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嬰虐到腦出血,於心何忍!
每次看到這種新聞,心都會揪結在一起,孩子那麼小,沒辦法逃也沒辦法說他痛,虐嬰的保母怎麼打的下手!不,你們這些虐嬰的沒資格稱為保母,因為在孩子心中,真正的保母是天使,是保護他們安全的媽媽!
我要盡棉薄之力,給政府十點建議:
1、涉虐嬰安全事件業者,不是停業處罰就好,復業之後,一定要對督導單位,提出他們之後的人員任用計劃及老師評核辦法,督導單位要成立督督小組審查。
2、要加強保育人員對嬰幼兒情緒行為的教育,將教育訓練的內容,更具體化及更接近實務面。
3、曾經有虐嬰情事者,不得再從事保育的工作,因為他的個人特質,就是不適合照顧嬰幼兒。
4、曾有違規的托嬰中心,督導單位進行不定期的抽查,這樣才不會評鑑時沒問題,但實際上一些問題。
5、邀請專家一起從實務面去評鑑托育的軟硬體,環境固然重要,但人員素質更重要。因為父母在參觀時,往往無法看到軟體面向。
6、鼓勵從業人員或老師再進修,並給予補助,因為教養的方法一直在更新,在第一線的保母也需要有更多的方法,來引導不同氣質的寶寶。
7、提高幼托人員的薪資,並調查是否有保母老師薪資過低過勞的狀況。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你給香蕉只能請到猴子,專業的保母及老師都在被壓榨下而不幹了,對孩子絕對不是好事。
8、對於每一次的兒虐事件,都是單獨成立調查小組,因為看似兒虐,但背後的原因可能都不同,而受虐的孩子可能都不只一人。
9、業主要成立托嬰中心時,不能只審核他的消防、環境、證照而已,我認為主管單位會同專家,面試業主也是有必要。這社會不缺金主,而是缺有愛心及有耐心的人,來從事教育及托育事業。
10、最後一點是我最不想提的,立法者要研究加重虐嬰的處罰,因為這類案件層出不窮,如何叫家長安心?但要靠法律是最消極的做法,我們要從資源的改善、從人員素質的提升、從實質評鑑把關、從教育面去推動,才能根本解決虐嬰問題。
孩子是我們這塊土地上最珍貴做禮物,政府一定要更重視保護下一代。在進步的社會中,虐嬰絕對是零容忍,一件都不可以有的事!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僅剩"2"位名額)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
幼兒行為特質 在 德州媽媽沒有崩潰 Facebook 八卦
#影片為好脾氣的賊粒就連想睡覺都還是笑咪咪
我應該從來沒有說過,我小孩很快樂是我教出來的。
因為我常說 #很多父母生到文靜的小孩就以為自己很會教,
同理,我生到快樂的小孩,也不能說這就是我的功勞。
#邏輯自證和不雙標是很困難的事,
你把一個人的所有言論都一一攤出來剖析,
要找到邏輯矛盾的地方非常容易,
也正因為邏輯自證很困難,所以被自己打臉也沒什麼,
只能盡量自覺和自察。
/
父母的管教方式會有加乘的作用,
但我認為小孩還小時,很多行為是天生特質主導著,
(我指的是嬰幼兒時期,因為當小孩懂事後,父母真的能決定他的喜怒哀樂)
譬如說一樣給我們養,賊粒從小起床就是先笑、米米就是先哭,
我非常盡力的想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
同時我也知道,有一個總是笑咪咪、脾氣好的孩子是我的幸運。
#雖然脾氣好的那個破壞力技能點滿。
如果真要說哪裡是教出來的話,
他們不小心犯錯時不會被修理,大概對他們敢不斷探索有鼓勵作用吧。
#影片中的我當時還是元氣滿滿的人母呢還天真的想說小孩真好帶再生一個吧
幼兒行為特質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擁有成熟自我感的人,具備些什麼特質呢?
1.擁有自尊的調整能力
你不會因為別人一句話或一個行為而失去自信。也就是當你做的事情原本期待對方很開心,但對方卻沒有時,你不會因此傷心或暴跳如雷。
2.能享受生活樂趣
不需要透過他人來豐富自己的生活,你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來取悅自己。
3.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你不會因為他人的離開就感覺生命索然無味,也不會因為沒人陪伴就感覺人生黑白,你就是充滿光芒與色彩的存在。
取自《走出關係焦慮》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直播,再用另外一本書,補充了自我感的重要性,以及自我教育的方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788974034592797/
自我感穩定,便會對自己有自信。即使在關係中受挫,也能轉變成讓自己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開始進入冤冤相報、彼此折磨的老劇碼。
祝願您,願意尊重自己,看見自己的價值!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64733354154564/
... ... ... ... ... ... ... ... ... ... ... ... ... ... ...
