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FUN券來看2020臺南藝術節
#早鳥購票最超值
臺南表演藝術的年度盛事「臺南藝術節」(TNAF),要在10月31日至11月29日間盛大開演了。
偉哲想要邀請各位好朋友來臺南看演出,劇場的、戶外的;舞蹈的、戲偶的、藝陣的⋯⋯應有盡有。其中,全國知名的臺南在地歌仔戲團 秀琴歌劇團 推出《重臺夢迴》,更借吳園山水、迴廊、涼亭之景,首度挑戰環境劇場的戶外公演;南瀛綠都心,則邀請市民免費觀賞 古舞團 Ku & Dancers《獵景》……
✅優惠看這裡
1️⃣早鳥購票:9月2日至9月22日,早鳥購票享68折超值優惠。
2️⃣優惠套票:自9月23日起,不限節目,購買4張以上即享8折優惠。
3️⃣專書套票:購買6張以上(不限節目)享8折優惠,即可獲得2019臺南藝術節專書《偏偏遇見臺南》兌換券乙張,限量200份,贈完為止。
✅相關詳情請密切鎖定
1️⃣臺南藝術節主題網
http://tnaf.tnc.gov.tw
2️⃣臉書粉絲專頁
https://reurl.cc/5q2Xg7
3️⃣或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www.artsticket.com.tw
張秀琴歌仔戲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八卦
#第四屆新一代後浪賞得獎名單開始公佈!
http://www.designsurfing.biz/page/81/1
新一代設計展結束已有一陣子,在結束了A+創意季的官方評審及看完成大工設在松菸自己辦的畢業展之後,我也進入了新一代後浪賞的評選。坦白說,這次的新一代後浪賞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一次,我選得非常痛苦,可能是剛好我的口味與今年的金點新秀設計獎的工設類評審不太相同,因此出現很多我覺得很棒、但不知為何沒得獎、甚至沒入圍的作品。
不過評選即使再艱難還是要割捨,再次強調沒被我選到的作品不代表你不好,可能只是剛好我沒看到、或是名額有限跟別人的作品相比的確還是有差距。設計之路真的是從現在才開始,不要因為在新一代設計展一無所獲就對自己失去信心了。浪人的畢制當年可是差點被學校當掉,但不是還好端端的在這裡跟大家交流設計嗎?(還可以自己辦個設計獎項你看看)重要的是你自己究竟如何想像自己的人生。
廢話不多說,因為明天剛好有個金光閃閃舞台車活動,想順手宣傳一下,因此今天先揭開一個我很喜歡的特別獎名單!
——————————————————————————————————
#新一代後浪賞 #4
《#難以歸類特別獎》
【 草根南人 摔BAR】
Designer/ 鄭媞方、 藍學明、 羅詅、 柯蓁霓
崑山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畢業製作
我想今年新一代設計展會場應該很多人會被這個行動舞台車吸引目光。鄭媞方設計師、藍學明設計師、羅詅設計師、柯蓁霓設計師以在南部經常會在廟宇慶典看見的金光舞台車為發想來源,著手設計了一系列金光舞台車風格的視覺設計,將關鍵字以符咒的寫法與螢光色輸出組合成絢麗的視覺設計,但他們不滿足於視覺,野心勃勃地「手工」製作了一台他們想像中如變形金剛般的舞台車——「摔BAR」(意指瞎趴,顧名思義"喝醉了也要摔的夠瞎趴")。結合南部酬神時仍是經常會舉辦的露天電影院功能,加上近年充滿頹廢氛圍的酒吧成為年輕人聚會空間的選項之一,此舞台車不僅可以是個露天行動酒吧、也能配合活動召集鄉里民眾看場電影,興之所至更能上來好好展露金光舞技。
