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雨水覆蓋天日的週末,來聽聽路嘉欣的新歌〈蝕日〉。
這是我人生唯一一首真正跟別人一起合寫的歌,大概能這樣也非得像跟小路這樣,對我來說是人生中金字塔頂端的摯友不可。除了有無比的信任以外,更多的是,因為了解她,我知道她絕對可以。
身為她的朋友,還有幾年的室友,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看她寫的文字,這麼多年,我也有拿她的歌詞來譜曲,小路的文字,有一種銅管的質感,鏗鏘有力但是卻不過分尖銳、致傷沉溺,你知道那是她始終是一個包容各種逆境的個性。但除了文字,我聽過許多她的隨口哼唱,不管是亂唱,或是唱KTV時,在別人的歌裡自由發揮的部分,我都一直深深相信,她有作曲的能力。
所以這一次,我逮到機會,在她跟我邀歌,考慮了很久之後,覺得不能只是一個單項的行為,所以我硬逼她以交作業的方式給我一些靈感。最後出來的〈蝕日〉,其實大部分都是她的作品與她的想法,我只是穿針引線,但這樣一首共寫的作品,讓我有「真正與別人合作」的感覺,是一次全新的體驗。
路嘉欣的第二張專輯《落落大方》,我等了十七年,這十七年來,她沒有自怨自艾,她喜歡每一件她做的事,儘管有時與她當歌手的希望事與願違,但她就是一個在擁抱生命各種安排,並且真正從中找到樂趣並且負責的人。我目前只聽到了專輯三首歌,都是非常非常突破的作品,並沒有任何要討好的意味,但如此的誠實,我聽了非常感動,也是因為沒有任何討好人群的目的,所以聽得出來非常純粹在面對音樂。先討好自己,我覺得是不枉人生,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畢竟若連對自己都無法負責,能談什麼對其他人負責呢。
這張專輯,正如我一直理解的小路:落-落-大-方。
期待這張專輯發行,在這之前,請聽聽我很榮幸參與詞曲唱的作品:〈蝕日〉。
小路,我的朋友,很愛妳,很愛妳的音樂。
路嘉欣 (Chia-Hsin LU)
更多關於這張專輯,關於小路,還有她鏗鏘有愛的文字分享,請去她的粉絲專頁按讚看看喔,真的很棒,我不只是她的朋友,真正是她文字、音樂的粉絲!
對了對了,喜歡也要去支持演唱會喔!
https://ex.indievox.com/legacy/event-post/22293
路嘉欣《蝕日 Eclipse》演唱會的門票販售中
很久之後 歌詞 在 李屏瑤 Facebook 八卦
今晚去參加總統府前音樂會,
鄭宜農演唱〈光〉的時刻,
彩虹色的光投射在凱道跟建築體。
這勢必是個歷史性的瞬間,
回答了許多困難的問題。
這首歌帶來許多感觸,
想重貼先前刊登在《新活水》的舊文。
--
#等待天亮
我的大學時期在咖啡館打工,做了三年吧檯。熱鬧與清閒並不固定,有滿座的雨天,也有莫名奇妙只賣出一杯咖啡的日子。平日下午的空檔,通常人少,多半是做起士蛋糕或布朗尼的好時光,預熱烤箱,等著材料一吋吋發起來。切蛋糕前的訣竅是熱刀,切口整齊不掉渣。完全無人無事不須備料的難得間隙,還可以坐在高腳椅上讀一點點新買的小說。
