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肺炎爭議看台菲關係
昨天,經外交部努力運作,菲律賓終於解除為期4天的對我入境禁令,不再和中國混為一談。
————以下認真文請小心服用————
在菲律賓禁令一出時,國內討論的是「如何採取制裁」,也有政黨認為新南向政策失敗,要「檢討新南向政策」。然而我們昨天看到,菲律賓內閣、議會、民間意見其實不同,也促成了菲律賓對我國的解禁。雖然菲國近年和中國接近,但其實菲律賓並沒有跟美國全面切割,也不可能輕易和該國第8大貿易國台灣翻臉(相對的菲律賓為我國第11大貿易國)。東南亞的每個國家,差異很大,政策與外交路線也有所不同,我們一定要深入了解每個國家的背景,才能好好制定外交、經貿政策。作為一個國會議員,我認為讓國民更深入了解國際政經,也是「政治教育」的一種,是我的義務。因此今天就來跟大家談談,菲律賓的一些背景,以及菲國採取如此不友善動作的脈絡。
#菲律賓矛盾重重的政治制度
菲律賓雖然是採取名義上類似美式民主的政治制度,但政治情勢和成熟民主國家大不相同,並非「政黨政治」,而是屬於「#菁英家族寡頭政治」,我們在菲國政治中,看不到明確的「政黨政綱」或「左右派立場」,而是以家族勢力、個人魅力主導,因此又被稱為「亞洲的拉美」。迄今,所有的參議院議員都出身「政治貴族」,而8成眾議院議員也是政治世家,想參政的平凡年輕人很難出頭,這點讓我特別有感觸。
這樣的政治結構,來自西班牙殖民時代。在西班牙統治菲律賓前,由於菲律賓島嶼眾多,從未有統一的政治勢力,而是由小型部落各據一方,西班牙人來了以後,也沒有辦法控制這麼零散的人群,因此採取「集中安置」政策,把各部落的領導階級遷居到殖民者蓋的新城鎮,再由這些「#買辦階級」協助統治原住民,因此這些買辦就等同於中國國民黨殖民下的「地方派系」,成為代理殖民者的地方菁英。而美國在打敗西班牙,入主菲律賓後,雖然引入民主制度,但一開始把民權門檻設得很高,只有這些地方菁英有財力參與政治,因此雖然民主化了,但只是把「買辦家族」升級成「政治家族」而已,這個陋習就一直延續至今,成為菲律賓民主的硬傷。
我們看杜特蒂的民粹語言,有時會誤認他是「庶民」階層出身,其實不然,跟台灣某位砂石家族市長一樣,「庶民」對杜特蒂來說「#只是一種心態」,其實他也是政治世家出身,爸爸是菲律賓南納卯省省長,菲律賓南部最大城納卯就是他家地盤,因此他雖然高中就混流氓、殺過人,但還是能一路讀到法學院畢業當上律師。但和台灣假庶民不同的是,杜特蒂深耕基層,在納卯市鐵腕統治二十多年,奠定政治基礎,可說是「#納卯王」。他選上總統後,便「傳位」給女兒,現在女兒繼續擔任市長(有沒有跟台灣某些地方很像?)。
#菲律賓的經濟困境與復甦
大家可能都聽過,1950-70年代,菲律賓是亞洲最富裕國家之一,和日本、新加坡並肩,那後來發生什麼事呢?
