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大家熟知的幾款歐美疫苗,進行第1-3期臨床試驗的時間和地點各自不同,疫苗有效性很難排序比較。
如何正確了解新冠肺炎疫苗的有效性、保護力,與大家分享《康健雜誌》製作的疫苗有效性介紹影片!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790的網紅-Ovi’s 中醫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嗨~大家我是Ovi,目前是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的中醫學生! 在這個頻道主要跟大家分享中醫小知識以及中醫師養成等等影片喔 :) ========================================= 很開心受到 @康健雜誌 / 天下生活出版社的邀請來跟大家分享許中華醫師的新書--【君臣佐...
康健雜誌 介紹 在 Facebook 八卦
現今當紅的「正念」是緩解情緒、紓解壓力的好方法。《正念減壓的訓練》一書指出,透過正念訓練,大腦中與負面情緒有關的杏仁核會變薄,主掌思考的大腦左前額葉會更活躍,讓情緒更穩定。
正念(Mindfulness)指的是活在當下、放下執著,接納自己的一種態度和做法。「正念是刻意的、不帶批判地關注當下所產生的覺知,」正念減壓創始人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說,他將東方禪修去宗教化,融合西方心理學,創立正念減壓療法。冥想、靜坐都是練習正念的方式。
現代人吃飯常配3C產品,不知道吃了什麼,也容易吃太多,而正念飲食指的是專注在「吃」,用五感吃飯,從咀嚼中享受吃的過程及食物帶來的感受,往往不需吃太多就能滿足,也對減重有幫助。
臨床心理師蔡佳璇根據臨床經驗指出,不少人處於易焦慮恐慌的狀態,亞健康民眾能透過正念練習,降低發展成心理疾病的機會。知名影音平台Netflix也推出《冥想正念指南》,「民眾可先藉此認識冥想是什麼,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反覆練習才是重點,」蔡佳璇說。值得注意的是,有妄想、幻聽、幻視、思覺失調的患者,反而不適合自行嘗試,應和醫療團隊討論,由專家協助。
「珍愛自己,就有心理健康效果,」蔡曉雯說,健康的生活本身就能讓身心比較健康。
運動就能有效對抗憂鬱,可以培養運動習慣。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發現,每週運動1小時,罹患憂鬱症機率減少50%,也就是說每週至少花1小時進行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就有助降低憂鬱症風險。
運動能減少壓力荷爾蒙,且幫助大腦分泌腦內啡,讓人覺得快樂,也有助提升血清素受體的濃度和功能。除了有氧運動外,也有研究發現,瑜伽是減輕壓力和焦慮的有效方法。
「運動時應專注當下,融合正念概念,全然投入所做的運動,」蔡曉雯建議,感官接受到的訊息,也會影響心情,所以更推薦戶外運動,不要帶著煩惱、盡量不要交談,對於心理紓壓效果更顯著。
現代人常有失眠困擾,睡眠也和情緒密切相關。蔡曉雯建議,可透過睡前儀式自我照顧、撫慰身心,幫助自己維持固定作息,像是睡前伸展、寫日記,或是用乳液按摩等,作為睡前準備,告訴大腦進入休息模式。
另外,培養適合自己、有助紓壓放鬆的興趣愛好也很重要,臨床心理師林希陶表示,壓力大或情緒低落時,不一定要讓自己陷入情緒中,可以透過自己的興趣、愛好獲得放鬆。
各種表達性、經驗性的活動或興趣,也對於紓解情緒、壓力有幫助。像是寫日記、自由書寫,也能用畫的方式,重點在於抒發過程,建議使用蠟筆,透過混色、線條粗細、筆觸輕重來反映、表達自己。
「無論做什麼,只要專注當下,打開五感體驗,或是跟人互動、連結,都能讓情緒、壓力得到緩解,」蔡曉雯說。
