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媽媽的故事。謝謝曉蕾。
劉天蘭 空難之後
一架阿聯航空公司的飛機從香港起飛,原本要到泰國曼谷。
那年,劉天蘭只有四歲,書香世家:爸爸是英文月刊《東方地平線》總編輯,打字機逹逹逹逹,打出一篇篇英詩和散文;媽媽在《新晚報》主編副刊,廣結左派文人;家裡煮飯打掃都靠傭人萍姐,照顧十四歲的哥哥天均、八歲的姐姐天梅,還有小狗噹噹。
晚上十一時,飛機應該降落在曼谷機場,卻失了蹤!
終於泰國空軍在緬甸山區發現飛機殘骸。四歲的小女孩去媽媽的房間,看見媽媽哭得死去活來,旁邊幾個同事在安慰,包括陶傑的媽媽。「當時小女孩不知道媽媽為何會這樣傷心,然後不知道為什麼好久都沒看見爸爸,好久。」劉天蘭在自傳裡寫道。
爸爸劉芃如是四川成都人,在四川大學外文系畢業後留校當助教,媽媽楊範如是當地的大戶人家,因為父親重男輕女不能讀大學,改請劉芃如來家教英文。課堂間情愫蔓生,兩人結婚,生下兒子天均。爸爸已是大學講師,獲得獎學金入讀倫敦大學研究英國文學。一九四九年爸爸本來計劃回國出任副教授,途經香港時被老師勸說留下,加入《大公報》,媽媽就帶著天均來香港,加入《新晚報》,相繼生下天梅、天蘭。
「爸爸媽媽最初住在摩利臣山道的房子,同屋共煮的頭房中間房尾房住了好多人,包括查良鏞先生……隔壁房間還有叮噹馬頭的梁羽生先生。」兩大武俠(小說)高手,劉天蘭小時已經常喚作查伯伯、陳文統(梁羽生真名)叔叔。
梁羽生也寫過劉爸爸,形容他是「學兼中外的才子」,蕭紅在香港過身,亦有份奔走。梁羽生說他雖然在報館曾經負責要聞版,但更愛文學創作:「聽報館的朋友說,有一次報館要劉芃如寫一篇有時間性的文章,他遲遲未交,報館朋友催他,他突然大發脾氣,說道:『你們都是才子,我是劉慢,我不寫了!』」
劉天蘭聽了大笑:「『劉慢』是爸爸的花名,他們都愛笑他寫得慢!」然後輕輕收起笑容:「這些關於爸爸的往事,我其實知道得很少,他公幹遇上空難時我年紀太小,我和哥哥姐姐也不敢在媽媽面前再提起爸爸,媽媽有很多情緒。」
媽媽才三十出頭,用爸爸的撫恤金在銅鑼灣百德新街買房子,早上在《新晚報》編副刊,晚上還得寫稿賺稿費,是萍姐照顧三個孩子。「我媽媽,有很典型左派文人的一面,也有不典型的一面。」劉天蘭開始說故事:灣仔的《新晚報》她從小就熟悉,副刊組在四樓,她放學後偶然會去找媽媽,等媽媽七點看完「大樣」(最後排版)後一起回家,七樓小食部還有乒乓枱,媽媽同事的孩子會在那裡一起打乒乓,報館經常有聯歡會,員工都是一家大小來──陶傑便記得六歲時,聽過「楊範如阿姨」表演相聲。
「小時我個個都叫姨姨、叔叔、伯伯,長大後才知道『威猛』!」劉天蘭說媽媽最要好的兩位手帕交,吳阿姨是羅孚太太吳秀聖,楊阿姨是黎小田母親楊莉君,而嚴浩爸爸嚴慶樹伯伯、陶傑父母曹驥雲伯伯、常婷婷阿姨、畫家黃永玉、作家葉靈鳳等等,都是媽媽的同事。
