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 隨筆 }}_03
【心動】
中秋,桂花廣寒十里飄香的時節,應是月圓人好,天涯共此時的氛圍;而在今年的中秋前夕,黃韻玲小姐的『果核音樂』釋出了由鍾興民老師製作、編曲,小玲姐重新演繹詮釋二十年前的原作名曲『心動』官方音樂影片,用黑白色調的紀錄片方式,紀錄了這個二十年後話當年的整個音樂錄音製作過程。
二十年後,惆悵依舊,而且心事底藴,恐怕又更低迴幾許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NGBF-KLwE
小玲姐做為華語文化圈女性創作人的傑出表率,除了著作等身的驚人創作數量外,在她的旋律中,一直有著一種『精靈巧思』的變化半音,形成小玲姐的獨特音樂風格。除了在當時生氣勃勃的主流音樂市場之外,小玲姐很早就與臺灣的劇場界、電影製作圈有著深厚的互動與交集,這也是近年來很容易看到小玲姐以演員、劇場配樂者與電影配樂者的身份活躍於主流音樂之外各種舞台的遠因。
以電影配樂者的角度而言,二十年前、1999年小玲姐為張艾嘉導演所執導的『自傳隱喻式』電影『心動』而創作的同名主題曲,無疑已經是一首歷經時光考驗,在閱聽人心中無可取代的經典名作;它不但為電影帶來故事情緒的包覆與抒發,也讓演唱人林曉培小姐在當時取得巨大的市場迴響 … 且不論後來的人世浮沈,這整部劇作與音樂,在許多人的記憶深處,都永遠留佔了一塊柔軟的位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XmU300DRc )。
二十年後,才由原作者重新詮釋的『翻唱』作品,這 … 可能在整個華語音樂世界的歷程中,也是首開先例吧?距離這次全新版本釋出的整整三個月前,2018年6月18日,鍾興民老師召集了 Double Bass 手 – 金木義則先生、鼓手 – 鄭李守信先生,臺灣年輕一輩優秀的絃樂演奏家們,用兩天的時間,由鍾興民老師親自編寫、彈奏 Yamaha 的平台鋼琴與指揮絃樂團,在臺灣首屈一指的『九太排練室』的挑高空間,完成了與小玲姐現場演唱的『同步錄音』版本;我非常榮幸能在這個充滿了『成人情感』的音樂建構過程,提供了些許尼龍弦吉他的彈奏,讓我在自己的音樂旅程,增添了一頁『毋需多言、盡在其中』的書寫。
因為是類近紀錄片的形式 --- 這也是鍾興民老師近年來在配樂選擇上最喜愛與用力最深的電影體裁形式 ---,所以影片內所能看到的,不是華麗的運鏡、取景,甚且沒有任何刻意的裝扮或可以稱之為『高明』的剪接,一切都旨在呈現『音樂人』在演繹音樂時最真實的樣貌;就意涵而言,可能也更趨近於作者在當下訴說這個音樂故事的心境。我喜歡這部 MV 的主要原因,是這其中的內容,大多數是取景『彈奏的手』--- 音樂家的手指在樂器上說故事的方式,有時候,你不一定會需要聽到那個樂音,而是那些運指的輕重緩急,看著看著,其實也就引領你進入到那些神妙的境地。
而影片之外、你可能『看不到』但『體會得到』的,是這個版本的音樂製作後期,鍾興民老師委由當今華人在『原聲樂器』(Acoustic) 音樂類型中,最無人可與之並肩的聲音工程師 – 王家棟老師來執行混音工程,而母帶後期處理,也是交由業內最看重品質細節的『洋活錄音室』王秉皇先生來執行 (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6817-1-1.html ),整體說來,是非常符合鍾興民老師一直以來的音樂美學,以及他為小玲姐所設定的畫面情境。
然而,我所能轉貼的,畢竟只是 Youtube 這種音質已經被壓縮、犧牲的時代性資訊連結,許多音樂的細節、口氣,包括到錄音場景的空間呈現,在這樣的傳遞過程中,是必然被迫妥協而無法忠實表現出來的。如果這是一個你所喜歡的音樂作品,我想,透過一個合法的購買程序,應該是聆聽這個音樂完整情緒,所應該可以選擇的途徑。
在文學的領域中,詞人在詩詞歌賦各類型文體上,每每取材『中秋』時,更多的是傳遞跨越時空的黯然與傷感;2018年版本的『心動』,選在這個時點釋出,也頗有應景的情懷。再過另外一個二十年,如果再能去重新詮釋這一個作品,又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可不可以讓『心動』能夠是華語音樂的『Somewhere in time』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U0yFZ-l3E )?
