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给 Batu Pahat 亲友们
尤其是在泰国清迈意外往生者的家属及幸存者。
这生命的关卡,很难走过。
那不只是哀伤及愤怒这么简单而已。
那意外的发生、那复杂的心情、那旁人的劝告一直剥夺了你内心的自主权及掌控权。
在生与死面前,我们居然卑微似蝼蚁。
在完成葬礼之后,失落的心情或许还是麻木的、或许还是悲愤的、心痛的、自责的,我恳请你多给自己大量的允许。 大部分的哀伤都不需要被辅导、大部分的哀伤需要的是谅解、关爱及尊敬。
我在之前整理了一些对我有用的文字,我把它放上来这里。希望能够给丧亲的你们一些文字上的陪伴。愿安。我们都在。
以量
27/12/2015
**
主题:我有悲伤的权利
引言:我可以随时自由地表达悲伤的感受。当我想要聊聊时,可以去找愿意倾听我并爱我的人。当我不想谈这件事时,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那一个清晨,我漫步在台湾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简称国北护)的疗癒花园里。
这是台湾第一座悲伤疗癒花园,理念源于加拿大悲伤辅导专家 Dr. Alan D. Wolfelt 的“悲伤园艺化模式”(Grief Gardening Model)。这疗癒花园以一条河流为主轴,贯穿整座花园。
踏入花园里,我站在看板前,用心阅读一遍由 Dr. Alan D. Wolfelt 声明的《我有悲伤的权利》。
我很庆幸已经整理许多遍生命所遇见的失落经验。基本上,我生命中深沉的忧伤都处理得让我的心灵保有平安。不过,我清楚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份福气。
我们的社会节奏快速到不允许大家将心安静地去经历内在的悲伤。我们的社会常催促大家快点跳过悲伤,谁显得最坚强,谁就是王者。我们难免会扭曲各自心里的悲伤。
Wolfelt 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悲伤的权利。”
小标题:了解悲伤,重燃生命力
我们华人不允许也不鼓励常悲伤,显露哀伤并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美德,流出眼泪更不是我们文化的常态。
“眼泪”常被等同于“弱者”。因此,在这个文化之下活着的我们常有意无意地压抑自己的哀伤,快速跳过哀伤,而驱走哀伤。如此压迫的现象扭曲了我们经历悲伤的旅程,而导致身心频频出状况。
所以,我鼓吹我们这个社会,提供更多的空间,让大家主动经历悲伤。届时,你将会发现,当悲伤得以揭露、表达、整合之后,我们会带着更多的能量继续活着。
如果你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哀伤与失落,不妨花一些时间看一看由 Wolfelt 撰写的文字,如下:
当你失去了所爱的人或面对重大失落时,你可能会有许多伤痛的感觉与害怕的想法,这些想法与感觉都是一种悲伤的反应,而这是每一个人在失去他们所爱的人或经历重大失落事件之后的普遍反应。
下面10个悲伤的权利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的悲伤是怎么回事,并且对生命再度燃起希望,用合理的想法看待失落。
(1) 我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失落感。我可以生气、伤心或感到寂寞;可以有害怕或解脱的感觉;我也可以感觉麻木,或有时甚至没有任何感觉。
(2) 我可以随时自由地表达悲伤的感受。当我想要聊聊时,可以去找愿意倾听我并爱我的人。当我不想谈这件事时,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3) 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悲伤。有些孩子在悲伤时,会想要从玩乐中让自己觉得好过些,我也可以试着去玩玩或大笑一场。也可以生气或叫喊,这并不表示我很差劲,这只是表示我有害怕及悲伤的感觉。
(4) 我可以请求协助。大多数时候我需要人们的关注,关心我的感觉和我所说的话,并且无论如何,他们都会爱我。
(5) 我可以对生活琐事感到厌烦。我有时可能觉得自己脾气很坏,难以与人相处。
(6) 我可以有突发的情绪。突发的情绪是因为悲伤的感觉有时会突然来袭 --
