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櫻桃的人](六之六)
國安法專家證人對壘,進入了最後一天。過去一星期,控辯雙方對「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口號的爭辯,尤如走在平行時空。
雙方對此八字的歷史典故、在近代香港公眾領域中如何冒起,口號因為為甚麼事件而爆紅,到解讀八字含意是否與「分裂國家」有關,開展激烈爭辯。
控方的歷史學者劉智鵬,追溯了中國古籍,並引述2016梁天琦競選活動節錄,並以2019年7.21中聯辦外示威者的「反中國政府」行為,加上警方點算示威錄影片段口號與顛覆行為同時出現作為論據,指「光時」數千年意義不變,必然與把香港從中國國土分裂出來有關。
辯方的兩位李姓社會科學學者,則使用多種社科分析工具,以大數據及訪問等量化及質化研究,說明「光時」意義開放多樣,與「港獨」關係不強。
這天早上,李立峯(Francis)進入最後階段作供。今天法庭內對答互相穿插,你來我往,因為程序原因,辯方補問後,控方又可覆問;三位法官亦有提問,其後,控辯雙方亦可進行一輪補問。舌劍唇槍,火花四濺,對量化研究的統計學方法論,展開最後一輪爭辯。
法律人crossover社科人,法庭內社科論述夾雜法律用語,互相澄清,有時理解,有時誤解,有時水火不容,是一種跨專業跨社群的「傳播過程」。
高佻的Francis,今天穿了筆挺的深灰色西裝外套和同款褲子,藍色袜子,配黑色皮鞋。手長腳長的他,坐在那張調得太低的證人辦公室椅子上,大部份時間雙腳交疊着,解說社科原理時,忍不住左右微微搖晃。
Francis的手部動作很多。虛構的符號,概念,時間線,常在空中出現。「這是point A,這是 point B」,左右手好像各自握着一個小球;「時間過了幾個月」,他的右手掌竪起,在枱面上從左掃向右;「事情慢慢發酵」,他又會凌空做出像搞動手動原筆刨的動作。證人枱,尤如學術講堂。
Francis作供到了第三天,法庭裡的所有人,從庭警到保安,從記者到市民,從法官到律師們,都像接受了社科特訓。今天的對答,涉及更深入地提問,用甚麼樣的嚴謹精神,檢視事物的意思,確立事物的關係,作出任何一個聲稱。
控方曾指出,「光時」口號的出現日期,來自7.21白天,中聯辦外「反中國政府」的示威,故口號含意和「反中國政府」有關。
Francis反駁,電腦分析連登討論區,發現「光時」於網上出現的時間,要比7.21早兩星期。他解釋,2019年7月初,有人舉行「光復屯門公園」活動;7月中,有「光復上水」活動。他留意到網上已出現「光時」口號完整八字或部分。在他看來,社會運動一直發展,社運進程和口號如何出現有動態關係。
「心理學上有Priming (促發效應) 這概念。7月初至中的光復行動,讓『光復』二字開始重新在人們腦海出現,心理上作出了提示,並驅使人們回想起幾年前的社區光復行動,為『光時』口號後來再出現製造充足背景。」
控方亦挑戰,7.21日後,「光時」口號廣泛被傳播,是因為人們對「反中國政府」的意思認同。
Francis用數據反駁。Francis披露,他於2019年11月替進行全港電話民意調查,其中一個問題問受訪市民:「過去幾個月那一件事令你對警方產生負面印象。」Francis指出,大部份回應(逾八成人)均指出「元朗襲擊」有關。此民調是當時由警監會委托Francis團隊進行的。
「這數據顯示,721之後,公眾關注是元朗襲擊,而非中聯辦。對支持反修例運動的人來說,元朗襲擊引起巨大的集體不滿和憤懣。『光時』口號夠抽象,讓人們在示威現場吶喊出來,可以表達他們的情緒、憤怒和怨氣。」Francis補充,口號出現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是忽然出現。
另一個討論重點是,唐英傑案發生在2020年7月1日。而Francis的示威現場調查、電話民意調查及焦點小組等,均於2020初完成。法律上,十分強調證據之相關性 (relevance),如此,好像有段時間的空白。
今早,辯方完成覆問後,三位法官先曾退庭25分鐘,卻沒有讓Francis離開。重新開庭後,唯一的男官陳嘉信娓娓道來:「李教授,請給我們一點耐性……」說了一大堆開場白,原來就是問及這個在法官們心中的「空白時段(gap)」。
意思是,Francis如何說服法庭,他對「光時」口號意思乃開放性的看法,在案件事發時及之前 (2020年初至中),並沒有改變?如此這樣,Francis又以理論輔以數據回答。
首先,Francis以控方專家的說話反問:「我們在2020初,以多方法去找『光時』口號的意義,數據及焦點小組都確認『光時』可以有多種意思,與『港獨』關係不強烈。」
