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不聽專家之言,強行放寬豁免檢疫人士類別的限制,毫不科學地胡亂運用限聚令,炎炎夏日,疫情再爆,政府失策,責無旁貸!
以下是網民整理記者會的內容。
* * *
八點記者會:特首開場白指疫情嚴峻,8日間共182宗本地個案,措施要比以往更加緊。
1. 邊境新措施:新規例 599H 規定高風險地區抵港者需在上機前提供陰性測試證明
2. 收緊 599F:十二類處所關閉七天,食肆顧客上限 50%,每枱4人,6pm to 5am 禁止堂食
3. 限聚令收緊至四人聚集
4. 新 599I 規例:公共交通乘客必須戴口罩
5. 會展/六合彩取消,康文署場所關閉
6. 公務員彈性上班,不會大幅度在家工作
7. 加強社區檢測:提升每天檢測能力至每日 8000,加大私營機構包括兩間內地機構協助檢測。撥過億元替四類高危人士 (安老院員工、食肆員工、的士司機、物業管理員工) 約四十萬人免費測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9的網紅容海恩 Eunice Y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會第三日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我就教育、青少年發展、市政服務及公務員福利待遇方面發表我的看法和意見。 教育局早前建議向全港公營及直資中學提供一筆過二十萬元津貼,讓學校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我歡迎這項建議,但政府亦須深入考慮一些實際操作問題,包括資源問題、學生興趣以及師資...
康文署 新措施 在 區諾軒 Au Nok-hin Facebook 八卦
區諾軒:朝令夕改的封關安排
【明報文章】:https://news.mingpao.com/…/s000…/1580927966673/區諾軒-朝令夕改的封關安排
特區政府一再拒絕封關,繼容許深圳灣、港珠澳大橋和機場仍通關,近日新猷,便是要求自中國來港人士隔離14天。我第一時間感到不安的是,無論是不封關、局部封關,還是隔離14天,政府究竟有沒有評估本地醫療系統以及相關設施的承受能力?如果本地資源已經捉襟見肘,就算動用法例隔離14天,香港會否變成肺炎收容港?
龐大人口流動帶來病毒風險是不爭事實
根據入境處數字,2月2日單日經深圳灣來港的中國旅客有2253人,機場有4649人,把1月29日至2月2日五天深圳灣、機場的入境中國旅客加起來,有51,846人次。林鄭說入境香港的人之中有七成是香港居民(羅致光還說經陸路口岸入境的有九成),無論怎樣定義、比例多少,龐大人口流動帶來病毒風險也是不爭事實,繼續容許偌大的人口流動,新措施究竟多大程度減少兩地人口出入,仍有待驗證,但檢疫措施是否有效、本地醫療和隔離設施能否承受,便是措施的成敗關鍵。如果承受能力有限,實在不明白,為何政府至今仍不仿效澳門,必須提交醫生證明書,證明沒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否則不予入境。
雖然澳門相關安排只適用於來自湖北人士,但每天上萬人來往中港,使筆者極度質疑:一、未到2月8日,已經吸引相當疑似病患者到港,就算自費,醫療系統難以承受;二、現行的隔離設施,根本不足以隔離大量過境人士。短期的效果,首先必然令法例生效前出現大規模的出入人次,免受新措施影響。最慘的是,深圳灣恰恰是確診個案極多的重災區,局部封關以來,人流源源不絕從重災區湧入,林鄭作為「攬炒之母」,實在當仁不讓。
憂醫療系統難承受 隔離設施不足
記者會內容有限,「強制檢疫」的實際措施欠缺交代。要隔離來港人士14天,現行被列為隔離營的西貢戶外康樂中心,康文署網頁表示只能讓248人入住;拿最爭議的翠雅山房為例,林鄭聲稱能得到顯著供應的設施其實只有89間房,完全是不足夠。要真的做到隔離,還要徵用幾多設施?到時遍地抗爭,又被警察毆打,責任誰屬,有誰問責?筆者嘗試估計,沒有設施為前提,本地居民隨時只能自行在家隔離,佩戴沒有定位系統、發現離開隔離地方時還要致電當事人手提電話的電子手帶。這幾天好幾單港人回家傳染家人的報道,高官們是沒有讀,還是覺得無所謂?