回想起來是值得懷念的幾年,出社會後我偶爾做吧檯手的夢,夢裡的實木吧檯比現實的更平整有光澤,室內空間更乾淨明亮,沒有什麼迫切的煩惱,只需要一杯杯煮著咖啡。夢的盡頭有時候是一把熱的蛋糕刀,立即切片端進現實生活,張開眼睛已經清醒萬分。早晨尚遠,夢的海岸已然退潮,再也睡不回去。
睡不著的時刻,我有一串失眠歌單,給夜晚的歌。有一陣子熱愛Elliot Smith,矛盾,美好,是暗夜窄巷中的導遊,卻實在有點憂傷,聽著聽著就彷彿落進中永和的小路,走進巨大的迷宮再也無處可出。還是聽明亮的歌吧,不是視覺的,而是意象的,例如鄭宜農的〈光〉,是另一種性格的導遊。
失眠的人應該會有的經驗,是醒在一個不上不下的時間點,三點或者四點,號稱靈魂最黑暗的時刻,恰好在夜晚的深淵。似乎趨近於清晨,卻拖著過長的尾巴。最討厭的是凌晨三點整,4:44也不太愉快,接著還有4:48,精神破碎的呼喚。腦袋如同中了病毒程式,有一連串關閉不了的彈跳視窗,很多話想說,很多事情等待辦理,但就是困在那裡,只能等待天亮。我也詢問過幾個朋友,似乎的確如此,三點或者四點是個坎,在那時間還醒著,就會有種想等待天亮的執念。偷偷打開窗簾的一角,等待第一道日光的照射,唯有如此,盤旋已久的睡意,才得以真正降臨。
〈光〉的歌詞很簡單,延續著前進的意念,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中,一同摸索著往前。裡頭反覆說:
你相信我吧 雖然我跟你一樣害怕
但我們可以一起尋找答案
你相信我吧 就像我相信你一樣
相信我們 能一起迎接天藍
既然恐懼被明確指名了,就足夠有消散的可能,最怕的是避而不談,繞過恐懼本身。必須要陷入真正深層的黑暗,凝視著黑暗夠久,才能看見點燃的丁火之光,理解光源的可喜。
除了劇場,我有過一個純然黑暗的空間印象。(不過現在的劇場黑盒子也會有綠色的逃生指示燈,不會那麼黑。)我在2007年左右去過上海,找大學一畢業就去中國工作的朋友,趁著空檔,我從上海搭火車前往杭州遊玩,尋找課本裡對西湖和斷橋的美好想像。買的是有座位的票券,但其實差別不大,旁邊靠在椅背的人就硬生生坐在我肩膀上,有人把小孩遞到放置行李的支架上,整個車廂空間以俄羅斯方塊的形式塞滿人。
等到抵達杭州站,下車又是黑壓壓的人,許多人大包小包,幾乎扛著整付家當,火車月台極長,在尾端處彎曲了,看不到實際的盡頭。人潮依舊一波波湧來,我跟朋友沿著渙散的人流,尋找車站出口,先是下樓梯,走進一個還算寬敞的地下道,擁擠的程度讓空氣有點渾濁,但後頭尚有成千上百人,只能繼續走。接著轉進一個較黑的段落,接著更黑,然後就卡死了,後方仍有肉體擠壓往前的力道,一轉眼已經什麼都看不見。剛剛那個地下道的轉彎阻絕一切光源,只剩下聽覺,四面八方都有嬰兒在哭,我陷入短暫的恐慌,其他人應該也是,恐慌會傳染,那個密閉空間裡每個人都迫切地需要呼吸。然後遠方有猛烈敲擊金屬的悶響,大門突然敞開,新鮮的光線跟空氣一口氣湧入,原來是站務人員忘記開啟出口的大門。那是實際存在過的,如同惡夢的現實經歷。
