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上流》:「近距離接觸的殘忍」
(有雷,但是說有人沒看過這部嗎?)
-
影評一開始要先恭喜《寄生上流》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外語電影與最佳影片。🦁️編我本來想說既然這部知名度這麼高、網路上滿滿都是各家影評,那我就不寫了;但找了一圈之後發現好像沒有人提到結局,決定還是補上自己粗淺的影評好了。
-
有鑒於《寄生上流》實在太紅,我就不介紹劇情了。
-
➡️「高攀不起,只好夾縫中求生」
《寄生上流》裡面處處都利用空間來呈現人與階層上的界限。大家最容易注意到的,也是我整部電影中最愛的一幕,就是金家一家人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從朴家在高處的豪宅一路沿著蜿蜒的樓梯向下逃,最終回到了自己住的、被污水淹滿的半地下室。這也是影評人最常討論的一幕,因為導演完美的將「上流」與「底層」兩個懸殊的階級視覺化。
-
朴家一家人的房屋設計也相當有意思,從進門開始便不停往上爬。車庫/儲藏室、客廳、臥室,即便是在屋內,也是有明顯的階層差異。身為司機與管家的父母兩人,再怎麼勤奮也終究進不了朴家人位於樓上的臥室;而有著偽造的漂亮學歷的兄妹兩人,剛上班就能自由進出兩個孩子的房間。
-
➡️「寄生」
《寄生上流》中一直反覆出現的主題當然就是寄生蟲。混入朴家工作的金家一家人也好,躲在地下室的前任管家丈夫也好,不難理解這些人是朴家經濟與住宅上的寄生蟲。但金家一家人的寄生蟲形象可不僅如此。從他們居住的陰暗潮濕的半地下室、片頭一開始全家被消毒噴霧籠罩,再到金太太形容老公是見到光就嚇得跑走的蟑螂,以及一家人趁著朴夫婦熟睡時爬行逃跑,這些都在在顯示出金家一家人在社會上,其實就與晝伏夜出的蟲子沒有兩樣。而雯光夫婦與金家一家在電影後半段爭奪朴家“寄生權”的戲碼,其實也讓人看得於心不忍。同樣是寄生人家,卻要在暗地裡互相傷害,只為了要搶朴家這個好傻好天真的宿主。
-
但電影中也蘊藏了另外一種的寄生。若要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上,窮人被視為經濟與社會上的寄生蟲,那麼希望、貪婪與自卑應該被稱為內心的寄生蟲,不但會一點一點吞噬你,一不留意還可能讓宿主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說到宿主與寄生蟲,🦁️編爸爸看完電影後說了一句🦁️編我覺得很有深度的話:「最笨的寄生蟲就是會殺死宿主的那種。」或許你可以說電影最後的殘殺是導演為了幫電影增添看頭,所以硬加上去的荒誕轉折,但換個角度看,這又何嘗不是兩個寄生者,在殺害了自己的宿主後,自己落得悲劇的下場?
-
➡️「關於結局」
🦁️編對於結局有一個比較不同的看法。多數人都能接受基宇最後的獨白說要買下朴家的房子、放爸爸自由都是他自己的幻想,但我自己是認為金爸爸其實根本就沒有躲進朴家的地下室,基宇只是自己一廂情願認定爸爸平安無事的寄生在安全的地下室。這麼解讀,是因為我不認為金爸爸有辦法剛好算準了自己的兒子什麼時候會出現,恰巧用摩斯密碼打了這麽長的一封信。此外,基宇在回信時,將自己要說的話也換成了摩斯密碼,這點也讓我起疑。畢竟閃爍的樓梯燈是由地下室控制的,基宇要怎麼把自己的摩斯密碼傳給爸爸?說到底,我認為基宇與其承認自己的爸爸在外頭逃亡、生死未卜,不如把這份希望寄託在那棟高不可攀的豪宅上;反正既然知道自己永遠也不可能買下那棟房子,那也就沒機會揭曉真相了。
-
最後我想順便提一下,石頭的主人基宇在體驗了一遭上流生活後,最終又淪落回一開始的半地下室,這個意象與希臘神話中天天推著巨石上山、卻只能徒勞地看著石頭再次滾回山下的西西佛斯十分相似。這種相似,或許是在表達,在這個階級僵化的大環境下,無論一個人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不可能翻身的。
-
📸:Google/IMDb
#康妮可影評 #寄生上流 #奧斯卡 #影評 #Parasite #Oscars2020 #Oscars #觀影心得 #電影
康妮可影評 在 康妮可電影影評 connicole Facebook 八卦
🦁《樂來越愛你》:「她的故事,卻出自他的手。」(有雷)
-
《樂來越愛你》的主要大綱就是落魄鋼琴手賽巴斯汀與事業遇上瓶頸的女演員蜜亞從相識、相戀,到最後兩人因為各自事業分道揚鑣,最後卻又在因緣際會下碰巧見到對方一面的一段愛情故事。
-
我想要開門見山的說,我認為《樂來越愛你》是一部很難評價的電影。我一方面覺得它乏味至極,但一方面又為它的藝術呈現感到驚嘆。但到頭來說,就我而言,《樂來越愛你》的缺點大幅多過它的優點,而缺點當中又以劇情與角色最讓我搖頭。所以我今天不談藝術、不談畫面呈現、不探討片中的懷舊氛圍,我們來講講我覺得劇情與角色讓我覺得最有爭議的地方吧。(想看讚美文的朋友請趕快轉台)
-
➡️「音樂劇?你有看過音樂劇嗎?」
我第一次看完《樂來越愛你》之後,只覺得導演這輩子可能沒有看過音樂劇。音樂劇不只是提供觀眾好聽的音樂或是讓觀眾暫時逃避現實而已,音樂劇的傳統向來包含對於社會或是單一事件的批評或諷刺。《真善美》探究的是信仰與熱忱、《悲慘世界》講述了法國大革命與社會的動盪、《窈窕淑女》探討的是階級差異與男性對於塑造完美女性的迷戀,就連《冰雪奇緣》談的都是發掘自我與親情的可貴。那《樂來越愛你》呢?兩個白人的感情危機?
