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安全補漏洞 司法精神醫療需全面升級】
去年,25歲的鐵路警察李承翰,在列車上協助處理試圖逃票的鄭嫌,不料鄭嫌拿出尖刀揮舞,李警官為了保護乘客安全奮勇壓制,竟遭鄭嫌刺殺殉職,社會對於逝去的警員生命深感憤慨。經嘉義地院審理,認定鄭嫌行為時有精神障礙,不能辨識行為違法,因此判決無罪,應入相當之處所施行監護處分5年,消息一出,引起輿論譁然。
今天,也有許多打抱不平的民眾向團隊反應,我想呼籲的事,請民眾切勿出征進行精神鑑定的醫師或法官,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鄭嫌得到應有處置,不會再危害社會,也不要讓李警官的憾事重演。除了支持檢察官就此案再上訴外,作為立委,我要強調的是:監護處分和司法精神醫學的處置,仍有許多破洞!在付出人命後,我們該做的是補上破口,重建社會安全網!
#精神異常抗辯早有數百年,#但問題在哪裡?
嚴重的精神病人免刑,這並非新的概念,中世紀的英格蘭,或曹魏時代的中國,都早有瘋癲者不罰或減刑的法律慣例。早期法學者將這些人比喻為缺乏辨識能力的孩童、或失去理性的野獸,但概念說來簡單,但「#如何辨識精神異常」就成為數百年來討論的焦點,特別在重大刑案發生時更是如此。
1843年,英國首相庇爾爵士的秘書艾德蒙.壯蒙,在從銀行回家路上,遭到蘇格蘭人丹尼爾.馬克諾頓槍殺,馬克諾頓聲稱,執政黨不管他到哪裡都跟縱他、迫害他,想要謀殺他,因此讓他不得不刺殺首相,然而卻意外失誤殺錯對象。最後,馬克諾頓獲判 「無罪,但精神異常」,入住貝斯萊姆醫院。這個結果據說當時的維多莉亞女王都無法接受。然而馬克諾頓仍未受刑,22年後死在醫院中。
1981年,美國一名名叫辛克利的年輕男子,為了證明自己對影星茱蒂.佛斯特的愛,竟然開槍企圖刺殺總統雷根。隔年陪審團以精神異常之名,判定辛克利無罪,需在華盛頓特區聖伊莉莎白醫院治療。消息一出,全美譁然,一時之間成為整個社會控訴精神醫學專家,或是反對精神異常抗辯的輿論浪潮。
在馬克諾頓案後,經過兩世紀的演進,英美的精神異常抗辯準則,慢慢演變成「認知準則(cognitive test)」和「控制準則(volitional test)」兩大層面,這也就是我國刑法第19條的「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和「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這也大致上是不論大陸(德、日)或英美法系普遍採取的法律原則。這邊要特別注意,就算嫌犯有精神疾病,但若他在犯罪時,能辨識行為違法、能依辨識行為違法去行為(譬如病情穩定時),一樣要負起「完全責任」。
#對精神病犯避免危害比報復重要
上面故事的中的入院治療,其實就類似我們目前說的「監護處分」。
如果一個精神異常的人,懲罰對他來說毫無感覺,那我們將之隔離於社會,重點就不在於「讓他知錯、悔改」甚至「教育」他,而在於「治療他」以及「避免其他人的危害」,真正問題大的就在這裡,我們應該要治療/關押這樣的人多久,才能確保社會安全?