金光舞台車文化在南部行之有年,但鮮少在主流媒體上聽見他們的聲音。稍微調查一下資料可發現,這樣的舞台車表演文化於清朝時期源自中國泉州、廈門一帶,稱為「藝閣」,是廟會活動中的表演節目之一,隨移民傳入台灣,也是台灣早期70年代野台歌仔戲文化的源頭,80年代雲林出現電子琴花車,穿著清涼的妙齡女郎在其上載歌載舞成為電子琴花車文化的印象,後來逐漸演變出舞台車文化後漸漸分支,舞台車主打露天喜慶宴席、酬神廟會活動,電子花車則是進行孝女白琴等喪禮表演為主,如此演化可說是境外文化移入台灣後,本土化的新生文化代表。
至於現今宛如變形金剛的金光舞台車則是舞台車的超級進化版。由改裝電子琴花車為業的張吉泉先生於25年前,找來虎科大教授幫忙計算動力學後合力發明,如今新型的金光舞台車不僅有魅力四射的雷射光,也能在5分鐘內就變身展開成一超吸睛的大舞台,2014年甚至與藝術家柳美和合作輸出日本,在「橫濱三年展」中成為其新劇「日輪之翼」的公演舞台,可說是台灣庶民文化底力輸出國外的最好代表作。
明天即將於台北市府前舉辦的「 金光舞台車 閃閃嘉年華 Taiwan Color Stage Fest」活動由角頭文化與台北市政府主辦,曾看過一些評論質疑,這樣的活動是否過於去脈絡化、淺層地操弄著符碼、甚至認為將此文化拉離原生土壤到北部舉辦是否是一種階級意識的操弄與上對下的「鄉野獵奇」等。其實我倒不如此認為。即便原有舞台車文化的溝通對象是真實的社會底層勞工,但藉由將舞台車拉到所謂「天龍國」領土,演給這群可能一輩子沒看過舞台車的「台北菁英份子」看,不也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反攻?而話說回來,又是誰規定了社會底層勞工日常的野台文化是一種「下層」表演呢?如果我們能認同舞台車文化在適當的節目策劃之下,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娛樂,那麼金光舞台車到北市府表演其實在現今台灣文化意識抬頭的當下,也是一種蠻政治正確的表現了。
從崑科大這群年輕設計師的作品中,我可以很肯定的推測,去年第一次舉辦的「金光舞台車 閃閃嘉年華」絕對影響了這群年輕人對金光舞台車文化的好奇,甚至可以讓這群可能這輩子沒做過立體作品的「平面設計師」硬是做出一台可以變形的迷你舞台車,而這台車在設計師的巧思下,除了在露天場地進行表演之外,還能看電影、喝酒,完美地表現了南部野台文化的魅力!過去總是被認為「俗艷煽情」的庶民文化正因為這樣的活動而慢慢影響年輕人,他們做好舞台車之後,甚至前進花園夜市與廟宇前自行舉辦有趣的小活動,透過自己的設計作品與民眾實際交流。如果說這不叫「視覺傳達設計」,那麼我還真不知道所謂的設計要傳達些什麼東西了。非常喜歡他們的作品,希望明天可以看到他們推著車到台北市府前繞繞啊XD
#雖然他們做的已經超過視覺設計許多
#跨界是設計的未來趨勢
張秀琴歌仔戲 在 阮劇團 Our Theatre Facebook 八卦
2019 阮劇團 ╳ 流山兒★事務所 跨國聯合推出的《嫁妝一牛車》巡演已落幕,一年多來的籌備與準備化作一場場完售的激情與鼓勵,非常感謝一路走來許多前輩、師長、朋友的無私關懷、幫助,及各界善心人士的餵食寄附,能完成今年北中連演14場的挑戰對阮來說意義非凡!
阮劇團僅代表牛車工作團隊全體成員向所有幫助過我們的前輩、師長、朋友、團體及每一位觀眾致上最深的謝意!勞力!未來牛車還會駛向何方?就敬請期待吧😇
以下是長~長~長~的感謝名單、餵食名單及工作團隊總名單,劇場就是好大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呀!