「報館就是社群,同事大多是外省人,教育、文化、思想都非常貼近,很多不懂說廣東話,也不需要學,自己就成一個圈子。」她記得爸爸剛過身,幾個同事輪流天天來陪媽媽;哥哥青春期學結他有點吵,這些姨姨叔叔又輪流來訓話。
可是,在劉天蘭眼中:媽媽並不全然是典型的左派人士。她看著媽媽的老照片,細細形容:媽媽上班穿旗袍,或花或素,都是淡雅的顏色;正式場合搭上西式外套,大方得體;郊外踏青,穿的是翻領翻袖白襯衣、七分褲、平底鞋、方形手錶和蝴蝶形墨鏡,活脫脫一位「柯德莉夏萍風格的中國少婦」。
「如果爸爸不是突然離世,媽咪可能更加獨立。」天蘭說媽媽曾經想在銅鑼灣買一間小鋪開文具店,可是被同事勸停:「你一個女人,看店安全嗎?」為了三個孩子,媽媽選擇繼續留在報館。
「我媽媽是聰明女子,懂人情世故,有很多好朋友,她的責任感很強,說要『堅頂三天』,把哥哥天均、姐姐天梅和我帶大。」雖然生活圈子全部都是同事左派人士,但天蘭覺得媽媽更喜歡文學和文化,而不是政治:「哥哥讀拔萃、姐姐真光、我在聖保羅,都不是左派學校。我沒有問過媽媽,但我估『不言而喻』。」
一九六七年暴動,哥哥考入香港大學,但選擇往加拿大升學,並留下工作,姐姐也接著去,七四年媽媽帶著中四的天蘭,終於全家移居加國。當時的中國,是火紅的文化大革命。
哥哥劉天均在溫哥華開設電台節目《華僑之聲》、電視節目《華僑之夜》,姐姐和天蘭輪流上電視報新聞,媽媽也幫忙編輯電視雜誌。一九七七年天蘭剛入讀大學傳理系,暑假就受哥哥所托向無線電視採購節目,十九歲少女獨個兒回到香港,開心得彷彿飛起來。
媽媽放心?「她那麼多死黨,會照顧我啊!」天蘭去找媽媽的好朋友楊阿姨,楊阿姨的丈夫在麗的電視工作,就叫丈夫帶天蘭去參觀。天蘭大膽開口,竟然有機會做暑期工;楊阿姨也打電話給兒子黎小田,天蘭於是也上了小田的節目伴舞伴唱。有一次,天蘭還被安排跳單人舞,配合一位男歌手──那是剛出道的張國榮。
暑假結束,天蘭帶著無線節目的放影版權和多姿多彩的回憶返加拿大,翌年她參加華埠小姐得到冠軍,之後回到香港簽約無線。「媽媽很開明,給我很大自由度。」她說媽媽在《新晚報》當副刊編輯,經常報導長城鳳凰新聯三家電影公司,天蘭自小便有機會跟著媽媽去試片間,也許無意中埋下演藝的種子。
天蘭回港參與台前幕後大量不同崗位的丄作,姐姐又接著回港選美,連哥哥也回來做律師,媽媽卻寧願留在加拿大,閒時四處旅行。
「媽媽快要六十歲,突然對我們說想結婚,問大家是否贊成?」劉天蘭說三兄妹都舉手舉腳贊成,爸爸過身後,媽媽也有追求者,但都為了孩子婉拒。
「媽媽的新娘妝,是我化的!」劉天蘭笑著說。
媽媽回四川探親,重遇朋友許先生,四十年代許先生和劉先生一起追求楊小姐,許先生輸了,直等到一九八零年才可在一起。
劉天蘭在香港,可算是見證三十多年來的創意工業發展史:無線藝員、時裝模特兒、蕭芳芳助手、電影副導演、唱片歌手、雜誌執行編輯、電視台電台高層、形像設計……最近在忙服飾精品店TINA’s Choice,銅鑼灣利園和PMQ都有店鋪。「我很幸運,對很多事有興趣,同時也得到多機會,可是各個崗位其實都離不開創意工業。有時回想自己彷彿在織一張布毡子,好花樣好多質地,效果幾得意,好多層次,好豐富。」
