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被加到陌生的群組】(6)
(上回連結: https://goo.gl/FZ9FUy)
(由頭追起:https://goo.gl/J7ttMM)
群組內,眾人開始討論怎樣為Peter及兒子過完美一天。
John:「首先,為免重複,你曾經帶過他去哪裡玩?」
Peter:「這個嘛⋯⋯通常都是去附近餐廳吃飯。」
阿浚:「沒有了?」
Peter:「偶爾也會去玩具店逛逛。」
John:「這不叫去玩吧,多年來都只是吃個飯?」
Peter:「我工作很忙呀⋯而且我也不太懂跟他相處。」
Jenny:「他有喜歡的卡通人物嗎?最近愛看甚麼?有甚麼興趣?」
Peter:「不太清楚⋯⋯」
眾人傳出反白眼、滴汗、無奈的表情符號。
Jenny:「那很容易辦,去迪士尼吧,每個小朋友都應該喜歡去。」
John:「你該不會連迪士尼都不知道是甚麼地方吧?」
Peter:「這個我知⋯⋯」
阿浚:「時間無多了,就去迪士尼吧,你還有很多東西要準備!」
Peter:「有甚麼要準備!?」
阿浚把迪士尼卡通人物的介紹傳了出來:「至少要看看吧,不然你兒子興奮地拉著你周圍走,你卻連米奇老鼠都不知道是甚麼⋯⋯」
Peter按進了阿浚所傳的連結,開始仔細閱讀著資料:「米奇老鼠(又稱米老鼠或米奇;英語:Mickey Mouse),是一個於1928年由華特·迪士尼和烏布·伊沃克斯於華特迪士尼工作室創作的卡通人物⋯⋯」
Jenny:「關於迪士尼樂園,我可是專家呀!之前買了全年Pass,幾乎每個星期都去!」
Jenny把迪士尼的景點及機動遊戲逐一跟Peter介紹,並叮囑他記得最後要看煙花才離開。
他們聊著聊著,已經是晚上三時多,距離Peter跟兒子見面還有大約六小時。
Peter大約四時才把貨物運送完成回到家,平日他必定馬上洗澡便呼呼大睡。然而,今晚,在這間不足一百呎的劏房,屬於他的男人浪漫便是細讀迪士尼的所有資料。
他開始分辨到米奇老鼠跟小熊維尼、跳跳虎跟唐老鴨,但完全分不到那些公主,不過他估計兒子應該也不會喜歡那些公主人物吧⋯⋯
Peter像一個通宵溫書的學生,直至大約早上七時,他才洗個臉,從衣櫃取出一件去飲宴才會穿Polo恤跟牛仔褲,出發到前妻及兒子的家。
Peter:「各位,我出發了。」
今次,他比平日早了出門,擔心遲到會影響行程。
愈接近他們的家,他愈緊張,一股內疚感從心裡湧出,他從褲袋拿出香煙,點火,抽了數口才能平伏過來。
每次見面,Peter的前妻都會將兒子帶到大廈門口,而不讓Peter直接上去,這次也不例外。
「請你好好看著他。」他前妻說。
「嗯。」Peter逃避她怪責的眼神,點點頭。
Peter並不會牽著兒子的手或抱起他,而他兒子也很乖,不會亂跑或亂過馬路,默默的跟在Peter身邊。
「餐廳不是在這邊呀。」Peter兒子提醒他。
「今天不是去餐廳,去迪士尼。」Peter說。
「最近學校如何?」這是Peter每次的對白,而他兒子也會回答:「很好,沒甚麼。」然後,二人就會一直沉默。
但今天不一樣,他們的對話,從踏入迪士尼一刻,便開始豐富起來。
「你要去看哪個卡通人物?米奇老鼠,還是小熊維尼?」Peter已經熟讀了阿浚傳出來的資料。
「我想去看巴斯光年!」他兒子答。
「哦,那我們要去這裡。」Peter指著手上的地圖,心裡感激Jenny昨晚的介紹。
兩父子站在巴斯光年的兩邊,拍下了幾年來的第一張合照。
「你知道迪士尼背後的故事嗎?」Peter邊走邊問。
兒子搖搖頭。
「迪士尼是由一個叫華德·迪士尼所建立,初初只是一個小型作室⋯⋯」Peter把在維基百科上的資料背了出來。
當他見到兒子聽得入神,他才首次覺得跟兒子在溝通。
「所以,你有夢想的話也要努力呀~」Peter總結。
「知道,我們可以去看看跳跳虎嗎?好像在那邊!」兒子指著前方。
「當然可以!」
Peter跟著Jenny的介紹,帶著兒子逐個景點去玩,就在午餐時,他問:「媽媽最近怎樣?」
兒子:「沒甚麼呀。」