📢 特別特別感謝
王禎和 前輩
林碧燕 女士
吳靜吉 博士
📢 特別感謝
鄭恒雄 先生
汪其楣 女士
楊忠衡 先生
許仁豪 先生
陳宜貞 女士
柯珀汝 小姐
林彩荔 女士
李中蓮 女士
李麗裕 先生
黃熙文 先生
藍清麒 先生
湯榮文 先生
王吉隆 先生
王麒愷 先生
施庭峯 先生
王偉民 先生
徐秀鶯 女士
王柏仁 先生
楊邵翰 先生
鴻鴻 老師
嘉義縣政府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嘉義市議會
雲門舞集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新港文教基金會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和氣藥品股份有限公司
林聰明沙鍋魚頭
達康.come漫才屋
思劇場 Thinkers' Theatre
青鳥書店
和平青鳥
誠品書店台大店
勇氣書房
梳齊Hair Studio
高雄/灰咖啡 Hway Coffee, Taiwan
西門小吃
羅馬尼亞錫比烏 路邊的咖啡館
(以下依照筆畫排序)
中國文化大學 葉根泉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 嚴紀華老師
真理大學 劉沛慈老師
國立中興大學 邱貴芬老師
國立中興大學 詹閔旭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 吳佩珍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 周玉蕙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 侯雲舒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 蔡欣欣老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何信翰老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翁聖峰老師
國立臺灣大學 張文薰老師
國立臺灣大學 潘少瑜老師
國立臺灣大學 謝筱玫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望舒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莊佳穎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蘇榕老師
淡江大學 侯如綺老師
彰化縣私立精誠高級中學 陳銀桂老師
臺北市立大學 楊馥菱老師
臺北市私立南華高級中學職業進修學校 莊惠安校長
靜宜大學 劉仲倫老師
公視台語台
民視無線台
大紀元時報 方金媛記者
大紀元時報 黃玉燕記者
中央社 郭日曉記者
中央社 鄭景雯記者
中央廣播電台 江昭倫記者
中央廣播電台 楊仁翔記者
中國時報 李欣恬記者
中國時報 陳淑芬記者
中廣新聞網
公民新聞 錢鴻鈞記者
自由時報 何宗翰記者
自由時報 陳昱勳記者
青年日報 黃朝琴記者
聯合報 何定照記者
聯合報 魯永明記者
蕃薯藤民生@報 陳小凌記者
關鍵評論網 馬力歐記者
M Plus+云閱讀 黃茵作家
PAR 張震洲記者
中央廣播電台 梁紅玉主持人
中國廣播電台 陳如凌主持人
台北流行廣播電台 蔡詩萍主持人
台北愛樂廣播電台 高劭宜主持人
世新廣播電台 黃慧心主持人
飛碟聯播網 Maggie主持人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鄭順聰主持人
綠色和平臺灣文化廣播電台 蔡振南主持人
臺北廣播電台 陳玉秋主持人
警察廣播電台(臺中分臺) 沈燕主持人
寶島聯播網 賴靜嫻總經理
📢 感謝轉錄推薦文
差事劇團團長 鍾喬
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白斐嵐
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 紀慧玲老師
臺灣獨立音樂教父 張四十三
臺大戲劇系 傅裕惠老師
楊順清 導演
劇評人 蔡孟凱
合唱馬利 Mali Liu老師
小說家 瀟湘神
做工的人 林立青
果子文創品牌長 謝易修
把阮劇團底細都摸透的觀眾 梁先生
C模
被社福耽誤的吟遊詩人
來自台中的觀眾 Teresa
來自台中的觀眾 東寶
及眾多協助拍攝推薦影片的觀眾們...