1965年,馬可仕代表 #國民黨(真的叫這個名字)當選總統,在他當選時,菲律賓大抵是個採「進口替代」、「保護主義」,嘗試發展輕工業的國家,雖然經濟掌握在菁英政治家族手中,但發展的軌跡,和先進的日本、或比菲律賓後進的台灣、南韓大抵類似,從農業逐步過渡到工業。
馬可仕上台後,號稱要執行土地改革,並執行雙重大撒幣政策鞏固支持。一方面,他對外舉債,造橋鋪路、廣建學校,成為宣傳樣本;但同時依政治盟友忠誠度,提供大量資金,放任貪污舞弊,創造了「#裙帶資本主義」。在1969年馬可仕競選連任那年,他變本加厲狂借外債拼建設,造成隔年政府預算危機,被迫和IMF協商讓菲律賓披索貶值,埋下國內動盪基礎。由於貧富差距加大,在面對學生抗議,和國內共產黨、南部伊斯蘭游擊隊威脅時,馬可仕在1972年宣布戒嚴,成為獨裁者。
在馬可仕完全掌權後,裙帶資本主義更加擴張,他的家人和親信分門別類壟斷了各產業,例如伐木、香蕉、可可等產業,就被分贓接管,馬可仕繼續借錢投資基礎建設和觀光業,以撐起表面的GDP成長,也因應IMF要求建設出口導向的工業區。然而,由於貪腐盛行,缺乏市場競爭,大家都只想撈錢而不投資產業升級,讓菲律賓工業停留在原料加工,外資也不敢投資腐敗的菲律賓。
在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後,菲律賓已經債台高築。1983年,馬可仕涉嫌在機場幹掉被他准許返國的政敵阿奎諾,除了引爆人民不滿,更讓外資撤出轉到東南亞其他國家,1984-85,菲律賓甚至每年經濟成長衰退7%(同期台灣每年成長近10%),導致1986年人民革命推翻馬可仕政權。
在菲律賓經濟前景停滯下,許多菲律賓人到海外工作,逐漸發展成菲律賓重要收入來源,目前菲律賓海外僑民約佔總人口10%,而每年在海外工作的移工約有200多萬人,每年匯回菲律賓的金錢佔GDP約10%,是世界最依賴移工經濟的國家,甚至特別成立「海外就業署」處理菲國人就業業務。
馬可仕被推翻後,菲律賓重拾民主政權,經濟發展逐漸回穩,在2010-2016年艾奎諾三世任期內,每年經濟成長均達6%以上,但經濟仍偏重政商寡頭集團,貧富差距仍大。杜特蒂上台,支持並非來自下層階級,而是「高舉法治與秩序」,得到不少新興中產階級與權貴支持。不過,「杜特蒂經濟學」和艾奎諾三世的自由主義經濟立場差別並沒有很大,他加碼擴大內需,希望六年內投入1800億美元(5.4兆台幣)進行基礎建設,發展國際服務業外包(BPO),並以對勞工減稅,增加富人稅與部分消費稅的方式,減緩貧富差距,雖然目標未達期待,但整體來說還是獲得支持的。
#菲律賓對外關係的改變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重點,菲律賓是和平脫離美國獨立,因此過去仍接受美援與美國軍事保護,是美國盟國,為何杜特蒂上台以後發生變化呢?
杜特蒂有1/8華人血統,並曾經是菲律賓共產黨首席顧問與精神領袖西松(Jose Maria Sison)的學生,西松甚至說,杜特蒂大學時曾經加入了西松擔任主席的「#愛國青年」(相當於共青團)組織,因此上任後和被認為是非法組織的菲共,相形採取寬容和平的政策。而杜特蒂採取濫捕與直接槍殺的鐵腕掃毒政策,曾引起美國歐巴馬政府、歐盟的批判,也讓杜特蒂非常賭爛西方的人權標準。
作為一個天生傾向強人政治,喜歡暴力解決問題的「非建制派政治人物」,杜特蒂對於有類似性格的中國更有好感。有趣的是,川普上台後,被稱為「菲律賓川普」的杜特蒂對美關係,似乎也比歐巴馬時期來得改善,似乎他就喜歡這一味。
