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的心理治療】
'
在《麻醉風暴2》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醫師熊森在面對緊急醫療病患的傷重不治,內心罪疚痛苦不安,心裡不斷浮現高中時期父親車禍被當「醫療人球」,在各醫院之間推來推去,最後不幸逝世的情景,目睹過程的他,立志要成為一名外科醫師,幫助需要緊急救助的病患,在鬼門關前與死神拔河。但在命運的無常與生命的脆弱下,他無立面對。
'
◎ 憂鬱不是因為現階段的失落,而是現階段與過去失落的總和結果
從精神分析理論可以知道,人之所以憂鬱是不僅僅是因為他現階段的失落,而是因為他現階段的失落,引發了他對於過去早年經驗的失落感受,因此失落是加倍的、巨大的,甚至是令人難以承受的。
'
熊森因為父親的不幸去逝,讓他立志成為一名外科醫師,想彌補現行醫療體制的不足,但當他發現他無法成為他心目中那為理想的醫師,拯救每一位性命垂危的病人。他的失落與痛苦是龐大到令人無法負擔的。
'
◎ 以人為器,心理治療工作的不容易
我想引用這個故事來說明心理治療對於心理師的重要性,比起外科醫師,心理師的工作更接近人心,也更是一個「以人為器」(心理師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自己做為一種「器皿」來涵容案主的情緒與想法) 的工作。心理師的工作經常和創傷、早年經驗、情緒、思考有關,心理師如果自己是走精神分析取向或心理動力取向,更需要以自身做為工具來了解個案的感受與想法,但如果心理師做為治療者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被案主的經驗所觸發,使心理師本身重新感受到自身的創傷經驗與議題,對於心理師本身而言是沒有處理過或處理完的創傷被喚起,對於心理師而言是很耗能且傷害的。更甚者,可能會影響到心理治療的品質。最糟糕的狀況是心理師利用自己身為治療者心理治療來處理他自己的創傷經驗,把自己的需求當成案主的需求,而忘了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案主才是主角。
'
◎ 心理師接受心理治療的困難
諮商心理師在培訓的過程中,有部分學校會要求學生要接受一定次數的心理治療,大多數的心理諮商系所會非硬性規定地鼓勵學生接受心理治療,有些師長的出發點是讓學生「體驗」案主的感受與接受心理治療歷程,有些期待學生可以接受長期治療處理個人議題,但無論出發點為何,對心理師或準心理師而言接受個別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確有助於提升心理治療工作的品質。但,心理治療並不便宜,長期的心理治療無論對心理師或準心理師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有學生身分的準心理師、準心理工作者可以使用大學諮商中心的資源,但要注意多重關係的避免,但也聽過大學諮商中心工作人員在抱怨老師把接受諮商當作業,造成諮商中心案量爆滿,排擠到真正需要諮商的其他學生。如果是到校外接受心理治療,費用一定不低。就算是已經是心理師,心理治療費用也不是每位心理師都擔負得起。但這個龐大的現實問題,卻很少有人願意指認出來。
'
曾聽過有人說心理師就像某些生活貧困的中南美洲可可農,每天努力辛勤耕作,產出大量可可豆,但自己卻連可可豆的加工品:巧克力都買不起。這其實是令人感到悲傷的事,尤其每次研習或工作坊,看到台上資深的心理師或醫師一副理所當然大家都應該接受心理治療或是定期個別督導,心裡就有一陣複雜 ( 哈囉,你知道台灣心理師的現實處境嗎?) 當然如果家庭經濟不錯,或是有計畫的存錢接受治療我覺得是很不錯的事,但如果家有老小要養房租要付,經濟拮据,那我就不是一位夠好的心理師嗎?當然不是,我們仍然可以思考我們可以怎麼做,促進自我覺察與反思,提升專業品質。每位心理師的狀況不同,我沒有固定的答案,如果一定要說,我會說「讓生活有時間與空間來反思與覺察」。
'
◎ 讓生活中有時間與空間來反思與覺察
人在成長過程中,過去的經驗在很多時候會被喚起,例如照顧新生兒的婦女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會想起、思考,他過去幼年時期是怎麼被他的照顧者照顧與餵養的,同理,心理師在面對很多事情,他除了要和個案共感,理解個案的處境外,他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可能會想起他在同樣的人生階段或經驗中是怎麼度過的。如果心理師對於發生在案主身上的災難與創傷是有感的,那他同時也需要對自己有敏銳的觀察,這個感,是源自於案主想要讓他感受到的,還是他自己本身的舊有經驗被喚起,要有這樣的覺察與判斷並不容易,所以很多時候需要讓我們的生活中有時間與空間去反思與覺察,思考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個案怎麼想、怎麼感覺,心理師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又是什麼,如果心理師本身有和案主類似的經驗,例如:霸凌、家暴、親人自殺。那這個經驗是如何影響你和個案的工作?
