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麗的南港!!!
1972年,台北南港地區,基隆河畔的磚廠。(Kevin Kelly 攝)
在基隆河淤淺以前,今南港路一段的基隆河畔有個天然的「港仔口」,因其位置在基隆河以南,相對於汐止地區的「北港」,這一帶便被稱做「南港」。
南港一帶最早開發的地區是在基隆河岸的南湖大橋附近,清乾隆2年(1736年),漢人從福建搭船到淡水,再沿著基隆河到這裡開墾;當時因為只看得到三個草埔,所以將之稱為三重埔,也就是現在的三重路到南港火車站一帶。清同治年間,這裡已經發展為街市。清光緒13年(1887年),劉銘傳巡撫舖設台北到基隆之間的鐵路,其中在南港設置火車站,於是此地交通的重心逐漸偏向鐵路。
日治時期以前,南港最熱鬧的地方就是三重路一帶,附近地區出產的茶葉、磚瓦、菸葉、稻米,大都經由這裡運送到大稻埕及淡水。南港和內湖在1920年(日治時期)合稱「內湖庄」,直至1945年戰後才劃分為兩個行政區。
1936年左右,南港的河道淤淺,於是船運開始沒落,碼頭逐漸移到社后渡船頭,而在社后大橋完工後,渡船碼頭便失去存在的價值,而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戰後初期,南港的煤礦和磚窯開始興起。南港地區曾經有許多座煤礦,不過南港的土質不適合燒磚瓦,原料大部分都是從內湖經過跨越基隆河的吊橋運送過來的,「五分吊橋」就是其中的一座。
在1950年代,南港被政府規劃為工業區,開始有許多大型工廠進駐,例如台肥南港廠、聯華麵粉廠、輪胎廠、汽車廠等,讓南港成為台北市的「黑鄉」。其中的「南港輪胎」曾是非常有名的國產輪胎,其前身「台灣護膜株式會社」早在1940年便於南港設廠。
南港在成為工業區以後,雖然促進了地方的繁榮,但是伴隨而來的卻是嚴重的污染;高高豎立的煙囪,排放的濃煙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加上肥料廠裡液氨的臭味與輪胎廠的橡膠燒焦味,讓居民難以忍受。於是,南港的天空總是比台北市其他地區更加污濁,也因此被戲稱為「黑鄉」。
1970年前,南港的山豬窟曾是台北市主要的垃圾堆置場之一,但由於堆置量過多造成崩塌,且距離主要市區較遠,於是在1970年後,台北市的家戶垃圾改集中於「葫洲里垃圾掩埋場」(內湖垃圾山)。
1987年,位於南港高工附近,以煉焦業為主的啟業化工廠,因為污染嚴重被要求停工並遷廠。
1992年,南港山豬窟被選定為接替福德坑垃圾衛生掩埋場的新掩埋場地點,經過一年的整建後,山豬窟垃圾衛生掩埋場於1994年6月18日啟用,接替已經飽和的福德坑垃圾衛生掩埋場,此舉嚴重地污染了當地環境。
專家指出,垃圾山與化工廠,造成了基隆河的兩次生態浩劫。
不過,在2010年,台北市已達到「垃圾零掩埋」的目標,因此山豬窟垃圾衛生掩埋場於2011年變為負責廢棄物拆解回收作業的廢棄物暫置場,並將部分掩埋地區改設為生態公園,取名為「山水綠生態公園」。
近二十年來,南港逐漸轉型,那些會造成污染的重工業已不復存在,目前的南港已經脫胎換骨,轉型為一個以軟體科技為主的繁榮商業區。
後 庄 磚 仔 窯 在 我住東湖 Facebook 八卦
1972年,台北南港地區,基隆河畔的磚廠。 :)
1972年,台北南港地區,基隆河畔的磚廠。(Kevin Kelly 攝)
在基隆河淤淺以前,今南港路一段的基隆河畔有個天然的「港仔口」,因其位置在基隆河以南,相對於汐止地區的「北港」,這一帶便被稱做「南港」。
南港一帶最早開發的地區是在基隆河岸的南湖大橋附近,清乾隆2年(1736年),漢人從福建搭船到淡水,再沿著基隆河到這裡開墾;當時因為只看得到三個草埔,所以將之稱為三重埔,也就是現在的三重路到南港火車站一帶。清同治年間,這裡已經發展為街市。清光緒13年(1887年),劉銘傳巡撫舖設台北到基隆之間的鐵路,其中在南港設置火車站,於是此地交通的重心逐漸偏向鐵路。
日治時期以前,南港最熱鬧的地方就是三重路一帶,附近地區出產的茶葉、磚瓦、菸葉、稻米,大都經由這裡運送到大稻埕及淡水。南港和內湖在1920年(日治時期)合稱「內湖庄」,直至1945年戰後才劃分為兩個行政區。
1936年左右,南港的河道淤淺,於是船運開始沒落,碼頭逐漸移到社后渡船頭,而在社后大橋完工後,渡船碼頭便失去存在的價值,而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戰後初期,南港的煤礦和磚窯開始興起。南港地區曾經有許多座煤礦,不過南港的土質不適合燒磚瓦,原料大部分都是從內湖經過跨越基隆河的吊橋運送過來的,「五分吊橋」就是其中的一座。
在1950年代,南港被政府規劃為工業區,開始有許多大型工廠進駐,例如台肥南港廠、聯華麵粉廠、輪胎廠、汽車廠等,讓南港成為台北市的「黑鄉」。其中的「南港輪胎」曾是非常有名的國產輪胎,其前身「台灣護膜株式會社」早在1940年便於南港設廠。
南港在成為工業區以後,雖然促進了地方的繁榮,但是伴隨而來的卻是嚴重的污染;高高豎立的煙囪,排放的濃煙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加上肥料廠裡液氨的臭味與輪胎廠的橡膠燒焦味,讓居民難以忍受。於是,南港的天空總是比台北市其他地區更加污濁,也因此被戲稱為「黑鄉」。
1970年前,南港的山豬窟曾是台北市主要的垃圾堆置場之一,但由於堆置量過多造成崩塌,且距離主要市區較遠,於是在1970年後,台北市的家戶垃圾改集中於「葫洲里垃圾掩埋場」(內湖垃圾山)。
1987年,位於南港高工附近,以煉焦業為主的啟業化工廠,因為污染嚴重被要求停工並遷廠。
1992年,南港山豬窟被選定為接替福德坑垃圾衛生掩埋場的新掩埋場地點,經過一年的整建後,山豬窟垃圾衛生掩埋場於1994年6月18日啟用,接替已經飽和的福德坑垃圾衛生掩埋場,此舉嚴重地污染了當地環境。
專家指出,垃圾山與化工廠,造成了基隆河的兩次生態浩劫。
不過,在2010年,台北市已達到「垃圾零掩埋」的目標,因此山豬窟垃圾衛生掩埋場於2011年變為負責廢棄物拆解回收作業的廢棄物暫置場,並將部分掩埋地區改設為生態公園,取名為「山水綠生態公園」。
近二十年來,南港逐漸轉型,那些會造成污染的重工業已不復存在,目前的南港已經脫胎換骨,轉型為一個以軟體科技為主的繁榮商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