更深層的結構原因,還是中國崛起,且當政者若想要快速經濟成長,需要「熱錢」而不是「技術指導」,在中國超越日本、美國,成為菲律賓第一大貿易夥伴後,菲律賓更仰賴中國的投資甚至直接援助,他曾在北京公開發言:「我們更傾向從中國貸款...因為後來因為我們的友誼,他們就忘了讓我們還錢」,這可以顯露出菲律賓的目的,因此杜特蒂嘗試在兩國間左右逢源,這樣的路線,在國內並非沒有反對聲音。
2月11日,因杜特蒂親信,前警察總長德拉羅沙美簽被取消,菲律賓單方通知要退出「菲美軍隊訪問協定」。雖然這不影響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但會讓美軍進出菲律賓變得很麻煩,嚴重影響雙方軍事關係。這也讓內閣與軍隊非常憂心,甚至外交部長先前就公開反對退出。
國內對杜特蒂親中的憂心,也來自中國對黃岩島海域的領土野心,以及中國資本與中國人近年大舉進入菲國的狀況。由於菲律賓沒有穩定的政黨政治,杜特蒂任期結束後,相對保守親美的「民主化骨幹集團」是否捲土重來,也仍未知,這是我們不能把菲律賓當作「鐵板一塊,親中反台」的理由。
#台菲關係與新南向政策
台菲之間,其實互動多於衝突,過去最大的紛爭,來自於漁權、南海、以及移工管理上。
其實,#對菲律賓最軟弱的是蔣介石政權。1971年,中華民國海軍因颱風避難,暫時撤離南沙群島第二大天然島中業島,跑到旁邊太平島避風,沒想到躲個颱風回來,菲律賓已經登陸升起國旗。本來靠著優勢火力,海軍打算一小時內殲滅菲律賓入侵軍奪回中業島,不料蔣政府急電「不得挑戰菲律賓人的行為」,只能眼睜睜看著菲律賓人搶走領土,之後更變成菲律賓在南沙群島的指揮中心,損失很大。
原來,蔣介石是要爭取菲律賓在聯合國會籍問題上支持蔣政權代表中國,因此3個月後,菲律賓在聯合國仍投票支持中華民國續留聯合國,但4年後仍走向斷交的命運。不過,菲律賓之後仍和台灣有緊密關係,1994年李登輝總統曾訪問菲律賓,拜會總統羅慕斯,而菲國也連續兩年在聯合國提出「會籍普遍化」,呼應中華民國入聯議題。
2013年,菲律賓軍隊掃射我國廣大興28號漁船,槍殺我國船員,當時我國曾以終止菲勞入台申請、召回駐菲律賓代表、驅逐菲律賓代表反制,漁權的問題仍是兩國潛在衝突來源,我國仍須擴大海巡能量,展現決心與實力。
我國對菲律賓出口遠大於進口,2017年出口約96億美元,進口24億美元,出口以積體電路與石化產品為主,進口則以電子零件為主,可看出菲國製造零組件,我國生產高階產品的分工,而我國已在2017年12月和菲律賓簽訂《台菲投資保障協定》,也有不少紡織、自行車業者到菲國群聚投資。近年因菲國中產階級逐漸上升,菲律賓旅客赴台旅遊增加,從2016年17萬人成長到去年約50多萬人,後續仍有發展潛力。
整體而言,杜特蒂雖然親中,但在武漢肺炎事件前,並未多與台灣有所衝突,而農業、醫藥等「#新南向合作」也仍繼續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出發點就是分散風險,並非表示東南亞經貿外交就沒有風險,就會一帆風順。以台灣利益為出發,繼續配合美台印太戰略合作方向,給予菲律賓壓力,爭取菲國民間惠我聲音,促進實質經貿發展,在守護核心利益同時,保持使用雙面手法空間,才能繼續擴展台灣的影響力。
#恭喜你看完了Respect