📢 感謝寄附
(台中場)
余振球導演 香港神秘糕餅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教育部黃本婷經理 麵包
足夢舞人 金老大&小金 雞腳凍
王群勝 魯雞翅、餐包
吳承翰 波士頓派
周聖淵 太陽餅
(台北場)
趨勢教育基金會 陳怡蓁董事長暨執行長 慶功宴
米堤大飯店 李麗裕總經理 地瓜蛋糕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張敏宜副執行長 好吃滷味
太和藝術 韋廷姐 車輪餅
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 羅欣怡執行長 好吃糕餅
臺北市私立南華高級中學 莊惠安校長 美麗花籃
唐美雲歌仔戲團 可口手工麵包
人力飛行劇團 水果
台南人劇團 紅葉蛋糕12吋巧克力蛋糕
慾望劇團 星巴克捲心酥
看嘸舞蹈劇場 白酒
瘋戲樂工作室 氣泡酒
刺點創作工坊 甜蜜蜜脆皮甜甜圈
彩荔姊 賢伉儷 美味點心
李悟 包子
林仕倫 可不可飲料
楊景翔 威士忌
小竺 毛毛 法國紅酒
李婕綺 場場完售蛋糕
李銘宸 甜蜜蜜蜂蜜蛋糕
翁佳芸 台中太陽餅
林玉媛 看起來很高級的蛋糕
巫明如 和你甜甜圈在一起
日本朋友三原由起子、山下陽子、須藤清香、小野寺修二 精緻和菓子
阮寶 吳詩婷&柏煒 索菲烤布蕾
阮寶 王甫丞 台灣名產鳳梨酥
林碧燕女士 加油打氣紅包
國家兩廳院 劉怡汝總監 加油打氣紅包
紙風車李永豐執行長 加油打氣紅包
雷輝賢伉儷 加油打氣紅包
李佶霖 加菜金
📢 工作團隊全體成員下台一鞠躬
原著/王禎和
藝術顧問/王友輝
顧問/郭秋時
製作人/汪兆謙
導演/流山兒祥
助理導演/山崎理惠子、汪兆謙
華語劇本改編/林孟寰
臺語劇本改編/盧志杰
劇本日文翻譯/王榆丹
臺語發音指導/林瑞崐、王麒愷
製作統籌/余品潔
執行製作/許惠淋
行銷經理/莊雅雯
企劃經理/翁渙瑤
行政團隊/吳明倫、邱書凱、廖心彤、廖冠評、蔡明純
舞台監督/陳昭郡
助理舞監/黃詠芝
舞監助理/牟若婷、章沛恩
舞台設計/陳勁廷
舞台技術指導/劉柏言
燈光設計/高至謙
燈光技術指導/楊嘉璿
燈光設計助理/余婉臻
服裝設計/黃若瑋
動作設計/林素蓮
音樂設計/諏訪創
音效聲響設計/柯鈞元
音響設計/康育民
音響技術指導/陳宇謙
音響技術/張稚暉
歌唱指導/張得恩
主視覺書法題字/陳世憲
主視覺設計/廖小子
執行平面設計/龔姵燐
宣傳照暨劇照攝影/黃煚哲
宣傳CF拍攝剪輯/陳允山
特別獻唱/廖士賢
梳化指導/張渝婕
道具運送/立代企業有限公司
排練助理暨音樂音效執行/吳宜頴
排練助理/莊庭瑜、林筠珮
演員/王維銘、余品潔、李冠億、吳欣怡、周浚鵬、周政憲、陳守玉、莊衿葳、黃耀緯、葉登源、賴建岱、鍾品喬、顧軒 (依姓氏筆劃排序)
行政助理/嚴婕、李函育
工作人員/王元宏、江文馨、林家綾、洪伊柔、胡富祐、曹芯慈、陳宏洧、陳勁佑、陳星奎、童琬婷、葉育廷、葉岫穎、劉志晨、廖庭筠、盧冠諺、蕭如君、賴忠志、賴婉玲、鍾汶叡、李沐恩、周俁辰、劉柏漢、許書瑀、彭子柔、江佩珊、李昶誠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中場主辦單位/臺中國家歌劇院
場地提供/臺北市文化局
張秀琴歌仔戲 在 [影片] 河洛歌仔戲張秀琴版花田錯- 看板TWopera | PTT影音娛樂區 的八卦
[影片] 河洛歌仔戲張秀琴版花田錯 · 想不到youtube上居然連這個都有XDD 不過第四段會有影音不同步的情形不介意的話就看看吧另外廖麗君當時還是用別人代唱的但是這部裡面代唱 ... ... <看更多>