衛生署關口檢測體溫,本身已漏洞處處,檢測體溫人手長期不足,有負責量度體溫的職員曾向筆者求助,外判公司聘請員工缺勤、人手不足、新聘員工量度馬虎,種種問題都有。站在來港旅客角度,健康申報不過是考驗人性,有的虛應填表隱瞞,甚至已感染病毒、處於潛伏期也不知道便來港,微博有人聲稱吃藥可以規避體溫檢測,此一「自然實驗」告訴大家,人在肺炎關頭,可以很不誠實。就算很誠實,潛伏體內的病毒,亦已到港傳播。
香港不要與民為敵的特首
疫症流行的條件之一,是人口流動頻繁,這也是沙士帶來的教訓,要來港就醫的旅客,仍會趕來。林鄭月娥一定會反駁,中港聯繫十分緊密,所以不能封關,要保留「比較不方便」的口岸通關。我相信有正常智力的香港人,都很難說得通為什麼保留「比較不方便」的口岸通關就有效減少旅客。筆者寧願政府利用隔離設施特別處理中港家庭、或是真有特別需要人士,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大量來港者,幾多隔離設施、醫療系統,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一名敢於長期違逆社會絕大部分民意的官員,在正常的社會是很難想像可以繼續管治。現身記者會,覺得叫公務員不戴口罩沒問題,不闡明政府轄下口罩分配,只強調不要阻止選址隔離營,指摘醫護罷工「激進、不會得逞」,是資訊不透明、施政不體察、矛盾不疏解。筆者以為,揀選隔離營事先評估社區爭議、推行措施要衡量承受能力,都是政務官由低至高的訓練,林鄭政權的施政,不但背叛香港人的利益,甚至政務官基本的管治思維,也好像為了不得罪北京,忘記到不知哪裏去了。
康文署 新措施 在 區諾軒 Au Nok-hin Facebook 八卦
區諾軒:朝令夕改的封關安排
【明報文章】:https://news.mingpao.com/pns/觀點/article/20200206/s00012/1580927966673/區諾軒-朝令夕改的封關安排
特區政府一再拒絕封關,繼容許深圳灣、港珠澳大橋和機場仍通關,近日新猷,便是要求自中國來港人士隔離14天。我第一時間感到不安的是,無論是不封關、局部封關,還是隔離14天,政府究竟有沒有評估本地醫療系統以及相關設施的承受能力?如果本地資源已經捉襟見肘,就算動用法例隔離14天,香港會否變成肺炎收容港?
龐大人口流動帶來病毒風險是不爭事實
根據入境處數字,2月2日單日經深圳灣來港的中國旅客有2253人,機場有4649人,把1月29日至2月2日五天深圳灣、機場的入境中國旅客加起來,有51,846人次。林鄭說入境香港的人之中有七成是香港居民(羅致光還說經陸路口岸入境的有九成),無論怎樣定義、比例多少,龐大人口流動帶來病毒風險也是不爭事實,繼續容許偌大的人口流動,新措施究竟多大程度減少兩地人口出入,仍有待驗證,但檢疫措施是否有效、本地醫療和隔離設施能否承受,便是措施的成敗關鍵。如果承受能力有限,實在不明白,為何政府至今仍不仿效澳門,必須提交醫生證明書,證明沒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否則不予入境。
雖然澳門相關安排只適用於來自湖北人士,但每天上萬人來往中港,使筆者極度質疑:一、未到2月8日,已經吸引相當疑似病患者到港,就算自費,醫療系統難以承受;二、現行的隔離設施,根本不足以隔離大量過境人士。短期的效果,首先必然令法例生效前出現大規模的出入人次,免受新措施影響。最慘的是,深圳灣恰恰是確診個案極多的重災區,局部封關以來,人流源源不絕從重災區湧入,林鄭作為「攬炒之母」,實在當仁不讓。
憂醫療系統難承受 隔離設施不足
記者會內容有限,「強制檢疫」的實際措施欠缺交代。要隔離來港人士14天,現行被列為隔離營的西貢戶外康樂中心,康文署網頁表示只能讓248人入住;拿最爭議的翠雅山房為例,林鄭聲稱能得到顯著供應的設施其實只有89間房,完全是不足夠。要真的做到隔離,還要徵用幾多設施?到時遍地抗爭,又被警察毆打,責任誰屬,有誰問責?筆者嘗試估計,沒有設施為前提,本地居民隨時只能自行在家隔離,佩戴沒有定位系統、發現離開隔離地方時還要致電當事人手提電話的電子手帶。這幾天好幾單港人回家傳染家人的報道,高官們是沒有讀,還是覺得無所謂?