'
◎ 讀心理相關系所不能取代心理治療
我強烈建議這類同學或心理工作者接受個別心理治療。有時會在網路上看到網友說自己有過某種創傷經驗或身心疾患,他感覺到很痛苦,所以希望自己可以考上心理所、心理諮商所來處理自己生命經驗中的困境,甚至是克服身心疾患。嗯,等等,這位同學你誤會了,如果你有身心疾患應該首先要做的是要接受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也是心理治療中的其中一種喔 ),而不是考心理研究所。但如果你已經是心理或助人相關系所的學生,請你務必接受治療,無論是健保給付、學生諮商中心都好。有些人有種幻想,今天我如果成為心理專業工作者我就可以克服我目前的身心症狀了,這是錯誤的想像,如果你的身心狀況不佳,從事專業心理工作很可能會讓你更難受,更容易讓你陷入情緒的波動中。在「以人為器」的心理工作中,你在工作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涵容他人的「器」,否則你非但無法真正幫助的你所服務的對象,反而會陷入痛苦與掙扎中。
'
◎ 請不要把心理師接受個別心理治療給道德化
我很欣賞孫明儀社工師所寫的《愛上當爸媽這件事》,和許多親職教養書不同,他沒有規定父母一定要怎樣做才是為孩子好的教條,而是在父母雙方共同協調出一個讓雙方都舒適的家庭環境,而當父母親都舒適了,孩子自然擁有健康的身心。我認為心理工作者也是,除了有身心疾患的(準)心理工作者我會強烈建議接受治療外,心理師是否接受個別心理治療應該是一種自由選擇,而非道德上的強迫,接受個別心理治療固然好,但畢竟不是每位心理師都有這樣的社經條件,如果今天有資深心理師或醫師說接受心理治療的心理師才是「夠好的心理師」,那就像很多傳統教養書上規定父母該怎樣教養小孩才算是「夠好的父母」一樣,那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壓迫,這不是我所樂見的。每個人的個別狀況不同,不可以同一而論。很多時候我感受到業界有種氛圍,它把心理師為了專業工作而做的犧牲,無論是大量的時間,還是大量金錢的投注給合理化、理所當然化,感到不解,自我剝奪好像成為一種常態。好像是為了專業成長我們就必須放棄好多好多的事情。這個現象真的可以好好來討論與反思。理想與現實總是要有平衡,如果為了專業成長讓自己生活在嚴重匱乏的狀態,我也會很好奇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學心理治療是為了讓我們和案主活得更好,而不是我們活著、我們生活是為了心理治療。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74的網紅好女人的情場攻略,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付出那麼多,為什麼他總是看不見? 不要只是傻傻奉獻,做對才加分! 就讓關係療癒師Mia帶妳發現那些愛情裡的小事 搭配文章收聽➡️https://medium.com/@therightone 🎙收聽節目 Sound On:https://pse.is/QRM6D Spotify:https://p...
心理動力取向 在 Facebook 八卦
【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界線、架構、關係】
.
● 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
目前網路上以社會大眾為閱聽受眾,教導大家如何判斷心理師是否踰矩或是如何挑選適合的心理師的文章已經很多人寫。「心理師,日常」的閱聽受眾設定在心理治療的初學者或是對於心理治療領域有興趣的人。因此我會想要討論的是「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從界線、架構、關係來看。」。當然,這類文章絕對不可能多「精簡扼要」,應該標註「文長慎入」,不過依照以往經驗,我對大家的耐性有信心(?)。
.