#知國際事不是只知中國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萬的網紅城寨 Singj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陳家洛 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題目:《誰謂抉擇最容易 UNPRECEDENTED---中共DQ泛民立法會議員觸發總辭 美國總統選舉勝負未定》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
建制派 右派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八卦
#從武漢肺炎爭議看台菲關係
昨天,經外交部努力運作,菲律賓終於解除為期4天的對我入境禁令,不再和中國混為一談。
————以下認真文請小心服用————
在菲律賓禁令一出時,國內討論的是「如何採取制裁」,也有政黨認為新南向政策失敗,要「檢討新南向政策」。然而我們昨天看到,菲律賓內閣、議會、民間意見其實不同,也促成了菲律賓對我國的解禁。雖然菲國近年和中國接近,但其實菲律賓並沒有跟美國全面切割,也不可能輕易和該國第8大貿易國台灣翻臉(相對的菲律賓為我國第11大貿易國)。東南亞的每個國家,差異很大,政策與外交路線也有所不同,我們一定要深入了解每個國家的背景,才能好好制定外交、經貿政策。作為一個國會議員,我認為讓國民更深入了解國際政經,也是「政治教育」的一種,是我的義務。因此今天就來跟大家談談,菲律賓的一些背景,以及菲國採取如此不友善動作的脈絡。
#菲律賓矛盾重重的政治制度
菲律賓雖然是採取名義上類似美式民主的政治制度,但政治情勢和成熟民主國家大不相同,並非「政黨政治」,而是屬於「#菁英家族寡頭政治」,我們在菲國政治中,看不到明確的「政黨政綱」或「左右派立場」,而是以家族勢力、個人魅力主導,因此又被稱為「亞洲的拉美」。迄今,所有的參議院議員都出身「政治貴族」,而8成眾議院議員也是政治世家,想參政的平凡年輕人很難出頭,這點讓我特別有感觸。
這樣的政治結構,來自西班牙殖民時代。在西班牙統治菲律賓前,由於菲律賓島嶼眾多,從未有統一的政治勢力,而是由小型部落各據一方,西班牙人來了以後,也沒有辦法控制這麼零散的人群,因此採取「集中安置」政策,把各部落的領導階級遷居到殖民者蓋的新城鎮,再由這些「#買辦階級」協助統治原住民,因此這些買辦就等同於中國國民黨殖民下的「地方派系」,成為代理殖民者的地方菁英。而美國在打敗西班牙,入主菲律賓後,雖然引入民主制度,但一開始把民權門檻設得很高,只有這些地方菁英有財力參與政治,因此雖然民主化了,但只是把「買辦家族」升級成「政治家族」而已,這個陋習就一直延續至今,成為菲律賓民主的硬傷。
我們看杜特蒂的民粹語言,有時會誤認他是「庶民」階層出身,其實不然,跟台灣某位砂石家族市長一樣,「庶民」對杜特蒂來說「#只是一種心態」,其實他也是政治世家出身,爸爸是菲律賓南納卯省省長,菲律賓南部最大城納卯就是他家地盤,因此他雖然高中就混流氓、殺過人,但還是能一路讀到法學院畢業當上律師。但和台灣假庶民不同的是,杜特蒂深耕基層,在納卯市鐵腕統治二十多年,奠定政治基礎,可說是「#納卯王」。他選上總統後,便「傳位」給女兒,現在女兒繼續擔任市長(有沒有跟台灣某些地方很像?)。
#菲律賓的經濟困境與復甦
大家可能都聽過,1950-70年代,菲律賓是亞洲最富裕國家之一,和日本、新加坡並肩,那後來發生什麼事呢?