張秀琴歌仔戲 在 廟口戲文化回歸風潮~秀琴歌劇團南爭北討- 看板KGcl-SD 的八卦
2004.08.15-20:23
自由時報2004年8月15日
文/施如芳
長久以來,廟口戲的鑼鼓聲一直是台灣庶民生活重要的背景音樂,
它不知帶動過多少人趕熱鬧的快樂心情,讓大家扶老攜幼地往香煙繚繞的廟前集合。
不管台上正在扮仙或做戲,也不管南管戲、北管戲、布袋戲、歌仔戲、客家採茶戲,
在這塊土地上有過怎麼樣地興衰更替,只要熟悉的戲曲聲響響著,台下的人自去看戲、
玩耍、聊八卦、做生意,心中就是有說不出的踏實自在。
但「濟戲濟人看」的時代終究是遠去了。現在全台灣大大小小的戲班雖然還有幾百個,
廟方或個人請戲的理由也還在,但隨著工商科技社會的多元化,
可酬神還願的方式越來越多樣,放電影、康樂隊甚至脫衣鋼管秀,
隨時可取代價錢相對較貴、而且退流行的戲班。更殘酷的是,愛看廟口戲的人越來越少,
即使昔日的死忠觀眾,現在也可能選擇留在家裡看《親戚不計較》、
《霹靂火》之類的電視劇。
外台戲文化場 政府當爐主
酬神、娛人是廟口戲最原始也最結構性的根柢,但台灣的社會早就演變到酬神、娛人
都不一定要「動鑼鼓」了,所以戲班的生存,便自然陷入戲路消退、
各團不得不削價競爭的泥沼。二十年前波濤洶湧的本土熱,帶動了文化回歸風潮,
讓廟口戲多了不少懷抱文化使命感的特殊觀眾,其中,有的人是看了媒體醒目的報導,
而重回戲棚腳來懷想台灣舊俗風情;有的則是戲劇相關領域的學生、老師或表演工作者,
前來觀摩、看戲兼作田野調查的。這類觀眾來來去去,
但他們所導入的本土關懷與文化論述,卻有效地招來了公部門關愛的眼神,
讓在原生態中已趨於式微的廟口戲,乍現轉機。最鮮明的影響,
就是新型「外台戲」的興起。過去,在開放式空間搭台演出的所謂外台戲,
幾乎同義於主要為酬神而演的「廟口戲」,
但後來從全國文藝季或地方政府零星舉辦的民間劇場起,
搭台演出的本土戲曲開始可以是表演文化活動的項目之一。
近幾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成立後,每一年都會根據藝術表現、區域平衡、活動主題等
原則,挑選出一定數量的歌仔戲、布袋戲班,在定時定點舉行接力賽式的匯演;
官方資源和廟口文化既有的活力,已然將「外台戲匯演」炒成戲曲界的大事。
這類外台戲匯演即使在廟前舉行,其目的和形式,都是從文化的角度著眼,
故業界通稱為「文化場」,有別於一般酬神的「民戲」。文化場有官方補助,
媒體能見度高,其榮譽感,和平常一不小心就被人當成「民俗噪音」報警處理的民戲,
實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不知有多少外台戲班曾投入各種文化場的徵選,一旦入選了,
更是使出渾身解數,即使貼錢演,也會展現江湖兒女輸人不輸陣的氣魄,做足場面,
好令觀眾以及他們的「新爐主」--政府有關單位,刮目相看。
小生「阿牛」駕卡車南北跑場
然而,只贏面子的事,對依賴演戲為生的外台戲班來說,除非是特別力爭上游者,
否則,根本不能做長久之計。本土熱興起之初,能躍上檯面的多是離媒體鎂光燈較近的
北部劇團;這幾年來,中南部的戲班竟有後來居上之勢。其中如秀琴歌劇團,
已經連續四年入選文建會的優良扶植表演團隊,不時在當前各類外台文化場的徵選中
過關斬將,堪稱一時之選。
十八年前,秀琴歌劇團在台中登記立案的,但隨著戲路自然地集中到台南,
如今團員們大多已在台南買殼定居了。身兼團長和當家台柱的張秀琴雖是女兒身,
但朋友和觀眾更愛暱稱她「阿牛」,因為人如其名,阿牛誠懇樸實,吃苦耐勞,