心理師一定會學過倫理與法規,會發現,心理治療真的很囉唆,這個不行,那個也不可以,學習者或是一般社會大眾往往只看到「不行」,但卻不見得清楚「為什麼不行」。那我現在要講的就是「為什麼」。因為當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搞不清楚背後的原理原則與脈絡,很多時候可能只會感覺到這些規範,對於心理治療的從業工作者來說只不過是種又臭又長的「教條」。衍伸出的感覺有可能是好不通人情、好冰冷、好僵化、真古板。為什麼不可以?哎呀,這樣也沒關係吧?這樣比較有「人味」吧?而忽視了這些規範的重要性。
.
● 我稍微整理一下,近日網路上爭議事件,並改以疑問句的方式列出:
A. 心理師可以創立網路社團,讓(前)案主們可以在裡面討論嗎?
B. 心理師可以向案主透露其他案主的個人資訊嗎?
C. 心理師可以邀請(前)案主去喝咖啡?或是約私下見面嗎?
D. 心理師可以邀請案主去吃飯,心理師的家眷陪同,就沒有關係嗎?
E. 當心理師遭受社會輿論壓力,可以把(前)案主的(表達感謝的)治療心得公佈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業上嗎?
.
我不會每一題都直接給答案,但我邀請閱讀這篇文章的(準)心理師或有興趣的讀者思考,上述幾件事情中,你的想法是什麼?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作為心理師,我們當然需要依循《心理師專業倫理守則》與《心理師法》的規範,但除此之外,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而這些想法背後的核心信念又是為何?
.
不能免俗的,我要來分享自己的觀點。
.
一、心理治療關係:真實的,但又同時需要「被限制」的人際關係。
.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學的是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因此會以成人心理動力取向治療的立場看事情。我會說心理治療關係是一種真實但卻是需要「被限制」的關係。通常我們會這樣說「治療室內的,就留在治療室。」意味著心理師不應把治療關係和治療內容帶出來到他的日常生活中,除非案主做了或說了保密原則的特例。例如:有自殺、傷人、家暴、性侵等事情。又或是實習心理師有接受督導的必要性。基本上,心理師不會也不應當把治療關係和治療內容帶出治療室外,就算是已經結束治療關係,都不建議如此。
.
(一)「清楚的心理治療關係界線」對於心理治療的意義與目的:
.
1. 清楚的界線:保護案主不受傷害
維持清楚的界線與避免雙重關係是為了保護案主不受傷害。心理師、身心科醫師也是人,所以需要完善的制度來協助我們保護關係與維持良好的界線。治療關係應當是很單純的,不允許衍伸出其他諸如商業合作、情侶、師生、上司下屬等雙重關係。治療關係也應避免原本就有的人際關係。因為治療關係本質上無法迴避權力議題,通常心理師相對於案主擁有較多的專業知識,且會尋求心理治療協助的人,有時是在情緒低落或身心狀態較為脆弱的期間。
.
2. 單純的關係:避免關係上的混亂
從治療關係衍伸出的雙重關係剛開始會給人感覺心理師對我好特別、我好重要,但隨後而來的很有可能是感覺自己被利用。而若將原有的人際關係延伸為治療關係,治療雙方原本就認識甚至熟悉,也可能會造成界線的混亂不清,訊息的混亂,治療室中所獲得的訊息與原有人際關係接觸所得到的訊息攪和在一起,而使心理師無法有足夠清楚的思考與個案概念化。而相同的是,雙重關係都容易造成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和案主雙方搞不清楚對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以哪種身分、哪種立場、哪種社會位置來表達,又或者是在治療過程中顧慮到對方治療關係以外的身分而造成治療上的阻礙。例如:同時是心理師和課程老師的身份,案主就可能會擔心,如果我的治療效果不好,會不會影響我的課程成績?那我是不是應當要在治療過程中表現得很好,看起來很有療效,甚至討好身為課程老師的心理師。
.
3. 清楚的身分與位置,才能好好治療,好好地被治療
當治療關係是單純的,心理師就是心理師,案主就是案主。各自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的治療或接受治療,無論是案主還是心理師,都不受對方另一個身分的干擾,這讓除了讓治療可以更順利進行,也更有效能。也因此,心理師應當避免與案主有治療室外的接觸,迴避衍伸出其他人際關係的可能性。吃飯、喝咖啡這些看似平常的人際互動也應當避免。至於結束治療後,是否就可以約出去喝咖啡,我認為就算結束治療,對案主而言,心理師還是心理師,不太可能一刀兩斷,立刻轉變成另一種身分。邀請前案主喝咖啡這樣的舉動,是有可能讓案主感到混亂、不安,甚至是困惑的。另外主動邀請前案主喝咖啡這件事,是滿足誰的需求呢?(前)案主是沒有義務要滿足(前)心理師的個人內在需求的。
.
