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欠感,通常夾帶著憤怒。
虧欠,就好像是你為了我做了什麼事,而我欠你。不論我是否主動請求,但只要你是為了我而做的一件事,並且帶有犧牲的成分,我就會虧欠你。
我常覺得虧欠這件事有個矛盾點,如果你是主動(沒有尋問過我的意願)犧牲自己來為我做某件事,卻又認為我該為此行為感到虧欠,那麼那個給予似乎並不是出於自然分享,而是出於勉強,於是這樣的付出就被計較著。因為計較,所以接收者並不認為自己是值得被給予,於是接受就成了一種虧欠,一份被施捨。而我們的文化及教育都教導我們,對於被給予要懂得感恩,於是那股虧欠感會推動我們去承擔對方的情緒及相關聯的責任包袱,但心底卻隱抑著一股說不出來為什麼的憤怒。
那是一種被推上斷頭台,還要優雅地宣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驕飾。
反向來思考,如果一個人自然地分享及付出,那麼接收著應該也會自然地感受到愛及關懷,因為愛的流動而感到心靈豐盛及富足,並且願意敞開心去給予及回饋,感恩必定自然浮現。在這樣愛的流動裡,並不會有虧欠感。那麼,是在什麼樣的給予及付出之下,會讓對方感到虧欠呢?
是否常聽到這樣的話:「我為了你做了那麼多,犧牲自己的夢想,放棄自己的工作,消磨了自己的人生,你就是這樣回報我的?」或是「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根本不需要受氣到現在。」,我們會發現這類語句中的付出是一種不甘願,是一種責任的推委,潛台詞像是說:「如果我可以做選擇,我根本不想要選這個。」,因此話中顯露出說話者並沒有為自己所作的決定負起責任,反倒是把這個責任推給對方,要對方為自己的不快樂負責。因此這個接收者就容易產生愧疚(虧欠)及自責感,認為說話者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而且有必要為此而負責。
我們可以來探究一下「犧牲」底下的心理動力為何。究其根本,犧牲底下所隱藏的是一股深層的無力感與匱乏,更是一份想要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意義。也就是說「犧牲」的背後,潛藏著巨大的自我「需求」。犧牲,是透過受苦的形式和歷程,來自我滿足內心的空虛和無意義感。犧牲者期待的是別人能看到他在犧牲、能憐惜、用情感的方式回報,就像是一道無聲的符咒:「我對你無怨無悔的付出成這樣,你是不可以丟下我的。」,甚至在犧牲者所提出的要求之下,別人沒有拒絕的餘地。這種強迫他人注意的控制力,是可以引起周圍人愧疚感的最有力的吸引方式。
然而犧牲者所換來的回報,成功的話就是接收者因為虧欠感而買單的順從,卻又有股無奈及憤怒感,若是相反則是接收者因為內在的愧疚而更加變向索討,來逃避內在的不平衡,因而更強化犧牲者的受害意識。
這讓我想到「婚詞離曲」這部影集裡的一對夫妻,老婆是完美聖人妻子,做牛做馬心甘情願地下嫁窮小子,自己累得半死存錢買車給先生開,然後把自己犧牲到體無完膚的境界,最後老公外遇。兒子及女兒為了母親偉大的犧牲及付出,覺得父親根本渣男,不僅不懂得感恩母親的偉大,還背叛為了他吃盡苦頭的妻子。這麼樣的完美聖人妻子,犧牲到一個無可再奉獻的地步,為何老公還會外遇呢?這就是犧牲背後的一股窒息感所引發的。那一道無聲的符咒,緊緊地扣出丈夫的頭:「我是這麼的好,你怎麼還這麼糟。」,「我為了你給出了我的人生,你不能抛棄我。」越是感到虧欠,越是有股憤怒,則越是想逃離。
#至於我們能怎麼做呢
#歡迎加入靈魂之旅D班行列
#週三班晚上8-9點
心甘情願相反詞 在 小樂:我的生存之道 Facebook 八卦
好書心得!
