要做些什麼運動來改善呢?』
🧗♀️🤽🏻♂️🏄🏻♂️🚴🏻♂️⚽️🏀⚾️
若媽媽沒有帶孩子來找我評估的話,
按照自己認為的狀況上網查資料或買書來看📖,
給予孩子的幫助就未必能精確,
甚至有可能大相逕庭⚖️。
所以,比起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保護,
孩子更需要細心地觀察與耐心地引導。
總而言之,「觀察」、「觀察」、「觀察」!!
#下次來談談挫折耐受度
#比起孩子黃老斯更擔心爸媽
-\-\
📌 #爸媽請放心 📘 https://goo.gl/Ybxoms
📌 #黃老斯Youtube頻道 訂閱 🎲 https://goo.gl/yFcCGo
📌 #黃老斯 IG 歡迎追蹤 👉 @ot__huang
🎉 黃老斯LINE貼圖上架啦!來此購買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4494525
急口令例子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方健儀(Akina),無論退出主播界多久,都仍然是大家心目中的最強女主播。不說不知,伶牙俐齒的她,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傳統女子,她認為為人妻子,始終要懂得燒菜做飯,偏偏老公是個要求極高的人,第一次做菜就被他嫌棄難吃,害她氣得哭了,結果倒楣的當然是老公,以後無論吃甚麼都只能說好吃,又要跟Akina玩急口令。Akina倒是跟老公鬧着玩,心裏卻非常感激老公,希望自己成為賢妻,成為每天做好飯等老公回家的全職師奶!
食譜
材料 :
嘉美雞 1隻
大冬菇 8隻
雲耳 約10塊
金針 適量
紅棗 10粒
杞子 適量
葱花 適量
薑絲 適量
油 隨心
鹽 隨心
糖 隨心
麻油 隨心
花雕酒 隨心
做法:(例子)
1. 將嘉美雞洗淨斬件,混入薑,油、鹽、糖、麻油、花雕酒,醃一小時
2. 將冬菇、金針、雲耳、紅棗、杞子泡浸至軟身
3. 泡浸至軟身後瀝乾水,混入嘉美雞再醃一小時
4. 所有材料放上碟,隔水蒸10分鐘
5. 撒上葱花即便完成
採訪:黃寶琳、李海洋
攝影:謝本華﹑胡浩賢
剪接:謝本華﹑胡浩賢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