個別心理治療關係會是一對一的關係,就算是同一位心理師,不同的案主也會有不同的心理治療經驗,因此對於每個人個別的心理治療經驗,都需要被尊重。同一位心理師,一位案主有好的心理治療經驗,不代表其他案主也有好的心理治療經驗,相反的一位案主在心理治療中感到受傷或不舒服,也不代表這位心理師的其他案主也在心理治療中感到不舒服。因此,我並不認同,把案主拉進和其他案主或其他人的紛爭中。簡單說,在個別治療經驗中,誰都沒有資格替誰證明什麼。
.
(二) 「穩定的心理治療架構」對於心理治療的意義與目的:
.
1. 好的治療空間,包含物理上和心理上
如果說「清楚的治療界線」是消極的保護案主和治療關係,「穩定的治療架構」就相對是積極的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心理治療架構一般來說是指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準時開始準時結束的心理治療,除非特殊原因,否則不會輕易更動架構,就算要更動,也會經過心理師與個案雙方充分的討論。穩定的治療架構可以讓心理師在了解案主 (也就是個案概念化) 的過程中降低外在環境因素的干擾。這可以讓治療師和案主有機會在穩定的環境中思考與感受。
.
2. 穩定的架構,讓治療更清晰
長期每週固定的時間與固定的晤談室接受心理治療,在動力的觀點就有如母嬰關係,嬰兒的主要照顧者在固定時間給予固定量的奶水。因為都固定,所以孩子的變化,今天喝的多,明天喝得少,都可以以較客觀的方式觀察出來。孩子在長大、在改變,照顧者也可以有明顯的感覺。但若照顧者是用隨意的方式決定給予孩子奶水量與時間,很可能就無法清楚地觀察到孩子的變化。
.
回到心理治療上,穩定的治療架構可以讓外在環境的變動降低,心理師和案主都知道每週的某一個時間在某一個地點有治療,彼此都會有所準備。例如,案主會知道,啊,我每週三下午六點要心理治療,那我會把工作或雜事盡可能排開,而心理師也會留那段時間和空間給我。治療架構是一個雙方都為彼此準備。就像《小王子》中,狐狸對於小王子的等待,不過不同的是,對於案主和心理師而言,這個感受很多時候不是像狐狸等待小王子那樣,是幸福的,有可能是複雜的、矛盾的感受,不一定都是正向的。儘管如此,案主對於這些過程的想法與感受都可以和心理師討論,這些感受也都是治療中重要的訊息。
.
3. 心理治療不同於看感冒去診所拿藥
心理治療並不是感冒看醫生,有症狀、有不舒服再來,治療目的只是讓症狀和不舒服的感受消失,相反的,心理治療是深層的了解自己,在治療過程中一起思考與感受。因此並不是一蹴可幾,或把案主的狀態訂一個病名或標籤,說你就是如何、如何,或是怎樣做一定會好。而是需要治療關係的雙方長期的時間與投入,有時花兩三年以上也不為過。
.
二、心理治療關係就是移情關係:當然移情,哪次不移情?
.
在心理動力的觀點下,治療關係就是一種移情關係。我有時會在網路論壇看到有人在談論「我好像喜歡上我的心理師了,我該怎麼辦?」、「你那個是移情啦,不是真的喜歡。」那麼,移情不是真的感情嗎?移情到底是什麼?
.
1. 移情是什麼?
移情是當事人把他早年對於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至治療關係之中。且移情也不一定都是正向的、喜歡或愛的感受,也有可能是負向的感受,是討厭、憤怒、恐懼等感受。通常會需要被詮釋的會是負向移情,因為在治療關係中負面的感覺過大的話,治療關係張力會很大,案主會因為太難受,乾脆就中斷治療了,所以心理師會需要在適當的時機點出這些不舒服的感受,不一定需要標註或點名這是負向移情,但當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有機會被說出來,被理解,被看到,案主通常會因為自己被理解而緩解了不舒服的感覺。然後,治療就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
2. 治療過程中的一切都是移情嗎?