1965年,馬可仕代表 #國民黨(真的叫這個名字)當選總統,在他當選時,菲律賓大抵是個採「進口替代」、「保護主義」,嘗試發展輕工業的國家,雖然經濟掌握在菁英政治家族手中,但發展的軌跡,和先進的日本、或比菲律賓後進的台灣、南韓大抵類似,從農業逐步過渡到工業。
馬可仕上台後,號稱要執行土地改革,並執行雙重大撒幣政策鞏固支持。一方面,他對外舉債,造橋鋪路、廣建學校,成為宣傳樣本;但同時依政治盟友忠誠度,提供大量資金,放任貪污舞弊,創造了「#裙帶資本主義」。在1969年馬可仕競選連任那年,他變本加厲狂借外債拼建設,造成隔年政府預算危機,被迫和IMF協商讓菲律賓披索貶值,埋下國內動盪基礎。由於貧富差距加大,在面對學生抗議,和國內共產黨、南部伊斯蘭游擊隊威脅時,馬可仕在1972年宣布戒嚴,成為獨裁者。
在馬可仕完全掌權後,裙帶資本主義更加擴張,他的家人和親信分門別類壟斷了各產業,例如伐木、香蕉、可可等產業,就被分贓接管,馬可仕繼續借錢投資基礎建設和觀光業,以撐起表面的GDP成長,也因應IMF要求建設出口導向的工業區。然而,由於貪腐盛行,缺乏市場競爭,大家都只想撈錢而不投資產業升級,讓菲律賓工業停留在原料加工,外資也不敢投資腐敗的菲律賓。
在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後,菲律賓已經債台高築。1983年,馬可仕涉嫌在機場幹掉被他准許返國的政敵阿奎諾,除了引爆人民不滿,更讓外資撤出轉到東南亞其他國家,1984-85,菲律賓甚至每年經濟成長衰退7%(同期台灣每年成長近10%),導致1986年人民革命推翻馬可仕政權。
在菲律賓經濟前景停滯下,許多菲律賓人到海外工作,逐漸發展成菲律賓重要收入來源,目前菲律賓海外僑民約佔總人口10%,而每年在海外工作的移工約有200多萬人,每年匯回菲律賓的金錢佔GDP約10%,是世界最依賴移工經濟的國家,甚至特別成立「海外就業署」處理菲國人就業業務。
馬可仕被推翻後,菲律賓重拾民主政權,經濟發展逐漸回穩,在2010-2016年艾奎諾三世任期內,每年經濟成長均達6%以上,但經濟仍偏重政商寡頭集團,貧富差距仍大。杜特蒂上台,支持並非來自下層階級,而是「高舉法治與秩序」,得到不少新興中產階級與權貴支持。不過,「杜特蒂經濟學」和艾奎諾三世的自由主義經濟立場差別並沒有很大,他加碼擴大內需,希望六年內投入1800億美元(5.4兆台幣)進行基礎建設,發展國際服務業外包(BPO),並以對勞工減稅,增加富人稅與部分消費稅的方式,減緩貧富差距,雖然目標未達期待,但整體來說還是獲得支持的。
#菲律賓對外關係的改變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重點,菲律賓是和平脫離美國獨立,因此過去仍接受美援與美國軍事保護,是美國盟國,為何杜特蒂上台以後發生變化呢?
杜特蒂有1/8華人血統,並曾經是菲律賓共產黨首席顧問與精神領袖西松(Jose Maria Sison)的學生,西松甚至說,杜特蒂大學時曾經加入了西松擔任主席的「#愛國青年」(相當於共青團)組織,因此上任後和被認為是非法組織的菲共,相形採取寬容和平的政策。而杜特蒂採取濫捕與直接槍殺的鐵腕掃毒政策,曾引起美國歐巴馬政府、歐盟的批判,也讓杜特蒂非常賭爛西方的人權標準。
作為一個天生傾向強人政治,喜歡暴力解決問題的「非建制派政治人物」,杜特蒂對於有類似性格的中國更有好感。有趣的是,川普上台後,被稱為「菲律賓川普」的杜特蒂對美關係,似乎也比歐巴馬時期來得改善,似乎他就喜歡這一味。
更深層的結構原因,還是中國崛起,且當政者若想要快速經濟成長,需要「熱錢」而不是「技術指導」,在中國超越日本、美國,成為菲律賓第一大貿易夥伴後,菲律賓更仰賴中國的投資甚至直接援助,他曾在北京公開發言:「我們更傾向從中國貸款...因為後來因為我們的友誼,他們就忘了讓我們還錢」,這可以顯露出菲律賓的目的,因此杜特蒂嘗試在兩國間左右逢源,這樣的路線,在國內並非沒有反對聲音。
