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愛的人也是別人
#新書分享會
🌹金車文學講堂
講師︰彭樹君
講題︰再愛的人也是別人:追尋自我的情書
時間︰2019/04/13 (六) 14︰00-16︰00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3段131號3樓)
電話︰02-25628629#12
活動連結:http://t.cn/EMBgTYK
..........................................
🌹採訪、撰文、攝影 / 鄧乃文
這是一次難忘又愉快的採訪,那天,彭樹君老師穿著顯眼的紅色針織衣,面帶微笑優雅地走過來,然後用她溫柔的嗓音,述說自己的故事。
看到彭樹君老師才明白,原來所謂的「優雅」是文化素養的累積,修養與知識的沉澱,而產生的一種由内而外的氣質,也是出現在成熟女性身上最美,最佳的狀態。
〈兩條河的匯流〉
彭樹君曾任自由時報花編副刊與閱讀版主編、Marie Claire雜誌資深編輯、皇冠雜誌採訪主任。以本名彭樹君創作小說與散文,以筆名朵朵書寫《朵朵小語》,自2000年至今已出版二十餘集,陪伴了讀者走過20年的歲月。
其實早在寫《朵朵小語》之前,她就以本名彭樹君創作了許多小說與散文,而為了保持筆名「朵朵」的獨立、純淨,所以她長期保持著緘默,小心翼翼的守住這個秘密,直到2016年出版《世界不完美就唱歌吧‧朵朵快樂小語》,也就是第20集《朵朵小語》,才終於在作者簡介中加上自己本名。這位「朵朵」像是她獨立出來的另一個人格,這個人格能以通透的心境,寫下對人生的種種領悟。她說這麼多年過去,才慢慢發現自己以本名和筆名的寫作風格,逐漸趨於一致,雖然形式不同,但關注的都是「靜心」和「療癒」。她微笑著比喻:「經歷這麼多年,終於可以讓這兩條河流匯流在一起了。」才因此漸漸打破這兩者之間的界限。
〈寫的都是「我們的故事」〉
對很多作家來說,寫作這件事就像與身俱來的天賦,是沒辦法遏止的一件事。「創作欲」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悄悄萌芽,也在那時候,開始得到旁人的讚美及肯定,奠定未來要成為作家的目標。她說自己在文學的路上一直以來都很幸運,大學的時候,還因為得到了文學獎,順利的出版人生第一本小說集《薔薇歲月》,那年她年僅22歲。但她也說:「寫作其實是很孤單的事,我花了大部份的時間在文字當中面對自己。過去的我是高度敏感的人,會想很多,心靈常受到外界的風吹草動影響,像極了一株含羞草。」而現在的她像是平原,內心常常是平靜的,沒有太多的高峰低谷,她溫柔的接著說:「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自己時時刻刻是快樂的,我願意做個快樂的人,常常微笑,懂得溫柔,並且用一種寬容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不管碰到再壞的事情,內在也能喜悅。」在她溫暖的字句中,可以感受到彭樹君老師現在喜悅以及平衡的人生觀。「我願意經歷人生裡一切風風雨雨,因為那樣的快樂才有意義。有山峰就有山谷,有白天就有黑夜,有花開就有花謝,都必須去接受。到最後我們已經可以知道花開花謝都是美的,白天黑夜都是好的,愛與不愛都是可以接受的,當發現到了這一點的時候,一切就都好了。」她微笑補充。
聽別人訴說心事就像她另一項專長,她善於傾聽,不會給予任何批判,不會為對方下指導棋,「我只是陪伴、支持,並適時給對方一個擁抱。我常常在別人的故事裡面,看到自己。我發覺,我們就如同樹上的葉子,當風一吹,整棵樹的葉子都會一起搖動,也因為如此,所以感覺被同理。我想說,我在寫的一直都不是『我的故事』或『別人的故事』,而是『我們的故事』。」
許多人問她寫作靈感是從何而來?她這樣回答:「我習慣早起,創作《朵朵小語》的過程,都是我於早晨獨自前往寧靜的山中,在一顆大石頭上靜坐,享受著靜心的當下,而隨手寫下的。」對老師來說靈感不是種壓力,不必刻意組織架構文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湧現。她說:「每篇《朵朵小語》都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的,但我不寫故事的發生,而是寫下故事當中所得出的領悟。」而彭樹君所書寫的小說及散文,她則提到:「與朵朵不同,大部分的時候都在晚上寫下,我的小說中會出現許多的掙扎和矛盾,而散文會談到比較多人性及感情的層面。因為兩者在創作時的狀態不同,所以感受到的也會不一樣。」不管彭樹君老師以何種文體創作,她總是善於觀察人生百態,描寫深入幽微,字裡行間也總透露出溫柔撫慰的療癒光芒。
〈自己才是世界的核心〉
回到這次講座,將以老師的新書《再愛的人也是別人》為主題,這本書是皇冠雜誌的「聽樹君說故事」的專欄集結,四年半的時間,五十餘篇裡挑出了31篇。她說:「當我在寫下這些故事的時候,其實也是對自己的心境做了一個漫長的總整理。」
她回過頭來再閱讀一次這本書,她發現,筆下的人物總是在告別,對留戀與執著告別,對悲傷與心痛告別,對已成過往的別人告別,也對從前的自己告別。她接著說:「有些時候,我會看見身旁有些朋友困在情感的牢籠裡,為了某種僵局而進退不得,雖然不喜歡那樣能量低迷的自己,卻害怕改變,也不敢表達真正的自己。我明白那是什麼感覺,因為在我年輕時,也曾經有過那樣的恐懼,但後來我懂了,真正令人痛苦的並不是因為失去別人,而是因為失去自己。」當一段感情結束,重要的也並不是再遇到另一個別人,而是找回自己。
為何取名「再愛的人也是別人」?她解釋到:「所謂別人,就是終將告別的人,即使在愛的當下,也要明白任何人都是生命中的過客,不要忘了我們自己才是這世界的核心,能永遠和自己在一起的,也只有自己。」
就像老師說人生總是要發生一些什麼,總要有一些故事,我們才能成為自己可以成為的樣子。
.
本文出處:http://www.kingcarart.org.tw/?opt=activity&cate=1&id=372
#彭樹君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