-
說到音樂,既然這是一部爵士音樂電影,為什麼不是黑人主導敘事權?爵士樂的發源者,正如電影中所說,是紐奧良地區的非裔美國人,所以為什麼導演要讓一個白人教導觀眾認識爵士樂?這就好比像是要我們看著兩個美國白人在大銀幕上互相教導中國農曆新年的傳統禮俗,雖然我相信一定有很了解農曆新年傳統的白人,但是這種事情為什麼不能讓一個華人角色說?同樣的,這種由白人講解黑人文化歷史的安排,就我看來,是有些不妥當。
-
➡️「所以這到底是誰的故事?」
如果你問我,我會說《樂來越愛你》的主角其實是蜜亞,但是訴說她的故事的人卻是賽巴斯汀。賽巴斯汀在片中扮演的不僅是男主角,甚至可以說是一手塑造蜜亞的人。他領她進入爵士樂的世界、鼓勵她、要她不要放棄演員夢。或許你會說「賽巴斯汀是個絕(爵)世(士)好男人」,但我比較在意的是:為什麼導演要塑造出如此不對等的戀情?
-
整部電影中,賽巴斯汀扮演的是教導、引領、主導的角色,而蜜亞則是扮演聆聽、被動的角色。導演查澤雷在上一部電影《進擊的鼓手》就已經被批評過喜歡使用“mansplain”(指的是自以為是、愛滔滔不絕發言的男人),並且將女性角色縮小為乖乖聆聽大男人講課的小白兔。這一點其實不容易察覺,因為媒體中處處充滿了「學識淵博的男人教導女人新知」這種老梗,因此我們在看電影時經常忽略了這種建構在不對等基礎上的劇情。
-
我們在《樂來越愛你》中看著蜜亞去賽巴斯汀的音樂會、聽他彈琴、幫他伴唱,但是反觀賽巴斯汀,他不僅沒出席蜜亞的戲劇演出,就連兩人約會也都是他帶著她去聽他喜歡的爵士、看老電影。導演在塑造兩人關係時,很明顯的從不認為女性值得在一段感情中偶爾扮演做出決定的那一方。我覺得最能看出這個論點的片段就是結尾蜜亞的幻想(對,那段不是賽巴斯汀的幻想,那段是蜜亞的)。明明就是蜜亞幻想著兩人錯過的那五年光陰,背景帶著觀眾領略情緒起伏的卻是賽巴斯汀的琴聲。就連在蜜亞的幻想中,主導著一切的依舊是賽巴斯汀;
明明是蜜亞的故事,敘事卻出自賽巴斯汀的手。
-
我會說《樂來越愛你》是一部很適合用來逃避現實的娛樂電影,也算是少數擺脫好萊塢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尾的愛情片;但說它值得獲得奧斯卡青睞?我會說要不是它的背景設在好萊塢、內容與演員有關,它八輩子也不可能被奧斯卡提名。簡單來說,站在藝術、畫面與艾瑪史東的演技的方面來看,這的確是一部相當出色、帶有濃濃懷舊風格的電影,但是它的劇本、角色與導演對兩性互動的認知讓我認為這實在稱不上什麼值得獲獎的佳作,實在有些可惜。
-
📸credit: IMDb
-
各位如果有任何意見或者有指教的地方,也歡迎在底下留言給我。
-
#lalaland #ryangosling #emmastone #moviereview #filmreview #connicole #康妮可 #影評 #樂來越愛你 #萊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觀影心得 #電影
康妮可影評 在 康妮可電影影評 connicole Facebook 八卦
🦁《小丑》:「為什麼要這麼嚴肅?」(有雷)
-
《小丑》才剛上映就被國外許多影評說是「現代經典」,但🦁️編我倒是有不一樣的看法想跟各位分享。
-
《小丑》講述的是蝙蝠俠裡的反派小丑的起源故事,故事大致就是帶著觀眾看小丑這個角色的悲劇人生,看他如何被社會冷落、被人欺負、被母親欺瞞,最終終於失去控制,成為了衰敗高譚市的大反派。
-
➡️「難道我應該同情小丑嗎?」
我自己覺得以反派為主角的電影,最危險的地方就是電影會引導觀眾同情、崇拜反派。《小丑》從亞瑟弗萊克的角度出發,強迫觀眾跟著他共度兩個半小時,看著他營養不良的身體、他與母親同住的破舊公寓、看著高譚市不食人間煙火的菁英富豪們、看著政府漠視弱勢群體、看著亞瑟一步步被逼上瘋狂殺人犯的絕路。但我們真的該同情亞瑟嗎?我們該站在亞瑟的立場幫他說話嗎?