雖然說是移情關係,事實上治療關係中雙方的互動與感受有三種成因:(1) 案主的移情 (2)心理師的反移情 (3)相對外在現實環境。因此心理師在理解與思考案主的過程中,三者均須兼顧。穩定的心理治療架構可以降低外在現實環境的干擾因素。那麼,案主對於治療的感受和狀態就可以比較歸因於移情。所以治療架構很重要。如果心理架構很混亂,這週週三治療,下週週二治療,我們就比較困難把案主在治療中的感受歸因於移情。
.
3. 面對移情,心理師該怎麼做?
在治療關係中,案主在穩定與安全的環境下,把自己對於小時候重要他人的情感、情緒、感覺轉移到心理師身上,那心理師要做什麼?當然不是在那裡沉浸在被正向移情的感受中,覺得自己真是一位優秀的心理師,自己的言語真的好有療效而沾沾自喜。心理師需要去思考的是,案主感覺到的是什麼。無論是正向移情、負向移情,還是那些難以言明的複雜感受。當然有可能是真的心理師的言語帶來的幫助,但也同時可能是案主把自己對於幼年時期的情感關係,帶進治療關係中。
.
而在治療過程中,心理師自己的經驗與感受為何,是坐立難安、如坐針氈,還是治療前一天會做惡夢,或是很開心看到案主來治療?這些心理師在治療關係中的感受與情緒就是反移情,心理師要敏感於自己在治療關係中的感受,去理解、去消化,而非將之化為行動 ( 即,行動化)。並在治療有需要的情況下,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反饋給當事人。以此來協助案主思考與了解自己。
三、 維持界線與架構的挑戰,以及心理師可以做什麼?
.
心理治療真的超囉嗦,對於心理師和案主而言都是,心理師能做的,是帶著案主去思考這些想要破壞界線的背後是什麼怎樣的感受、想法,這對於治療關係的意義是什麼?但如果今天破壞界線與架構的是心理師呢?已經取得證照的心理師,每六年都需要換照,換照的前提是要參與一定量的研習時數(六年120),其中也有倫理時數的要求。這都是法規在制度上對於心理師本身專業與倫理的要求,遺憾地,這並無法保證每位心理師在面對案主的時候,都能遵守界線,避免雙重關係,不在治療室外和案主有非必要的接觸。
.
心理師需要時時警惕自己,當有想要破壞界線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是什麼讓你想要破壞界線,這背後有什麼自己的需要在。讓自己停下來,用思考取代行動化,為什麼想要約(前)案主喝咖啡,為什麼想要邀案主吃飯。這真的為案主著想嗎?這樣的行動背後的欲求是什麼?因為事實上,作為一位心理師,破壞了治療界線,破壞了治療架構,這樣的治療關係,還剩下什麼呢?
.
心理動力取向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八卦
【心理師,你有接受心理治療嗎?】
.
某位心理治療師在網路上提到幾種評估心理治療師的方式,其中一種是建議案主去詢問心理治療師是否曾有接受心理治療的經驗,什麼形式的治療,乃至於治療多久。原因是認為心理治療為幫助人理解自身內在之重要歷程,心理治療師自己接受心理治療可避免自己的個人議題影響了心理治療工作。我忍不住在網路上做了一個小調查: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個人是否有接受個別心理治療的經驗是屬於「隱私,不該被詢問。」還是「非隱私,當然可以問。」結果在22小時中286位網友投票,69%的網友認為是隱私,31%的網友認為非隱私。我想這個小民調是個開頭,而唯有把這個議題提出來講,才有機會對於心理治療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情做各個面向的討論與理解。
.
把是否曾接受心理治療作為對於醫師與心理師的評估這件事預設了,作為一位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我們如果要整理自己的內在狀態,就只能接受心理治療。這種對於「整理自己的內在狀態」途徑的單一想像,其實限縮了很多的可能性,也對於人與人的處境之多元性缺乏理解。
.