即使在失落事件发生很久以后。这种感觉可能会很强烈,甚至会令人害怕。当有这种情形时,我也许会害怕独处。
(7) 我可以借助信仰处理悲伤。祷告或念经可以使我觉得较平静,而且似乎觉得离逝去的人较近一些。
(8) 我可以探寻失落事件带给我的疑惑。但是如果没有答案也没关系。生死的问题是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这世界上其实有很多问题都难以解答。
(9) 我可以思念或说出我怀念的人或事。有时回忆是甜蜜的,但有时回忆却令人痛苦。不管哪一种滋味,这些回忆都可以让我对逝去的人或事保留一份真诚的爱。
(10) 我可以在疗癒历程中带着悲伤成长。我将会有一个愉快的未来,但失落的人或事都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我会永远怀念他们。
小标题:自由对待悲伤
事后,我从宣传单中,读到另一个更简短的版本。我觉得这一个更简短的版本,可以在你每天早上起来,或者当你感觉悲伤被卡住的时候,去念一遍或几遍的。
《我有悲伤的权利》
1. 我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失落感。
2. 我可以随时自由地表达悲伤的感受。
3. 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悲伤。
4. 我可以请求协助。
5. 我可以对生活琐事感到厌烦。
6. 我可以有突发的情绪。
7. 我可以借助信仰处理悲伤。
8. 我可以探寻失落事件带给我的疑惑。
9. 我可以思念或说出我怀念的人或事。
10. 我可以在疗癒历程中带着悲伤成长。
借以这篇文章,我由衷希望每个人的悲伤都能如此自由地被对待。
祝福大家的悲伤,也祝福我自己的悲伤。
以量 合十
2015年
引言怎么写 在 冯以量 Facebook 八卦
今天终于完成所有工作的部分。
新书《善生》送进印刷公司了。
明天看版样,就开始印刷了。
十一月份,出版及销售。
要产生一本书真的不容易。
对于有梦想的年轻人,我写给你看要怎么出一本书 。
1. 写作人:写作(就是这么简单而已)继续写、继续写。
2. 书本概念:写作人、或编辑、或出版社要懂得抓住书本的中心概念及流程。(这个最重要,也最花时间。一旦中心概念形成了,写作人才可以继续排稿件)
3. 编辑:每一篇稿要全部重看、设标题、文章题目、及引言等等。润稿、校对、书本方向等等。(这个位置很重要,其实是更重要于写作人。只要方向抓不对,全部文章要是没有一个架构站得稳,是很散乱的。)
4. 出版社行销:接洽政府部门索取 ISBN、接洽印刷公司、接洽赞助商、接洽顾客、运输、接洽所有的书局、买卖、优惠、销售等等(这个工作是很 tedious、最不好做,却又最需要有人来做。)
5. 排版:排版、美术整个东西排出来。最耗体力、视力。
6. 美术设计:读完写作人的文章,要弄出整本书的概念、或系列书本概念概念。
7. 校对:这个我最害怕。因为团队共要校对至少七次到十次,才没有错别字。 往往读到最后阶段,已经不想要再阅读。
自《善终》之后,每一本都是我自己亲手创作了。 每一个工作的流程及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量,我都自己参与工作。 无非就是到最后,要把我认为最美的作品送到你的手上。一直很希望到最后,我离开这个人间的时候,这些书本依然继续存活着。谢谢那些所有参与此书创作的团队人员,谢谢你们,真的辛苦了。我们全部人都是 part time 为 《善生》付出的。已亮出版社最漂亮的精神是没有一个是 full time 的。全部都是专业人士,都在为以量的理想而被搞惨的。辛苦了。谢谢你们,我的老友们。
已亮出版社,如今即将会交出第三本诚意之作《善生》。希望大家会喜欢。
也希望《善生》有她自己温柔的力量,渗透各自社区,而继续改善大家对生死文化的看法。
明年,我们将会继续出版有关生死教育的书本,也包括绘本。希望大家会继续支持。
以量 谢谢大家、也要谢谢我自己。
暂时我们不在网上预购书本,先在十一月份把书送去书局及书展。预计十二月,我们再公布如何网上预购书本。 谢谢大家的守候。 谢谢大家。
20/10/2015
引言怎么写 在 冯以量 Facebook 八卦
谢谢宝琴的允许,让我可以转载此文章和大家分享。
以量
***
[孩子双月刊封面故事118期]
文/林晓薇
口述及照片提供/罗宝琴
题目:罗宝琴与俩儿子的故事
小题:离家的儿子早长大!