但蔡佳璇提醒,情緒調節並不是逃避,「最重要的還是要解決問題,」情緒調節的目的,是在壓力大、難以承受的狀況時,先為自己充電,當準備好了,再面對問題時,就能想到更有彈性和效率的解決辦法。如果在生活中能擁有習慣且多元的情緒調節方式,對於面對大小壓力都有幫助。
與其試圖控制情緒,不如學習與情緒同在,「當你願意好好面對情緒,你才會發現原來情緒並不可怕,好好陪伴、聆聽它的聲音,它會是你的好朋友,」大安中醫診所諮商心理師林靜宜說,情緒往往會透過身體一連串反應,來讓你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當情緒來臨時,也能透過身體練習,暫時緩解情緒。以下5個練習,帶你從情緒低潮中自我急救緩解:
● 練習1 呼吸練習
只要改變呼吸模式,就能讓壓力反應系統恢復平衡、紓解焦慮。呼吸也是少數能被控制的自律神經節律,而且呼吸練習隨時隨地都可做,是辦公室控制情緒的首選,林靜宜說。
#腹式呼吸有助身心放鬆:可先慢慢、深深地用鼻子吸氣,感受氣往下走,直到腹部鼓起,嘴巴慢慢吐氣,有助啟動副交感神經,放鬆下來。林靜宜提醒,練習時,若思緒很混亂,不要苛責自己,先謝謝自己覺知到情緒,練習把專注力拉回自身,可將雙手放在肚子上,感受腹部起伏。若是情緒、壓力特別緊繃,拉長吐氣時間,能讓副交感神經更活絡。
許多身心療癒的專家都發現,只要讓呼吸落在1分鐘6次、5次或4次的步調,就能讓肌肉放鬆、心情平穩。蔡佳璇指出,當靜止狀態時心率超過90、100(下/分鐘)、較有壓力狀態時,可運用2~3分鐘呼吸訓練幫助自己收拾散亂的心,打造出穩定身心的放鬆空間。
● 練習2 自我覺察情緒
情緒管理之所以困難,是少了自我覺察的能力。自我覺察情緒的關鍵,就是在火苗還小時,就要先行撲滅,利用呼吸和身體感受覺察,拉開和情緒的距離,以第三者角度客觀如實觀察當下自己各種的不舒服。
正念練習技巧STOP,依序是:
S(Stop):按下停止鍵。
T(Take a break):覺察呼吸。
O(Observe body sensation):客觀如實,跳脫出來觀察不舒服的感覺。
P(Proceed):前進,該做什麼就去做,解決眼前的問題。
當情緒風暴來臨,不妨試試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陳德中的正念步驟:先回到呼吸,從感覺肩膀、雙腿和各部位的姿勢和感受開始做起,慢慢就能聽到內心聲音。
● 練習3 肌肉放鬆練習
透過肌肉緊收和舒張,讓身體感受放鬆狀態,從而紓緩情緒,林靜宜說。
以舒服的方式坐或躺著,逐一將身體各部位肌肉用力緊縮8秒,感受肌肉緊繃的感覺,再回歸放鬆狀態14秒,讓身體感受緊繃和舒張的差異,達到放鬆。
● 練習4 自我對話練習
當情緒來臨時,把情緒擬人化,練習跟情緒對話,有助釐清情緒源頭,也能釋放情緒。
林靜宜建議,嘗試用一種對待好朋友的方式進行關心,想像你們坐在一起、擁抱情緒,多問它一些問題,像是「這樣的情緒是這次才有?」、「過去曾經有過類似的情緒嗎?」等等。即使只是陪伴、發現情緒,都對了解情緒有幫助。
● 練習5 角色對話練習
適用於關係類型的情緒困擾。可準備2張椅子,一個代表有情緒的對象,自己坐在另一張椅子,向對方說出想說的話,透過語言轉化情緒,釋放出來。情緒釋放完後,可再坐到對方的位置,嘗試用對方角度回應,過程中需盡量逼真模仿和扮演對方的角色。
其實每個人都有情緒波動,負面情緒也有正面意義,不需過度排斥,重要的是要學會自我調節。
.
本文摘自《#康健5月號/2021 第270期》
情緒就醫指南
作者: 康健雜誌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搭配之前版面上的情緒調節議題,這次介紹了康健雜誌的情緒就醫指南,再把廣度拉大。版面上的朋友,有時會提到一些情緒上的症狀,我希望能有更豐富的資訊,協助各位朋友維持心理健康。
摘文是目前實務上常被提到的方法,我自己除了常常注意呼吸、覺察情緒、放鬆肌肉,最近在自我對話練習上,有好幾次讓我相當欣喜的頓悟,也因此緩解了身體的緊張。相關練習,我已經持續了好多年,依然常有新發現,非常推薦給各位!
