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預告>
《藝術史學的世界觀》
★20世紀16本最具影響力藝術史書籍之評論集★
☆12/11正式上市!☆
本書內含十六篇充滿洞見的文章,針對二十世紀十六本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史書籍提出了精闢評論。這些文章分別重新思考這些重要文本,指引讀者穿越令人望之生畏的藝術文獻迷宮,提供一份解讀藝術史的路線圖。
從佩夫斯納堪稱現代主義準則的《現代運動先驅》、巴爾關於馬諦斯的知名專著,到宮布利希的《藝術與錯覺》,也包括於1961年出版時在藝術史領域引發劇烈震撼的葛林柏格之《藝術與文化》,以及羅莎琳.克勞斯將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思維引介至藝術史研究的《前衛藝術的原創性和其他現代主義神話》……
這十六本書的內容涵蓋了中世紀建築到馬諦斯的作品,以及拜占庭聖像繪畫到後現代主義等各種主題。許多藝術史概論都是從理論與方法的視角介紹這些主題,本書則著重選取那些不斷形塑藝術史、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出版品,以及這些文本背後的人物與故事。
十六位評書人皆為著名的藝術史學者及策展人(如《藝術力》作者Boris Groys、《塞尚》作者Richard Verdi),他們以後學角度對前輩著作之方法論、思想與師承脈絡,以及其著作對之後藝術認知及書寫的影響等面向,做一引薦與定位的彙整,也為想一窺藝術史複雜面貌的讀者規劃出廣博卻清晰的索引。
【預購請見】
☆博客來 https://goo.gl/dpo2yB
☆誠品 https://goo.gl/R58dx7
☆讀冊 https://goo.gl/NwEa2G
------------------------------------------------------------
【作者簡介】
★理查.雄恩Richard Shone
《伯靈頓雜誌》(Burlington Magazine)的編輯。著有若干探討法國與英國藝術的書籍,包括《布魯姆斯伯里肖像畫》(Bloomsbury Portraits, 1976)、《後印象派畫家》(The Post-Impressionists, 1979)、《華特.席格》(Walter Sickert, 1988),以及《阿爾弗雷德.希斯萊》(Sisley, 1993)。他曾為「聳動」(Sensation, 1997)這檔於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舉辦的展覽撰寫畫冊專文,並為泰特美術館策劃「布魯姆斯伯里藝術展」(The Art of Bloomsbury, 1999)。
★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藝術史學者,曾任《伯靈頓雜誌》特約編輯。他的著作《斷層線:1945-55年的德國藝術》(Fault Lines: Art in Germany 1945-55)於2007年出版。曾擔任倫敦科陶德藝術學院的客座講師,並於2010至2011年間任職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的資深研究員。他廣泛發表著述,主要探討德國和英國的現代與當代藝術,並定期為《伯靈頓雜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與《藝術論壇》(Artforum)撰寫文章。
---------------------------------------------------------------
【章節】
第一章
★埃米爾.馬勒 Emile Male
《法國十三世紀宗教藝術:中世紀圖像及其靈感泉源研究》,1898年
L’art religieux du XIIIe siecle en France:Etude sur l’iconographie du Moyen Age et sur ses sources d’inspir, 1898
亞莉珊卓.蓋耶芙斯基(Alexandra Gajewski)
第二章
★伯納德.貝倫森Bernard Berenson
《佛羅倫斯畫家作品集:作為托斯卡尼藝術史與鑑賞中被分類、批判與研究的文件,附帶詳實豐富的作品目錄》,1903年
The Drawings of the Florentine Painters Classified, Criticised and Studied as Documents in the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 of Tuscan Art, with a Copious Catalogue Raisonne, 1903
卡門.班巴赫(Carmen C. Bambach)
第三章
★海因里希.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
《藝術史基本概念:新藝術的風格發展問題》,1915年
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Das Problem der Stilentwicklung in der neueren Kunst, 1915
大衛.桑默斯(David Summers)
第四章
★羅傑.弗萊Roger Fry
《塞尚及其畫風發展》,1927年
Cezanne: A Study of His Development, 1927
理查.維爾第(Richard Verdi)
第五章
★尼可拉斯.佩夫斯納Nikolaus Pevsner
《現代運動先驅:從威廉.莫里斯到沃爾特.格羅佩斯》,1936年
Pioneer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 1936
柯林.艾莫瑞(Colin Amery)
第六章
★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H. Barr, Jr.