Peter:「有提起我嗎?」
兒子:「沒有。」
這句「沒有」令Peter覺得很傷感,他的前妻已經連罵他都費事了。
Peter心裡的夢想,看來沒甚麼可能實現。
帶兒子去玩只是夢想的一小部份,他曾幻想過有天可以再跟他們一起,他一定會重新做人。
「爸爸,我們還會待多久?」兒子問。
Peter看看手錶:「還有數小時呀,我們看完煙花才走,可以慢慢玩。」
「太好了!」兒子興奮地向前跑了一小段,Peter追趕著他,叫他不要跑太快。
在排隊的時候,Peter看見前面的一家三口,而他們只有兩個人,他禁不住問兒子:「媽媽沒有一起來,會失望嗎?」
「會呀,但沒辦法。」兒子出奇地成熟。
「為甚麼沒辦法?」Peter。
「我有很多同學都是只有爸爸或媽媽,其中一個常常跟我們說『沒辦法呀,我們就是這樣。』,其實我也不太知道發生甚麼事,但都改變不了,對嗎?」兒子的對答令Peter嚇了一跳。
「嗯⋯⋯到我們了。」Peter覺得有點唏噓,尤其前面三口子的溫馨令他想起前妻。
在紀念品店中,兒子拿著一件《反斗奇兵》的T恤問:「我可以買這件嗎?」
Peter想也不用想:「當然可以。」
「買多一件給媽媽,可以嗎?她沒有來過迪士尼呀。」
「可以。」
在付錢之前,Peter偷偷的拿了多了一件男裝,他知道永遠都無法三個人一起穿著出街,但在他自己一個人工作時穿著這件T恤,也可以幻想跟前妻及兒子一起「家庭裝」。
「看到煙火嗎?」Peter在人海裡問兒子。
兒子搖搖頭。
Peter馬上抱起他。
這是數年來,他首次抱起兒子。
那夜的煙火特別燦爛。
「他似乎很累。」前妻在大廈門口,從Peter懷抱上接過兒子。
「還有這袋,是他說要買給妳的。」Peter把T恤遞給前妻。
「哦。」前妻冷淡地回答。
Peter轉身離開,他沒有把「很想三個人再去一次迪士尼」的想法告訴她,只是從袋中取出一支煙,又再呼出一圈圈悔恨。
他把這天的經歷簡單的跟群組的人分享,然後把手機袋進褲袋,一個人回家。
他收到一則訊息。
又是那個陌生的來電。
陌生人:「就這樣完結,你甘心嗎?你還有時間、還有機會呀。」
Peter:「你是誰?」
陌生人沒有回應。
Peter看著手機裡,跟兒子和卡通人物的一張張合照,走到垃圾桶旁,不單把手上的香煙,還有褲袋的一整包香煙扔進垃圾桶裡。
又傳來新訊息。
是管理員。
「好了,Peter的任務總算又完成了,下一位呢?」
這次John馬上回覆了:「我!」
管理員:「你想我們幫忙的是?」
John:「這跟那些『假女生』帳戶有關⋯⋯」
John開始說起他的故事⋯⋯
(待續)
*這次目標:150分享
支持的話幫幫忙,這是對作者的鼓勵呀~
----------------------
星期六、日都沒有出故事,不好意思,謝謝大家的耐心。
今次,大家可以都盡量留言回覆好嗎,輕輕一句「加油」也可,我想知道還有多少人在追故事呀!
平時有1000多Like,但只有100個留言⋯⋯
很傷心⋯⋯
【讚好 莎比亞 追更多故事~】
廈門景點地圖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八卦
坐在怡和旗下美心咖啡店 思考鴉片戰爭的諷刺
1992年正值哥倫布所謂「發現」新大陸500周年,全美國都有各種盛大慶典和紀念活動。耶魯也不例外,舉辨了一系列相關學術講座。其中一場較特別,為顯示現代美國的「開明」,不會只從白人帝國主義觀點來看歷史,就特別邀請了一位美國女性原住民酋長來演說,講述原住民對被哥倫布「發現」的感受。
首先「被發現」一詞已極具侮辱性,而美洲原住民與歐洲人接觸500年來的經驗非常差,是人類歷史上有數最嚴重的災難。哥倫布1492年抵達中美洲前,估計南北美洲總人口高達1億以上,到了1650年,估計跌至只約600萬!除暴力衝突、甚至直接屠殺外,更重要的是歐洲人帶來眾多美洲原住民從未接觸過,毫無免疫力的多種疫症,包括天花、鼠疫、霍亂、 瘧疾和梅毒等等。到了今天,擁有原住民血統的南北美洲人口仍只約4000萬,不到500年前的一半!