2月11日,因杜特蒂親信,前警察總長德拉羅沙美簽被取消,菲律賓單方通知要退出「菲美軍隊訪問協定」。雖然這不影響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但會讓美軍進出菲律賓變得很麻煩,嚴重影響雙方軍事關係。這也讓內閣與軍隊非常憂心,甚至外交部長先前就公開反對退出。
國內對杜特蒂親中的憂心,也來自中國對黃岩島海域的領土野心,以及中國資本與中國人近年大舉進入菲國的狀況。由於菲律賓沒有穩定的政黨政治,杜特蒂任期結束後,相對保守親美的「民主化骨幹集團」是否捲土重來,也仍未知,這是我們不能把菲律賓當作「鐵板一塊,親中反台」的理由。
#台菲關係與新南向政策
台菲之間,其實互動多於衝突,過去最大的紛爭,來自於漁權、南海、以及移工管理上。
其實,#對菲律賓最軟弱的是蔣介石政權。1971年,中華民國海軍因颱風避難,暫時撤離南沙群島第二大天然島中業島,跑到旁邊太平島避風,沒想到躲個颱風回來,菲律賓已經登陸升起國旗。本來靠著優勢火力,海軍打算一小時內殲滅菲律賓入侵軍奪回中業島,不料蔣政府急電「不得挑戰菲律賓人的行為」,只能眼睜睜看著菲律賓人搶走領土,之後更變成菲律賓在南沙群島的指揮中心,損失很大。
原來,蔣介石是要爭取菲律賓在聯合國會籍問題上支持蔣政權代表中國,因此3個月後,菲律賓在聯合國仍投票支持中華民國續留聯合國,但4年後仍走向斷交的命運。不過,菲律賓之後仍和台灣有緊密關係,1994年李登輝總統曾訪問菲律賓,拜會總統羅慕斯,而菲國也連續兩年在聯合國提出「會籍普遍化」,呼應中華民國入聯議題。
2013年,菲律賓軍隊掃射我國廣大興28號漁船,槍殺我國船員,當時我國曾以終止菲勞入台申請、召回駐菲律賓代表、驅逐菲律賓代表反制,漁權的問題仍是兩國潛在衝突來源,我國仍須擴大海巡能量,展現決心與實力。
我國對菲律賓出口遠大於進口,2017年出口約96億美元,進口24億美元,出口以積體電路與石化產品為主,進口則以電子零件為主,可看出菲國製造零組件,我國生產高階產品的分工,而我國已在2017年12月和菲律賓簽訂《台菲投資保障協定》,也有不少紡織、自行車業者到菲國群聚投資。近年因菲國中產階級逐漸上升,菲律賓旅客赴台旅遊增加,從2016年17萬人成長到去年約50多萬人,後續仍有發展潛力。
整體而言,杜特蒂雖然親中,但在武漢肺炎事件前,並未多與台灣有所衝突,而農業、醫藥等「#新南向合作」也仍繼續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出發點就是分散風險,並非表示東南亞經貿外交就沒有風險,就會一帆風順。以台灣利益為出發,繼續配合美台印太戰略合作方向,給予菲律賓壓力,爭取菲國民間惠我聲音,促進實質經貿發展,在守護核心利益同時,保持使用雙面手法空間,才能繼續擴展台灣的影響力。
#恭喜你看完了Respect
#知國際事不是只知中國事
建制派 右派 在 黃智賢世界 Facebook 八卦
拜登時代
1
拜登拿下290張選舉人票,終於突破270張的門檻。
連福斯電視台都承認,拜登當選了。
拜登發表勝選演說了,各國也紛紛恭賀拜登。
2
川普沒有承認,還在做司法上的困獸之鬥。但當大部份共和黨人都不支持他,他可以發動的草根能量,也會有限。
終究大局底定的時刻不會太久。
拜登時代,就要到來。
3
拜登跟川普的不同,是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不同,建制派和痞子富豪的不同,歷經挫折者和富二代的不同,以及人格特質的不同。
所以,也許目標一樣是要維護美國利益,甚至一樣要壓制中國生存空間。
但會用比較正常的行政,專業,外交,妥協,或是正常的陰謀詭計,去完成政治上設定的目標。
而不是完全出格到連傳統盟邦都無法猜測,甚至覺得無法交往的地步。
4
蔡英文犯了致命的錯誤。
台獨已經是大錯。
但是台獨铤而走險,跟美國極右派緊密結合,是極致的瘋狂。