《馬諦斯的藝術作品與觀眾》,1951年
Matisse: His Art and His Public, 1951
約翰.艾德菲爾德(John Elderfield)
第七章
★爾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
《早期尼德蘭繪畫的起源與特色》,1953年
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 Its Origins and Character, 1953
蘇西.納許(Susie Nash)
第八章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
《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1956年
The Nude: A Study of Ideal Art, 1956
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第九章
★恩斯特.宮布利希E.H. Gombrich
《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1960年
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1960
克里斯多福.伍德(Christopher S. Wood)
第十章
★克萊門特.葛林柏格Clement Greenberg
《藝術與文化:評論文集》,1961年
Art and Culture: Critical Essays, 1961
波里斯.葛羅伊斯(Boris Groys)
第十一章
★佛朗西斯.赫謝爾Francis Haskell
《贊助者與畫家:巴洛克時代義大利藝術與社會之關係》,1963年
Patrons and Painters: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talian Art and Society in the Age of the Baroque, 1963
露易絲.萊斯(Louise Rice)
第十二章
★麥克.巴克桑德爾Michael Baxandall
《十五世紀義大利的繪畫與體驗:圖畫風格社會史入門》,1972年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 1972
保羅.希爾斯(Paul Hills)
第十三章
★T. J. 克拉克T.J. Clark
《人民的形象:居斯塔夫.庫爾貝與1848年革命》,1973年
Image of the People: Gustave Courbet and the 1848 Revolution, 1973
阿雷斯泰爾.萊特(Alastair Wright)
第十四章
★斯維特拉娜.阿爾珀斯Svetlana Alpers
《描繪的藝術:十七世紀荷蘭藝術》,1983年
The Art of Describing: Dutch Ar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983
馬里特.威斯特曼(Mariët Westermann)
第十五章
★羅莎琳.克勞斯Rosalind Krauss
《前衛的原創性和其他現代主義神話》,1985年
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1985
安娜.洛瓦特(Anna Lovatt)
第十六章
★漢斯.貝爾亭Hans Belting
《圖像與崇拜:藝術時代前的圖像史》,1990年
Bild und Kult: Eine Geschichte des Bildes vor dem Zeitalter der Kunst, 1990
傑佛瑞.漢柏格(Jeffrey Hamburger)
#藝術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lubhouse: stephenshiu 我開左Twitter和IG啦!想睇多d可以關注:Twitter: @hkStephenSYY / IG: hkStephenSYY 加入我們的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mrshiu 你爆料我來講email: conn...
「後結構主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後結構主義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 關於後結構主義 在 陳致曉 願同弱少鬥強權 Facebook
- 關於後結構主義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 關於後結構主義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 關於後結構主義 在 Re: [問題] 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 看板FineArt 的評價