衛生署關口檢測體溫,本身已漏洞處處,檢測體溫人手長期不足,有負責量度體溫的職員曾向筆者求助,外判公司聘請員工缺勤、人手不足、新聘員工量度馬虎,種種問題都有。站在來港旅客角度,健康申報不過是考驗人性,有的虛應填表隱瞞,甚至已感染病毒、處於潛伏期也不知道便來港,微博有人聲稱吃藥可以規避體溫檢測,此一「自然實驗」告訴大家,人在肺炎關頭,可以很不誠實。就算很誠實,潛伏體內的病毒,亦已到港傳播。
香港不要與民為敵的特首
疫症流行的條件之一,是人口流動頻繁,這也是沙士帶來的教訓,要來港就醫的旅客,仍會趕來。林鄭月娥一定會反駁,中港聯繫十分緊密,所以不能封關,要保留「比較不方便」的口岸通關。我相信有正常智力的香港人,都很難說得通為什麼保留「比較不方便」的口岸通關就有效減少旅客。筆者寧願政府利用隔離設施特別處理中港家庭、或是真有特別需要人士,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大量來港者,幾多隔離設施、醫療系統,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一名敢於長期違逆社會絕大部分民意的官員,在正常的社會是很難想像可以繼續管治。現身記者會,覺得叫公務員不戴口罩沒問題,不闡明政府轄下口罩分配,只強調不要阻止選址隔離營,指摘醫護罷工「激進、不會得逞」,是資訊不透明、施政不體察、矛盾不疏解。筆者以為,揀選隔離營事先評估社區爭議、推行措施要衡量承受能力,都是政務官由低至高的訓練,林鄭政權的施政,不但背叛香港人的利益,甚至政務官基本的管治思維,也好像為了不得罪北京,忘記到不知哪裏去了。
康文署 新措施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評價
立法會第三日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我就教育、青少年發展、市政服務及公務員福利待遇方面發表我的看法和意見。
教育局早前建議向全港公營及直資中學提供一筆過二十萬元津貼,讓學校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我歡迎這項建議,但政府亦須深入考慮一些實際操作問題,包括資源問題、學生興趣以及師資培訓等,才能有效加強STEM教育。至於專上教育方面,我希望政府加強監察自資院校的財政開支,並確保受資助的課程有足夠的師資和其他配套設施,以保證課程的質素。
同時,政府也應採取更多適切措施,協助學生建立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支援學生精神和發展需要。
就香港地區規劃而言,我希望政府能夠重新檢視地區規劃與居民實際需要出現落差的問題,積極研究如何提升現有市政和文康服務。我曾再三在議會上要求政府正視居民的需求,在大圍興建綜合市政大樓,雖然我的議案獲得跨政黨支持和通過,但政府依然漠視我們的訴求,加上改善街市管理計劃進展緩慢,我認為政府有必要全面檢討現時對社區設施進行的規劃。
我亦感謝香港的公務員團隊過去一直盡心盡力服務市民,希望政府能繼續完善公務員的福利待遇,以維持公務員團隊士氣,以及優質的政府服務水平。
以下為我的發言全文:
主席,我會先講講教育和青少年發展。《施政報告》建議為每所公營中學提供一筆過20萬元的額外津貼,促進推行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對於政府在教育方面投放資源,我絕對歡迎,但希望政府同時考慮實際操作問題,撥款予學校推行有關計劃的時候,校方在其他資源方面是否能夠配合,包括是否有足夠教師和技術人員推行STEM教育?是否需要加強與STEM教育相關的師資培訓和再培訓?推行相關校本計劃會否加大教師的工作量,為他們帶來沉重負擔?如何提高學生學習STEM的興趣?以及學生修讀STEM學科的出路如何?這些問題政府都需要一併考慮。
專上教育方面,《施政報告》提出,增加資助考獲入讀大學資格的學生修讀指定專業或界別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由現時每屆約1千名增加至3千名,一方面可以減少因大學學位不足而影響學生升學的情況,另一方面有助補充某些專業人才的不足,同時亦有助紓緩自資院校面對的財政壓力。然而,政府必須加強監察自資院校的財政開支,確保公帑運用得當,並應全面檢視現時在計劃下受資助的課程,是否有足夠的師資和設施,將來納入資助計劃的新課程,同樣應有充足的相關配套,以保證課程的質素。