「控方專家劉智鵬教授認為,『光時』口號千百年不變,那忽然有人告訴我,在我的研究之後6至8個月內,口號的意義有改變,那就請證明給看,相關理論及證據。現在不只是說意義出現了改變,而且是變得極單一,出現了很具體的轉變。作為社會學家,我看不到相關證據。」
Francis提供自己的證據。他從連登不同時段,搜刮了大數據,嘗試彌補這個「關鍵空白」。
Francis詳細解釋研究方法:
在2019年11月到2020年2月,從連登「時事台」看不同口號出現的情況。
團隊發現,「光復香港」與「香港獨立」的統計學上關係疲弱,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只有0.295;「時代革命」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亦只有0.353。而另一個口號「五大訴求」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也差不多,只有0.371 。
Francis解釋,「1」是統計學上「完全有關」。「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出現的統計學上關係很強,高達0.99 。
而統計學上,「0.3」只能說是弱到中度有關,Francis指出,這是國際學術圈子共同認知的解讀。由於「五大訴求」中的具體訴求內容,與追求港獨沒有關係,也可以說明,「光時」口號和「港獨」沒明顯關係。
Francis指,若「光時」真是於2020年出現意義上的轉變,同一個研究於2020年初至中進行,相關係數會上升。但團隊真是把連登於2020年案發前一段時間的數據再以電腦分析,得出結果是,統計學上,「光時」口號與「港獨」關係維持疲弱。
團隊於2020年3月至7月,從連登找一樣的口號。發現「光復香港」與「港獨」的相關係數,維持在0.291, 而「時代革命」和「港獨」字眼的相關係數,亦維持在0.2652 。
「若『光時』口號在案發現時間,與『港獨』意思變得更緊密,數字應該上升,但數據維持差不多。這測試說明,沒有證據去說『光時』與『港獨』的意思變得越來越相近。我們知道案發現時間有個隙縫,我們盡力嘗試去以數據回答。」
面對統計學上的關係,法官和控方代表,都作出追問。
這天法官杜麗冰戴了色彩繽紛的膠框眼鏡,她問道,「會不會只是後來少了人談『港獨』,少了人上網討論?」
Francis指出:「相關係數與數量的多少沒關,而是兩個變項(variable)的強弱關係。」
Francis早前提過,意義十分雷同的字眼,人們不會兩個都使用:「好像我說『你很醒目』和『你很聰明』(clever及smart),人們會只選一個字,否則是太累贅(redundant)。」
彭寶琴法官學以致用,立即追問,如果「光時」和「港獨」意思接近,這個方法怎樣有效?因為說了「光時」等於說了「港獨」,人們不用說兩次同一件事。
Francis的「社科狂熱」又燒起來,指彭官點出了一個重要問題:
「所以研究的設計,非常講究。這裡關鍵是我是以『每一天』為計算單位,而非『每一個帖子』。人們發一個帖,不會重覆使用同義字,但於同一日,總的來說,若當時『港獨』是熱話題,不同的人同日使用『光時』口號會不會多了?」這是設計的精要。
Francis後來再解釋得更具體。
「例如,某一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0%;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0%。
第二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5%;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5%。
第三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2%;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2%。
如此這樣,我們拿200天的數據,看關係是否一起上升和一起下滑, 即是看兩組數字是否齊上齊落。最後算出來的『相關係數』就會是『1』.」
然而,控方的報告,是由幾位警員,回看百計遊行錄影,然後數算有多少天有人揮舞「光時」旗幟或有喊「光時」口號,而再紀錄這天有沒有人進行「顛覆行為」,例如喊港獨口號、進行破壞或使用暴力等。
早幾天,Francis批評,警察的做法,不能建立「光時」與「港獨」意思相,因為兩者只是同時出現 (co-appearance)。