- 關於後結構主義 在 現象學與後結構主義 社會實踐讀書會:第7講-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後結構主義 在 好青年荼毒室- 哲學部- 【無政府主義、後結構主義 - Facebook ... 的評價
- 關於後結構主義 在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黃筱慧 - 輔仁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後結構主義 在 陳致曉 願同弱少鬥強權 Facebook 八卦
【生命的脆弱性,惜春】
選舉一事耗損甚鉅,隨之而來的是過勞流感。靜養數日,惜春讀墨有感。
自從2018選舉結束,南鐵案中200多戶拒絕徵收居民面臨政府嚴重強拆壓力。在官僚密集恐嚇、欺騙、分化下, 一波波居民投降。 往昔,居民搭便車、袖手旁觀、自顧自地趨吉避凶、卑屈跪求政客憐憫,已經不是最令人可悲的。 去年間,發生數起居民,用耳語,以更甚政府的恐嚇、欺騙手法,壓迫其他鄰居群體投降的悲劇。這些和官僚合作,帶頭投降的居民,有非常高的比例, 是過去積極抗爭者。更甚者,堅持抗爭者的項上人頭,也是這些投機者向權貴表功的重要目標。流言蜚語對於我的攻擊自不在話下, 他們甚至想用欺騙的手法陷害我老母親。 所幸,被我母親的智慧一一化解。
弱勢者,本來就不必然具備道德性。由缺乏公民意識的社會所揀選出來的弱勢者,呈現的就是這個野蠻社會的風貌。但是,這些人吃人、甚至反蝕的事件,仍然令我心寒。甚至偶爾令我懷疑自己這麼多年對抗權貴的價值。
去年,我曾在FB停筆近3個月,就是在解決我的心理問題。 要解決我的心理問題, 必須理性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 改革議題的目的主體是什麼?」
一般認為是該議題受害者。我則認為是議題本身的理性價值。 因此,不管受害者是否無辜、自作孽、善良、邪惡,對抗權貴追求正義都有其價值。這問題之於我很容易就有清楚答案,對我完全不困擾。
第二個問題:「 人,特別是議題抗爭者,與被迫害者的關係是什麼?」
有不少的人,是以「 憐憫」(sympathy)的角度看待被迫害者。 被迫害者也常以為應該藉由「憐憫」來爭取社會認同。 我期期以為不可。一則, 我從來不覺得台灣社會對弱者的「憐憫」足以和對「強者」的崇拜相抗衡。二則,「憐憫」 不必然出於理性。 不根基於理性的情緒波動,非常容易隨著社會氛圍、或者其他價值( 例如不時充斥在台灣的藍綠統獨 等等)、甚至所謂政治判斷而轉移。三則,「憐憫」者,相對於被憐憫者,諭示更優越的立場。因此,憐憫者非常容易做出自以為「善待」被迫害者,卻實質侵害被迫害者權益的作為。 或者,非常容易找到這類惡行的藉口。 四則,「憐憫」幾乎沒有驅動個人行動的能量。 在我這種墨學功利主義者看來,幾乎沒有任何正面價值可言。總之,我認為「憐憫」是非常膚淺、有時甚至虛假,是糟糕的立場。
但是,若非「憐憫」(sympathy),那麼,被迫害者的受苦與他人何干? 我認為是「同理心」(empathy)。 因為,我們同屬於被統治者。在強權惡政之下, 今日是這些人受害,明日就可能是我們自己受害。empathy 是基於理性的認識,不會隨著社會氛圍、其他價值、政治判斷而轉移立場。又因為覺悟者本身就屬於被迫害者一員,故而較可能產生行動力。據聞美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Judith Butler 有類似的看法,但我尚未領教。
但是,解決第二個問題後,隨之而來的是第三個問題「 如何理解『怯懦、卑劣、自私、出賣、貪婪、奸邪,甚至壓迫』等人性?」 這個問題如此沉重。因為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基本上我的一生就必需和全世界為敵了!我因此好幾個月,都處在非常低靡的情緒中。
某日,見太上轉寄來俄國導演Andrei Tarkovsky作品的剪輯影片( https://youtu.be/kYz9EiXBZM4,https://youtu.be/EjEkUPXdceI)。不知何故,不禁痛哭。數日後,終於想通。藝術,常是哲理的鑰匙,只是我們常不知道哪裡是鑰匙孔。
「生命的脆弱性」就是解答。人之所以「怯懦、卑劣、自私、出賣、貪婪、奸邪,壓迫他人」,乃因「生命的脆弱性」。在有限又脆弱的生命中,急迫的「趨吉避凶」導致諸多世俗邪惡。南鐵案中,慌張痛苦的居民、卑微怯懦趨炎附勢者、協助政府的投機者、貪婪的政客、壓迫百姓的官僚,皆因於此。
「生命的脆弱性」是所有人類共同面對, 所以每一個人都不免有「怯懦、卑劣、自私、出賣、貪婪、奸邪,壓迫他人」的一面。 但是,「怯懦、自私、出賣、貪婪、奸邪,壓迫他人」 實際上卻完全沒有辦法緩解「生命的脆弱性」! 看清這個現實之後,「怯懦、自私、出賣、貪婪、奸邪,壓迫他人」之人顯得無比無知、可悲、可笑,但令人empathy! 他們是需要被解救的一群。
「生命的脆弱性」是客觀的物質現實。人類藉由「來世、永生、天堂」等世俗的「宗教」超越此現實,或以「覺知、徹悟」現實來超越此現實。此二者皆使凡人取得超越世俗的「神性」,來對抗「怯懦、卑劣、自私、出賣、貪婪、奸邪,壓迫」。
我原認為《墨子》「天志」、「明鬼」篇章與《墨子》其他強調「理性、科學、民主、自由、人權」的章節多有扞格,亦為我難以接受。但是,如今重讀此二論,看見墨子滿滿人性光輝!
