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是感懷媽媽的時刻,當自己也是母親時,這個日子就兼具感恩與感慨了。
曾經以為,我受的心理學訓練足以讓我應付孩子的種種問題,我熟記發展心理學理論,但卻忘了這些大師當中沒有一位是母親或女性。
我沒有忘記理論告訴我,嬰兒前六個月是認知發展的重要期,要讓孩子在不同刺激下強化腦細胞的生長,同時要滿足他們的需求,現在回想起來,我家兒子的嬰兒期一定很疲倦,因為他不會被允許躺在那裡僅僅當個嬰兒而已。
對於現代母親而言,妥協、讓步及犧牲這等的美德,不會因女性主義抬頭,或多爭取幾天育嬰福利,而稍有懈怠及改變的空間,母親還是在「追求自我」與「成就家庭」間搖擺不定。
二十幾年來,我與孩子的關係是在一連串的揣測與妥協中穩固。
我當然不是一位完美的母親,但絕對是位誠實的母親,誠實的面對與孩子共有最好與最差的感覺,面對家庭與事業抉擇的矛盾,面對角色調適的困境,最重要的是,面對孩子帶來的挑戰時,仍然覺得「人間值得」,這是一段漫長的學習之路,而我仍在持續進步中…
母親節,祝福天下所有的媽媽,付出甘之如飴,所得歸於歡喜!
👉我的生活盡在IG:https://www.instagram.com/prof.kochihen/
👉🏻聽聽我與學生聊聊心事: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E8%81%8A%E7%99%82%E5%BF%83%E5%AE%A4/id1547235562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channel/4lA0y5YAwpk6lQFJBP?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hpxtlncqvapa/sets
同時也有5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我過去分享的許多心理學作品裡面 最常被引用的書籍就是這本《快思慢想》 在這世界上也活了幾十載 但我是怎麼做決策的我心中卻還沒個譜 而這本書就為這個疑問給出詳盡的解釋 為什麼我們會在很有自信時 做了一件明顯不理性的決策? 為什麼早上看見別人在吃薯餅 晚上的宵夜就像吃鹹酥雞? 為什麼我們被問今年工作...
心理學理論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八卦
你在職場上常有負面情緒嗎?
回到家常沒有好心情與親密家人相處?
你覺得很累很辛苦,卻一點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這種時候,你絕對可以緩下腳步,好好地理解自己。
因為,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所有的言語和行為,背後都潛藏未說出的渴望與心理需求,認識職場生態的心理反應,更能知己知彼、識人內心。
♥ 好評優惠全套1,990元(原價3,600元),了解更多:http://bit.ly/2KkrHBS
我與SmartM合作的【#職場心理學】線上影音課程,規劃出最重要的四大主題:「溝通」、「逆境」、「情緒」、「平衡」,各主題8堂課,融會所有職場相關的心理學理論,結合臨床諮商案例應用,舉出32種最精準、棘手的職場情境,一次為你透析人性規則的全貌!
職場心理學,用心理學洞悉職場關係,學習最根基的人性溝通,轉化職場逆境!
一、談溝通:知己知彼,識人心理
二、談逆境:職場中的八種「心累病」
三、談情緒:分析職場逆境,轉成工作動力
四、論平衡:愛工作,也愛家庭
32堂職場心理必修課:http://bit.ly/2KkrHBS
心理學理論 在 Facebook 八卦
#哭窮_越哭越窮
昨天開了新社群,也只在自己的臉書放連結,照理說就是有發摟我的粉~~因為可以匿名,真是想不到立刻就出現了「特別加入來罵我的」留言。
當人可以匿名時,就會出現許多真實面目,而活到這把年紀,看了已經不會生氣,而是從中反觀該種人類,可以用來提醒自己為人處世,以及教育孩子。
一旦匿名就可以攻擊有兩大種人:
一種是城府太深,所以用來作為達成目標的手段,畢竟帶風向傷人是最快的,引起輿論即使當事人清清白白也會蒙上一臉灰;
一種人是太蠢,以為在攻擊人其實完全把自己內在的遺憾缺陷曝露出來,以為亂罵人爽到了,其實只是自曝其短,更加深化了內在的傷痕。
\
所以來聊聊「哭窮」這件事。
我一直認為「好運」和「財神」是會跟這信念走的,當自己老覺得過得差、嫉妒他人、憤恨不平,就會開始屋漏偏逢連夜雨的衰神纏身感,所有不幸都會降臨到自己身上。這沒什麼不好理解,因為會自怨自艾的人,時間都會在抱怨與自憐,原本可以好好拿來讓自己進步、進修、賺錢的時間都浪費掉了;不然所有積極進取的粉絲說說看,是不是一旦你進入學習狀態,會感覺時間根本不夠用?