1.風險的定義,包含會產生虧損的可能,相對的也可能是收穫。人會憂慮是正常現象,假如你不擔憂未來生活,那表示你不夠了解風險。事實上,一切的理財投資都含有風險,就算你把錢全部存在銀行,先撇開銀行倒閉的情況發生,乍看之下好像完全無任何風險,但日後所收到的利息也是得繳稅,最嚴重更有通貨膨脹使生活費用提高,造成日後生活品質的惡化。【就算不投資只儲蓄,你的資產還是會一天天被吞噬掉。】
2.除非你生長在富裕家庭,否則唯一能使你脫離貧困的方法,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模式。不要整天光只想著工作,沒有任何人能靠薪水發財,卻有更多人因此而一貧如洗。所以,人一定要學會如何適當投資。【每人都想有錢,但並非人人都能致富,尤其是只靠薪資收入。】
3.只投入自己承受得起的金額,也就是這筆錢如果歸零了,並不會因此加重生活上的負擔。在投資的過程中,一開始就需有心甘情願承受虧損的心理準備。所以,每位投資者都要找到適合自己能忍受的風險範圍。人的一生,不可能完全逃避風險,而更應該接受風險,謹慎地以風險角度去思考評估投資損益。【不管哪些專家學者,說得再多天花亂墜,但絕對沒有無風險的投資。】
4.避免過度分散風險,適度的分散風險確實會降低損失,但太分散同時也減少致富的可能。如果一開始資金不大,卻為了多樣化,而把資金分散到好幾十種標的,等於需花更多精力與時間去研究。當一個問題時,投資人還能輕鬆解決,但如果一個接一個麻煩陸續呈現時,就可能會被逼得驚慌失措,何況一些剛入門的投機新手,更會被迫做出不理智的投資誤判。
5.要克服貪婪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貪婪是人類所固有的特質。貪婪的意思,就是要的更多,比期望還多,甚至渴望到使自己得意忘形和自我毀滅的程度,最終導致貪婪控制了原本意志,想說再多一點點就好,結果卻把錢輸得精光。【從長遠來看,當自己能克制貪婪慾望時,就會比大多數人守住更多財富。】
6.要學會如何投資獲利,就先得知道有哪些方式會導致投資失敗。大多數的投資人都希望自己買的股票能大漲特漲,但卻沒想到如果它跌了該如何應對,而懂得獨立思考的投資人,都會事先研究在買到不好公司時,如何能好好保全資產。當錢被卡死在一個錯誤的投資計畫裏,而無法去投資更好的標的時,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一個優秀的投資人,基本上需先了解自己可能會碰到哪些失敗情況,進一步尋找可靠且明確的證據,然後盡量避開它。
7.人性最大的盲點,就是很難承認自己錯誤。有些人試圖迴避痛苦,結果卻反覆地陷進不利於己的判斷中。當買進的標的出錯了,此時要做的是避免虧損再次擴大,應立即擺脫它,欣然接受小損失,設法找到更好的投資機會。但千萬別有價格下跌可能只是暫時性念頭,認為自己不可能會看走眼,一定是運氣不佳,說不定賣出是愚蠢的,只要耐心等待,時間將證明自己是對的。如此心態,雖然保住了自我,卻逃避了認知錯誤的勇氣,最後演變成阻礙累積財富的絆腳石。【學習如何停止損失,是投資獲勝的必要關鍵。】
8.人類的行為是無法預測的,更何況是整個市場動向,千萬不要相信任何專家或學者所言。假如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就要學會擺脫聽信預測的習慣。因為經濟學家、市場顧問、其他金融預測家,時常在變更他們的預測內容,只要他們多預測,總有一天會有正確的時候,然後就可大肆宣揚那次準確無誤的論點,但絕口不提其他幾千幾百毫無根據的無稽之談。【雖然每個人都好奇未來將發生什麼,但只單靠某些自稱專業人士的片面之詞,就採取買賣行動,則是非常不智之舉。】