在鄭嫌一案中,大家一定會覺得「五年」判得很輕。
這是因為,根據刑法第87條,因19條原因而不罰者,若有再犯或公共安全之疑慮,就可令嫌犯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但這邊有「五年以下」的限制,所以五年已經是極限了。各位一定覺得很奇怪,如果像判決書裡面鄭嫌的病況如此嚴重,或是部分複雜個案,會不會五年也治不好,仍一直有危險? 五年過後,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在刑法的保安處分裡面,另有可以繼續延長的「強制治療」這一種處份,很遺憾的,這只適用於性犯罪罪犯身上。對於殺人罪來說,在監護處份後,無論病情如何,均須回歸社會,對於某些難治病患而言,這就造成一定風險。
#公共安全需要司法與醫療攜手合作
以德國來說,採行不定期留置制度,司法住院的延長有所彈性。而1983年美國最高法院認為,因精神異常而無罪者,在醫院中留置的時間可以比其獲判的刑期還長,因為這已經不是刑罰,而是「公共安全」或是「特別預防」,已經超過罪責相當的刑罰意義。
雖然,我們不能任意剝奪他人自由,但在某些特殊個案,我認為監護處分仍要有讓精神衛生體系得以運作,也維繫社會安全的彈性,可以在刑前或刑後間轉換,在專業評估下,也可以延長。這樣就不會有「只能治療五年」,後續風險難測的問題。
而以現在制度來說,在刑罰與監護處份後,似乎就不是法務部的責任,回到社區就醫後,就是衛福部的責任,但我認為,有不少合併人格疾患或多重共病的個案,是所謂的「病犯」,需要醫療協助、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控制力,兩者如何協調就是大問題。不能只交由醫事人員承擔這樣的風險。
服務處就有接獲這樣的案例,有一名合併多重精神疾病的性侵犯,在執行監護處份後,因病情未改善,送到某處繼續強制治療。然而在治療期間,寫恐嚇信威脅監護處份期間的醫護人員,衛福部認為有需要可以延長治療,然而法務部認為要先進行社區處遇才能再安排強制治療,後來這名個案竟提早出院,而隨後個案又旋即病發,所幸還未釀成憾事就又住院。
試想,如果這樣未治療完成的個案,又去犯案,甚至攻擊監護處分期間的醫護人員報復,會產生多大的危害?而我們的司法精神衛生竟然無法妥善處理這樣個案的轉介醫療,避免漏接,不是很可怕嗎?
#精神衛生法也需修正
更進一步來說,我們是不能能在原生家庭、社區組織,協同精神醫療相關能量,盡量就可能的先拆彈?就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在心理衛生促進與預防上,並且完善精神衛生法的制度,讓需要的患者,即時得到治療。
譬如鄭嫌,雖然判決書中提到已有明顯症狀,卻無病識感,未接受治療。
目前精神衛生法針對自傷、傷人案件,主要的規範在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32條及第41條。病況嚴重的病人,當在實務上被認定有「自傷傷人之虞」,會由警消來協助強制送醫。而「強制住院」需經過一定的程序,按照上述第41條的規定,主要會經過「專科醫師診斷認為有必要者」來認定。若病人拒絕接受強制住院,就要進行緊急安置(最多五天),同時由兩個以上縣市主管機關指定的專科醫師進行強制鑑定,鑑定後仍有必要住,卻又被患者拒絕的話,就需填寫相關報告送審查會。
那 #強制住院決定權要放在哪?
強制住院這類限制人身自由的決定,在一些國家主要是由「法院」來裁定,不讓壓力直接落在醫師身上。先前立法院也曾討論過這件事,但司法院的態度比較消極,認為量能無法處理。但或許我們應該開始檢視歷年相關案件的執行情形,而非一味抗拒。
除了修法外,我們選前也多次強調,台灣的心理健康投資仍然不足,社區精神醫療預算過低,影響社會安全網的佈建。我們會希望,透過法律修正與行政效率提升,一定要更有效的讓患者及早接受醫療,並做好出院後的轉介追蹤,避免患者就此消失於茫茫人海,下次出現時卻成為不幸的社會案件。李警員的犧牲,是制度的問題,社會的安全,我們一定努力去推動!
強制入院程序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八卦
【司法精神醫學體系改革3:司法精神病院怎麼蓋?】
今天有人問我中國勢力發動報復性罷免的事情,簡單說,我們團隊這幾天處理地方建設、處理司法精神醫學、健保給付等問題,忙到爆炸,我跟團隊到晚上11點都還在線上開會,確定後才發文,實在沒時間理中國小粉紅們,真是抱歉啦~
接續昨天的話題,要解決精神障礙犯罪者的就醫問題,設立「司法精神病院」來處理嚴重病犯的呼聲再起,而法務部與衛福部於五月初公開表示,已有共識籌設「司法精神病院」,衛福部負責醫療,法務部負責維安,然而,就本團隊了解,其服務範圍與設置細節,兩方還喬不攏。
#為什麼要設司法精神病院?有什麼好壞處?