首先,這忽略了每個人的社會處境與擁有資本的差異,而這很有可能形成一種壓迫。(這個部份我三年前就講過,請詳閱「心理師的心理治療」)我不否認每個人,包含心理治療師都有需要認識、覺察與理解、整理自己的內在狀態,以避免利用對他人進行心理治療時,利用病人來滿足自己不適當的需求,或是從積極面來說,能在心理治療中更順利。不過若我們倒過來說,如果一位心理治療師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或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需要,或許是因為受限於時間或經濟狀態,也可能他所學習與使用的心理學派沒有強調接受心理治療的重要性。我們是否能認為他是一位不夠用心、不夠投入在心理治療專業上的心理治療師?
.
部份廣義的心理動力取向學派強調心理治療師需要接受長期心理治療,這是否可以合理推論到所有的心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心理師)都理所應當的一定得接受(長期)心理治療?甚至建議案主要拿這點來評估心理治療師,或是建議心理師把這項列為執業的必要?而忽視了每位心理師、身心科醫師的立足點都不同。
.
立足點包含:使用哪種心理治療學派工作、所處的社會位置與環境、所擁有的社會與經濟資本、心理治療師自己的狀態。
.
1. 使用哪種心理治療學派取向工作
部份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學派基於認為人人都有心理議題需要面對,鼓勵學習者接受長期治療,無論是否有明確的情緒行為困擾。但不是每個人學的都是這些學派,台灣的心理治療學派五花八門,百花齊放。也曾經有非動力取向的準心理師向我表達過對於「把接受心理治療當成專業訓練一環」的不理解,我解釋好久,對方還是覺得困惑,沒有議題、沒有身心困擾,為什麼需一定要接受治療?也有些走非動力學派的主管坦言,如果面試者主動告知自己長期接受心理治療,他會懷疑面試者個人是否有嚴重的身心困擾(但後來發現這樣的面試者越來越多,讓他有些疑惑),這和某些心理動力取向學派學習者這將接受長期心理治療作為心理工作專業訓練的一環,當知道面試者正在或曾經接受過長期心理治療時給予正面肯定,是很不一樣的視角。
.
2. 所處的社會位置與環境、所擁有的社會與經濟資本
當我們把接受心理治療當成評估心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與心理師)的依據,我們會忽略到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擁有資本的不同。所以時間、金錢可以接受到的資源也不會一樣。平均來說,身心科醫師的收入遠高於心理師,對於一位新手行動心理師來說,接受稍微有點資歷的心理師一週一次的治療,可能就要佔去他收入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以上。那麼,他是住家裡的自用住宅還是在外租房子,他需不需要給長輩家用,他要不要準備自己的結婚基金,他有沒有需要長期照顧的父母手足,這都會影響他是否要選擇接受長期心理治療。這就是我所說的每個人所在的社會家庭環境。
.
我曾經在網路匿名文章中,看到疑似心理專業工作者嘲諷地說「心理師個別諮商收費也不便宜,憑什麼嫌個別督導貴?根本就是換個位置換了腦袋。」但事實上,無論是哪一個行業,每位工作者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需要擔負不同程度的生活壓力與經濟責任,有人得以享受歲月靜好,但也有人就是得負重前行。誰也沒有比誰優越。但若把自己的歲月靜好誤當成人人如此,這可能是一種善意的壓迫,也可能是種無知的傲慢(或兩者兼具)。
.
3.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價值與選擇沒有好壞之分
我認識的一位已經當督導的動力取向心理工作者說,他認識的很多(準)心理師都很努力地投入心理治療的學習,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金錢,督導、上課、接受治療或分析,但也因為投入太多,所以困難好好過生活。他感嘆,二十多到四十多歲的青春,正是應該好好過生活的時候,培養自己的興趣、旅遊........等等,將來年紀大了才有東西可以回憶啊。有的時候我也覺得,到底要多少的犧牲才被稱為足夠,當我有機會看年輕心理師的履歷,滿滿的研習與督導,我想起我這位心理工作者的感嘆。價值與選擇,沒有好壞之分,你的足夠,可能是他人的不足。在有限的資源下,對於自己生活的安排不同,不代表就是不夠好的心理師。
.
4. 心理治療師本身對於自己內在狀態的評估
我們可以鼓勵心理工作者透過心理治療更認識自己,但不能忽略每個人的差異。有些人真的需要三五年以上的長期心理治療,才能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與內在,但有些人不見得需要這麼做。認識自己或梳理自己的情緒可以有很多種的方式與途徑,看書、靜坐、藝術創作、旅遊、寫作等等。有些人也喜歡參加工作坊、心理團體、讀書會之類的活動,增加自己心理相關知能。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他認為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認識自己。
.