控方代表周天行檢控專員,還是堅持挑戰Francis,指出Francis沒有把連登裡刪掉了的帖子,計算在內。
Francis回應說:「我們的數據包含2千5百萬個帖子或回應,刪掉了一些帖子,不會影響結果。」
周專員追問:「你知道有多少帖子被刪掉了?」
Francis答得巧妙:「我不需要知道。」
周專員再拿出那疊人手從連登萃取下來的帖子影印本,指出個別帖子,叫Francis回應。帖子裡,有個別網民留言,指「光時」意思就是「港獨」。
Francis忍不住回應:「這裡顯示的是,有人把『光時』理解為與『港獨』有關。這和我們的焦點小組發現一樣。的確有人從『光時』看到有『港獨』意義。」早前,Francis在庭上有從其報告讀出有焦點小組參加者,指『光時』有『少少港獨意味』,但同時有其他人看不到港獨意思。
Francis語帶雙關:「但我看的是2千5百萬留言,人們不可以 “cherry pick”(挑選櫻桃,指只選取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漠視對自己不利的東西)。」
Francis說到不可以cherry pick時,一頓,望着周專員說:「我不是批評你,而是我們如何防止包括我自己也做了cherry picking。(I am not criticizing you, but how can we prevent myself from cherry picking)」
Francis續說:「當然,研究員可以從2千5百萬個留言逐個查看是否與『港獨』有關,但現實上沒可能,所以我們才用這個統計學方法去看關聯。若你提及的這個帖,持續頻密在連登出現,數據上會見到強關係,但這類帖子只是零星出現,沒有成為一個主流。」
辯方代表劉偉聰大狀坐着,聽到這裡,微微一笑。
周專員還是不放棄找Francis研究的漏洞:「你沒有調查過連登以外,例如現實生活上,有人用其他方法喊口號?」
Francis重新讓數據說話:「我們已有2千5百萬個留言,多達20萬用家的意見,結果我們找不到統計學上的強烈關係。你問可不可以再做其他研究?當然可以。」
連登大數據分析,把「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分拆,不是把八個字一次過與「香港獨立」作電腦運算。
Francis解釋他背後想法:「網民留言很短的,只寫『光復香港』或只寫『時代革命』已經代表了整個口號。連劉智鵬教授也說過,他認為把整個口號分開來分析也含有分裂國家意思,劉教授也有拆過口號作理解。」
周專員再嘗試進攻:「警察做的示威錄像調查具相關性(relevant),有助(helpful)我們理解口號意義。」
Francis:「我不認為有幫助,我會說不相關(irrelevant)。」
周專員瞪大了眼,眼神穿透了長方型金屬眼鏡:「完全不相關(not relevant at all)?」
Francis反駁:「如果你是指警察報告,能支持『光時』意思是『港獨』,那警察報告不成立,清楚不能作出這個總結。我抱歉只能說,我不認為是相關的。(Sorry to say I don’t think it is relevant)。」
周專員質疑,警察報告中,百計示威錄影片段,Francis有沒有看過。
Francis回應:「我信任警察,在點算數目字上沒有問題。(I trust police on how they count them)我沒有理由自己去看一次,為了挑戰警察點算是否準確。」
周專員轉向發問統計學問題,叫Francis拿着控方影印的連登帖子,即場示範運算「相關係數」。
此時,彭寶琴法官插話,指這疊資料未必對法庭有幫助,「除非你對李教授的方法論有質疑」。
周說:「就是要看李教授從連登找到的結果有多可靠。」周繼續要求Francis拿着影印的連登帖子示範做統計運算。
時近中午,彭寶琴終於解說了她整個早上學習到的統計學知識:
「李教授解釋得好詳細了。當一個變項的百分比,與另一個變項的百分比,在一段長時間內,可以檢視兩者是一起上升,還是一起下降,如兩者趨勢一樣,則『相關係數』等於『1』.」說完,彭官望着Francis。
Francis微笑說:「很接近了(Close Enough)。」
此後,周天行專員就說,沒有提問,然後坐下。
兩位社會學家,連續五天在香港法院講解社會科學方法、理論,解釋如何以不同工具怎樣去探視、切割、理解社會運動。本來大家以為只是虛浮懸空又抽象的文字意思,透過社科工具,學者對社會深切的認知熱情,原來可以從人們的腦海中,抽取一些集體認知和意義。
按李立峯所說,他認為這些意思,雖然觸不到,也是可以科學化去檢視和驗証的社會性事實(social facts)。
兩位學者的多項關於反修例運動的研究,早在2019年已經開展,當時沒有國安法,唐英傑亦未成為被告。而再回溯過去幾十年,社科學者一直有研讀社會運動,撰寫學術論文和著書。