我們間單說應該蓋司法精神病院的三個理由:
1. 兼有醫院與監獄特色:介在監獄與一般精神病院之間,其維安措施較接近監獄,但提供服務團隊則和合格的精神病院相同
2.有效降低病犯再犯率:控制其他變項後,從司法精神病院出院的病犯,其再犯率比從監獄出獄低。
3.分級治療:大部分先進國家都提供精神疾病犯罪者不同層級的監控,以反映各病人的風險性,一般精神醫院較難處理的高暴力風險病犯,或犯下重刑病犯,則可在此進行處遇。
而司法精神醫院的三個疑慮是:
1. 錢:根據統計,加拿大、英國、荷蘭的司法精神醫院每年每位病犯住院成本大約在46萬7千到60萬左右,高出台灣每年監護處分住院開支24萬高,根據國外經驗也遠高於一般住院病患。而在英國與威爾斯,司法精神病犯逐年上升,支出甚至到精神醫療總支出的15%,這是一個頗大的負擔。
2.人格疾患(Personality disorder):大部分國家則較不願意照顧這類族群,傾向讓他們留在監獄。比較特別是荷蘭的司法精神醫學系統裡面關押了許多人格疾患的病人。
3.國際趨勢? 各國對司法精神病院的重視程度差異不小,有的上升,有的下降。但若放大到整體司法精神醫學病床,上升的國家還是較多。在15個歐盟國家中,司法病床從0.8/10萬(法國)到13.1/10萬(德國)不等,大多比台灣多。而司法精神病床的趨勢,也和減少中的一般精神病院不同。如果我們要擴增司法精神醫學病床,全部投資司法精神病院恐怕不合成本,可能還是要依需求多元配置才恰當。
#司法精神病院要怎麼蓋?為何台灣蓋不出來?
我們團隊特別找了一些「教你蓋司法精神醫學病院」的回顧性論文,參照國外實例,大概整理出幾點要注意的前提:
1. 收治病患標準:目前設定高風險個案,合併反社會人格困難照顧個案,但性侵害、藥酒癮病犯是否要收治(要收可能就要有次專科醫師與團隊)這些都要先討論好。
2. 病院定位:要算區域醫院?地區醫院? 有無教學功能? 要用何種評鑑與設立標準? 因為沒有經驗都需先想好。
3. 新設或改裝:新設可以量身打造,改裝比較省錢,可以找閒置的療養院,或由監獄土地撥給改建。
4. 地點與地方政府態度:台灣地狹人稠,若設立司法精神病院是否會引起抗議?地方政府能否配合支持?這些都是問題。
5. 經費/人力:國內目前司法精神醫學預算有限,且照顧病患個案複雜性高、病人數目預期較低,又沒有其他收入挹注,以財務面來看,不利醫院營運,難以獲利。在缺乏盈餘分配下,招募公職醫師並不容易。但培養一位學有專精之司法精神醫學專家(包含醫師、心理師、社工師、專科護理師等)非常困難,找不到人根本無法開業啊!
6. 整合服務:在監護處分過程,乃至結案後,隨著患者病情與風險改變,以及治療、復健、矯治需要,治療場所也會改變,這需要有良好的轉銜,一般地方政府下轄的衛政、社政系統能否配合,就是另一個問題。
7. 保全:這也是目前衛福部與法務部意見不同處,法務部只想訓練保全就好,但衛福部則因病犯的暴力風險,認為醫院規格無法處理,保全也沒有公權力,因此希望法務部編制加護與矯正人力進駐,甚至由法務部主管,衛福部協助醫療業務。
事實上,根據實證,機構的治療環境非常重要,因為這些族群的特性,保全是重要的照護元素,且可被分為結構性或環境性,程序性和相關部分。證據顯示,在司法精神病院中,高保全照護,認知行為介入,心理衛教和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都有效果,但證據力較低,缺乏大規模RCT。總之,若法務部沒有認真來處理維安的問題,司法精神病院就開不成。
從以上這些困難,你就知道為何司法精神病院卡這麼久了。我們希望這幾個月內,衛福部與法務部能確實協商,從世界案例與實證中,先整理2~3種可行方案,接著比對現行匡列經費,場地,人力,來選擇最適方案!
#設立司法精神病院要有什麼配套?