9.股票市場幾乎沒有固定規則,不過卻有些書籍教導投資人利用某些公式,來判斷股價後勢漲跌,企圖找出那一丁點擊敗市場的可能,但由於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某個方法在某個特定時點可能行得通,然而用在你身上卻不一定會起作用,反之可能更帶來反效果。而有些投資人甚至對圖表線條深深著迷,認定市場變化能從其預測,如此能找到股價走勢的型態。其實愈覺得看到什麼,就愈讓投資人失去判斷力,就如同捕風捉影一樣,結果反倒因此自尋煩惱,胡亂做出買賣決定。
10.投資難免會犯錯,但不要因為念舊或意氣用事,而太依戀已經沒有希望的投資標的,尤其當手中的投資完全沒有進展還持續虧損時,就不該固執己見而死抱不放,避免怕懊悔而遲遲不做任何動作,平白損失大好投資良機。應提醒自己需根據當下詳細的評估後,隨時保持機動性,觀察如何從困境中爭取更多獲利機會。
11.不要過度迷信預感或直覺,也不要奢望會有好運之神特別眷顧於自己,對任何消息應保持謹慎與疑慮的態度看待,透過親身實證並理性分析。尤其是處理錢財這部分,沒有任何人會關心你的銀行帳戶金額,你得全靠自己,不要指望去依賴他人,要想著如何靠自己的理智去累積個人財富。
12.對事情樂觀是好事,但在財務上就得特別小心,太過樂觀往往會將風險淡化。如何在投資上贏多輸少,是靠了解如何在最壞的情況下,該採取什麼行動才能把損失降到最小。任何投資事業,都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結果,有的好,有的壞。在把資金投入時,就應捫心自問,如果事情搞砸了,將如何挽救損害。未雨綢繆提早訂出補救計畫,將使整體投資計畫較無後顧之憂。
13.在金融市場上,以多數人的看法來評斷股價未來走向,幾乎是沒什麼太大用處。很多時候大部分的人,對市場愈不抱希望,一窩蜂搶賣手中持股時,這時反倒是買進的好時機。相反的,大多數人吵著要買、用盡全力要把股票買到手時,就是該出清帳戶持股了。務必警惕自己,在做投資決策時,要思索無論做什麼,不管是否跟群眾同步,首先要有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否則最大代價往往得繳出昂貴的學費。
14.如在同一標的物虧了錢,千萬不要固執地不計代價成本,堅持從它身上賺回來,應把注意力移轉到其他投資工具上。更不要以向下承接的攤平方式,去挽救沒有希望的投資,雖然攤平會使自己有種短暫安慰的錯覺,好似平均買進成本越攤越低了,但如果攤平的是一個持續虧損的金融商品,它是無法讓你致富的,反而更會使自己處境越難堪,也錯失了投資另一項更好的標的之時機。
15.不管做任何相同投資,都不要被先前資訊給根深蒂固,該重新計算評估並反問自己,假定是第一次投資此商品,以當下狀況,是否還會把錢投進去?目前局勢是否就如自己所觀察一樣?如果環境出現哪些變化,能立即改變決定,還是持續買進?為何現在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以如此思路去看待每項投資決策,相信虧損的機率勢必會大大減低。
心甘情願相反詞 在 半瓶醋 Facebook 八卦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重新上映
不知道以前已看過的各位,現在再看一次之後感覺有沒有不一樣?
我完全可以預料如果我是當年就去看這部,一定無法理解這在拍什麼XDDD"
解析【盧貝松之聖女貞德】:貞德到底何罪之有?
「你竟敢告訴我上帝要叫我做什麼!」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1999)
電影的一開始,貞德這個可愛的鄉村女孩,天真地信仰著上帝,覺得上帝總是陪伴著她,甚至會時不時地「顯現神蹟」,貞德覺得只要每天都能來跟上帝說話,便心滿意足。直到親眼目睹自己的村子被英國人入侵、蹂躪後,貞德開始感受到上帝的憤怒,於是決定晉見法國王室,宣稱她收到了上帝之旨意,要率領軍隊去趕跑可惡的英國人......