七一遊行,六四晚會,派研究員到現場做問卷調查,打電話到府上問大家的各種想法,在學術圈子不是新鮮事。
只是以往這些艱澀的知識,只會出現在大學班房裡,供學者們互相辯論,或學子們修讀學習。
如今社科學者走進法庭,把他們畢生研究的成果,於審訊中呈上。法官們在審訊中,不時對這批「專家證人」強調:「教授,請問你/妳如何可以協助法庭理解這或這?」「教授,若我有錯請糾正我。」
至於法庭與社科世界的奇異交雜,最終對判決是否有影響,還待揭曉。
不過,Francis已不是第一次以社科學者身份,出現在香港法庭。2017年佔中九子案開審,他是香港近代法庭史上,第一位以「民調學者」身份作供的專家證人。
控辯雙方的律師代表,曾於今次國安法第一審中,就Francis上一次於佔中案作專家證人的結果,各有不同解讀,各自做了自己的Cherry Picking。
控方周天行問:「李教授,上次於佔中案你以『民意調查』專家身份作供,最後法庭判詞下來,是否不給予你的專家報告任何比重?」
Francis答是。
然而辯方劉偉聰大狀亦曾問及:「李教授,雖然佔中案法官沒有對你的供詞給予任何比重,但判詞中卻形容,你在民意調查的作供過程裡『既有誠信亦可靠』。」
Francis亦答是。
是否徒勞?視乎觀點與角度。
(圖為兩位辯方專家證人離開高等法院)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捷克參議院議長9月初帶團來台灣6天參訪引起不少國際關注,也等於是告訴中國,你有你的「一中原則」,我有我自己的「一中政策」彈性。被中國外長王毅威脅的議長也得到像是斯洛伐克、德國、法國還有歐盟的支持。看起來除了美國之外,歐洲也逐漸對於中國這種戰狼外交失去耐性,歐盟理事會主席國,德國,更著手調整對中國的政...
從眾效應論文 在 陳佩琪Peggy Facebook 八卦
比起《櫻桃小丸子》, 另一部我喜歡的卡通《名偵探柯南》得到的批評更是不惶多讓,有人批說一部卡通怎麼死了這麼多人,劇情中太過鉅細靡遺的殺人或自殺手法會被有心人拿來模仿等等,不過我認為卡通終歸就是卡通,裡頭出現的抽菸酗酒畫面,應不至會引起模仿效應,但若是自殺手法或畫面,的確應該加註警語,也要注意不可把自殺方式太過詳細描述。
現在媒體都很自律,只要有「自殺」兩字就會在旁加註警語,不知是記者職業本能還是電腦設定的關係,凡是新聞中有「死」或「自殺」字眼的,就會跳出警語,去年選舉前曾看到一則新聞,我把它原封不動的copy下來 :
『〈XX網報導〉如果民進黨打極端化策略,還會幫柯P催票。原本年輕人投票意願低,但若一再辱罵柯,年輕人可能會為力挺柯出來投票,外溢效果會影響新北年輕選民,逼他們不投蘇貞昌。年輕人仇恨民進黨,可能也會導致雙北議員選戰大敗。民進黨現在是明知前面是懸崖,還是往前走,死定了!
★請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哈哈 ,這位記者真是幽默啊!
我自認寫作功力不差, 自從2014年開始用臉書幫先生打選戰後, 功力更是大增, 只是還輸某些記者一大截…
《柯文哲臉書讚數激增!專家揭密 全球粉專「買讚」行情曝光》
嗯!操作的不錯, 前後兩句都對, 巧妙地將他們連結在一起, 達到污人不帶髒字的效果。
《 被譏假掰演戲 ,陳佩琪罕見刪文道歉》
徐縣長罵我是事實, 我因「不是苗栗縣民」而刪文道歉也是事實,記者巧妙的把「不是苗栗縣民」刪除,再將前後兩句連再一起做成標題, 污人效果更是倍增, 而且還可躲避被告的疑慮, 算是蠻高竿的操作手法。
不久前在臉書寫到一段話:
《經過去年一場操弄台灣價值的地方選舉,我才瞭解到政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不管中央或地方選舉,要贏很簡單,只要操作「反中、保台」,然後再強調只有自己有能力守護台灣,最後再使出一招,把和自己不同顏色的人通通抹成紅的,這樣要贏就十拿九穩了。》
文章出來後,引起多家媒體報導引用,只是沒人討論內容是否事實,後來是有注意到某家報社寫了一則較異類的新聞標題:《柯文哲失言後陳佩琪首發言!反而因這席話被網友噓爆..》,這席話就是上面寫的那一段,自己也去PTT上看網民到底是噓我什麼?說我說的和事實不符?還是其他?若是不符,那不符的地方在哪裡?總要有一些論述基礎,才能服人,好讓我改進啊,下面節錄一些PTT網民的留言:
『〝煩不煩〞,〝 越說越令人討厭〞 ,〝有夠醜陋的嘴臉 〞,〝鬼扯〞, 〝噁心 〞,〝老婆又出來救援了〞… 』
看到這些,我也真不知道要如何去回應,比較有討論價值的就是這句 :「既然這麼好用, 你也揀去用啊!」
是的,好用為什麼不揀來用呢?