司法精神病院一但成立,任務可能很多,從訴訟前的受審能力鑑定,到犯罪者急性發作時保護患者,或承接法院之強制治療命令,協助患者回歸社會等,任務相當龐雜,且治療成本耗資巨大。因此,司法精神病院如何與治療成本相對較低之病監、以及一般精神病院區隔,以及互相合作,引進「風險降階」之轉銜制度,以達投資效益之最大運用,亦是設置司法精神病院前所需事先規劃的。
我們可以來看日本與英國的例子。
以英國來說,在精神障礙犯罪者接受處遇的期間,他可能會在監獄、司法精神醫療體系、一般精神醫療體系內轉換,而司法精神醫療體系也和司法社區醫療,以及風險降階與支持性住居機制結合。其特色是會隨患者治療進度多次轉換處遇場所,優點是依風險分級,降低成本,但也有頻繁轉換時交班追蹤麻煩的問題。
而我國法界對日本司法體系之了解、交流頗多,日本在精神障礙犯罪者的治療上大致分為「指定入院醫療機關(醫院)」、「指定通院醫療機關(門診、社區治療)」兩大類,並設立保護觀察所,由專業人員來追蹤在社區的病犯狀況,從住院退院,或是從社區治療中結案轉回一般精神醫療體系,都需地方法院裁定(而不是由地檢判定),其風險控管的機制兼具彈性與嚴謹,也是可參考的方向。
總結上述證據與經驗,我們除了設置「司法精神病院」,更要在前端的審判,到後端的社區處遇,做好風險分級、轉銜、個案追蹤管理機制,好讓司法精神病院與現有的司法精神醫學病房,未來希望有的「司法社區醫療體系」配合,建立起司法精神醫學的網絡!
而最後我也要強調,#犯罪無法完全醫療化處理,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指望精神醫療「治癒」病犯,甚至有些人格疾患、暴力特質,仍須回歸矯治系統處理,強化外部控制,甚至在無法降低風險下,永久地與社會隔離,這也是司法精神病院一定要有法務部全力支援的原因!
強制入院程序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1117紐約時報
*【總統交接最新】
#拜登將於週二宣佈其政府的主要成員。
#拜登談到經濟時說,“我們可以立即提供救濟”,並呼籲國會迅速採取行動。拜登警告說,“非常黑暗的冬天”即將到來,並呼籲國會立即通過經濟刺激方案,以幫助勞工.企業以及州政府提供數兆美元的財政支持。
#喬治亞州務卿Brad Raffensperger接受CNN採訪中說,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參議員Lindsey Graham曾問他,是否有可能使簽名失配率很高的縣的投票無效。意思是簽名出錯率高的地區選票丟掉。
#川普總統的競選活動要到週三東部時間下午6點才能支付790萬美元,如果它想重新計算該州320萬張選票的話。威斯康辛州選舉委員會在收到該州所有72個縣的估算後,於週一宣布了重計費用。
#川普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Robert O'Brien表示,國家安全委員會將進行“非常專業的過渡”。
#完成喬治亞州三分之二的重新計票後,當地官員稱結果沒有任何有意義的變化。
#為了實現其長期目標,即允許在阿拉斯加的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石油和天然氣鑽探,川普政府宣布,將開始正式向石油公司出售租賃的程序。
#作為總統,拜登將繼承與中國的複雜關係。
#在第一波大流行中經歷更多失業的縣投票贊成拜登。
#為了扭轉川普的移民政策,拜登將需要改革國土安全。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0/11/16/us/joe-biden-trump?_ga=2.230465564.108662096.1605579246-450868151.1527222781
*【拜登在對華政策上將面臨艱難選擇】
拜登接手的是一個被貿易戰和懲罰性政策破壞的中美關係。他和團隊希望採取比川普更聰明的做法,在大流行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展開合作,同時在技術、軍事和人權問題上進行競爭和對抗。但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也將渴望保留對中國的砝碼,以實現自己的政策目標。他也面臨兩黨壓力,將中國視為國安威脅的立法者要求採取更強硬路線。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6/business/economy/biden-china-trade-policy.html
*【拜登說,由於川普的過渡推遲,可能會有更多人死亡】
拜登說:“如果我們必須等到1月20日才能開始這項計劃,那就太晚了。” “如果我們不進行交接,可能會有更多人死亡”。這對當選總統來說,是一種明顯的語氣轉變,意在拜登及其團隊,在新舊政府交接問題上向川普施壓。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透露承認拜登即將就職,並認為順利進行聯邦移交有其重要性。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6/us/politics/biden-trump-transition-coronavirus.html
*【資料顯示,Moderna的冠狀病毒疫苗有效率為94.5%】