祝願您,能常常回到自己的身體,這是珍愛自己的根基!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
康健雜誌 介紹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因為最近這邊很多新朋友,我就再來介紹一下『烏烏醫師』這裡到底在幹嘛。
1. 我是一個中生代的婦產科醫師,目前在禾馨醫療北部的分院服務。
我的業務主要是:產檢、高層次超音波、自然產、剖腹產接生,一般婦科、不孕症諮詢。因為我是產科次專訓練,婦科手術和不孕症治療我會轉給我信任的同事。
2. 33歲以前我只有偶爾練練瑜伽,後來莫名愛上跑步,跑了好幾場馬拉松。現在迷上肌力訓練特別熱愛大重量。
我認為運動就是多元、正向、沒有所謂好不好只有適不適合。愛上運動後飲食自然健康均衡。
3. 親身體認到運動的好處後,我極力推廣孕婦運動、健康飲食,因此在2017 年 7月成立了粉絲專頁。
4. 我拍了一系列關於孕婦運動的影片。大家可以搜尋
YouTube :SBD Taiwan 孕力講座。雖然我很緊張,但後製和主持人超強。
5. 為了破解婦科相關迷思。我寫了一系列關於女性、運動、健康的專欄。大家可以搜尋康健雜誌:專欄醫師怎麼說。過程中發現我對文字和力量一樣,需要慢慢堆疊累積,然後要破解孕期迷思就要從大家都還沒懷孕開始。
6. 為要搭起孕力媽和教練的橋樑,讓大家開心、放心的運動。我開了『孕力研究所』的講座。考了ACE 私人教練的證照。成立了臉書社團#孕力運動會。喜歡運動的女生,簡單回答幾個問題就可以加入了。
7.關於孕期、產後怎麼吃、怎麼動。我的文字收集在『孕動、孕瘦』。這也是我目前唯一業配的產品。
SBD Taiwan
康健雜誌
禾馨醫療
謝謝大家一路以來的支持和協助。
我會繼續努力的。(結尾好老掉牙,但是很真實。)
康健雜誌 介紹 在 -Ovi’s 中醫日常 Youtube 的評價
嗨~大家我是Ovi,目前是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的中醫學生!
在這個頻道主要跟大家分享中醫小知識以及中醫師養成等等影片喔 :)
=========================================
很開心受到 @康健雜誌 / 天下生活出版社的邀請來跟大家分享許中華醫師的新書--【君臣佐使】
如果看完我的介紹也想要一讀為快的話快快留言參加抽獎喔!!
-
*影片重點時機
-0:34【Intro】
-0:48【君臣佐使的意涵】
-3:20【君臣佐使書本簡介】
-3:42【君臣佐使應用在科學中藥】
-5:55【"使"在整合醫學中的角色】
-6:52【君臣佐使應用在中西醫整合醫學】
-9:11【抽書!!】
========================================
find me on Instagram【ohohoviwu】
find me on Facebook【Ovi's中醫日常】
contact me:【ovimedtolife@gmail.com】
封面圖片背景來自【https://zh.pngtree.com/】
康健雜誌 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故事力:TED專業講者親授,職場簡報、人際溝通無往不利」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余懷瑾
內容簡介:
18分鐘說完一個故事,不難。18分鐘說一個讓人印象深刻,
為之感動的故事,很不容易……
但他們,做到了!
兩位擔任TED×Taipei演講者,說過上百場演講,
兩位重量級演講者攜手合作,
教你學會故事力!