在舞台上,她有同輩罕有的武打硬底子,下了舞台,劇團載著戲籠的大卡車,
也由這個擁有無數戲迷的坤生親自駕駛,行走台灣南北。
張秀琴年輕時曾一度被電視歌仔戲製作人延攬,但她自認不適合複雜的電視圈,
所以選擇回鄉組戲班做民戲。她的團在如今的外台環境中,每年還保持兩百多天的戲路。
一般廟口戲都靠所謂的「班長」和廟宇主事者打交道來牽引鞏固戲路,
但是該團的戲路則是靠口碑建立起來的。
張秀琴說,九二一之後,廟口戲的景氣滑落到谷底,她才主動開發戲路,
其中包括把民戲的戲路延伸到台北,以及申請官方補助和文化場等等。
隨著戲路緊縮,現在外台戲班「地盤」的觀念很強。五年前,
秀琴歌劇團第一次「撈過界」到蘭州公園一帶、台北人俗稱「豬肚口」的戲窟來做民戲時
,一開始就引人注目,原本講好兩天的戲,演到盛況空前,戲迷不停地集資,
最後竟在同一個地點一口氣演出一個月,台北眾戲班為之震驚。
「他們都不相信台北還有可以連演一個月,警察不會來取締的地方,」張秀琴說。
台北的民戲戲路就這樣扎住了根,現在每年農曆三月,該團都要上台北三趟,
經常演到最後一天,戲棚都拆光了,動了真情的觀眾還不願離去,
在車上握著方向盤的張秀琴,看到這種情景,總是掉下眼淚,久久不忍心發動卡車。
發願把劇團帶上國家劇院
民戲駕輕就熟,秀琴歌劇團面對文化場則是一步一腳印的虛心與積極。
近作《血染情》的編劇、編曲、導演由自己人包辦,
但由剛到台南師範學院戲劇研究所任教的王友輝擔任藝術指導。
王友輝是現代劇場的資深編導,說到這段合作的因緣,他笑說是「註好好的」,
因為張秀琴的家和他在台南的貸居地,因緣湊巧地就在同一棟樓。
這個團的殷實苦幹和尊敬老師的程度,深深感動了王友輝,他說,
他就把他們當做學生看待,工作起來非常愉快。
《血染情》在安平開台天后宮演出前,台南市文化局特地為秀琴歌仔戲團
在當地舉辦記者會,媒體反應熱烈,讓很多地方記者頭一回好好認識了
與台南淵源深厚的該團,正式演出前,許添財市長還親自上台開鑼,
讓團員們備感光采。
但這個讓台南引以為榮的在地劇團,能不能進駐台南演藝廳演出呢?文化局表示,
台南藝文風氣雖盛,但演藝廳均是高知名度的外國團隊或是大眾化(如演唱會)的節目,
歌仔戲團要進去賣票演出,短期間恐怕不容易。
張秀琴從來不諱言她的目標是「要把劇團帶上國家戲劇院」,她得知今年國家戲劇院
唯一的一檔歌仔戲是九月上旬即將上演、由名角廖瓊枝、唐美雲領銜主演的新編戲
《無情遊》時,一面忙著拆台卸妝、還一面忙著發薪給團員的她,回過神來地強調,
到時候一定會前往觀摩。
從民戲轉型到文化場的路上,有很多歌仔戲班前仆後繼,追趕著首開先河的明華園,
但最後能收成甜果的,到底不太多。或在廟口,或在國家戲劇院,
台灣歌仔戲眼下的多元發展,供養的其實是不同的需求者,
也勾勒、反映出演戲和看戲的人,對台灣不同的文化想像。
--
風蕭蕭兮秋氣深 美人千里兮獨沈吟 望故鄉兮何處 倚欄杆兮涕沾衿
山迢迢兮水長 照軒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銀河渺茫 羅衫怯怯兮風露涼
子之遭兮不自由 余之遇兮多煩憂 之子予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無憂
人生斯事兮如輕塵 天上人間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掇 素心如何兮天上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226.19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