Moderna是繼輝瑞後第二家公佈早期臨床試驗結果的製藥公司,資料顯示其疫苗有效性達94.5%,但該疫苗可能在2021春季前都不會投入廣泛使用。莫德納計畫在幾周內向美國藥品主管部門申請緊急授權。官員表示,12月將準備好足夠約2000萬人使用的疫苗,首批將提供給面臨高風險的人群,比如醫護人員和養老院居民。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6/health/Covid-moderna-vaccine.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加州宣佈週一恢復廣泛的限制,愛荷華州強制口罩。宣佈這些消息之際,美國於週日報告了其確診病例的第1百萬例,僅在過去一周內就有1百萬例新病例。該國每天平均有15萬例新病例,並且本周某個時候可能會達到25萬例死亡總數。
#密西根州州長稱川普顧問的推特“令人難以置信的魯莽”,密西根州州長Gretchen Whitmer週日晚上宣佈要下令,關閉部分企業,並在其所在州的高中和大學中停止面對面學習三個星期,以應對迅速增加的冠狀病毒病例後,但她面臨強烈的反彈。
阿拉斯加任職時間最長的成員及其最老的成員代表Don Young週一表示,他週末曾接受過冠狀病毒住院治療,才剛出院,因為另外兩名議員也宣布感染了該病毒。
#費城宣布禁止室內聚會和就餐以及青少年體育運動。
#週一,德國總理梅克爾與德國16個州州長達成協議,建議採用更嚴格的病毒協議-但推遲了是否延長該國部分封鎖的決定,該決定將於本月底到期。
#世界衛生組織日內瓦總部的五名員工最近對該病毒進行了陽性測試。該機構表示,自大流行開始以來,駐紮在日內瓦的65名工作人員已檢測出冠狀病毒陽性,其中有49名在過去八週內受到歐洲第二波病毒病例的襲擊。
#瑞典將把公眾聚會的人數從300人減少到8人,這與該國先前寬鬆的病毒限制完全不同。嚴格的禁令將持續至少四個星期,這是該國的“新規範”。
#歐盟週一簽署與CureVac,一家製藥公司,總部設在德國的合同,使27個國家的集團的訂貨時間可達405萬劑的未來Covid-19疫苗。
#紐約市的旅遊業可能要到2025年才能恢復。
#一些專家擔心,各州進行自己的疫苗審查計劃可能會引起混亂和懷疑。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0/11/16/world/covid-19-coronavirus-updates?action=click&module=Top%20Stories&pgtype=Homepage
*【日本經濟反彈,但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隨著封鎖限制的放寬,國內消費和出口飆升,日本成為最新一個從大流行中復蘇的主要經濟體。這對全球增長是一個積極的跡象,但分析認為,第二輪封鎖正在多國上演,大流行造成的衝擊也比最初資料所顯示的更嚴重,這種趨勢可能不會太持久。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5/business/japan-economy-coronavirus.html
*【英國首相強森再次自我隔離】
由於接觸了一名後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議員,強森開始進行隔離,其辦公室稱他目前沒有症狀。七個月前,強森曾因感染病毒入院接受治療。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6/world/britains-prime-minister-is-quarantining-and-other-news-around-the-world.html
*【消息稱川普計畫削減駐阿富汗、伊朗和索馬利亞美軍】
在其任期即將結束時,川普決定加速撤軍議程。五角大樓流傳的草案反映了他長期以來的願望,即不再在海外承擔對伊斯蘭叛亂分子長期軍事行動的成本。此外,川普還曾考慮對伊朗的主要核設施進行軍事打擊,但遭到顧問團隊的勸阻,他們認為這可能升級為更廣泛的衝突。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6/us/politics/trump-iran-nuclear.html
*【時報專欄:川普的“清洗”行動有多危險?】
川普大舉撤換了包括國防部長在內的高級國安官員,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寫道,在本已令人擔憂的過渡時期,這樣的動盪肯定會破壞美國的國家安全。最大的風險在亞洲:朝鮮可能進行新一輪導彈試驗,更可怕的也許是北京對台灣採取行動。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01116/trump-military-transition/
*【歐巴馬新回憶錄】
《應許之地》(A Promised Land)第一卷今日正式面世,歐巴馬回顧了自己入主白宮的過程和第一任期。時報書評家寫道,歐巴馬展示了他“豐富的講述故事的技巧,使自己不再神秘化”。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5/books/review-barack-obama-promised-land-memoi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