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控者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負起責任。『這件事情應該要有人做』與『我會去做這件事』是截然不同的。內控者不會因為他人的言行或這個世界對他們如何殘酷而感到難過。但這並不是說,無論他們的老闆如何叫囂,或是另一半離開,都不會對他們產生任何影響,而是他們主導了影響的走向。抱持內控者心態的人,能讓自己重返駕駛座上。沒人能拿走你的權力,除非你自己選擇放棄。」~崔佛・席維斯特
不管扮演哪種「角色」,爸爸、媽媽、主管、員工、孩子…等,扮演角色的這個「人」,他的內在狀態有沒有建設好,會影響角色扮演的適切性。其中一個檢視內在狀態是否建設好的指標,是這個人是外控者還是內控者?
一個人願不願意為自己負責,會影響這個人的命運。當一個人能充分為自己負責,且積極以行動來改善自己的處境,我們暫且可以把這樣的人,歸到內控者這邊。
有些人遇到困境,真的一下子就被擊倒了,然後從此溺在情緒裡面。有些人是真的天生過於敏感,或者內在的能量本來就比較不足,所以爬起來的時間需要比較久一點。
但是如果這樣的人,把所有的責任,都怪罪給外在的人事物。不要說試圖調整「事情」,連調整「心情」的努力都不願意(像是運動、閱讀相關書籍、寫日記、靜心、就醫…),那麼這樣的人,我們暫且可以歸到外控者這邊。
那麼可以這麼比喻,遇到挫折痛苦一段時間之後,當內控者已經往前跑了,外控者還會在原地委屈。
父母如果能讓自己慢慢地為自己負責,那就相對不會那麼把彼此的衝突,都怪罪給孩子。父母會面對自己的責任,然後給出一個好的身教,讓孩子學習。
我常常聽到父母把自己的困境,「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就…」,用偉大的形象包裝自己,把本來自己要承擔的部分,都以孩子為理由而逃避。父母自己心頭暫時輕鬆了,孩子何辜呢?
孩子只能帶著父母不敢負的責任,然後因此在內心裡自貶自責…
****************************
成為內控者
【崔佛・席維斯特】
是你,而非外在事件,對你的想法握有主導權。了解這個道理,你將找到力量。
——馬可.奧里略(Marcus Aurelius,古羅馬帝國皇帝)
我大半生都在等待有人「發掘」我。我總覺得自己注定要做大事,也因此現下我所做的事沒那麼重要。總有一天,這世界會發現它錯過了什麼,給予我應有的位置。也難怪當我還小時,亞瑟王(King Arthur)是我最喜歡的故事;等我長大成人,《駭客任務》(The Matrix)就成了我最愛的電影。我一直期待梅林(Merlin)或莫非斯(Morpheus)出現,但我從未盼到。
這即是心理學所稱的「外控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ELOC)。這類人傾向於認為自身生活乃是由周遭事物形塑而來,且這個世界有能力「使我們」感覺到事物。這種信念以或大或小的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有多少人夢想自己要是中了樂透,要怎麼規劃生活?或是假想著要是沒被孩子、另一半、家人,或是不好的運氣拖累,自己的生活又會如何?你們之中有多少人曾坐等自己的處境自動改善?或是與神或宇宙交涉,若事情按照你的期望發展,你會有所回報?上述全是對於外控者的描述。
如果你只會苦等騎兵前來救援,終究會落得被生命削去頭皮的命運。
成為「內控者」(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ILOC)則是本書的主要目標。內控者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負起責任。「這件事情應該要有人做」與「我會去做這件事」是截然不同的。內控者不會因為他人的言行或這個世界對他們如何殘酷而感到難過。但這並不是說,無論他們的老闆如何叫囂,或是另一半離開,都不會對他們產生任何影響,而是他們主導了影響的走向。抱持內控者心態的人,能讓自己重返駕駛座上。沒人能拿走你的權力,除非你自己選擇放棄。
社會傾向於支持「外控者」觀點,亦即向外尋求解決之道(通常需要付出代價)。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祖先原有的獨立與韌性,已逐漸轉變為期待社會提供「從搖籃到墳墓該有的福利」,以及「買我們的產品能讓你更愛自己一點」等狗屁倒灶的話,而這些全都助長了消費主義的猖獗。
**************
如何培育「內控者」心態
單是知道並不足夠,必須加以應用;單是有心並不足夠,必須加以實踐。
——李小龍
請想像以下情境:你與朋友一同攀爬安地斯山脈,卻不幸摔斷了腿。你們從懸崖往下墜落時,你的朋友為了自保,只好被迫切斷與你相連的繩索,任由你掉下去。你保住性命了,卻掉在一個無法攀爬出去的無底洞。你該怎麼做?你躺在狹窄的岩脊上,毫無救援。你也無法攀爬,因為摔斷了腿。我在想,我們大多數人仍然會選擇大叫,希望引來救援,最終死去。喬.辛普森(Joe Simpson)曾身歷其境,而他選擇再往下爬,爬入一個深不見底的縫隙,深入黑暗之中。他往唯一對他有利的方向走。此舉並非為了找機會尋求救援,純粹因為這是唯一他能靠一己之力的選擇。這便是內控者心態。在這個例子中,命運垂憐應得之人,他最終找到出路。儘管沒有食物和水,但他只需要拖著腳走八公里,就能脫困了。最後,他花了三天的時間,在朋友打包離開之前抵達營隊。這便是堅韌的力量。
.