中秋,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心情隨筆文體 在 工頭堅。旅行長 Facebook 八卦
(自己出書的時間還跟大師撞期,但依然要推)
-
說起來也算是一件令人感到不太好意思的往事:某次一位文化界的長輩,問我當時最想做的事是什麼,我說寫書,他又問,什麼樣的書呢,我說,就是像村上春樹的旅遊隨筆那樣的書。長輩很委婉(但其實也算直接)地說,那因為他是村上春樹啊。言下之意,人家的本業可是厲害的小說家,閒來才寫寫隨筆,如果我把這隨筆做為學習或奮鬥目標,會不會太,嗯,遙遠了點。
-
嚴格來說村上的小說我讀的不多,因為讀他的小說需要一段專心沈浸的時間。我曾為了《海邊的卡夫卡》硬是請了兩天病假(因為沒有讀書假這種東西),但後來過於忙碌,連請假的餘暇都無。倒是他的旅遊隨筆,從《邊境‧近境》《遠方的鼓聲》起始,一直到《終於悲哀的外國語》,是放在書架上、利用片段空檔(或如廁或睡前),或搭電車等飛機,都一再翻閱的對象。尤其《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伴隨著對這款酒類的愛好,把中文版和日文原版都掃描成電子檔放在平板電腦裡,沒事就拿出來「品飲」一番,書本身還曾跟著我到過艾雷島。
-
喜愛或痛恨村上的理由都可以列舉,翻譯文體的優劣我也可以理解(事實上還找了簡體中文版來對照),但無論如何,承認喜歡村上的旅遊隨筆,應該也不算太慚愧的一件事。尤其他在寫小說時用力甚深,讀來壓力較大,但隨筆則完全展現了一位個性孤僻彆扭的日本大叔之碎念,不知為何讀了心情就好(笑)起來。但小說家畢竟是小說家,在比例甚大的碎念之外,總還是偶而閃現他擅長的比喻,隨便舉幾個例子:
-
「萬聖節過後,這一帶的冬天便像能幹的稅吏般,沉默而確實地降臨。」「就像鉅細靡遺地想起生平第一次約會時的順序那樣。」「這些青苔只是安靜地在那裡,看來彷彿從古代開始就持續而確實地吸進北方的沉默似的。」「那些風景,連拍成照片都讓人有些顧忌。」「那極光,終於像語言糾結失去意義了般緩緩變淡,並被吸進黑暗中消失了。」「像舞台後方般寂靜的米克諾斯。」「只要歷經歲月,人就能獲得被海的顏色染藍的孤獨眼珠。」
-
這本冊子,事實上是他過往發表的文章中,和旅遊相關的選輯。喜歡或不喜歡,值得或不值得收藏,各憑主觀,毫不勉強。就像我一得知出書消息,趁著去日本出差的機會,連日本版都先買了,如今等到中文版,更是不可能錯過。都這麼久了,難道你還不理解,村上春樹,並不是單純的喜好,而是一種信仰嗎。
-
搜尋《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https://goo.gl/gRbc83
心情隨筆文體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八卦
因緣際會在認識了《甘願綻放》作者本人,菁芳是一位聰慧有學者氣質的女子。我們的兩本新書剛好在今年六月出版,朋友也拍下了兩人作品並排置放書店新書區的照片,好似同期畢業的學生。於是趁著赴台北洽談公務,約在出版社附近與她餐敘。彼此聊起寫作生活與出租大叔的陪伴工作,相談甚歡,萌生透過臉書進行文字對談的想法,希望未來也有機會在真實世界對談。
***
菁芳問我:銀快,你睡前都看什麼書?