美洲原住民「被發現」極侮辱
年代太久遠,已記不起當日講者名字和演講詳細內容,但對她開場白印象仍非常深刻。她對耶魯主辦單位表示謝意,早上到達New Haven時,先由一位學生充當導遊,帶她參觀校園。其中一個景點就是耶魯最著名的秘密組織Skull and Bones(骷髏會),被稱為The Tomb(古墓)的會所。
這位導遊興奮地介紹骷髏會的驕人歷史和傳統。創立於1832年,創會成員為William Huntington Russell、Alphonso Taft和其他12名同學。每年春季的Tap Day,Skull and Bones秘密地從第三年學生中,挑選十多名精英領袖,邀請在Senior Year入會成為Bonesmen,是一種終生榮譽,極少人會拒絕。Skull and Bones經常被譽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秘密組織,部分被披露的舊生會員包括3位美國總統,William Taft(創辦人Alphonso Taft的兒子)、George H. W. Bush(老布殊)和 George W. Bush(小布殊),被稱CIA之「母」的James Jesus Angleton,《時代雜誌》創辦人Henry Luce,以及黑石創辦人Steve Schwarzman等等。
名字叫得做骷髏會,總要些陰深恐怖的故事來加點色彩,這位導遊很驕傲地娓娓道出最有名的一個傳說。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時,Prescott Bush(老布殊父親)和其他數名Bonesmen同學,自願參軍,但幸運地沒有被派到歐洲戰場,只駐守在Oklahoma的Fort Sill。幾個年輕人「百厭」地掘開著名Apache族戰士Geronimo的墓地,偷走了頭骨。Geronimo是位驍勇善戰,最受所有印第安人,甚至美軍尊敬的戰士,他的名字至今仍代表勇敢,所有美國傘兵在跳傘前,仍會大喊Geronimo。退役後,Bush等就把「戰利品」帶回耶魯,從此就成為了骷髏會的「鎮墓之寶」!(在2009年,Geronimo的後人曾控告骷髏會,但不得要領。)
這位女酋長表示聽完這故事後,感覺被侮辱和很諷刺。既然耶魯邀請她來演講,扮開明,願意聽到原住民對哥倫布的觀感,又何必如數家珍般介紹骷髏會的盜墓史?是年輕導遊的無心之失?還是反映耶魯,這所表面推崇自由平等的高尚學府,骨子裏其實仍深藏着白人帝國主義的基因?
近日香港小學歷史教材中,出現了有關鴉片戰爭的小風波。網上出現一段視頻,中小學老師扭曲史實,把鴉片戰爭的成因說成英國企圖拯救中國,幫助解決嚴重的鴉片問題!很多家長發現後,就馬上向該小學投訴,該校長也作出回應,刪除視頻,並答應徹查此事。後來又有人發現另一小學教科書,提及鴉片戰爭時,聲稱引述耶魯中國近代史大師Jonathan Spence(史景遷)的巨著《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追尋現代中國)》內,對林則徐的評價,似乎批評他太過鹵莽,不了解中英貿易狀况,禁煙對英國的影響有多大,最後不「明智」地貿然銷毀鴉片,導致戰爭。
我與史景遷教授有素面之緣。十年前他來香港出席進念.二十面體,改編自他的著作《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在九龍華仁書院的舞台劇首演。演出後在石澳高爾夫球會舉行晚宴,史教授更講述了一些利瑪竇的生平事蹟。
我翻查了一下《追尋現代中國》,並不覺得對林則徐的評價負面。因語言和文化差異,中英互相誤解肯定是有的,但以當時標準,林則徐已非常好學,經常找人翻譯西報,並跟與外國有交往的中國商人傾談,加深對英國的認識。他曾力諫道光皇帝增加軍費,購入西洋大炮和戰艦,但可惜數量仍遠不足以抵抗英國艦隊的火力。
評論歷史人物決定 不應事後孔明