記得先生曾說台灣有兩百萬人在對岸求學、就業, 他們是我們的同胞,有些甚至是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他們也要吃飯、求學、就業,操作反中、仇中,對這些人好嗎?
先生是地方首長,理論上對統獨、兩岸、外交、國防無權置喙,他常說他是以一個政治人物的立場表達對對岸的一種善意,希望在對岸就學就業的人能平安順遂,常有人罵他說:「都不罵(嗆)對方一句, 是舔共下跪的行為」, 我不是政治人物, 但看到這種言論,真是滿腔疑惑, 試問罵人誰不會啊? 特別是我們這種結過婚, 有另一半做練習對象的人, 罵人功力鐵定不差, 但罵人真的有用(有好處)嗎? 還是只是操弄議題, 讓自己撿到槍, 選舉時選票變多而已?
罵人真的有用嗎? 罵兩句, 陸客就來了? 罵三句, 邦交國就不會斷了? 罵四句, 軍艦軍機就不敢再來了?
真的,要是嗆聲、罵人對一般民眾有好處,那我也跟著嗆,跟著罵…
真的想問,以嗆人、罵人為溝通手段,還要大家跟著一起做,試問如此升高衝突的目的是什麼?
前不久臉書寫到:「拿到先生整本博士論文後,第一時間就翻到最〝後面〞的那頁致謝函 …」可見我是一個沒寫過博士論文的人,記憶才會如此錯亂。
最近博士論文議題吵得沸沸揚揚,又把先生的博士論文拿出來看,第一頁是寫題目、臨床指導老師、基礎指導老師、研究生姓名、學號和發表日期,第二頁是寫「博士論文考試委員會審查合格, 並與予口試通過」這幾個字,接續有五個考試委員和兩個指導教授親簽, 最後是研究所所長(賴明陽教授)再次親簽並押日期,第三頁才是致謝函,先生感謝老師的指導、感謝同事的合作,最後也把我這個老婆感謝進去,雖然是擺在最後一個,但有記得感謝就好。今天回過頭來看這一段,腦中也不斷浮現那段時日自己持家的辛苦,看到他寫這一段,還是感覺很療癒, PO出來和大家分享…
《我的太太陳佩琪醫師,不但負擔家庭的經濟,家裏的一切一切都是她在處理, 才能使我在台大醫院全力工作, 無後顧之憂。「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性」,我不敢自認是成功的男人, 但太太倒一定是偉大的女性, 謝謝妳了。》
從眾效應論文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八卦
6 月 15 日法國 2017 年高考開始,哲學科一如既往打頭陣。法國高中哲學科由拿破崙於 1808 年創立,高考必修,不論修讀文科(littéraire)、理科(scientifique)或經濟社會科(économique et social)亦須應考,每年約有 60 多萬名考生參加。題目三揀一,4 小時論文形式作答。今年題目分 4 組,考題如下:
文學組(Bac L)
1. 觀察是否足以致知?
2. 權利範圍內的行為是否一概合理?
3. 試析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1755)選段:
「一位名作家(莫佩爾蒂:法國 18 世紀數學家及哲學家)曾估算人生的幸與不幸,發現後者大幅多出前者,整體而言,人生是一份惡劣的禮物。對此結論我並不訝異:他從文明人(l’homme Civil)的律法推論;假如他能升華至自然人(l’homme Naturel),我們即可判斷他將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他將發現人類除了自尋的煩惱以及自然的規律,其實並無太多不幸。我們能令自己如此不快,其實殊不簡單。一方面,我們見識到如此多的人類勞作、科學、藝術、勞力,填滿深淵,移平山脈,擊碎石塊,穿鑿湖泊,土地被填平,沼澤被抽乾,河流得以泛遊,大廈得以矗立,海洋佈滿船與水手;另一方面,當去研究一下有哪些事真正裨益人類福祉,我們只能訝異於比例的失調,遺憾於人類的盲目,只為助長其愚昧及自戀,令其不斷追逐不幸,失落了本來自然美好天性的免疫力。」
--------------------------
科學組(Bac S)
1. 捍衛權利,是否等於捍衛利益?