引言:老大沉默不语,老二哭丧着脸,两个儿子都不想离开。宝琴努力克制眼泪,在心中强持正念:“希望两个儿子可以在他乡遇见良师益友……”
2013年开学的前两日,宝琴沉默着打点她两个儿子的行李。
她的心情沉重如墨色黑夜,因为,从没离开过她的两个儿子,隔天将离她远去,跨州到寄宿独中去升学。
老大沉默不语,老二哭丧着脸,两个儿子都不想离开。
在沉重的氛围中,宝琴努力克制眼泪,在心中强持正念:“希望两个儿子可以在他乡遇见良师益友。良师、益友……”
小题:沉痛的别离
把老大送入寄宿中学,原是爸爸的强烈意愿,也是爸爸来自亲戚的压力,爸爸不希望儿子在家庭的保护下,没有了青少年该学会的独立与自律。
于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抓住机会,提议 “把老大转到寄宿学校去”。
对于感情细腻、已经念到初二的老大来说,要他“转校”而与认识了几年的老友分开,是天大的折磨。
虽然深知学会自立对儿子是件好事,可是只要想到儿子才十几岁就离家居住在外,宝琴心里也有万般不舍。
于是母子俩暗地里约定:“只要不留级,就不用转换中学!“
宝琴深深记得,曾经留级一年的老大领取成绩单的那一天,很兴奋地从学校发来了一个简讯:“我升级了!”
母子俩兴高采烈地一起去吃了寿司,为儿子险险过关的成绩大大地庆祝了一番。
岂料回家后,外子还是斩钉截铁地坚持:“转校!”
老大情绪跌到了深深的谷底,夹在夫妻为此事而纷扰的关系里,感受着老大心如刀割的心情,想到儿子从今往后不能天天陪伴在侧,一起吃饭、一起过着惯有的亲子日子,宝琴的心,也沉落至无奈的深渊。
“去跟朋友好好道别吧!”学校放长假前,宝琴如此鼓励儿子。
可是儿子却是沉默到最后。
没有小礼、没有留言、没有拥抱、没有互相道别,儿子就这样,告别了他快乐度过初中几年的校园。
小题:意外的分离
带着儿子远跨他州去找新学校时,该校主任说:“都要升初三了,孩子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适应,如何能面对年底的两项大型考试?”主任不鼓励老大转校。
而宝琴却已深深被那所学校很多资深的师资、很有礼貌很朴素的学生、很清新的空气给深深吸引了,想起了小儿子报考不上的某所吉隆坡独中,想起了自己糊涂地没为小儿子申请任何一所国中,宝琴不禁转身问身后坐着的小儿子,“不如你进这所学校,嗯?”
不知道自己没考上吉隆坡的独中、根本就没有准备好要离家的老二乍听宝琴这“莫名其妙”的建议,顿时吓坏了!
尽管去看了校园幽静舒适的环境,老二还是掉眼泪了,他实在没有办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要离开爸爸妈妈那么远的安排。
小题:一起去吧
到底要不要把两个儿子都送往那么远的学校去?
内心挣扎好久的宝琴,某晚经过儿子俩的房间,听见兄弟俩促膝长谈,还深深地谈到心坎里,一把声音霎那坚定地在宝琴心里响起:“就让两个儿子都一起进入那所寄宿学校吧,去共同生活、共同体验、共同留下回忆、共同培养兄弟情!”