過去四年,台獨跟美國政壇想要壓制、打擊、顛覆中國的極右力量,密切合作,打擊大陸,完全不留餘地。
軍備上,買了四4000多億台幣的武器就算了,更買攻擊性武器。
連她自己的連任就職,都要打壓民主黨,抬高川普。
最後,連瘦肉精都急著逼台灣人吃。
只為了幫川普助選。
她狠狠的跨過兩岸的台獨紅線,仇中紅線,干涉美國選舉的紅線,犧牲台灣人健康的紅線。
鬧得好歡。
但,不是不報,時間未到。
如今,要怎麼面對拜登呢?
又要犧牲多少台灣利益,去彌補拜登?
5
拜登當選,美國圍堵,壓制的大架構不會改變。
用台、港、藏、疆牽制大陸的本質,不會改變。
但不會像現在這樣粗魯,蠻橫,無法無天。
但,這也許讓大陸更難處理。
6
但對大陸來說,川普之所以被大陸網民暱稱為川建國,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大陸改革開放40年來,太順利了。
如果不是川普這4年的敲打,大陸不會被迫看清事情的本質。
比如,以大陸這樣的大國,在商用半導體上,處處受制於人。
比如美國在國際上可以如何處處針對中國?
在中國內政上,可以施展怎樣的顛覆手段?
幾十年來的精美公知,還是靠川普的胡作非為,才讓他們閉嘴呢。
7
經歷了川普。
大陸最終,已經形成一致的意見了。
過去認為,反正台灣不會跑,不急著統一。
一些學者甚至斷定,為了台灣而被美國和歐盟、日本制裁,划不來。
8
但,如今,大陸什麼都沒做,就已經被制裁了。
現在看到,美國不但自己可以用台灣打擊大陸。
還可以拉著、鼓動其他國家支持台獨。
還可以不斷加強,升級台灣軍備。
美國還可以,不斷把台灣民意帶往更仇中反中的地步。
9
如果台獨已然成為民族復興的重要障礙物。
那麼,就不能不移開台獨了。
注意,是移開台獨,讓台灣恢復本來的面目。
中國人的面目。
剩下的,只是等待時機。
建制派 右派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評價
「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陳家洛 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題目:《誰謂抉擇最容易 UNPRECEDENTED---中共DQ泛民立法會議員觸發總辭 美國總統選舉勝負未定》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NathanRoadPoliticsExchange
支持城寨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kowloonsingjai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k17OwrKV-c/hqdefault.jpg)
建制派 右派 在 建立香港右派的陳雲 的相關結果
建制派 的組合就是「仕紳」加上「不獨立左派」,仕紳有的是利益大於政治意識形態,傳統左派保持基層作風,但在大政策上跟意識有衝突時會放棄對抗政府,雖然 ... ... <看更多>
建制派 右派 在 美國都是「左派」在亂?談什麼是左派、右派 的相關結果
民主黨偏自由派,共和黨偏保守派,兩者的區別類似於政治上的左右派,但在經濟上主張非常類似,大部份政策都是右派新自由主義的思維。 ... <看更多>
建制派 右派 在 建制派(香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建制派 構成頗為複雜,分為多個黨派及團體,包括民族資本家、前港英政府的部分高級官員和公務員、本地工商界人士、專業階層的親共人士、傳統左派工會、地區社團及同鄉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