※ 當心理治療不只是心理治療:課程的作業、校系的要求、學派的訓練
.
強制性的把心理治療作為評估心理治療師的一環可能會造成一些負向的影響,台灣過去早年曾有不少大專院校的心理諮商輔導相關課程,強制將接受心理諮商,並寫成心得來做為一項被評量的作業。但這可能涉及許多心理治療的倫理議題,包含自主權、安全、權力、界限、保密、大眾的權益與福祉(學生難以負擔自費諮商的費用,因此佔用大量學校諮商中心資源,導致排擠其他需要使用諮商資源的學生)及教師專業倫理(部分課程教師要求學生諮商時隱瞞是為了交心得才來諮商的目的)等議題 (許瑛玿,2016)。雖然不能否認接受心理治療或諮商對於自我認識、個人探索等方面有所助益,但它不該被視為唯一的途徑與選項。
.
另一個比較弔詭的部分是,如果我們將接受心理治療視為個人隱私的一部份,為何又認為「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可以讓案主拿來評估心理治療師呢?當是否有接受心理治療、接受多久等相關問題,成為案主作為評估心理治療師的項目,那麼,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情,它還是純粹的心理治療嗎?
.
我會建議,心理治療師如果要接受心理治療,最好和治療師在初談或晤談早期有充分的討論,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為何,期待怎樣的治療關係。讓治療關係的雙方可以有基本的共識。如果心理治療的目的不只是心理治療,包含有其他諸如:學派要求、學校學系要求,乃至於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等等,先討論清楚是好的。真誠的面對自己的需求會是好的開始的第一步。這個議題可以討論的很多,我目前就我先寫到這裡,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
● 補充閱讀:
心理師的心理治療 https://www.facebook.com/lifeofpsychologist/photos/1642971059107225
心理動力取向 在 好女人的情場攻略 Youtube 的評價
付出那麼多,為什麼他總是看不見?
不要只是傻傻奉獻,做對才加分!
就讓關係療癒師Mia帶妳發現那些愛情裡的小事
搭配文章收聽➡️https://medium.com/@therightone
🎙收聽節目
Sound On:https://pse.is/QRM6D
Spotify:https://pse.is/QYDLV
Apple Podcast:https://pse.is/QGTHC
🔔非誠勿擾快速約會 粉專:https://pse.is/RA9XR
💌來信解決妳的「愛情怎麼辦」:[email protected]
【Who is 關係療癒師Mia】:
心起點有限公司創辦人,12年來在心理諮商與身心靈領域深耕,擅長各類關係修復、原生家庭療癒、心理諮詢、催眠、NLP、牌卡、天賦探索等領域,擁有各類心理諮商領域的專業,80幾套牌卡、20 種以上的人格探索工具,希望陪伴每個人看見最好的自己,活出真實幸福的人生,目前個案諮詢5000人以上, 帶領數百場以上的工作坊與課程。
🔸️心起點有限公司創辦人/講師/諮詢師
🔸️中國二級心理諮詢師/關係療癒師/情緒療癒師
🔸️NGH催眠治療師、美國NLP執行師
🔸️EFT情緒取向伴侶與家族治療三階段結業
🔸️英國天賦原動力、新加坡財富原動力諮詢師
🔸️日本和諧粉彩正指導師
🔸️AL課程導師課程設計
🔸️暢銷書《赢在勝任力》作者
【非誠勿擾快速約會】:
台灣最受歡迎的交友活動。 我們是由一群來自金融界和科技界的海外歸國人士所創立,致力於提供平日工作繁忙的白領上班族一個有趣、安全、省時的交友活動體驗。 從2013年開始,我們舉辦超過200場快速約會,累積7000人參與,並促成了100對以上男女交往or結婚。 在這個節目裡,我們將分享過去7年累積的知識和經驗,提供好女人在情場上的心法和技法,幫助妳早日找到那個"他"。
Produced by Captain Lu & Jocelyn Jhu
心理動力取向 在 好女人的情場攻略 Youtube 的評價
別再猜!莫急莫慌莫害怕~
避開地雷區,才能好好和男人共處