以上文字取自
父母成長,孩子才會真正長大!:一起練習愛與被愛的親子關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3538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提供】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7折630元】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
從搖籃到墳墓社會福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內控者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負起責任。『這件事情應該要有人做』與『我會去做這件事』是截然不同的。內控者不會因為他人的言行或這個世界對他們如何殘酷而感到難過。但這並不是說,無論他們的老闆如何叫囂,或是另一半離開,都不會對他們產生任何影響,而是他們主導了影響的走向。抱持內控者心態的人,能讓自己重返駕駛座上。沒人能拿走你的權力,除非你自己選擇放棄。」~崔佛・席維斯特
不管扮演哪種「角色」,爸爸、媽媽、主管、員工、孩子…等,扮演角色的這個「人」,他的內在狀態有沒有建設好,會影響角色扮演的適切性。其中一個檢視內在狀態是否建設好的指標,是這個人是外控者還是內控者?
一個人願不願意為自己負責,會影響這個人的命運。當一個人能充分為自己負責,且積極以行動來改善自己的處境,我們暫且可以把這樣的人,歸到內控者這邊。
有些人遇到困境,真的一下子就被擊倒了,然後從此溺在情緒裡面。有些人是真的天生過於敏感,或者內在的能量本來就比較不足,所以爬起來的時間需要比較久一點。
但是如果這樣的人,把所有的責任,都怪罪給外在的人事物。不要說試圖調整「事情」,連調整「心情」的努力都不願意(像是運動、閱讀相關書籍、寫日記、靜心、就醫…),那麼這樣的人,我們暫且可以歸到外控者這邊。
那麼可以這麼比喻,遇到挫折痛苦一段時間之後,當內控者已經往前跑了,外控者還會在原地委屈。
父母如果能讓自己慢慢地為自己負責,那就相對不會那麼把彼此的衝突,都怪罪給孩子。父母會面對自己的責任,然後給出一個好的身教,讓孩子學習。
我常常聽到父母把自己的困境,「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就…」,用偉大的形象包裝自己,把本來自己要承擔的部分,都以孩子為理由而逃避。父母自己心頭暫時輕鬆了,孩子何辜呢?
孩子只能帶著父母不敢負的責任,然後因此在內心裡自貶自責…
****************************
成為內控者
【崔佛・席維斯特】
是你,而非外在事件,對你的想法握有主導權。了解這個道理,你將找到力量。
——馬可.奧里略(Marcus Aurelius,古羅馬帝國皇帝)
我大半生都在等待有人「發掘」我。我總覺得自己注定要做大事,也因此現下我所做的事沒那麼重要。總有一天,這世界會發現它錯過了什麼,給予我應有的位置。也難怪當我還小時,亞瑟王(King Arthur)是我最喜歡的故事;等我長大成人,《駭客任務》(The Matrix)就成了我最愛的電影。我一直期待梅林(Merlin)或莫非斯(Morpheus)出現,但我從未盼到。
這即是心理學所稱的「外控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ELOC)。這類人傾向於認為自身生活乃是由周遭事物形塑而來,且這個世界有能力「使我們」感覺到事物。這種信念以或大或小的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有多少人夢想自己要是中了樂透,要怎麼規劃生活?或是假想著要是沒被孩子、另一半、家人,或是不好的運氣拖累,自己的生活又會如何?你們之中有多少人曾坐等自己的處境自動改善?或是與神或宇宙交涉,若事情按照你的期望發展,你會有所回報?上述全是對於外控者的描述。
如果你只會苦等騎兵前來救援,終究會落得被生命削去頭皮的命運。
成為「內控者」(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ILOC)則是本書的主要目標。內控者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負起責任。「這件事情應該要有人做」與「我會去做這件事」是截然不同的。內控者不會因為他人的言行或這個世界對他們如何殘酷而感到難過。但這並不是說,無論他們的老闆如何叫囂,或是另一半離開,都不會對他們產生任何影響,而是他們主導了影響的走向。抱持內控者心態的人,能讓自己重返駕駛座上。沒人能拿走你的權力,除非你自己選擇放棄。
社會傾向於支持「外控者」觀點,亦即向外尋求解決之道(通常需要付出代價)。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祖先原有的獨立與韌性,已逐漸轉變為期待社會提供「從搖籃到墳墓該有的福利」,以及「買我們的產品能讓你更愛自己一點」等狗屁倒灶的話,而這些全都助長了消費主義的猖獗。
**************
如何培育「內控者」心態
單是知道並不足夠,必須加以應用;單是有心並不足夠,必須加以實踐。
——李小龍
請想像以下情境:你與朋友一同攀爬安地斯山脈,卻不幸摔斷了腿。你們從懸崖往下墜落時,你的朋友為了自保,只好被迫切斷與你相連的繩索,任由你掉下去。你保住性命了,卻掉在一個無法攀爬出去的無底洞。你該怎麼做?你躺在狹窄的岩脊上,毫無救援。你也無法攀爬,因為摔斷了腿。我在想,我們大多數人仍然會選擇大叫,希望引來救援,最終死去。喬.辛普森(Joe Simpson)曾身歷其境,而他選擇再往下爬,爬入一個深不見底的縫隙,深入黑暗之中。他往唯一對他有利的方向走。此舉並非為了找機會尋求救援,純粹因為這是唯一他能靠一己之力的選擇。這便是內控者心態。在這個例子中,命運垂憐應得之人,他最終找到出路。儘管沒有食物和水,但他只需要拖著腳走八公里,就能脫困了。最後,他花了三天的時間,在朋友打包離開之前抵達營隊。這便是堅韌的力量。
.