第一次鴉片戰爭又是不是真的因林則徐的「鹵莽」所引起?看歷史有兩大忌,第一不應以事後孔明態度來評論歷史人物一些決定。尤其在戰爭的霧中(fog of war),每位將領只可按不完美資訊來作決策。林則徐出身文官,絕不好戰,受命欽差大臣後,身負重任,執行禁煙。但他不想開戰,曾直接嘗試致函維多利亞女王,請求她出手制止鴉片貿易,但最後此信石沉大海,似乎沒有交到女王手中。
現在我們當然知道清廷打輸了仗,證明嚴重低估了英國海軍威力。但在開戰前,林則徐是否就應能料到必將落敗?其實中方人多勢眾,1839年剛開戰時,清軍曾在數場衝突中小勝,只是後來英國從印度和南洋調來士兵和多艘砲艇增援,轟炸廣州、廈門和寧波等城市,才扭轉戰况,最後迫使清廷求和,簽下割讓香港的《南京條約》。諷刺地,戰敗的林則徐固然受責,被貶至新疆伊犁。打勝仗的Captain Charles Elliot(義律)也逃不過厄運,被指摘不遵命令,為何拿下香港這塊barren rock(廢石頭)。結果他也被革職召回,其後被派至得克薩斯和百慕達。
忌用現代道德標準評價歷史
評論歷史的第二個大忌是用現代道德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的某些行為。例如歷史上中外最受人景仰的「明君」,包括唐太宗、凱撒大帝和乾隆等,以現代標準來衡量,他們都是大量殺人的暴君。成吉思汗和匈奴阿提拉等就更不用說了,行徑比希特勒更殘暴。
那麼從19世紀中葉觀點來看,英國販賣鴉片又是否一門不道德可恥,和違法的生意呢?
從中方角度來看,鴉片貿易絕對是違法和不道德的。從18世紀初,清廷已多次頒令禁煙,一百年都未見成效。英國毒販從印度Bengal偷運鴉片到中國,1800年約4000箱,到1830年升至4萬箱。當時超過四分之一成年男子成了癮君子,女煙民也很多,上至官紳巨賈,下至販夫走卒,都做了毒品的奴隸。因鴉片所導致的貿易逆差,也逐漸挖空中國的白銀儲備。
英國方面,雖當時沒有明文規定禁鴉片,但並不等如英國不知道在中國販賣鴉片是違法和不光彩的。英國人非常熟悉不道德交易,長期活躍於販賣黑奴,從非洲虜走土人,運到美洲當奴隸。但在英國本土,中世紀後已停止奴隸制度。20世紀初,英國國會曾貓哭老鼠辯論過香港「妹仔」問題,迫使逐漸放棄此傳統。
1840年,英國國會曾就攻打中國議案,展開三日激烈辯論,主戰領袖為外相Lord Palmerston,反戰領袖為自由黨的William Gladstone(後來兩位都曾先後當首相)。Palmerston極力狡辯宣戰原因並非鴉片,而是因為清廷侮辱了英國使節,必須保衛英國名譽和僑民安全。但連當時的英國報章都不相信,即時把事件稱為鴉片戰爭。Gladstone警告如因鴉片而宣戰,英國將永遠蒙羞。可惜最後國會仍以少票數差距通過動議。
怡和創辦人渣甸醫生出身
毫無疑問,鴉片戰爭的真正罪魁禍首是William Jardine(威廉•渣甸),怡和洋行創辦人(現時老闆Keswick,是他外甥家族)。渣甸是蘇格蘭人,年輕時讀醫,畢業後加入東印度公司,在貨船上當醫生,但對錢更感興趣,所以兼做走私生意,後來索性辭職,留在廣州從商。
本來東印度公司擁有英中經商,包括鴉片的專利權,但後來經渣甸游說,在1834年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正是怡和洋行,還有第二大的Dent & Co,和美資的Russell & Co (骷髏會創始成員William Russell家族企業)。
據記載,渣甸是個擁有紳士風度,充滿愛心,樂意幫助家人和朋友的大好人。這可能是真的,正如很多現代南美毒梟,無論在「公事」上多兇殘,對家人鄉里都非常好,且經常去教堂。但渣甸性格反骨且極具野心,出賣完老顧主東印度公司後,就馬上處心積慮,計劃游說英國政府對中國宣戰,目的是迫使中國開放廣州以外更多商埠,並且一早計劃奪取屬於英國的殖民地,商船不需再經屬於葡萄牙的澳門。
初時他派合伙人James Matheson到倫敦游說攻打中國,但當時外相Duke of Wellington(曾打敗拿破崙)鄙視毒販,拒絕無理要求。後來渣甸告老歸田,回到倫敦,且進入了下議院。當中英關係日趨緊張時,Palmerston向他詢問意見時,原來他已一早寫好全套攻打中國計劃,包括地圖、攻擊戰略,以及需要調動多少士兵和戰艦!