果然是個好問題
還不曾有人問我這個問題。
原以為是簡答題,三兩句就能說完了。
結果認真想了很久,才發現~
愈簡單的題目愈不容易回答。
有人說,睡前讀書應該不好入睡,
我倒是沒這個問題,想睡的時候,
不管讀什麼內容,還是照睡不誤。
學生時代的話,數學參考書最催眠了
讀著讀著就會不小心睡著,
可能下意識在對抗數學試題,
我的數學成績是全班最差的,
經常在班上墊底,本能排斥數學。
有鑑於此,有陣子患上失眠症,
我認真拿起《費馬最後定理》讀讀看,
果然有效,不一會兒睡意襲來,
一覺到天亮,真心不騙。
往往認真想讀的書,愈容易想睡,
跟工作一點關係都沒有,
純粹為了在睡前打發時間的書,
反而愈看愈起勁,不覺得時間流逝,
猛然想起一看手機竟然已經凌晨四點,
幸好隔天不用上班,把書往床頭櫃一擱,
拉上被單,一會兒就酣然入夢了。
有時候,閱讀是為了孵夢。
我是個多夢之人,屬於淺眠的類型,
為了做奇怪的夢,有時會仰賴閱讀引導,
夢對我而言,就像意識上的空想旅行,
有些書,可以帶領我去平行時空,
體驗現實生活不可能接觸到的世界。
像是奧爾嘉·朵卡萩《收集夢的剪貼簿》
封面的文案上寫著:
「我在做夢,
我覺得時間走得沒有盡頭,
沒有以前,
也沒有以後。」
幾個人聚在一起圍坐著輪流說故事的畫面,
像是映在腦海中的黑白電影播放,
朵卡萩的輕鬆漫談的筆調
很容易把讀者給織進她的故事裡。
會選這本書閱讀是有理由的,
作為孵夢的導航裝置,它十分精準到位。
彷彿在闔上書本稍後做的夢,
也染上民間傳說的色彩,
波蘭那種帶有神秘性的寓言裡面,
我可以進入沒有被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國度,
毫無壓力的盡情造夢。
昨天我想多讀一點妳寫的《甘願綻放》,
一翻開篇名即是<讀一些老派的書>,
覺得有些熟悉的味道自書頁發散,
宛如打開了注滿精油的瓶子,
封存在舊時光裡的文字被召喚出來。
不由得想起青春時期
不曉得跟著誰的腳步
讀木心的散文《素履之往》
讀沈從文的《邊城》
讀溫瑞安的《山河錄》
讀方娥真的《娥眉賦》
我真是在夜裡讀的,
可能是夜晚靜得下心來,
與那些老靈魂特別容易接上線,
彷彿也在空中開啟了對話。
睡前會在書架上挖一兩本想讀的書,
挖掘的過程很有趣,明明是自己買來的書,
突然變得陌生起來,怎不記得買過這樣的書,
好像不曾翻閱過,是什麼機緣下買的,
壓根兒想不起來,最後決定放過自己。
也會發生好笑的事,
睡前認真在書架上挖掘,
好像要搬進位於地底下的防空洞
像核災後倖存的難民。
準備好了精神食糧
以為可以好好度過漫長的夜晚,
但不知怎的,
書挑完了準備上床擺好姿態閱讀,
這時偏偏睡意正濃,
老花眼鏡還沒摘下,
瞬間就睡著,
醒來時手裡還抱著那本書。
稿子寫不出來的夜裡,
索性找來小川洋子《文稿零頁日記》
試圖安慰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糟,
連心儀的女作家
也會有絞盡腦汁的時候,
與其連一個字都動不了筆,
不如就天馬行空的胡想亂寫,
說不定還可以蒐集到
未來什麼故事的靈感題材。
聽起來是個好主意,
覺得自己總要做點什麼才好,
閱讀可以安撫躁動不安的靈魂,
就這個層面上我相信
小川洋子的文字是我的藥箱。
最近重看《無名指的標本》
想到書中替別人的回憶製作成標本