《墨子•天志上》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圜,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於仁義則大相遠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後結構主義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八卦
今天與很久沒見面的,從美國來台灣參加研討會的以前恩師Steve DeCaroli教授吃晚餐。唸博士班的某一年,他從美國到台師大客座一年,我就上了他一整年的課。DeCaroli教授是美國研究當代最知名的哲學家Giorgio Agamben的先趨之一,Agamben這位義大利哲學家一般中文翻為阿岡本或阿甘本,他聞名的生命政治理論受到六、七零年代後結構主義法國尼采派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的影響,並透過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與施密特(Carl Schmitt)的政治理論與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的主權理論,勾勒出他享譽哲學界的「牲人」(homo sacre)理論,指出在當代社會,我們被政治化的群體性生命(bios)已與生物性生命(zoe)難分難解,我們的自然生命因為被政治限定,成了不被我這個政治體承認,你就沒有生命權的「被納入的排除」(inclusive exclusion),而阿岡本舉的知名範例是集中營的猶太人和美軍關塔那摩灣軍事監獄的戰犯。阿岡本論稱,當代民主政治已然集中營化,我們都是可以被國家在各種「緊急狀態」下(譬如SARS)可以任意排除、隔離或使用的「裸命」(naked life)。他上次來台灣開研討會是三年來四年前吧!當時我們去吃天廚的北平烤鴨,他念念不忘。這次他來台北前,我問他想吃什麼,他又提起了烤鴨,於是我這次訂了大三元。
今天一起晚餐的還有以前常一起討論阿岡本的台師大英語系教授,劇場與戲劇專家蘇子中老師,還有任教於佛光大學外文系,專精於後九一一文學的懿仁學姐。
後結構主義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評價
Clubhouse: stephenshiu
我開左Twitter和IG啦!想睇多d可以關注:Twitter: @hkStephenSYY / IG: hkStephenSYY
加入我們的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mrshiu
你爆料我來講email: connectiontaiwan@gmail.com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 ?香港會官方帳號 ———
Clubhouse Club: 香港會
https://www.joinclubhouse.com/club/%E9%A6%99%E6%B8%AF%E6%9C%83
Instagram: HongKongClubhouse
https://instagram.com/hongkongclubhouse?igshid=ec5b9x6cvgm0
Telegram:
• 頻道 @HongKongClubhouse
https://t.me/HongKongClubhouse
• 群組 @HongKongClubhouseGroup
https://t.me/HongKongClubhouseGroup
如對香港會有任何查詢,歡迎PM IG官方帳號
後結構主義 在 好青年荼毒室- 哲學部- 【無政府主義、後結構主義 - Facebook ... 的八卦
無政府主義、後結構主義、系譜學……】 「權力無處不在,不是因為它包攬一切,而是因為它隨處洐生。」——傅柯(Michel Foucault) 下篇︰權力無處不在, ... ... <看更多>
後結構主義 在 Re: [問題] 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 看板FineArt 的八卦
※ 引述《poolmimi (找到是旅行的意義)》之銘言:
: 定義理論看了很多次
: 但好哲學 還是我太笨 一直看不懂其中的精隋
: 還請幫幫忙用白話文的方式幫我解答一下這三個名詞
: 有舉例更好
: 大謝了
這三個一開始是從文學批評上面出現的。
結構主義談的是索緒爾 (Ferdinand de Saussure) 的語言學,
以及人類學的李維史托 (Claude Levi-Strauss)
他們在討論的是文化是藉由怎樣子的情況(結構)所表現出來。
所謂的文化,也就是語言、言語、儀式、行為等等。
他們研究的對象大部份是文本、語言結構上面。
他們試圖找出一個文化表像的深層結構。
例如哈姆雷特以及夜宴,這兩部劇本的結構是一樣的。
後結構是針對結構做為批判。
因為結構分析文學,造成文學的無趣與統整。
而後結構主要是一種文學的閱讀方式,認為在結構式閱讀之下,應該要產生誤讀與岐異。
而這些誤讀與岐異是源自於讀者本身。
後結構是針對結構進行質疑批判的,結構主義將文本與文化分析成為一種主要架構
而後結構則是使用各種不同的解讀方式,無限地延伸每一個文字或象徵的意義。
解構則是由後結構誕生出來的東西。
在二元對立之間做一種來回不定的擺動 (因為立場不同而使得觀點與定義都不同了)
解構是粹純針對文學作品而言,完全就是解讀文學作品的一種方式罷了。
與結構分析法之間的關連,是一種寄生的關係。
例如誤讀,就非得要一個正確版本的讀法,否則何來誤讀?
而這個正確版本,就是指向作者本身的原意,或是在結構式讀法之下產生的意義。
而岐異也是一樣。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遊戲,因為誤讀並不是批判,也不是說了什麼是對或什麼是錯。
純粹是藉由這種 "讀與寫同時進行" (誤讀就是你讀了之後有某些理解是自行編寫的)
這種讀寫同步的遊戲來玩味文學作品。
簡單來看就是這個樣子....
我講得很白話,因為深一點的也很難表達。
--
Chaque chat parle en francais. Vraiment! 每隻貓都會說法文. 真的!
Si vous le demandez, "Quand aimez- 如果你問他,
vous le mieux le soleil?" "你最喜歡什麼時候的陽光?"
" Mi-aou^t ", " Mi-aou^t ".(咪嗚,音義同 八月中旬)
il vous repondra. 他會這麼回答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36.17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