雖然整體而言,盧貝松以意識流的方式,給了這部電影更迷幻、神秘的氛圍,動不動女主角就會進入彌留狀態、看見幻象,卻也因此讓電影的敘事節奏有點紊亂。不過看完之後,我才發現這部電影的重點不是在「貞德」這個歷史人物,甚至不是故事本身。創作者其實是透過【聖女貞德】這個故事,在「宗教信仰」與「道德」兩者之間,做了一場精采的辯證!
-上帝之死與現代主義-
在故事裡,女主角貞德總是怒火中燒、歇斯底里(跟蜜拉喬拉維琪在上一部【第五元素】的角色也有點像),發狂似地一直想出兵去攻打英軍、催促法軍振作起來,並鄙視那些膽小怕事,並為不願意相信她(上帝)的大人感到難過。連那些最前線的將士們都驚訝於貞德的憤恨以及決心,甚至感到困擾。
而對此,貞德的回答總是「這是上帝的意思」、「我讓上帝來幫我思考」或「我感受到了上帝的憤怒」.....等;不過也正因貞德那麼的堅定、勇往直前,反而鼓舞了人民與士兵,大家都信了她,跟著她一起向前衝,還因此幫法國人打贏了「奧爾良之圍」(Siege of Orléans)、「帕提戰役」(Battle of Patay)等幾場重要的戰役,一舉扭轉英法百年戰爭的戰情。
表面上,這似乎是個熱血女孩,在大人(父權)的結構中衝出突圍,靠著堅定的勇氣與堅貞的信仰,贏得了光榮與勝利,對吧?
可是,仔細想想,在戰場之上,貞德口口聲聲所喊的「上帝」,似乎已經成了一種號召群眾的說詞了。
本來她會看到幻象、在夢中有所感應,好像真的是傳達上帝意念的使者;可是等到她站在大軍面前,高喊「以上帝之名」,而所有士兵發了瘋似地衝進戰場,拋頭顱、灑熱血時,甚至還喊著「那些愛我的人,上吧~」的時候,這個舉動忽然看起來又像是單純在煽動人心了。
等到真的看見了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時,旁人一問「這不就是妳想要的嗎?」,貞德又突然疑惑了。
甚至到了後來,貞德與神祕老人對談時,開始反省自己以前看到的那些「神蹟」、打的那些戰役:
原來,這些戰爭、殺戮,全都是貞德自己想對英國人報仇,其實全都是「以貞德之名」去進行的,「上帝」根本就只是貞德自己一廂情願地欺騙自己,並且拿來說服群眾的「藉口」罷了。
而大部分的時候,貞德自己甚至都沒意識到這個問題。
甚麼是「上帝已死」?
上帝真的存在嗎?也許吧!但無論如何,「任何人」都不可能瞭解上帝的旨意,更沒有權力「如上帝一般」地命令他人該怎麼想、該怎麼做。
人,並不像神那般全知全能,因此只要是人所說的話、做的判斷,就一定有偏差;只要是人所訂定的道德規範、制定的法律標準,就一定不全面,一定不是真理。
說到底,人口中的上帝,都不是真正的「上帝」;所有「假上帝之名」的人,都不過是在說服、強迫大家相信他、追隨他而已。
所以才會說「上帝已死」,因為上帝本來就不存在於,那些喊著「上帝」的人的口中;更沒有真正存在於世上那些盲目追隨者的心中!
-世俗的道德v.s.超人的意志-
人類既然無法真的觸及上帝,換句話說也就無法真正觸及「真理」。沒有辦法全知全能,因此所訂立的「法律」和「道德」......等這些「世俗的標準」,就絕對是不全面、不合理,甚至還自相矛盾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套自己堅信的理念與道德觀,來約束自己、定義自己。只是我們有沒有辦法不顧世俗的眼光、大眾的輿論,即便與全世界為敵,也要實踐自己的想法,堅持自己的理念?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超人意志」?