這個特殊職業十分貼近作家這個行當,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
又和小川的《沉默博物館》有著相仿的性質
人們透過物件與記憶接軌,
懷念也好,沉思也罷,閱讀即是星空的仰望,
排列組合出無限的星宿與幻想編織的銀河,
那是多麼美好、多麼幸福的體驗與感受。
比起回憶錄,更傾向讀一些喃喃自語的心境小說,
像《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過於喧囂的孤獨》
或是以女性獨白體著稱,太宰治寫的《女生徒》。
覺得在夜裡讀起來更有魔性,
你幾乎可以聽見書頁間,
有誰默默的唸出書中的字句,
彷彿來自心的誦讀聲,
不免會被那樣的聲音吸引誘惑,
掉入書中的世界,像<葉櫻與魔笛>
我最愛的枕邊書
應當是費爾南多.佩索亞《惶然錄》。
對我來說,它是一本靈感之書,也是永恆之書,
它既是日記也是哲學筆記,是小說,也算隨筆,
它沒有辦法被好好歸類在某一種文體,
始終停留在某種未完成的時態,誘發創作者去思考,
灰色雲霧的背後應該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吧,
如果帶著這樣的心情睡著,總會孵出奇異而有神諭性質的夢。
又或者隨興所至,讀讀吳爾芙的《海浪》
波赫士的《歧路花園》
或是《銀河便車指南》系列
讀讀卡爾維諾的《帕洛瑪先生》
魔幻又精采的空想之旅《看不見的城市》
像是睡前的寧靜祈禱,莊嚴又帶有神秘性。
有人曾經向宇宙進行深沉的叩問,
而我們只要透過閱讀,
跟隨他們步履走過的節奏前進,
可以把心事都放下,
把凡塵瑣事徹底隔絕在門外,
靜享字裡行間多旋律和諧的相處,
如同巴哈的平均律與賦格,
從簡單到複雜,從個體到宇宙,
渾然一體,純然寂靜的感知世界。
像《愛因斯坦的夢》
像《g先生:關於宇宙創造的小說》
這些書給了造夢者一個寬闊的天與地,
靈感全面啟動的渦輪引擎,
不是能那麼快讀完的書本,
陪伴我無數個冥想的夜晚。
在疫情全球肆虐的這一年,
我重讀阿爾貝‧卡謬的《瘟疫》
讀遲子建的《白雪烏鴉》,
夜裡讀來最是寒風澈骨。
聽說人在病入膏肓的時候
大腦反而會特別清楚,
就像新冠病毒的擴散,
強迫人們去思索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事。
書蟲如我,只願有書本伴隨自己
度過地球上最後的夜晚。
如果你讀過李娟寫的《最大的寧靜》,
你會試著拋開既有的成見,
放下對世間所有的迷戀與執著,
以信仰般虔敬心情去閱讀字裡行間的美好,
漠北極荒之地的文學作品,
在大自然嚴酷環境下生長的牧民,
生命的意義就不再是嘴巴上說說的空談而已,
而是扎扎實實來自土地的聲音與靈魂的絮語。
我相信,睡前讀一讀《甘願綻放》的生活隨筆
有些老靈魂會被溫柔的文字召喚回來,
容我在此摘錄一段書中的文字:
「凡真實的皆是無可畏懼的,凡是無可畏懼的心皆能自由。真誠的友誼照亮了我們的恐懼與軟弱,讓我們不再活在虛幻的想像與自我瞞騙當中,因而能夠腳踏實地而自由無畏地活下去。」
能夠在睡前好好靜下心閱讀是幸福的,
尤其在紛擾吵雜的年代更顯珍貴。
文 / 銀色快手 不再失眠的夜晚
20200722 PM 12:21 桃園 寫作的房間
#許菁芳
#甘願綻放
#解憂書店
#銀色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