以上文字取自
父母成長,孩子才會真正長大!:一起練習愛與被愛的親子關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3538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提供】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7折630元】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
從搖籃到墳墓社會福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中天的夢想驛站》Love Life News
【挽救資本主義危機 芬蘭引進全民基本收入 2千人公民月領560歐元(台幣18000)的實驗 緣因未來人工智慧發展及工業4.0將有更多失業率 實驗人會因此更有安全感還是不願工作】
芬蘭,一個人口540萬,以極光和耶誕老人聞名的國度。境內有20萬湖泊,20萬島嶼,20萬頭馴鹿和200萬間三暖。它是歐盟最北的國家,也是社會福利最好的國家,如今它還成為歐盟裡,第一個引進發放全民基本收入的國家。
芬蘭成為首個向部分失業者提供基本收入的歐洲國家,這項為期兩年的試驗計劃,將選擇2000名正領取補貼的失業者,提供每月560歐元(1.9萬台幣),而且不課稅。
其他還有蘇格蘭和加拿大,也正在尋求引進全民基本收入,肯亞已經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實驗,一個慈善機構(GiveDirectly),籌集了數百萬美元,提供6000多人全民基本收入,最多會給到12年。
芬蘭這個天上掉餡餅的計劃,其實還只是個實驗,對像2000名年齡在25到58歲之間的失業者。背後的原因,是芬蘭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失業率CG)芬蘭2016年失業率均在10%上下,青年失業率更高達20.1%。其中很大的理由,是年輕人不想找工作,因為工作的薪資,還可能低於社會補助。
全民基本收入計劃負責人Olli Kangas說,引進全民基本收入的理由非常簡單,就是要測試各種可能,鼓勵民眾就業,勇於接受工作挑戰,又不用擔心失去社會福利保障。
而且芬蘭給的「餡餅」,也只能吃飽吃不了巧。為了避免批評者,「全民基本收入」等於「養米蟲」的疑慮。芬蘭擬定的金額,不像2016年在瑞士遭否決的方案,無論工作與否都可享有2500瑞士法郎,折合約8.3萬台幣的基本月收,KELA提出的每月560歐元,不到兩萬台幣,在芬蘭只能過上還可以的生活。KELA的構想,是提供一個不算富裕的基本低收,敦促失業者出去工作,以求過上更體面的生活,同時解決勞動人口不足的問題。
芬蘭民眾 Carolina Kansikas說,我認為這值得芬蘭一試,因為我們芬蘭的政策系統,足以支持全民基本收入實驗,但我不知道這是否能解決芬蘭問題,因為要解決芬蘭的問題,我們必須考慮到企業競爭力,正如您所說 NOKIA的殞落,以及造紙業的萎縮,還有芬蘭人口的高齡化,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再者,從「搖籃到墳墓」處處是福利的芬蘭,2016年社福支出占GDP的30.8%,未來若統一制定全民基本收入,不但可簡化繁瑣的社福申請,降低政府人事成本,最終還能縮減福利,減少政府財政負擔。現在,只是為期兩年漫長實驗的開端,究竟全民不分貧富享有基本收入的理想世界終能實現,還是好逸惡勞的人性會勝出呢?
從搖籃到墳墓社會福利 在 【北歐模式】由BB到老人都全面照顧瑞典福利可以有幾好? 01 ... 的八卦
遠在北歐的瑞典以宜居聞名, 福利 制度有「由 搖籃到墳墓 」之稱。 ... 由小孩子呱呱落地到老頭子白髮斑斑,零距離體驗他們的生活如何受惠於 社會 制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