而媽媽,變成她的大後方。媽媽再婚後十年,許先生癌症過身,媽媽獨自住在加拿大,自得其樂,年紀很大還在學英文,直至跌斷手骨才搬回香港,當時天蘭女兒岑寧兒Yoyo在唸中學,正好在家作伴。
「我很開心有五、六年可以和媽媽一起住,Yoyo有婆婆,似一個家。」天蘭說當日離婚,不少人覺得她帶著女兒是「單親家庭」很「欠缺」:「欠缺什麼呢?我不明白,但之後才明白,我是在沒有欠缺的單親家庭長大。媽媽本身因為爸爸的猝死,沒有安全感,有時看事情比較負面,可是她把我們三兄妹帶得很好,讓我們仨都自信心爆棚,我也就能學著媽媽,獨自把YOYO帶得好好的。」
二零零二年媽媽突然背痛,姐姐馬上陪著去醫院,醫生說是大動脈內壁撕裂,然而年紀大,不主張做手術,安排上病房觀察。大家陪到夜深,媽媽叫各人去睡,第二天一早,天蘭買了粥來看媽媽。「我站在床邊,看著姐姐拿著枕頭從門口進來,姐姐突然臉色一變,我回過頭,媽媽的儀器指數大亂。護士慌忙請醫生,醫生未經便出來說:『走了。』」天蘭每個細節都記得很深刻:「稍稍慶幸是,媽媽沒有受苦,前後僅僅二十二小時,好快。」
喪事辦完,三兄妹聊天,都覺得媽媽非常本事,當年父親不在經濟應該是拮据的。「但你有沒有覺得少了什麼?」「我真的不覺得!」三人互問,都覺得童年過得很好,有屋住、有飯吃,傭人萍姐懂得買布做衣服,三個孩子漂亮體面,健康成長。
「媽媽守寡時才三十多歲,她常說自己一事無成,唯一成就就是養大三個孩子,我自己當上媽媽,才知道這句話有多艱難。」天蘭不禁說。
張國強乒乓 在 DJ Mykal a.k.a.林哲儀 Facebook 八卦
#內文有昨晚三小時直播收聽連結
圖片裡圈起來的數字,代表著 #居家華語派對房 因為播出版權問題搬到 Mixcloud 後,首度在直播時同時在線人數到達「100」了(這個數字只有我自己看得到,大家看到的五百多是瀏覽過的總數😂😂)!真的不枉費我撐著摔傷的膝蓋還加班直播了三小時😜😜
100雖然不算什麼了不起的數字,但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因為Mixcloud對大家來說並不像facebook那麼熟悉與慣用。所以就像昨晚直播最後回馬槍放了張雨生的"以為你都知道"時說的,我誠心地謝謝每一位按時在Mixcloud收看我直播的朋友,希望你們都知道,也希望大家能多多幫忙在facebook跟IG分享讓更多人知道(IG有發限時動態的話也別忘了tag @djmykal 讓我可以轉發喔~~)
)。
對了,昨晚直播開始前跟大家分享的是 銀巴士 Silverbus 的《day in,day out》。
最後送上由系統自動側錄的三小時直播實況錄音跟大家分享: https://www.mixcloud.com/djmykaltaipei/dj-mykal-aka林哲儀-居家華語派對房-20210723五-20210723-132103/
同時附上歌單如下:
1. 大淵 MJ116/MutaLin /過得爽爽
2. DIGIHAI/少年吔,安啦!
3. Nick 周湯豪/帥到分手 (DJ Mykal a.k.a.林哲儀 Mashup)
4. 伍佰/愛你無目的 (DJ Mykal a.k.a.林哲儀 Mashup)
5. 陶喆 David Tao/I'm OK
6. 林海峰/好時代
7. SandeeChan.陳珊妮 公主粉絲團/尼可拉斯
8. 炎亞綸 Aaron Yan/火種之人
9. HUSH/支線任務
10. 金智娟/綠色的水滴
11. 林凡 Freya/名人錄
12. MJ116/E.so /I Wish I Was There
13. 蔡卓妍 & 林俊傑 JJ Lin/小酒窩
14. 張學友 & 高慧君/你最珍貴
15. 陳潔儀 Kit Chan/擔心
16. 王菲/只愛陌生人
17. 許慧欣 & 許志安/戀愛頻率
18. 小虎隊/叫你一聲My Love
19. 范曉萱/Rain
20. 洪榮宏/雨那會落未停
21. 木吉他/季節雨
22. 金瑞瑤/飛向你 飛向我
23. 蘇慧倫 TarcySu/Lemon Tree
24. 王菲/夢中人
25. 午夜乒乓 Midnight Ping Pong/夜的輪廓
26. 八十八顆芭樂籽 88balaz /比獸還帥
27. 花兒/靜止
28. 東方快車/紅紅青春敲呀敲
29. 電影英雄本色主題曲
30. 濁水溪公社/劍仙傳奇
31. 五月天 Mayday/離開地球表面
32. Flesh Juicer 血肉果汁機/歡迎光臨
33. LMF/YYYY
34. 滅火器 Fire EX./曾經瘋狂
35. 林強/向前走
36. 任賢齊 Richie Jen & 麋先生 MIXER/2020再出發
37. Rock DJ ciacia {何欣穗}/快樂地向前走
38. 蘇慧倫/追得過一切
39. 黃韻玲 Kay H./你就是你
40. 高凌風/夏天的浪花
41. 草蜢/忘情森巴舞
42. 朱頭皮音樂 pigheadskin music /和諧的夜晚 Oh-A-A (Joytopper Baseball Dance Party Edit)
43. 劉文正/太陽一樣
44. 王傑/向太陽怒吼
45. 紅孩兒/跟我一起去兜風
46. 蔡依林 Jolin Tsai/腦公
47. 張國榮/不羈的風
48. 崔苔菁/爱神
49. 于楓/愛在旋轉
50. 洛客班/我想你的快樂是因為我
51. 王夢麟/阿美阿美
52. 小虎隊/逍遙游
53. 王傑,邰正宵,姚可傑,張雨生/永遠不回頭
54. 張韶涵 Angela Chang/頭號甜心
55. 張惠妹 A-mei/A-mit/三天三夜
56. 滅火器/憂愁戀歌
57. 鄭中基/無賴
58. Mary See the Future/禮拜天情人
59. 周華健/你喜歡的會有幾個
60. 蘇慧倫/戀戀真言
61. 王菲/旋木
62. 路嘉欣 (Chia-Hsin LU)/蝕日
63. 伍佰 & DJ Mykal a.k.a.林哲儀/重生
64. 張雨生 & 姚可傑 & 邰正宵 & 張啟娜/烈火青春
65. 伍佰 vs Linkin Park/樹枝孤鳥 vs Faint (DJ Mykal a.k.a.林哲儀 Mashup)
66. 陳雷 vs Skrillex/風真透 vs Break'n'Sweat (DJ Mykal a.k.a.林哲儀 Mashup)
67. 美秀集團/擋一根
68. 櫻桃幫/再見我的愛
69. 蔡健雅 Tanya Chua/Beautiful Love
70. Hello Nico/接下來如何
71. 張雨生/以為你都知道
張國強乒乓 在 Tina Liu 劉天蘭 Facebook 八卦
劉天蘭 空難之後
一架阿聯航空公司的飛機從香港起飛,原本要到泰國曼谷。
那年,劉天蘭只有四歲,書香世家:爸爸是英文月刊《東方地平線》總編輯,打字機逹逹逹逹,打出一篇篇英詩和散文;媽媽在《新晚報》主編副刊,廣結左派文人;家裡煮飯打掃都靠傭人萍姐,照顧十四歲的哥哥天均、八歲的姐姐天梅,還有小狗噹噹。
晚上十一時,飛機應該降落在曼谷機場,卻失了蹤!