老大开学前,在面子书上留下了扣人眼泪的字字句句:
“我要走了……”
爸爸因为公务在身,无法送行,那一晚,一人独守空荡荡的家园,顿时,他好想念两个儿子的欢笑声……
一种说不出的爱,原来一直在这个家中流转。
对于老大与同学间的不告而别、对于老大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生的无力感,宝琴在寻求专业老师的意见后,原打算请孩子原校老师与同学给孩子打打气,没料到,“我先生比我更细腻,他去买了一本纪念册,叫我让孩子想念的老师与同学们留下祝福……”
当老大某日回乡,接到满是老师与同学祝福的纪念册时,他哭了。
被孩子眼泪吓慌的宝琴,还以为纪念册又勾起孩子好不容易平复的心情,内疚地给了孩子一句“加油!”也下定决心,要在言语及行动上让孩子明确知道,虽然孩子不在身边了,但他们夫妻俩对孩子的爱,却从没改变。
小题:距离就是美
宝琴开始在面子书上搭建一座亲子的沟通桥梁,见儿子在面子书上初入学的心情依旧徘徊于谷底时,宝琴苦思多时,心想“远妈不如近师”,于是她找了校内的辅导老师相助。经辅导之后,老师也讶异沉默的老大,原来心底埋藏着许多的郁闷与困惑。终于有了一个抒发的管道,老大的心情开始扫去阴霾。
假日时光,外子也带他回嬤嬤老家,和嬤嬤小聚数日。嬤嬤曾经照顾襁褓中的老大,和孩子有一定的情感。向来话少的老大,临告别前,特别叮咛爸爸为他与嬤嬤合照。合照中的老大,做状亲了嬤嬤一下,还贴上了面子书,附上一句“谢谢嬤嬤的爱”。
那是老大第一次,这么大方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爱。
看见那合照,宝琴喜极而泣,“这孩子,长大了!”
家长日前夕,负责幻灯片展示的老大,半夜摸黑起床,到他宿舍对面的老师宿舍内,继续完成未竟的工作。天亮前,终于大功告成,老大悄悄地给熟睡中的老师留了一张纸条:“老师,见您睡着了,我不打扰您,PPT我完成了。”从老师口中得知老大如此细心又负责时,宝琴的眼眶再度因感动而湿润……
家长日,宝琴不但与外子都到校,还邀了孩子们的嬤嬤和姑姑,一起以“浩大阵容”的行动告诉两个孩子:“我们真的很爱你们!”细心的她,还亲自烘制蛋糕,送给数位老师,以谢他们给孩子的另一种“母爱”。
而令全家人都惊喜的是,过去在UPSR中连一个A都没考获的老二,竟以他有史以来超过90的高分考获第一名,而且,连他从没想过要获奖的华文作文,也以“我的新学校”一题,获得了第一名!
“我们真的没想过,这孩子竟然会是在中学,实现了他小学一年级跟爸爸说他要实现的‘第一名’的承诺!”
虽然为小儿子的成绩感到欣喜万分,宝琴不忘关心老大被弟弟成绩远远超越的感受。却见老大微笑着说:“我没事。”原来,当他第一次从学校的扩音器听到了弟弟考第一名时,“我就为弟弟感到骄傲了!”
当宝琴坐在宿舍里,看着儿子在宿舍里洗衣、晒衣、收衣、折衣时,宝琴心里一边浮现着小儿子初入学时哭着要回家的画面。她想起了两个儿子周末自己搭火车回乡的独立;想起了小儿子在班上遇到棘手的人际问题时,宝琴正焦虑着该怎么协助儿子时,小儿子却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想起了母亲节的夜晚,小儿子听到宝琴一改往日作风,温柔地跟他说“三明治坏了就不要吃了”,结果感动地在深夜打了个电话给宝琴说“妈咪,我很想你”;想起了老大在宝琴生日时送给宝琴的一把伞,卡上写着“我不在的时候,让它为您遮风挡雨”……
原来距离就是美!宝琴欣慰地掉下了眼泪。
小题:美丽的空巢期
其实,送走两个儿子的半年多来,成长的不仅是两个儿子,就连宝琴和她的先生,也成长了许多。
宝琴找回了跟自己相处的许多时光。工作闲暇之余,她去上佛学班,充实自己;去学瑜伽,找回健康的体魄;还去学习烘培各式蛋糕,好在孩子周末回乡时,可以享受她甜腻而扎实的母爱……
某日和先生闲坐吃苹果,宝琴举起了一颗苹果,问先生道:“你要不要我削一个给你吃?”
只见先生怔怔地看着宝琴说:“啊,我的老婆终于‘回来’了!”
宝琴当下才恍悟,原来自开始养育两个儿子起,她的目光、她的全副心思总是集中在两个儿子身上,先生早被“冷冻”好久好久了……
能够提早在中年时期感受没有孩子在家的“空巢期”,原来竟是夫妻俩重新经营美好关系的美好时机!
这大概是宝琴夫妻俩最意外的美丽收获了!
(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