專長生命教育,
授頒全國創意教學獎特優等眾多獎項——仙女老師
致力預立醫囑,
多次受邀至各大專院校主講生死醫療議題——朱為民醫師
攜手共著
歷時兩年精心力作
訓練你的表達能力
發掘自己的故事力
讓你簡報、面試無往不利
與人溝通更具個人魅力
◆故事主題力
為什麼說故事要有主題?學會如何打造故事的整體感與使命感,用三個方法找到故事的價值。
◆故事結構力
了解故事的開頭、轉折和結尾,每一個環節對故事的影響,帶你從電影預告說出一個有結構的好故事。
◆故事畫面力
重建現場讓觀眾猶如親眼所見的三種方法、使用時間軸說故事的好處、如何說個有溫度的故事……一步步學習將聽眾帶進故事情境裡。
◆故事吸引力
了解聲音、肢體與走位在故事的運用,關於表情的三個練習,使用道具的技巧……讓你的故事更有吸引力。
◆故事實戰力
從在地故事講一場接地氣的演講、以故事掃除觀眾對於演講的排拒印象,訓練自己成為實力派說書人。
作者簡介:朱為民
1983年生,台中市人。家庭醫學╱安寧緩和╱老年醫學╱職業醫學專科醫師,現任台中榮總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康善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講師。2016 TEDxTaipei 講者。亦是「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粉絲團版主。著有《預約。好好告別》、《人生的最後期末考》。
期許自己成為病人和照顧者生命中可倚靠的支柱,多元關注台灣高齡化及善終議題。在安寧病房服務以及照顧老年人的經驗當中,陪伴過許多病人及家屬走過生命的幽谷,也看過許多悲歡離合。相信每一個生命故事的背後,都會對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有不同的啟發,因此用心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
「喜愛閱讀、音樂、戲劇、寫作以及說故事。商周、自由時報、關鍵評論、康健雜誌等,多家媒體轉載相關著作,並受邀至交通大學、成功大學、師範大學等多間大專院校及知名企業演講生命、死亡與安寧緩和醫療議題。」
作者簡介:余懷瑾
臺北市立萬芳高中國文老師,學生都暱稱她為仙女。專長為故事與表達,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演講技巧。
˙2016TEDxTaipei講者(一堂由老師以身作則的生命教育)
˙2018年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主講嘉賓(3800人/場)
˙2018年中國星教師年度榜樣
˙國家教育研究院「故事軸線與感動力」課程講師
曾經獲得105年「教育大愛菁師獎」、103年全國SUPER教師――評審團特別獎、103 學年度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導師類、102年「台大SUPER教案獎」第七屆壹等獎、102年台北市教學卓越獎、101年「台大SUPER教案獎」第六屆壹等獎、101年全國創意教學獎特優等獎項。
康健雜誌 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劉秀枝 醫師
內容簡介:
這年紀不用再拚快,衝不動了。
但我們可以更從容而智慧地,
找到自己的步調,走出自己的步伐。
罹患老年失智症的二姊剛發病時,曾說:「媽媽真高明,生了個醫師妹妹照顧我。」
退化為重度失智之後,卻再也認不得親妹妹,甚至叫她:「學姊。」
當她聊起過世的母親時,二姊問:「你的媽媽也不在了嗎?」
失智者漸漸忘了過去、忘了自己,令人感傷,但在劉秀枝醫師眼中,這樣的姊姊是真正「活在當下」。
行醫34年,劉秀枝醫師選擇在59歲時離開診療現場。年紀大了,她珍惜人生愈來愈少的時光,要把時間留給自己。10多年來,她從未受限於「老人」的刻板印象,快樂地實踐「退而不休」:
‧上寫作班、學樂器,面對因年齡增長可能隨之而來的失智,多動腦和學新知是預防失智、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
‧參加健行、四處旅遊,儘管曾患乳癌、動過頸椎手術,但她一直保持適度地動,因為年老不等於衰老。
‧離開了診間,但她未放棄專業,因為醫療經驗的傳承、醫病關係的改善,正需要這個年紀的大智慧。
劉秀枝醫師親身示範了只要正面看待老年,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並享受當下,就是自在過好熟齡生活的不二法門!
作者簡介:劉秀枝醫師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作家
◎《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將診療空間留給年輕醫師,而把時間留給了自己。
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專欄文章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一書,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還精采。她認為,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不但自己身體力行,更致力於將這樣的觀念推廣給大眾。
另著有《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別等失智上身》一書。
●劉秀枝醫師的部落格【Joy筆記】:blog.xuite.net/hcliujoy/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