主席,近日接連發生多宗學童自殺事件,不少人聽到這些新聞都會感到心痛。今年《施政報告》亦有提及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政府已於本學年開展「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劃」,由跨專業團隊協助學校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我會支持政府採取更多適切措施,預防學生自殺及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希望政府繼續研究如何進一步減輕學生面對的學習和考試壓力,確保學生能夠在健康愉快的環境下學習和成長。
接下來,我會談談市政的問題。近年的《施政報告》都有提到要改善公眾街市營運及管理,但似乎一直未有好大的成效。今年《施政報告》指出,政府會繼續改善現有多個公眾街市的硬件和管理。過去,我多次在議會作出跟進,包括於去年11月提出議員議案及口頭質詢,促請政府在大圍興建綜合市政大樓,提供街市、康體設施、安老護老中心、幼兒園、停車場、圖書館等方便健全及殘疾人士使用的設施,議案獲得跨政黨支持和通過,但遺憾民政事務局局長和局方代表當時均未有出席答辯。
事實上,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解散後,民政事務總署負責部分地區服務提供和設施管理,公眾街市以至綜合市政大樓正是地區設施一部分,希望政府能夠重新檢視地區規劃與居民實際需要出現落差的問題,積極研究如何提升現有市政和文康服務,並應再三考慮在有需要地區興建綜合市政大樓,提供適切的社區服務和設施,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此外,為抗衡領展獨大,社會有聲音要求政府考慮復建街市,並獲跨政黨支持,但《施政報告》只提出改善現有街市,根本沒有對症下藥。而政府改善街市管理計劃,進展亦十分緩慢。
不少居民對於很多社區設施和服務都有強烈訴求,因為他們實在忍受了很多年無街市、無圖書館、無球場、泊車位嚴重不足等,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擾。所以,按地區人口結構的變化,對社區設施進行規劃是非常重要。
《施政報告》指出,政府在未來5年會增建或重建26個體育及康樂設施的項目,另外會就15個項目進行技術可行性研究。政府增撥資源,在地區增建體育設施,我當然歡迎,同時亦希望政府能夠盡量做到資源平均分配,適切照顧各區居民的需要。有沙田區議員反映,現時大圍連一個康文署管轄的露天籃球場都無,我希望政府能夠全面檢視區內人口增長與康體設施需求的情況,完善現有地區規劃,增撥資源,為居民增建康體設施。
地區行政方面,我認為,單靠增加撥款並不是改善地區行政的良策。因為問題核心不是錢是否足夠,而是民政事務局過往未有做好統籌地區的角色,各區的部門各自為政,地區問題得不到妥善處理。或者今屆政府未必會積極回應這個問題,但我希望下屆特首和政府能夠正視有關問題,讓下屆民政事務局局長在地方行政上,能夠有更大的承擔,決心改善地區管理。
講完地區行政,現在我想講公務員方面。今年《施政報告》只有兩小段的篇幅談及公務員隊伍,新措施包括政府將加強為公務員提供的臨床心理服務,並增設專科牙科手術室。事實上,過去有不少公務員及工會曾向我反映公務員的福利待遇問題,包括醫療福利不足、服務質素和效率未如理想等,我希望政府能夠正視有關問題,全面檢視及完善公務員的福利待遇,以維持公務員團隊士氣,以及優質的政府服務水平。
主席,我認同特首在《施政報告》所講:「政府能夠落實各項惠民措施和推出公共服務,全賴一支團結高效、優質專業的公務員隊伍。」近年社會上的訴求越來越多,市民對政府的期望亦越來越高,加上近年政府就各個政策範疇,推出多項政策和措施,以回應和滿足市民的訴求和需要,令公務員的工作量增加不少,但他們都能夠保持,甚至繼續提升效率和服務水平,實在值得讚揚。期望公務員團隊能夠維持良好士氣,在下一屆政府繼續為市民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

康文署 新措施 在 本周專題 康文署打擊炒場活動新措施 - YouTube 的八卦
為進一步打擊「炒場」活動,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2018年6月20日起推出 新措施 ,禁止市民以他人身份證明文件副本,在康樂場地及地區康樂事務辦事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