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科醫生30年,早就養成一聽到電話鈴聲,立刻醒來的習慣。今天凌晨一點多,我接到電話通知環南市場PCR篩檢出41位確診者,北農相關的一、二市場則是11人,其中有4例因為CT值超過30,可能是感染後的殘留,傳染力應該很低,因此中央也認定為舊案,不再編列案號。
第一時間,我們下令環南市場休市三天,從這刻起,只出不進,並請警方維持秩序。再來安排確診者到防疫專責旅館隔離,進一步匡列接觸者,今天要完成所有確診者疫調。
其實,當社區裡還有潛藏的感染源,疫情可能隨時復發。批發市場,人數多、組成複雜、流動性高,甚至來自各縣市,這個月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做跨縣市疫調的整合,才逐漸拼湊出疫情的全貌。
最近北市新增案例高達50%與市場相關,很可能萬華前一波疫情傳到北農第一、第二市場,再傳到環南、或其他傳統市場。因此過去十二天,台北市啟動了批發市場防疫專案。
我們先在農畜漁花四大批發市場做五千一百多例的大規模快篩,快篩陰性就先打疫苗,共打了一萬四千人。因為打疫苗,需要10 ~ 14天,才會有保護抗體,在此之前仍可能感染。所以7/1起再做一萬一千多例PCR,把可能的感染者挑出來,防止再傳染。
先全面打疫苗封住未來的感染風險,再往前清理感染者。否則我們將陷入一篩再篩,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確診者也不斷出現的窘境。兩面作戰的結果,永遠無法止血。
快篩、全面疫苗施打、普篩PCR、疫調、匡列、隔離,一步一步抓出潛伏黑數。因此今天的確診數字,不要太緊張,這是大規模篩檢的必然結果。我們已經讓這區的市場工作者全面施打疫苗,再把社區潛伏的黑數也抓出來,才有解決的一天。
各位市場的朋友,辛苦了!我們會努力,讓各位儘快安全、安心的回到工作崗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三級警戒以來,今天連續第二天新增本土病例在200例以下,指揮官陳時中鬆口表示,疫情確實有往下的趨勢,大家覺得6/28能順利解除三級警戒嗎? ⭐鍾欣凌、楊麗音婆嬤教防疫!用視訊「博」感情超爆笑 ► ►https://youtu.be/MM4aLCusZBs ⭐新冠確診者心聲 : 沒發燒快篩陰性..症...
快篩陰性傳染力 在 賴清德 Facebook 八卦
這一仗,只有病毒是敵人
台灣這波社區感染來的又快又急,從5月15日雙北地區實施三級警戒以來,看到多數國人自律、配合,加上指揮中心一連串的加強措施,讓疫情控制朝向正確而且好的方向發展。
一、 疫情熱區加強篩檢:指揮中心已和地方合作加速篩檢站設立,增加篩檢量外也簡化通報程序,並號召民間相關有檢驗能力者投入,快速找出潛在感染源。
目前台灣確診病例是以標準的確診工具RT-PCR依據,偵測的是「核酸檢測」,也就是直接找病毒測,準確性最高。而最近熱議的快篩,在使用上要非常小心,抗原快篩試劑只會測敏感度,不是直接測病毒,所以會出現「偽陽」或「偽陰」的誤差問題,偽陽性過高的試劑會把非感染者誤認為確診造成恐慌,偽陰性過高的試劑則會漏掉輕症或無症狀病患。
抗原快篩用於全國無太大意義,但在疫情熱區可以先快速把可能的病人篩出來隔離,不過要避免使用偽陽篩出性高的試劑,指揮中心也將針對如雙北這樣有大量病患的熱區啟動快篩,但是最終還是要以核酸檢測做確診的依據,才能如實呈現疫情的趨勢。
我也要再次強調,珍惜醫療資源,無症狀、無接觸史、無活動史、無疑慮者,沒有快篩必要,千萬不要貿然出門篩檢,反而讓自己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中。
二、 擴大醫療量能:明確落實病人分類、疾病分級、就醫分流的措施,讓醫療服務能量能維持運作是防疫上重要的作為。
為了疏解醫療院所壓力,避免病患或想篩檢的人一窩蜂往醫院跑,指揮中心和地方政府除了設置篩檢站外,也正積極盤點擴增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的數量,並設置專責醫院。
陽性輕症及無症狀的病患可以收治於加強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有明顯症狀者則收治於專責醫院;若重症或病情轉趨嚴重時,可由醫學中心醫師會診、支援照護或是轉診至醫學中心接受重症照護。
同時,醫師公會全聯會號召萬名基層醫師,協助政府防疫作戰;診所基層醫事人力也紛紛投入地方設立社區篩檢站;台北市上千位退職、退休醫護人員響應市府投入醫療前線,感謝這些無私的醫療防疫戰士,讓各地醫療機構服務能量持續擴大,維持順暢。
三、 全民防疫的決心:我先前提過COVID-19和SARS性質不同,SARS致死率高,但COVID-19相對低,特別是這次台灣感染的英國病毒變異株,傳染力強且輕症居多,指揮中心已經從二級升至三級警戒,強制戴口罩且大幅降低人流移動、群聚,就是希望減少接觸、傳播鏈不要快速增加。
這兩天民眾自發性宅在家,許多平常熙熙攘攘的街道和景點,在假日卻空無一人,這不是冷清蕭條,這是展現全民齊心防疫的決心,感謝每位待在家和政府一起努力阻斷病毒傳播的國人。
疫苗是這場病毒對抗賽的終結者,在蔡英文總統、陳時中指揮官及蕭美琴大使努力下,國際採購的疫苗陸續抵達,加上國內研發疫苗順利跟上,只要提升國人疫苗施打率,發揮群體免疫,就能根本讓病毒斷鏈。在此之前,請大家繼續配合政府公共衛生防疫政策。
這幾天熱區的陽性率,雖然並未快速攀升,但仍然不能掉以輕心。由於宣導後有症狀、接觸史的人會出來篩檢,因此需要持續觀察,是否因為短時間內確診可能性高的人篩檢量較多,或是病毒持續在傳播。
COVID-19英國病毒變異株一般認為潛伏期通常是5到7天,這陣子的確診數量是反應前一兩周的疫情,實施嚴格管制措施的成果,則在本周之後陸續才能觀察得出來。
大家無須過度焦慮及不安,只要繼續落實戴口罩、加強手部衛生清消,減少不必要移動、聚會,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我們一定能走出疫情,回歸正常生活。
照片提供:軍聞社
快篩陰性傳染力 在 潘孟安 Facebook 八卦
沒有暗礁,激不起浪花,正面對決Delta,這一戰,屏東守住了!