偶爾現實會無限趨近於一場惡夢。幾年後的三月,我跟眾多朋友們天天往中正區跑,在以杭州、青島、濟南等地為名的路上晃蕩。有天夜裡,我們已經遲了,迎面跑來許多流著血的人,我突然想起杭州那個長長的黑暗隧道,被忘記開啟的門。不只是名稱的移植,其實也存在這座島國的土地上。路燈開著,手機開著,攝影機開著,一切都是亮堂堂的,但黑暗確實地滲透進來了。儘管在地面上,那仍舊是沒有出口的隧道。接二連三湧上的陌生臉孔,大多年齡相仿,過著相仿的人生,領著相仿的薪水,受過相仿的教育,對未來有著相仿的憂慮。有人選擇論述,有人選擇衝撞,有人選擇離開,也有人選擇從政。
後來我才看了連續劇《燦爛時光》,〈光〉作為主題曲,搭配1945年的時代劇,青春的眼睛投射往很久之後的未來,此時此刻的台灣尚無法完全接得住那些期望。彩虹悠遊卡賣光了,但開出的支票都跳票了;在歷史裡尚未翻案的,尚未被理解的,可能都被碎紙機碎光了。許多人力圖以記憶對抗遺忘,但人們的記憶,消融在日復一日新聞跑馬燈之中,消融在不斷提高的加班上限之中。歌詞裡的投射可大可小,可以是親近的情感,個人靈魂的幽暗面,也可以放得更遠一點,成為時代的背景音樂。
而我這一代人,連做夢的餘裕都失去了,得到的是草莓被拿光,奶油被刮除的蛋糕。熱過的刀子乾淨爽利,總是往最柔軟的地方切下去。天還很黑,需要把歌單循環播放個幾遍,長長的隧道,至今還沒有出口,但是我們能夠一起尋找答案,等待天光的時刻。
照片來源: 婚姻平權大平台
很久之後 歌詞 在 李屏瑤 Facebook 八卦
今晚去參加總統府前音樂會,
鄭宜農演唱〈光〉的時刻,
彩虹色的光投射在凱道跟建築體。
這勢必是個歷史性的瞬間,
回答了許多困難的問題。
這首歌帶來許多感觸,
想重貼先前刊登在《新活水》的舊文。
--
#等待天亮
我的大學時期在咖啡館打工,做了三年吧檯。熱鬧與清閒並不固定,有滿座的雨天,也有莫名奇妙只賣出一杯咖啡的日子。平日下午的空檔,通常人少,多半是做起士蛋糕或布朗尼的好時光,預熱烤箱,等著材料一吋吋發起來。切蛋糕前的訣竅是熱刀,切口整齊不掉渣。完全無人無事不須備料的難得間隙,還可以坐在高腳椅上讀一點點新買的小說。
回想起來是值得懷念的幾年,出社會後我偶爾做吧檯手的夢,夢裡的實木吧檯比現實的更平整有光澤,室內空間更乾淨明亮,沒有什麼迫切的煩惱,只需要一杯杯煮著咖啡。夢的盡頭有時候是一把熱的蛋糕刀,立即切片端進現實生活,張開眼睛已經清醒萬分。早晨尚遠,夢的海岸已然退潮,再也睡不回去。
睡不著的時刻,我有一串失眠歌單,給夜晚的歌。有一陣子熱愛Elliot Smith,矛盾,美好,是暗夜窄巷中的導遊,卻實在有點憂傷,聽著聽著就彷彿落進中永和的小路,走進巨大的迷宮再也無處可出。還是聽明亮的歌吧,不是視覺的,而是意象的,例如鄭宜農的〈光〉,是另一種性格的導遊。
失眠的人應該會有的經驗,是醒在一個不上不下的時間點,三點或者四點,號稱靈魂最黑暗的時刻,恰好在夜晚的深淵。似乎趨近於清晨,卻拖著過長的尾巴。最討厭的是凌晨三點整,4:44也不太愉快,接著還有4:48,精神破碎的呼喚。腦袋如同中了病毒程式,有一連串關閉不了的彈跳視窗,很多話想說,很多事情等待辦理,但就是困在那裡,只能等待天亮。我也詢問過幾個朋友,似乎的確如此,三點或者四點是個坎,在那時間還醒著,就會有種想等待天亮的執念。偷偷打開窗簾的一角,等待第一道日光的照射,唯有如此,盤旋已久的睡意,才得以真正降臨。
〈光〉的歌詞很簡單,延續著前進的意念,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中,一同摸索著往前。裡頭反覆說:
你相信我吧 雖然我跟你一樣害怕
但我們可以一起尋找答案
你相信我吧 就像我相信你一樣
相信我們 能一起迎接天藍
既然恐懼被明確指名了,就足夠有消散的可能,最怕的是避而不談,繞過恐懼本身。必須要陷入真正深層的黑暗,凝視著黑暗夠久,才能看見點燃的丁火之光,理解光源的可喜。
除了劇場,我有過一個純然黑暗的空間印象。(不過現在的劇場黑盒子也會有綠色的逃生指示燈,不會那麼黑。)我在2007年左右去過上海,找大學一畢業就去中國工作的朋友,趁著空檔,我從上海搭火車前往杭州遊玩,尋找課本裡對西湖和斷橋的美好想像。買的是有座位的票券,但其實差別不大,旁邊靠在椅背的人就硬生生坐在我肩膀上,有人把小孩遞到放置行李的支架上,整個車廂空間以俄羅斯方塊的形式塞滿人。
等到抵達杭州站,下車又是黑壓壓的人,許多人大包小包,幾乎扛著整付家當,火車月台極長,在尾端處彎曲了,看不到實際的盡頭。人潮依舊一波波湧來,我跟朋友沿著渙散的人流,尋找車站出口,先是下樓梯,走進一個還算寬敞的地下道,擁擠的程度讓空氣有點渾濁,但後頭尚有成千上百人,只能繼續走。接著轉進一個較黑的段落,接著更黑,然後就卡死了,後方仍有肉體擠壓往前的力道,一轉眼已經什麼都看不見。剛剛那個地下道的轉彎阻絕一切光源,只剩下聽覺,四面八方都有嬰兒在哭,我陷入短暫的恐慌,其他人應該也是,恐慌會傳染,那個密閉空間裡每個人都迫切地需要呼吸。然後遠方有猛烈敲擊金屬的悶響,大門突然敞開,新鮮的光線跟空氣一口氣湧入,原來是站務人員忘記開啟出口的大門。那是實際存在過的,如同惡夢的現實經歷。
偶爾現實會無限趨近於一場惡夢。幾年後的三月,我跟眾多朋友們天天往中正區跑,在以杭州、青島、濟南等地為名的路上晃蕩。有天夜裡,我們已經遲了,迎面跑來許多流著血的人,我突然想起杭州那個長長的黑暗隧道,被忘記開啟的門。不只是名稱的移植,其實也存在這座島國的土地上。路燈開著,手機開著,攝影機開著,一切都是亮堂堂的,但黑暗確實地滲透進來了。儘管在地面上,那仍舊是沒有出口的隧道。接二連三湧上的陌生臉孔,大多年齡相仿,過著相仿的人生,領著相仿的薪水,受過相仿的教育,對未來有著相仿的憂慮。有人選擇論述,有人選擇衝撞,有人選擇離開,也有人選擇從政。
後來我才看了連續劇《燦爛時光》,〈光〉作為主題曲,搭配1945年的時代劇,青春的眼睛投射往很久之後的未來,此時此刻的台灣尚無法完全接得住那些期望。彩虹悠遊卡賣光了,但開出的支票都跳票了;在歷史裡尚未翻案的,尚未被理解的,可能都被碎紙機碎光了。許多人力圖以記憶對抗遺忘,但人們的記憶,消融在日復一日新聞跑馬燈之中,消融在不斷提高的加班上限之中。歌詞裡的投射可大可小,可以是親近的情感,個人靈魂的幽暗面,也可以放得更遠一點,成為時代的背景音樂。
而我這一代人,連做夢的餘裕都失去了,得到的是草莓被拿光,奶油被刮除的蛋糕。熱過的刀子乾淨爽利,總是往最柔軟的地方切下去。天還很黑,需要把歌單循環播放個幾遍,長長的隧道,至今還沒有出口,但是我們能夠一起尋找答案,等待天光的時刻。
照片來源: 婚姻平權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