所以說是信念帶來好運、財神照顧愛錢的人也不為過,畢竟化成現實來看,積極的人機會自然變多、專注於事情進展上所以大腦不會處在DMN預設模式上(一種極度耗能、讓你深陷在腦霧中的狀態)。
昨天看了淡如姐的文章,討論了彭凱平教授的 『積極心理學理論』:人類的心理是漫長的進化歷史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和性選擇是產生這些心理機制的主要進化過程, #選擇出來的心理機制的意義是要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繁衍。譬如~當人們看見崇高美好的事物時,就會感受到一種積極的力量,這是因為 #迷走神經張開的關系。(以上節取自網路)
大致來說就是,腦科學是一種能積極改變人生的科學,你的選擇呈現了表現出來的言行,而你的選擇也決定了人生樣貌。
\
基於此我從來不哭窮,我還真的很怕自己越哭越窮!
我記得當初筋肉老爺剛中風時,只有跟一個朋友調過頭寸,好姐妹借我也已經如期還完;其他我都是跟銀行借貸,因為信用良好借貸順利,我連跟銀行哭窮都不需要,因為銀行也是很現實的,你哭窮他會怕你還不出來不借你,你跟銀行展示自己的賺錢力,越高就越好借錢。
所以我還真的不知道,人生走一遭,哭窮有什麼用。
當時我也沒把時間拿來哀怨哭窮,而是除了睡覺時間其他都很壓縮的在賺錢與進修同步,不然怎麼一個人賺到兩三倍的薪水?
斜槓是需要實力累積的;
看起來過很爽毫不費力是因為我用盡努力;
如果有網友誤會了我分享自己欠債、賺錢、從韭菜當起的歷程是在哭窮,那還真是欠缺文字閱讀能力,因為那是在鼓勵還沒有投資理財的粉絲,連我都可以,大家也一定行。
\
至於囤房與炒房我還真的沒在鼓勵!來說說我為什麼喜歡到處看房子:
基於以上「積極心理學」和「腦科學」,看房子可以激發自己想要更加向上的慾望,把賺到的錢放在其中作為資產配置,還可以留有後路當成退休後收租固定收入,選擇要不要傳承給小孩,一百種好處都會激發我更想要變強的決心!
一個自住、一個收租,我的規劃是未來要是能力許可,會再看第三間,畢竟要照顧筋肉老爺,可能需要兩間租金比較能維持退休後生活。
所以基於這個夢想,都會讓自己更專注於現在的自我進修,提升能力去賺到更多合理報酬,這跟炒房不太有關聯呢~而是積極理財的一環。
一邊看房、一邊玩台灣,這是非常棒的週末休閒,也讓我多理解未來想要居住的處所~譬如買在青埔後,搬出了台北市那種輕鬆快樂還真是難以言喻。
\
抱怨與哭窮唱衰,對自己的人生是沒什麼好處的;該位酸粉我知道你會看,畢竟你也是昨天看了我的貼文才加入社群不是嗎?
這篇我不是在罵你,是希望你換腦思考,這樣人生才會過得更美好;而你自己過的美好了以後,就不會處處看人不順眼,還要花時間特別加入社群,等了一天讓我核准你加入,在趕緊發文罵我了~~
浪費了一整天只為了罵我,時間有夠浪費哩!
#時間就是金錢呢
心理學理論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在我過去分享的許多心理學作品裡面
最常被引用的書籍就是這本《快思慢想》
在這世界上也活了幾十載
但我是怎麼做決策的我心中卻還沒個譜
而這本書就為這個疑問給出詳盡的解釋
為什麼我們會在很有自信時
做了一件明顯不理性的決策?
為什麼早上看見別人在吃薯餅
晚上的宵夜就像吃鹹酥雞?
為什麼我們被問今年工作如何時
卻只想到這幾個禮拜如何?
如果你想知道心智上的系統性錯誤
這本《快思慢想》我超級超級推薦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心理學理論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購買連結: https://bit.ly/3bvDHwC
全館不限商品折價券: https://bit.ly/2DJ3zZu
五分鐘精華版: https://bit.ly/37QkV16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好書(英文書名: The Intelligence Trap: Why Smart People Make Dumb Mistakes)
前一二章在敘述社會對於智力測驗的過度重視
並放入許多名人的犯錯故事來鋪陳
當中包含愛因斯坦、賈伯斯、愛迪生
講述為何這些聰明過人的專家
在面對某些問題依然會有不理性的行為
第三章之後開始對於心裡偏誤、群體智力下降等問題深入探討
更談到如何從教育面來進行改變
組織內如何改善
有短期能馬上使用的方法
也有長期能更遵循的原則
很少能看到這種
既包含了「故事」又兼顧「工具」的好書
我的Instagram(vincent_reading):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文森說書」: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心理學理論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某個讓專案延宕的同事辯解:「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很複雜,不是我能夠控制的」
某間餐飲企業造成顧客受傷,執行長出面表示:「我們已經盡最大努力的,但還是無法阻止悲劇發生」
怎麼了
為什麼認錯這麼難?
這本《錯不在我》將自我認知以及認知失調講得非常深入
過去有好幾本心理學著作都曾提及
可遠遠不及這本書的深入
其中談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
1. 意識形態的產生(素樸實在論)
2. 對醫療產業、司法、親密關係等等的影響
3. 行為與態度互相影響
希望透過我的分享
能與大家一起享受這本精彩至極的大作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心理學理論 在 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 的八卦
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找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心理學理論 在 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 的八卦
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找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