終於泰國空軍在緬甸山區發現飛機殘骸。四歲的小女孩去媽媽的房間,看見媽媽哭得死去活來,旁邊幾個同事在安慰,包括陶傑的媽媽。「當時小女孩不知道媽媽為何會這樣傷心,然後不知道為什麼好久都沒看見爸爸,好久。」劉天蘭在自傳裡寫道。
爸爸劉芃如是四川成都人,在四川大學外文系畢業後留校當助教,媽媽楊範如是當地的大戶人家,因為父親重男輕女不能讀大學,改請劉芃如來家教英文。課堂間情愫蔓生,兩人結婚,生下兒子天均。爸爸已是大學講師,獲得獎學金入讀倫敦大學研究英國文學。一九四九年爸爸本來計劃回國出任副教授,途經香港時被老師勸說留下,加入《大公報》,媽媽就帶著天均來香港,加入《新晚報》,相繼生下天梅、天蘭。
「爸爸媽媽最初住在摩利臣山道的房子,同屋共煮的頭房中間房尾房住了好多人,包括查良鏞先生……隔壁房間還有叮噹馬頭的梁羽生先生。」兩大武俠(小說)高手,劉天蘭小時已經常喚作查伯伯、陳文統(梁羽生真名)叔叔。
梁羽生也寫過劉爸爸,形容他是「學兼中外的才子」,蕭紅在香港過身,亦有份奔走。梁羽生說他雖然在報館曾經負責要聞版,但更愛文學創作:「聽報館的朋友說,有一次報館要劉芃如寫一篇有時間性的文章,他遲遲未交,報館朋友催他,他突然大發脾氣,說道:『你們都是才子,我是劉慢,我不寫了!』」
劉天蘭聽了大笑:「『劉慢』是爸爸的花名,他們都愛笑他寫得慢!」然後輕輕收起笑容:「這些關於爸爸的往事,我其實知道得很少,他公幹遇上空難時我年紀太小,我和哥哥姐姐也不敢在媽媽面前再提起爸爸,媽媽有很多情緒。」
媽媽才三十出頭,用爸爸的撫恤金在銅鑼灣百德新街買房子,早上在《新晚報》編副刊,晚上還得寫稿賺稿費,是萍姐照顧三個孩子。「我媽媽,有很典型左派文人的一面,也有不典型的一面。」劉天蘭開始說故事:灣仔的《新晚報》她從小就熟悉,副刊組在四樓,她放學後偶然會去找媽媽,等媽媽七點看完「大樣」(最後排版)後一起回家,七樓小食部還有乒乓枱,媽媽同事的孩子會在那裡一起打乒乓,報館經常有聯歡會,員工都是一家大小來──陶傑便記得六歲時,聽過「楊範如阿姨」表演相聲。
「小時我個個都叫姨姨、叔叔、伯伯,長大後才知道『威猛』!」劉天蘭說媽媽最要好的兩位手帕交,吳阿姨是羅孚太太吳秀聖,楊阿姨是黎小田母親楊莉君,而嚴浩爸爸嚴慶樹伯伯、陶傑父母曹驥雲伯伯、常婷婷阿姨、畫家黃永玉、作家葉靈鳳等等,都是媽媽的同事。
「報館就是社群,同事大多是外省人,教育、文化、思想都非常貼近,很多不懂說廣東話,也不需要學,自己就成一個圈子。」她記得爸爸剛過身,幾個同事輪流天天來陪媽媽;哥哥青春期學結他有點吵,這些姨姨叔叔又輪流來訓話。
可是,在劉天蘭眼中:媽媽並不全然是典型的左派人士。她看著媽媽的老照片,細細形容:媽媽上班穿旗袍,或花或素,都是淡雅的顏色;正式場合搭上西式外套,大方得體;郊外踏青,穿的是翻領翻袖白襯衣、七分褲、平底鞋、方形手錶和蝴蝶形墨鏡,活脫脫一位「柯德莉夏萍風格的中國少婦」。
「如果爸爸不是突然離世,媽咪可能更加獨立。」天蘭說媽媽曾經想在銅鑼灣買一間小鋪開文具店,可是被同事勸停:「你一個女人,看店安全嗎?」為了三個孩子,媽媽選擇繼續留在報館。
「我媽媽是聰明女子,懂人情世故,有很多好朋友,她的責任感很強,說要『堅頂三天』,把哥哥天均、姐姐天梅和我帶大。」雖然生活圈子全部都是同事左派人士,但天蘭覺得媽媽更喜歡文學和文化,而不是政治:「哥哥讀拔萃、姐姐真光、我在聖保羅,都不是左派學校。我沒有問過媽媽,但我估『不言而喻』。」
一九六七年暴動,哥哥考入香港大學,但選擇往加拿大升學,並留下工作,姐姐也接著去,七四年媽媽帶著中四的天蘭,終於全家移居加國。當時的中國,是火紅的文化大革命。