-
我對《小丑》最不解的地方在於,這部電影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立場。我們看著小丑殺人,看著示威的暴民趁火打劫,看著政府什麼事也不管,看著富豪們繼續過著上流社會的日子。在電影中,好像無論是誰,都是站在道德腐敗的一方。身為觀眾,我們究竟要從誰的角度看這件事?
-
➡️「小丑的起源故事」
我對原著漫畫不是特別了解,但我自己最喜歡小丑這個角色的一點是他從來就沒有既定的背景故事。不像蝙蝠俠系列中的其他知名反派,小丑的身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天大的秘密。這次特別以他為主角拍了一部電影,其實對我來說有點毀了小丑的神秘感。
-
但有意思的一點是小丑一開始是以亞瑟弗萊克的身份出現,但電影中段卻又讓觀眾懷疑他是不是韋恩家的一份子,一直到尾聲才確定他是潘妮弗萊克的養子,甚至領養證書上當時說他是無名氏。藉由慢慢抹去他的身份認同,讓他到最後決定以「小丑」的名號大鬧高譚市,這樣的角色設定,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向漫畫當中背景成謎的小丑致敬。
-
➡️「不能被信任的敘事者」
這是電影與文學中相當常見的一種手法,目的是要混淆觀眾,讓觀眾對敘事的敘事角色產生一定程度的不信任。近年來許多電影都仰賴這種敘事法,比方說西班牙懸疑片《佈局》或是前幾年的《控制》、《列車上的女孩》。《小丑》利用的是小丑本身的精神病症,把現實與他的想像交疊在一起,時而明顯、時而卻又讓觀眾分不出真假。
-
電影從一開始就藉由電視節目,讓觀眾見識過亞瑟的幻想世界。在他的幻想裡,他備受愛戴,他的偶像甚至對他說出「想要他這樣的兒子」。有些電影會刻意用不同的手法、色調來強調「幻想」與「現實」的差異(比方說進入幻想橋段時,畫面會突然模糊),但在《小丑》裡,幻想與現實並沒有區別。
-
而也正是因為無法分別畫面的真偽,我們其實無法相信畫面上所呈現的一切。如果《小丑》能夠不著痕跡的把現實與亞瑟的幻想融合在一起,那麼暴民們真的崇拜他嗎?他真的如此有魅力嗎?還是其實高譚市對他的著迷,也只是他腦中的幻想而已?
-
其實說穿了,《小丑》雖然有一流的演員、令人驚艷的畫面,但劇情卻因為嚴肅過了頭,反而讓原本應該以瘋狂著稱的小丑,成了過度壓抑之後精神崩潰的中年男子。
-
我個人最喜歡的小丑還是《黑暗騎士》中的版本。完全不受控制、以犯罪為樂、機智過人,那樣的小丑對我來說,比《小丑》中的亞瑟還要有趣多了。就連卡通版那個虐待小丑女、拿道具槍到處嚇人的人渣小丑,都比這次電影版中的小丑來得討喜。
-
我猜我想要說的是:如果你拍《小丑》,卻沒有讓他在大銀幕上充分展現那股讓人毛骨悚然的、病態的喜悅,那又何必拍這部?套句小丑的名言:「為什麼要這麼嚴肅?」
-
📸: IMDb
#小丑 #瓦昆菲尼克斯 #康妮可 #影評 #觀影心得 #奧斯卡 #Joker #JoaquinPhoenix #Oscars
康妮可影評 在 金球獎提名!妮可基嫚生涯最佳演出【毀滅者】Destroyer 電影 ... 的八卦
【毀滅者】電影介紹&上映戲院: http://garageplay.tw/1514上映日期: 2019.03.29入圍第76屆#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樂來越愛你》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