就讓關係療癒師Mia帶妳一同避雷不再猜不透他
搭配文章收聽➡️https://medium.com/@therightone
🎙收聽節目
Sound On:https://pse.is/QRM6D
Spotify:https://pse.is/QYDLV
Apple Podcast:https://pse.is/QGTHC
🔔非誠勿擾快速約會 粉專:https://pse.is/RA9XR
💌來信解決妳的「愛情怎麼辦」:[email protected]
【Who is 關係療癒師Mia】:
心起點有限公司創辦人,12年來在心理諮商與身心靈領域深耕,擅長各類關係修復、原生家庭療癒、心理諮詢、催眠、NLP、牌卡、天賦探索等領域,擁有各類心理諮商領域的專業,80幾套牌卡、20 種以上的人格探索工具,希望陪伴每個人看見最好的自己,活出真實幸福的人生,目前個案諮詢5000人以上, 帶領數百場以上的工作坊與課程。
🔸️心起點有限公司創辦人/講師/諮詢師
🔸️中國二級心理諮詢師/關係療癒師/情緒療癒師
🔸️NGH催眠治療師、美國NLP執行師
🔸️EFT情緒取向伴侶與家族治療三階段結業
🔸️英國天賦原動力、新加坡財富原動力諮詢師
🔸️日本和諧粉彩正指導師
🔸️AL課程導師課程設計
🔸️暢銷書《赢在勝任力》作者
【非誠勿擾快速約會】:
台灣最受歡迎的交友活動。 我們是由一群來自金融界和科技界的海外歸國人士所創立,致力於提供平日工作繁忙的白領上班族一個有趣、安全、省時的交友活動體驗。 從2013年開始,我們舉辦超過200場快速約會,累積7000人參與,並促成了100對以上男女交往or結婚。 在這個節目裡,我們將分享過去7年累積的知識和經驗,提供好女人在情場上的心法和技法,幫助妳早日找到那個"他"。
Produced by Captain Lu & Jocelyn Jhu
心理動力取向 在 好女人的情場攻略 Youtube 的評價
在愛情世界裡竟然有5種不同語言?
妳是哪一種?而他又是哪一種呢?
就讓關係療癒師Mia與妳一同探索妳與他的愛情語言
搭配文章收聽➡️https://medium.com/@therightone
🎙收聽節目
Sound On:https://pse.is/QRM6D
Spotify:https://pse.is/QYDLV
Apple Podcast:https://pse.is/QGTHC
🔔非誠勿擾快速約會 粉專:https://pse.is/RA9XR
💌來信解決妳的「愛情怎麼辦」:[email protected]
【Who is 關係療癒師Mia】:
心起點有限公司創辦人,12年來在心理諮商與身心靈領域深耕,擅長各類關係修復、原生家庭療癒、心理諮詢、催眠、NLP、牌卡、天賦探索等領域,擁有各類心理諮商領域的專業,80幾套牌卡、20 種以上的人格探索工具,希望陪伴每個人看見最好的自己,活出真實幸福的人生,目前個案諮詢5000人以上, 帶領數百場以上的工作坊與課程。
🔸️心起點有限公司創辦人/講師/諮詢師
🔸️中國二級心理諮詢師/關係療癒師/情緒療癒師
🔸️NGH催眠治療師、美國NLP執行師
🔸️EFT情緒取向伴侶與家族治療三階段結業
🔸️英國天賦原動力、新加坡財富原動力諮詢師
🔸️日本和諧粉彩正指導師
🔸️AL課程導師課程設計
🔸️暢銷書《赢在勝任力》作者
【非誠勿擾快速約會】:
台灣最受歡迎的交友活動。 我們是由一群來自金融界和科技界的海外歸國人士所創立,致力於提供平日工作繁忙的白領上班族一個有趣、安全、省時的交友活動體驗。 從2013年開始,我們舉辦超過200場快速約會,累積7000人參與,並促成了100對以上男女交往or結婚。 在這個節目裡,我們將分享過去7年累積的知識和經驗,提供好女人在情場上的心法和技法,幫助妳早日找到那個"他"。
Produced by Captain Lu & Jocelyn Jhu
心理動力取向 在 心理動力學療法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心理動力 學療法:邊緣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模式主要有三大取向,分別是心理動力學取向,認知-行為取向和支持性心理治療取向。心理動力學取向的代表人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