我正坐在一家怡和集團的美心咖啡店寫稿,有點跟女酋長在耶魯演講時同樣的諷刺感覺。整件事匪夷所思,令我想起兩套Netflix有關毒品的電視劇《Breaking Bad》和 《Narcos》。《Breaking Bad》劇中主角本來是個中學化學老師,後來步上成魔之路,成為Crystal Meth大毒梟。渣甸更離譜,本是位濟世為懷的醫生,但後來竟不止變成大毒梟,更成為發動侵略中國的千古罪人! 《Narcos》主要敘述曾壟斷美國可卡因的哥倫比亞大毒梟Pablo Escobar的故事,雖不少當地政府人員被他收買,但美國的DEA(反毒部)一直和他周旋。Escobar最終下場仍是被警察擊斃。渣甸更犀利,竟然贏得歷史上最強大的大英帝國的支持,出軍為毒梟賣命,替他爭取更多可恥的利益!
美疫情仍嚴重 特朗普企圖卸責中國
美國疫情仍然嚴重,死亡人數超過7萬,已超越總統特朗普原先低於6萬的預測,看似將攀升至10萬。特朗普毫無承擔,當然企圖把責任推卸給中國。但美國情報機關和健康部門都已宣布無任何證據顯示Covid來自武漢的病毒實驗室,亦沒有任何基因改造迹象。但特朗普繼續亂說一通,說見過病毒來自實驗室的證據。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更差,竟可在15秒內自相矛盾,先說相信病毒是人為的,然後當記者指出美國自己情報顯示毫無人為迹象,隨即改口說相信情報,病毒是天然的(真的西點考第一?)!
人為病毒是一個極嚴重、極危險,甚至可以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指控,絕不可信口開河。幸而中國已非吳下阿蒙,早貴為核武大國,處理疫情更遠勝西方,經濟已開始復蘇,今季GDP更將直逼美國。希望特朗普清楚明白今天中國不再是毒癮纏身,可被列強隨意欺負的積弱晚清皇朝。
(中環資產持有Netflix的財務權益)
廈門景點地圖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馬六甲遊記|知史百家
安煥然
趁演講之便,帶了三位學生來到馬六甲。
說是要來看古跡的,自然不能放過一個人,請她來當我們的另類導遊,最恰當不過。這位朋友就是我們熟悉於《星洲日報》的《明日遺書》、《笑看古城》專欄作者歐陽珊。
古城的古跡古物多。走沒幾步就可以駐足說個典故。拐個彎,抬頭看街屋的馬背山牆,就有多種造形。隨處可見牆上如鐵絞刀的壁鎖,那是荷蘭人引入的建築技術。我們還總硬拉著歐陽珊,要她帶我們去看屋牆上會「吐水的魚」。
走過荷蘭街,轉來打鐵街。單單在這裡,我們就逛了一整天。說它是打鐵街,當然是因為這條街的打鐵店。目前僅存兩三家。歐陽珊指著一間店屋說,以前這裡曾是馬六甲牛車的修理店,也有人說這間老屋是傳授手藝的匠堂,廳堂上還懸掛著「殊尊魯史」的大匾。可惜打鐵這一行,不是沒生意做,嘆只嘆,後繼無人。
打鐵街又叫大伯公街,因為街尾有間供奉大伯公的三多堂。這是一間由甲州廣東籍十餘間會館組成的管委會聯合管理的神廟。據說這間廟是僅次於青雲亭的老廟,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廟裡的特色是牌匾很多。整修後,有懸掛著的,也有暫時橫置著的。在我們另類導遊的印象中,廟的牌匾應該還不僅如此而已。
這條街,又有人叫它甲板街。可能是當年中國水客在馬六甲河口下船落腳的地方而得此名。歐陽珊兩度帶我們去看「美化」了的馬六甲河。晚上看了一次,白天又去看了一回。「美化」的背後,有商家居民以生命換回來居住權的辛酸故事。
走進打金街(今又稱之為「和諧街」),果然仿佛世界各大文明的靈光都匯聚在這條小小的街道上了。那裡有一間馬六甲最古老的興都廟和最古老的華人寺廟青雲亭。然而,尤其讓我們驚喜的是那座甘榜吉靈回教堂。據說是由印裔回教徒於1748年興建。古跡維護建築師陳耀威曾說,這間古老回教堂是「不同的建築風格和元素,在這裡出現近乎完美的融合」。