2. 人能否從自身文化中解放?
3. 試析傅柯「言論寫作集」(1978)選段:
「極端而言,人生由「犯錯的能力」定義。或者正因如此,異常(l’anomalie)一再出現於所有生物學的範疇,引發了演化歷程和突變,導致了一種獨特異變,一種「遺傳錯誤」,令人類永遠無法在自身找到自己,執意犯錯(errer),最終釀成錯誤(l’erreur)。承認上述概念,等於承認人生本身注定了這種命運,承認錯誤紮根於一概人類思想及其歷史。對錯兩立及其附加價值,乃至不同社會及組織的權力效應,不過是回應於人生「可能犯錯」的本質。若說科學的歷史是不連貫的,亦即不能作為一連串「糾錯」去分析,一如對錯的種種新形式永遠無法達致解放以及抵達真理,錯誤並非遺漏或是真理遲到,而是人生及其物種時間(temps de l’espèce)固有的維度。」
--------------------------
經濟社會組(Bac ES)
1. 理性能否解釋一切?
2. 藝術品是否必須美麗?
3. 試析霍布斯「利維坦」(1651)選段:
「由於世上並無一個共和國能夠立法監管一切人類言行,很自然地,在不成文法律轄下的所有領域中,民眾有自由按個人理由行事,謀取最大利益,因為若果我們將自由等同於身體自由,亦即不受束縛和監禁,那麼熱切高呼追求一種既有自由這種行為就會顯得荒謬。另一方面,假如我們將自由視作法律下的自由,那麼爭取所有人自主人生的自由這種行為將會一樣荒謬。不論要求多麼荒謬,他們的確如此要求;他們不明白假如無人(或眾人)手持利劍執行法律,法律將會形同虛設。因此,人民的自由僅存在於主權國度經由規管人類行為所默許的活動,例如買賣和簽約的自由,選擇居所、食物、工作和按個人方式教育子女,等等。」
--------------------------
科技組(Bac technologique)
1. 理性有否壞的用法?
2. 快樂是否必須追尋?
3. 試析涂爾幹「教育與社會學」(1922)選段:
「一旦從社會中抽離,人類就會淪為獸類。假如人類能超越動物的階段,首先他不能被縮減為個人努力的成果,而需與同類定期合作,從而加強各人的表現;其次,世代間的勞動成果不可斷絕,動物所學到的經驗限於一生,無法傳遞,相反人類經驗則能靠書籍、文物、工具等方法留存後世,自然大地由是日益肥沃。人類智慧不但並無隨世代交替而消散,反而無限累積,而人類正正藉此超越動物,甚至超越自己。然而,一如上述合作關係,這種累積只有經由社會實現於社會之中,才有可能發生。」
從眾效應論文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捷克參議院議長9月初帶團來台灣6天參訪引起不少國際關注,也等於是告訴中國,你有你的「一中原則」,我有我自己的「一中政策」彈性。被中國外長王毅威脅的議長也得到像是斯洛伐克、德國、法國還有歐盟的支持。看起來除了美國之外,歐洲也逐漸對於中國這種戰狼外交失去耐性,歐盟理事會主席國,德國,更著手調整對中國的政策,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中美逐漸走向兩極化的情況下,歐洲會怎麼做?