電影後段,由於法國國王想要和英國人議和,便將貞德出賣給敵人,貞德因此被捕、遭囚禁,然後開始接受英格蘭的宗教裁判所一連串的審判。而這些神職人員、法學專家,或「博學的學者」,要給貞德訂的罪名,竟是「接受法王的物資支援」、「為了上戰場而著男裝」或「在戰場上揮劍殺人」,甚至是「相信上帝,卻不服從教會」這種可笑到極點的理由!?
一方面展現了那些把持著體制規則與發言權的高官權貴,可笑又可憎的嘴臉;另一方面呢,也讓我們見證了人類的自大,秉著「上帝」、「真理」的名義,以「世俗道德」妄自去審判他人、定義他人,而無自覺這往往是自打嘴巴。
而對此,貞德,就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我聽信於上帝,而不是聽信於你們王室和教會!
這是為何,就算面對再嚴厲的刑罰、再多的羞辱,貞德也是咬牙忍過,絕不屈服、妥協的原因;可是,這也是為何,到了後來,法庭開始拿「上帝」反過來問貞德時,貞德會被問倒、崩潰的原因,因為她終究不是完全相信「自己」呀!
-你們可以審判我的肉體,卻無法將我的靈魂定罪-
如上所述,人類的任何法律與道德都有瑕疵、其實都沒有資格去審判他人。因此,若我們堅信於自己的理念來看待自己的話,那麼能夠審判自己、將自己定罪的,其實就只有「自己」(與上帝)了。
換句話說,只有認為自己自認為有罪時,我才真的有罪呀!相反地,即便法律說我是罪人、道德批評我不對,甚至要被送上斷頭台執行死刑,可是只要我認為自己無罪就行,那麼他們囚禁我、殺了我,我都還是(意義上的)無罪的。因為我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你們說我這麼做錯了,但我覺得自己是正確的,那麼我就是正確的。(而為此是要承擔代價的)
只有當人堅持自己的理念與行為,而不被世俗、命運給打敗,且依然心甘情願、心安理得時,那個還在對抗的當下,生命的價值才展現出來。
在宗教裁判所對貞德進行一連串的審判時,貞德依然堅持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情、是在承上帝之旨意,而所有的行為也只對上帝負責,甚至還常常反過來嘲笑那些神父、教士。
而所有的神職,全都非常困擾,因為貞德既不肯認罪服輸,大家也找不到她說辭中的疑點,所以宗教裁判所完全無法將貞德定罪;許多人甚至還開始動搖了,懷疑貞德真的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因而更不敢妄下定論。
然而,貞德卻還是沒能堅持到最後,在被處死的前一刻,貞德向宗教裁判所妥協了,簽下了一份(她根本就看不懂的)「認罪協議書」,正式向教會承認了自己的所有罪名。
這時,雖然在凡間被赦免了,可是也等於她承認自己之前的那些行為、言論、信仰和思想,真的是有錯的。因此,上帝才又出現,並指控貞德背棄於祂;也因此,最後貞德才會依然被燒死!
至於死前,貞德為何還要向上帝的告解,並請求原諒呢?我想,貞德唯一犯的罪,就是「真的認定自己是有罪的」吧......
#TheMessengerTheStoryOfJoanOfArc #JeannedArc #LucBesson #AndrewBirkin #MillaJovovich #ÉricSerra
延伸閱讀:
【盧貝松電影中的「悍妞」們】
https://www.facebook.com/…/a.16526010114…/2429813270385838/…
【霹靂煞】經典台詞
https://www.facebook.com/…/a.16774337022…/1789037754463396/…
心甘情願相反詞 在 相反詞 的八卦
Provided to YouTube by Emperor Entertainment Group 相反詞· 蔡卓妍Twins Party (Sa 版) Released on: 2006-09-15 Auto-generated by YouTu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