這座回教堂的建築,除了是「簪花重檐」,旁有印度式的高塔,其淨池卻是十足歐式風味的小噴泉,而且在回教堂的屋檐下竟用了潮州剪黏的藝術,甚至還出現了華文「囍」字。回教堂裡的「轎椅」,也很令我們注目。歐陽珊說,像馬六甲回教堂這樣的轎椅,與今天中國南京淨覺寺的講經座椅極為相似。是不是與當年的鄭和這位回教徒有關?值得考究。
在要走往青雲亭的路上,歐陽珊帶我們繞了個小徑,走過散布亞齊人的墓區,來到文豪文西阿都拉的故居,說了他的故事。歐陽珊說,跟著不同的導遊,會有不同的導引。華人導遊帶旅客走華人景點,馬來導遊走馬來人路線。洋人、日本人按地圖標誌「亂走」一通,卻也自得其樂。即使是三輪車夫,也有他們獨特的視點和軌跡。
1940年郁達夫遊馬六甲,曾寫了篇〈馬六甲遊記〉,他說:「走馬看花,馬六甲的五百年的古跡,總算匆匆地在半天之內看完了。於走回旅舍之前,又從歪斜得如中國街巷一樣的一條娘惹街頭經過,在昏黃的電燈底下談著走著,簡直使人感覺到不象是在異邦飄泊的樣子。馬六甲實在是名符其實的一座古城,尤其是從我們中國人看來。」那是戰前一位中國著名文人,他「中國人」的情意結,以及其視點的聚焦與局限。
1954年,魯白野在《馬來散記》中的一篇〈古城兩題〉,這樣對馬六甲人說:「太過沉緬於記憶也是不好的。一味想著過去的好日子,卻不想在目前創造好日子,是愚笨的……馬六甲人實在應該振作,浚深河道是首要工作,俾使商船能再像往昔一樣直駛岸邊,恢復當年鄭和太監在此築廠,使其成為東南亞商業中心的繁榮。」這是當年一位積極於參與構築馬來亞建國歷史的華裔知識份子,熱情而樂觀的期望,馬來亞要富強、要發展,馬六甲要再現繁華。
我曾在日本逛書局買了本《亞細亞之中的琉球王國》(2004年第四刷)的小書。作者高良倉吉是琉球大學教授。在〈馬六甲的琉球人〉一節,作者非常感嘆。其文大意是這麼說的:我在1974年最初到訪馬六甲,發現它只是馬來半島的一個小市鎮。葡萄牙的征服,荷蘭人的入主,英國殖民勢力的移入,把海峽殖民地的重心和建設轉移到新加坡,急速導致馬六甲的沒落。征服者對馬六甲古城的破壞實在太多了。近年來,又隨著經濟的發展,馬六甲的市街和郊外建起了很多豪華的旅舍,每逢周末吸引很多觀光客到來,馬六甲的變貌,更令人吃驚。曾經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貿易中心,遭受了世界歷史浪潮的沖刷,比琉球的歷史遣跡被破壞還要嚴重,真令人同情。
或許吧,對某些人來說,馬六甲人的古跡古物仍然很多,隨處都有故事可講,有古跡可看。然而,每次歐陽珊帶我們逛遊古城,總是「唸」個不停。對於這裡的古跡和世俗之人對古跡維護的態度和作法,她常常是執著地看不開,既好氣又發作不出來。談笑間,寂寞地,心事誰人知。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廈門景點地圖 在 廈門地圖-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2022-08(持續 ... 的八卦
福建廈門地圖廈門觀光地圖廈門飯店地圖廈門酒店地圖- 樂天旅遊 · https://travel.rakuten.com.tw/sight/map-fujian-xiamen.htm... [福州]; [廈門]; ... ... <看更多>
廈門景點地圖 在 【旅遊Vlog】廈門旅遊去哪裡? 不曾見過的神奇食物#鼓浪嶼 ... 的八卦
本次影片將分享之前去 廈門 覺得還不錯的 景點 ,老實說 廈門 真的和台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和之前去北京相比,我覺得在居住生活的的品質上大勝北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