我們可以先觀察一下捷克訪台的後續效應。首先在中國外長王毅歐洲行引起批評之後,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箎後腳跟著就到了跟中國友好的希臘跟西班牙,要趕在習近平參加歐中峰會之前打好關係。相較於王毅,他比較低調,而且都在強調一帶一路的合作,接受新華社採訪時,也只說「個別大國唯我獨尊,強權霸凌,毒化國際關係」。
中國在跟美國關係持續惡化下,是很希望可以拉攏歐洲的。但是王毅這次歐洲行之後,彭博的分析最好笑,用了一個新聞標題叫做,「歐洲剛剛從中國宣布獨立」,說歐洲在日益兩極化的世界裡,選擇團結對抗北京。所以王毅在記者會上威脅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德國外交部長馬斯才迅速回應說,「歐洲人會密切合作,而且要求中國尊重,說這樣威脅在歐洲是不合適的。他還說歐盟不會成為中美競爭中的「玩物」。要知道外交界是行禮如儀,馬斯直接打臉王毅其實象徵歐洲面對中國有新的基調和方向。
不過這是真的嗎?這些年來,很多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在中國侵犯人權、利用歐洲的開放市場和欺負鄰國時,出於商業上的原因,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想這次不是說說而已。就在王毅離開不久之後,德國政府在9月2日首次推出「印太戰略」,有沒有覺得這個詞很熟悉,印太戰略我們比較常聽到是美國的說法,過去德國會談亞洲政策或是對中國的戰略,但是用印度太平洋的概念去參與或是打造未來國際秩序的決心,真的是滿罕見的。
想當然這就是衝著中國來的,不管是宣稱有南海九段線主權跟中印邊界和巴基斯坦的分進合擊,還有對於民主台灣的侵略,甚至對於歐美國家在新疆、西藏、香港問題上的威脅,德國的「印太戰略」是強調跟亞洲國家,像是日本、印度以及以印尼為首的東南亞國協一起合作。而且不只是本國,也要在歐盟層面推動架構21世紀國際秩序。裡面關心的議題當然就包括加強多邊主義,增進和平、安全和穩定,公平的自由貿易,和對抗氣候變遷,促進人權和法治。
在這個印太戰略裡,德國強調的是要逐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中國在這4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是到了2018年,德國國內逐漸對於經濟依賴中國有所警覺。德國工業聯合會還站出來警告不要過多依賴中國市場。2019年開始,針對新疆還有香港議題,德國政府和德國大公司受到來自公眾更大的壓力和批評,要求他們不要為保護商業利益而忘記人權價值。
德國總理梅克爾就一直強調對話,因為她擔心如果政策太強硬會導致中國對德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以及德國對中國出口採取報復性措施。德國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還有醫療物資對中國的依賴性等等也突顯了德國的弱點。這些都是她知道,但要小心處理的。
中國《環球時報》在德國推出印太戰略的隔天就登了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忻華的評論文章強調,德國跟美國之間的分歧不斷擴大。德國強調的多邊主義跟川普政府推動單邊主義、民族主義和國家重商主義不同。還說川普點燃的美歐貿易戰,也不理會歐洲和德國的安全要求,說這個新的印太戰略實際影響力不大。其實他說的還是有一點有道理啦,川普繼續執政,我想美歐是很難有什麼新的局面,但中國別忘了拜登現在的民調也不低,他的路線跟德國就是一致的。
我想接續觀察的重點就是習近平在9月14日要在線上跟歐盟領導人舉行的峰會,習近平的首要目標是防止歐盟和美國拉幫結派對付中國,而且透過相互投資關係牽制歐盟。但是歐盟在德國主導新的印太戰略下,只會對於中國投資限制越來越多,並且把人權議題納入討論。不過實際狀況有待觀察。
以現在的美國來說,歐盟要施力還是有困難,比起美國現在逐漸讓本國經濟與中國經濟脫鉤,歐盟聽起來只是想更多元化,而且還要在兩個不可靠的超級大國所主導的世界中保留一點自主權。不管下一任美國總統是誰,這個目標都不會變。無論是哪種方式,中國的外交官們最好在未來的訪問中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太囂張。你覺得歐洲能夠成功減少對中國依賴嗎?歡迎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O0hJrAiTPE/hqdefault.jpg)
從眾效應論文 在 HKFEEL Youtube 的評價
白手之初
鄺海翔先生(Rono),「香港青年創業家總商會」創會主席亦係新鮮出爐本年度「香港十大傑出青年」,「Best video Ltd.」創辦人。
Rono兩三歲的時候與父母一起移居香港。自幼就居於父親所在公司的宿舍,與幾戶鄰居共用厨房和廁所。那時的鄰里關係很不錯,相濡以沫,倒是其樂融融,也打下了他善於與人溝通的基礎。求學時期,Rono入讀大角咀銘基書院,畢業後,他選修了科技大學工程系。那麽,在大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對創業最有啟發的呢?還有,可能大家最有興趣的是,讀工程同拍片又有甚麼關係呢?且聽Rono細細道來。