枋山、枋寮沿線是長長的海岸線,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這一次Delta變種病毒,如同潛伏海底的暗礁,在兩鄉捲起了千堆雪,前所未見的危機,在全體一心的危機意識,破浪前進,經過9天3階段不分日夜的百里交叉作戰,至今7/11的監測期屆期,這一波引信終於解除。
此外,所有集中檢疫隔離者,再採皆為陰性,全數解隔離,這二大指標的進展,是近期最令人振奮的喜訊,必須向關心屏東的各界與防疫夥伴報告。
回想最初從新聞看到Delta陸續成為世界各國的主流病毒株,但,總覺得是電視裡的疫情,雖然防疫整備照做,但,不免有一種疏遠的距離感。
6/22出現確診個案,經過疫調追查、採檢後,發現可能的感染源,再到6/25得知,境外兩例定序是Delta變異株,當下強烈感受強敵就在我們面前,卻看不見也摸不著,更不清楚它藏身在哪裡,當時,台灣沒有面對Delta病毒的經驗,卻直驅醫療最薄弱的偏鄉,老實說,在確定了敵人身分時,腦子瞬間空白。
屏東位處偏遠,資源短缺,大小挑戰和困難沒停過,養成了屏東人「遇到了,就面對」的生命韌性與行事態度。記得消息傳來,當時大家一陣恐慌,我嚴肅地跟團隊說,「只有跑得比病毒快,我們才能殲滅強敵」,就這樣,這場和病毒的對抗賽開打,到今晚總算是一個斷點。
屏東雖然非屬疫情熱區,但,我太清楚屏東的高齡人口、地域狹長、醫療短缺等先天條件的不足,一旦疫情來襲,定屬於弱勢地區,面對疫病是處於以卵擊石的下風處,所以,從去年疫情開始,團隊就循序累積戰鬥力,做好各種基本功。
面對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種病毒,落實精準疫調、擴大匡列、即時採檢,更透過熱區的社區篩檢站,建立層層防堵網,啟用萬人篩檢,讓可能傳染鏈的輪廓越來越清晰。
所幸,本土15例都能揪出密密麻麻的感染鏈,匡列至集中檢疫所隔離的667人,隔離者被接走的當下,被迫中斷手邊工作,包括正值產季的農作物缺人接手;家中的寵物無人餵食、進行中的工作臨時喊卡…,但為了社區的安全,必須料敵從寬,不得已採取了斷然措施,全數送往集中檢疫所。
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程監控至今,全數採檢陰性並解除隔離,今天,終於過了危險期,緊繃的情緒突然鬆懈,這才覺得有點累。
病毒永遠會以無法預料的時間,突然現身在始料未及的地方,屏東遇到這一波亂流,在猛烈的衝擊力與後座力下,一度搖晃,但,我們很快回神,總算沒有失分,迅速將Delta病毒止在屏東,就此畫下斷點,未在台灣蔓延,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再累,都是值得的。
請讓我再一次說謝謝,最要感謝的是枋寮與枋山的居民,犧牲自己的生活、作息,顧全了大局;謝謝這一仗所有同仁全力馳援第一線;謝謝中央全力支援集中檢疫所與資源,以及專家協助醫院管控措施,加上縣府總動員的行政調度讓策略同步整合,集中火力全力滅敵。
屏東人不畏戰的守護自己家園,這一役將會記在屏東的歷史上。
即使CDC評估社區已經安全,但,疫病來無影去無蹤,面對稍緩的疫情,團隊沒有放鬆的本錢,我們仍會嚴陣以待,配合微解封的進程,慢慢鬆綁各種禁令,開始重整日後生活。
這幾天,屏東的天空是清澈的蔚藍,飽滿的金陽灑落山間海畔,我們依舊挺胸向前,全速推進疫苗覆蓋率,讓放逐與分離不再。
快篩陰性傳染力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評價
三級警戒以來,今天連續第二天新增本土病例在200例以下,指揮官陳時中鬆口表示,疫情確實有往下的趨勢,大家覺得6/28能順利解除三級警戒嗎?
⭐鍾欣凌、楊麗音婆嬤教防疫!用視訊「博」感情超爆笑
► ►https://youtu.be/MM4aLCusZBs
⭐新冠確診者心聲 : 沒發燒快篩陰性..症狀只像感冒!
► ►https://youtu.be/r0JomsYM2ho
⭐新冠確診者心聲:人生沒有什麼意義了
► ►https://youtu.be/uHRDX-pFJfk
#疫情 #印度變異株 #指揮中心 #陳時中 #陳宗彥 #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