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投資人朋友覺得有那種偏差(Bias)的人最難進行討論
我常遇到的一種是Hindsight bias,中文叫後見之明
事情發生之後,一切都很明朗,本來就應該這樣
譬如現在川普當總統好像ok
很多人都忘了,當初2016美國總統大選時,很多人在問:
“假如川普當選了,股市還能投資嗎?”
當時普遍認為,川普當選是”黑天鵝”等級的事件
這種偏見用在投資時,常見狀況就是:
“何必分散投資,我就選xx股票,就大贏你指數化投資啊!”
(儘管他是事後知道某某股票勝過大盤)
“何必注意投資成本,某某基金,不是長期勝過大盤嗎?”
(儘管他是事後知道某某基金表現傑出)
“何必股債搭配撐過市場起伏,遇到大跌,就應滿手現金,逃脫這個下跌啊!”
(儘管他是事後才知道會有大跌)
用一種事後已知的口吻
評斷當時面對未知時的正確與穩健做法
有很強的後見之明
卻總是覺得,"別人怎麼那麼笨,就怎樣,問題就解決啦~"
呵呵~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一郎人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請禮貌的, 把影片默默的分享給他( 微笑 ) 如果喜歡我的影片,可以跟我留言討論,非常喜歡,可以分享我的影片,超級無敵喜歡,可以訂閱我的影片喔。 :) 每個禮拜三、禮拜六 晚上六點發片。 IG很多給掰照片:http://www.instagram.com/ic_ichiro/...
後見 偏差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不贈書直播_人際衝突常來自於彼此的誤解
#首批限量機密袋版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首批限量機密文件袋版)》
📗博客來|https://pse.is/TEUF9
📘誠品|https://eslite.me/TD873
📒金石堂|https://pse.is/T5WSQ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https://www.facebook.com/timesbiz/
\悲劇,不該只是喧騰一時的新聞,
而是找到解方的引路磚//
看錯人的代價,小至損失錢財,大則丟了性命、危及國安。我們受制於漏洞百出的預設識人機制,導致看錯人的悲劇接連上演。葛拉威爾揉合法律、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抽絲剝繭眾多真實案件,探索過程有如一場震撼教育,直指我們一直以來被蒙蔽而不自覺的錯誤。
/ 預設為真的傾向
為了社會能夠正常運作,我們的原始設定是相信別人,一直到他露出「夠多」的破綻,推翻了我們預設的信任機制。於是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便會有許多「後見之明」嚷著:我早就知道他有問題。事實是,適量的失誤並不會挑動我們的懷疑。
/ 透明性的迷思
我們總認為人的情緒就像《六人行》情境喜劇的主角們一樣透明易辨,眾多研究卻無情地揭露:在看透人的情緒方面,我們一直很蹩腳。電腦所做的保釋決定,甚至優於有專業素養的法官。於是,無辜良民的反常反應會讓自己慘遭冤枉,高明罪犯的情緒操弄可以讓自己逍遙法外。
/ 特殊情境下的反常人格
「酒後吐真言」並非絕對為真。酒精造成的短視效應會讓我們無法顧及長期後果,舉例來說,原本捨棄短期需求(不受打擾、睡個好覺)而堅持長期目標(撫養優秀小孩)的父母,在酒醉時就可能抽離長期目標,讓自己不再是真正的自己;而遭嚴刑拷打的罪犯,大腦記憶會產生偏差,說的話、做的事都可能與事實相違。
/ 耦合的條件
特定行為的背後,通常存有決定性的條件。舊金山金門大橋以往是該地民眾尋短的熱點,但在警方加強巡邏、架設安全網之後,自殺率顯著下降,原本喪失求生意願的人並沒有以其他途徑結束生命。該地區的自殺行為便是與金門大橋耦合。在試圖理解一個人時,必須把他身處的時空納入考量。
後見 偏差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八卦
作者很漂亮的將投資知識分為三大類別:
事實知識
行為知識
資訊知識
事實知識是財金世界的基礎與遊戲規則。什麼是股票、什麼是債券、市場交易規則、投資成本的危害、分散的作用等等。
行為知識,這就是作者的專長,包括人類在做財務決定時的情緒與認知考量。
資訊知識,則是像一家上市公司每季營收,年成長率高低,或是某一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通膨等資訊。
這個畫分非常漂亮。我認為正確的投資知識建立順序,是先事實,再行為,後資訊。
事實為先,因為假如你不知道遊戲規則,你就不可能精通這個遊戲。
但現實狀況是,很多人以為全部的投資知識就在於第三種,資訊知識。他也只在這個類別下工夫。
這會產生一些荒謬的投資行為。
譬如,整天搜集每家公司的財務資訊,分析這些數字,以為有研究就會有回報。
卻不知道,每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都有整個專業團隊,更多人力、用更多時間,用更多的經驗,在分析跟你看到一樣的資訊。
你以為自己將擊敗他人,其實,自己就是將被射殺的獵物。
對於主動選股很難勝過市場的事實,這些人往往嗤之以鼻:”那都是理論啦!”
這就是不懂遊戲規則還在玩的典型症狀。
譬如一個典型的心理偏差Hindsight bias,中文叫”後見之明”。事後看,什麼都很清楚。
有這種心理偏差的人,就會講:”指數化投資有什麼厲害,只要買台積電就贏過0050了啊!”這種話。
假如有任何人指正他,這是一種事後之明。他不僅可能聽不懂,還可能生氣呢!
這就是缺乏第一種跟第二種知識時,所會產生的投資行為。
資訊知識是會一直變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財經媒體,包括電視與雜誌一直喜歡談論資訊知識的原因。有變化,才值得報導嘛。所以這些媒體就整天告訴投資人,某國股市昨天漲或跌幾點,某公司的法說會談什麼,它的營收如何。投資人每天就被資訊轟炸。
這也造成很多投資人誤以為投資就是要注意這些事情,隨時做出調整與改變。
除非能預見其他投資人沒有預見的未來,根據大家都已經知道的資訊知道來做投資,不會有特別的成效。
而預知未來,不是我們在投資時應該追求或幻想的能力。
整天都看到資訊知識,不代表它們很重要。
後見 偏差 在 一郎人生 Youtube 的評價
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請禮貌的, 把影片默默的分享給他( 微笑 )
如果喜歡我的影片,可以跟我留言討論,非常喜歡,可以分享我的影片,超級無敵喜歡,可以訂閱我的影片喔。 :)
每個禮拜三、禮拜六 晚上六點發片。
IG很多給掰照片:http://www.instagram.com/ic_ichiro/
專頁很多很多東西:http://www.facebook.com/ichirolife/
#馬後炮
#事後諸葛
#後見之明偏誤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oFxlzNoaO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