工程師係最聰明的「賊」
畢業那一年,大學系主任召集一眾學生,問:「各位就讀本系三年,各人以為工程師乃係何物耶?」於是,同學踴躍回應,類皆志向高遠,目標宏大。誰知,系主任總結:「錯了,究其實際,工程師,只係一名賊仔而已。」此言一出,同學們無不哇然失驚。系主任補充:「所謂工程師,即最聰明之賊也,乃係以各種別人已研發之成果,妙運巧思,將其揉合一體,變為可以經世致用之產品,推出社會。如此一來,乃係將別人已有之意念,變成自己全新之作品,真可謂最聰明之賊矣。」Rono深受啟發,知道以後的創作和發展,是要「善於改良」,為佢日後Best Video 既生意理念寫下籃圖。
超前十七年的生意
另一件事,就是,Rono寫畢業論文的1998年,網絡世界還僅僅是嶄露頭角——他已經研發了「網上補習老師介紹平台」——即使在十七年後的今天,這也是很潮很實用的項目。然而,更令當年評核的教授們吃驚的是,Rono在present完整個project之後,繼而指出:雖然它已經是一個看得見,用得着,有巿場的計劃,但我不會推出來應用,因為,我預計這種生意模式如果可行的話,就會引起大規模的模仿效應,巿場爭奪之下,最終無利可圖。對此,教授們無不擊節讚賞,認為Rono更多走了一步,很有巿場觸覺,很接地氣。因此,論文最終獲評為A+。
五年之約
離開校園,Rono先去了一間近二百人的中型IT公司,負責為客戶作技術顧問。如前所述,Rono由於自小就已善於與人溝通相處,便於巿場推廣,這在IT界別是相當明顯的優勢。更加上Rono專注業務,所謂業精於勤,到了25歲,就當上公司副總裁(VP)。
後來,為了挑戰自己,Rono毅然接受降職轉到一間大型電訊公司工作,他想試試看,自己在大公司中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升到VP的位置。到了二十七歲,他在新公司的職位與VP僅一步之遙,而且,在生意業績上,也完全「夠數」可以擔當VP了。於是,他就和老闆探討升職的可能性。老闆也稱讚他年輕有為,只要再浸淫五年,就可以升上VP,到時也不過三十出頭,在業內已是很快的升職速度了。Rono笑稱,自己當年畢竟是「年少氣盛」,明明夠資格卻偏要受限於年資的束縛。於是,他就回應老闆說:「那等五年之後,我再來找您吧!」自此他決定辭職,開始踏上創業之路。
高清之巔
到了2008年,IT界的高清時代來臨,巿場觸覺十分敏銳的Rono發現,雖然很多播放器的硬件都換上了高清(HD)的性能,但是,本地製作高清節目的公司卻未見蹤影。於是,他瞅準這個空隙,揮軍殺入巿場。
Rono在當年創立「Best video」,投入最多的資源是时間,資金卻很少。Rono說是「兩萬蚊有找」,正是由於欠缺資金,不敢買入當年許多新穎而昂貴的器材。這些器材投資大,貶值快,許多行家都不堪重負。Rono卻是寧可租用也不買,雖然租金不菲,但一直都可以租用最新的器材。Rono笑稱自己既唔識拍片,又無Studio 亦無自己器材,靠的是自己以往累積的口材同推銷技巧以及懂得跟專業的攝影師及後期製作團隊,緊密合作,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成功的案例!客戶對此也很接受和認同。口碑相傳,業務範圍從起初的廣告,擴展到培訓,繼而產品推廣,巿場營銷,以及模特兒公司等。2014-15年度,「Best video」的年度收入突破八位數字。
廣交朋友
Rono出任創會主席的「香港青年創業家總商會」,是個支援青年創業的平台。董事會成員和Rono一樣,都是實戰經驗豐富的創業家。Rono直言是抱着 「交朋友」的心態來從事這一項公務,每天都花去三分之二的工作時間,希望與創業界的相關組織互相支持和提攜。懷有創業夢想的你,就來和Rono交個朋友吧。
網站:http://hk-feel.com/
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fee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c9IXmexs3o/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w0qZ3X10MKhVKBa1aRJNlj7SIBA)
從眾效應論文 在 從眾效應小論文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八卦
寫小論文,感謝您們提供的寶貴意見及協助!何謂跟風?指人們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 ...,「群聚效應」又稱為「從眾效應」、「樂隊花車效應」或「羊群心理」,指的是一.群人 ... ... <看更多>
從眾效應論文 在 如何避免陷入從眾心理(从众效应)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歡迎來到天天讀書會。今天我們解讀的書是《烏合之眾》。作者古斯塔夫·勒龐( 從眾效應,群體心理學,從眾原因,從眾行為,乌合之众,书评,有聲書)。 ... <看更多>
從眾效應論文 在 [討論] 為何年輕人高學歷挺柯老人低學歷挺賴? - 看板HatePolitics 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