哥哥劉天均在溫哥華開設電台節目《華僑之聲》、電視節目《華僑之夜》,姐姐和天蘭輪流上電視報新聞,媽媽也幫忙編輯電視雜誌。一九七七年天蘭剛入讀大學傳理系,暑假就受哥哥所托向無線電視採購節目,十九歲少女獨個兒回到香港,開心得彷彿飛起來。
媽媽放心?「她那麼多死黨,會照顧我啊!」天蘭去找媽媽的好朋友楊阿姨,楊阿姨的丈夫在麗的電視工作,就叫丈夫帶天蘭去參觀。天蘭大膽開口,竟然有機會做暑期工;楊阿姨也打電話給兒子黎小田,天蘭於是也上了小田的節目伴舞伴唱。有一次,天蘭還被安排跳單人舞,配合一位男歌手──那是剛出道的張國榮。
暑假結束,天蘭帶著無線節目的放影版權和多姿多彩的回憶返加拿大,翌年她參加華埠小姐得到冠軍,之後回到香港簽約無線。「媽媽很開明,給我很大自由度。」她說媽媽在《新晚報》當副刊編輯,經常報導長城鳳凰新聯三家電影公司,天蘭自小便有機會跟著媽媽去試片間,也許無意中埋下演藝的種子。
天蘭回港參與台前幕後大量不同崗位的丄作,姐姐又接著回港選美,連哥哥也回來做律師,媽媽卻寧願留在加拿大,閒時四處旅行。
「媽媽快要六十歲,突然對我們說想結婚,問大家是否贊成?」劉天蘭說三兄妹都舉手舉腳贊成,爸爸過身後,媽媽也有追求者,但都為了孩子婉拒。
「媽媽的新娘妝,是我化的!」劉天蘭笑著說。
媽媽回四川探親,重遇朋友許先生,四十年代許先生和劉先生一起追求楊小姐,許先生輸了,直等到一九八零年才可在一起。
劉天蘭在香港,可算是見證三十多年來的創意工業發展史:無線藝員、時裝模特兒、蕭芳芳助手、電影副導演、唱片歌手、雜誌執行編輯、電視台電台高層、形像設計……最近在忙服飾精品店TINA’s Choice,銅鑼灣利園和PMQ都有店鋪。「我很幸運,對很多事有興趣,同時也得到多機會,可是各個崗位其實都離不開創意工業。有時回想自己彷彿在織一張布毡子,好花樣好多質地,效果幾得意,好多層次,好豐富。」
而媽媽,變成她的大後方。媽媽再婚後十年,許先生癌症過身,媽媽獨自住在加拿大,自得其樂,年紀很大還在學英文,直至跌斷手骨才搬回香港,當時天蘭女兒岑寧兒Yoyo在唸中學,正好在家作伴。
「我很開心有五、六年可以和媽媽一起住,Yoyo有婆婆,似一個家。」天蘭說當日離婚,不少人覺得她帶著女兒是「單親家庭」很「欠缺」:「欠缺什麼呢?我不明白,但之後才明白,我是在沒有欠缺的單親家庭長大。媽媽本身因為爸爸的猝死,沒有安全感,有時看事情比較負面,可是她把我們三兄妹帶得很好,讓我們仨都自信心爆棚,我也就能學著媽媽,獨自把YOYO帶得好好的。」
二零零二年媽媽突然背痛,姐姐馬上陪著去醫院,醫生說是大動脈內壁撕裂,然而年紀大,不主張做手術,安排上病房觀察。大家陪到夜深,媽媽叫各人去睡,第二天一早,天蘭買了粥來看媽媽。「我站在床邊,看著姐姐拿著枕頭從門口進來,姐姐突然臉色一變,我回過頭,媽媽的儀器指數大亂。護士慌忙請醫生,醫生未經便出來說:『走了。』」天蘭每個細節都記得很深刻:「稍稍慶幸是,媽媽沒有受苦,前後僅僅二十二小時,好快。」
喪事辦完,三兄妹聊天,都覺得媽媽非常本事,當年父親不在經濟應該是拮据的。「但你有沒有覺得少了什麼?」「我真的不覺得!」三人互問,都覺得童年過得很好,有屋住、有飯吃,傭人萍姐懂得買布做衣服,三個孩子漂亮體面,健康成長。
「媽媽守寡時才三十多歲,她常說自己一事無成,唯一成就就是養大三個孩子,我自己當上媽媽,才知道這句話有多艱難。」天蘭不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