【文/ 吳姵瑩】
自我感是否穩定,將影響你在愛中的表現
若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這些心理需求有被好好滿足,照顧者對待你的方式,會被你的自我吸收消化,進而內化成你的心理功能,從而使自己有能力具備成熟的獨立性。可是,相反地,如果你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感到匱乏或感覺這個世界對你並不友善也不安全,那麼,你就會在成年後的關係中,不斷尋求以下三種狀態,來試圖穩定自我感:
1.需要不斷被讚賞,感到被肯定
不論在生活或情感中,你都會不斷尋求肯定,也容易為了肯定,而委屈或掏空自己。這也說明麗莎為什麼做得不開心,還是繼續討好。
2.需要與人融合,感受到安全與支持
在幼兒發展階段,若照顧者能提供穩定安全的養育環境,則孩子多能發展出客體恆存的認知,也就是就算照顧者不在身邊,孩子也能有安心感;知道照顧者就算不在身邊,也是在某個可預測的地方,不會過度恐慌害怕。容易情感焦慮的人,往往缺乏客體恆存的認知,導致他們在看不到人時會容易不安,而他們與人融合的方式,有時需要全面掌控或完全透明的關係狀態,才能讓他們稍微安心或感覺被愛,卻讓伴侶感覺窒息。
3.渴望從安穩的關係,獲得修復與替代性的安全感
在我許多情感諮商的經驗裡,個案往往都是要不到愛的一方,因此一直跑來問我怎麼改變另一半、讓另一半成長。因為他們身上的匱乏感太過強烈,一直渴望別人愛他,而將雙眼執著地放在另一半身上,等著另一半變好之後能更穩定地愛他。
…………
談到這兒,你可能會好奇,究竟擁有成熟自我感的人,具備些什麼特質呢?我一樣條列出以下三種情形,讓你體會之間的差異性:
1.擁有自尊的調整能力
你不會因為別人一句話或一個行為而失去自信。也就是當你做的事情原本期待對方很開心,但對方卻沒有時,你不會因此傷心或暴跳如雷。
2.能享受生活樂趣
不需要透過他人來豐富自己的生活,你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來取悅自己。
3.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你不會因為他人的離開就感覺生命索然無味,也不會因為沒人陪伴就感覺人生黑白,你就是充滿光芒與色彩的存在。
相信現在,你已經理解自我感穩定與否的差別。自我感不穩定的狀態,會讓你將全副心思都關注在對方的行為反應上,因此你要練習將眼光回到自己身上,給出自己讚賞和肯定,向內探索自己,與自己共處,並且練習給予自己安全和支持的力量,如此你就能逐漸成為擁有成熟自己的個體。
當然,對於討好對方的行為,你一樣要去看顧自己背後的焦慮,理解內心深層的恐懼,並練習睜開內心之眼,好好看見對方的愛,也好好看見你的價值,不要總被不安的情緒綁架。
…………
情緒引導音頻02
https://www.suncolor.com.tw/Event/202009-107010101212/02.html
{「沐浴在愛中」練習}靜下來,就能感受到愛無所不在
深呼吸,吐氣。再呼吸,吐氣。每一次的呼吸,都讓自己更放鬆、更輕鬆。每一次的呼吸,都讓自己更自在、更安在。
現在,感覺自己走在一片寬廣的草原上,你踏著草地感受著青草的觸感,感覺著微風,也感受著陽光溫暖地灑在臉頰上。
你望向草原,遠遠地,你看見一個個熟悉的身影向你走來。你定睛一看,一個個都是你接觸過的人,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過往的同事、你學校的老師、你的鄰居、你的老闆、你的親戚。不管遠的、近的,請你細細地感受與這些人的接觸,靜靜地觀看著他們。這時,你看到他們一個個對你微笑著,一雙雙眼睛裡是純淨與愛的表達。過往你都沒有注意到他們,現在,請你感受著他們,環繞著你,帶著愛的眼神看著你。這些眼光沒有評價,只有愛,因為你的存在就是美好。
再一次,你感受著這片草原的支持。彷彿大地之母,透過草地與微風包圍著你。你感受著愛的眼光,感覺自己沐浴在愛中,感受那股愛的能量從腳底板緩緩地像一股暖流,流經你的腳踝、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口、肩膀、脖子、臉頰,一直到頭頂。你感受著溫暖,在你身上流動著,你感覺從你的胸口也慢慢有一股熱能慢慢暈開來。
好,當你準備好了,你可以慢慢地在這股平靜中甦醒過來。
…………
心靈提醒
這個練習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為你累積心靈存款,強化自我穩定度。當我們處在焦慮中,很容易偏執地定焦在某一個人身上,詢問為什麼他們不愛自己,而忘了自己本身其實有很多愛,也被愛環繞著,但我們卻一直都在找愛。親愛的,其實愛一直都在。只要我們安靜與穩定下來,好好感受四周,你就能感受到:愛,無所不在。
.
以上文字取自
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特別收錄10個情緒引導音頻QR Code)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0482
三采文化Suncolor
https://www.facebook.com/suncolorbooks/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幼兒行為特質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僅剩"2"位名額)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裡面,有一個很經典的研究,你一定聽過叫做「棉花糖實驗」。
它的研究呢,就是找一群孩子,在他們面前放了棉花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夠等我回來的時候,你都忍著不吃;你呢,除了眼前的棉花糖之外,我還另外再多給你。」
然而這個實驗呢,的結論告訴我們哦,就是那些能夠延遲滿足,就是忍住自己的衝動,不去吃眼前的棉花糖,而再過一會能夠得到更多棉花糖的那些孩子,在日後的成就會更好。
所以呢,這個研究對一般人的認知來說,就會覺得噢!原來「延宕滿足」的能力,是一個成功的關鍵!
然而這個研究真的說到這裡嗎?或者是原本的解釋,會不會有問題呢?
多數時候我們看待很多事情,會從它表面上或者最直覺的結論,當成是我們自己的認知。
可是啊!在今天,我要把這個研究稍微再延伸一下,讓你去思考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
我們回顧一下這個實驗哦,那些能夠延宕滿足的孩子,你有沒有去問,為什麼他們能夠延宕滿足呢?還是你只能很蒼白的說,啊他們的個性就是比較成功特質啊!
其實如果我們看那些忍不住衝動的孩子,直接把棉花糖塞進嘴巴,我們說他們自我控制力太低?但是他們為什麼會自我控制力那麼低呢?
有沒有可能這些孩子,他們的關鍵不在於「自我控制」的問題?而是他們不相信研究人員在離開之後,過了一會回來會拿第二個棉花糖呢?
這樣的假設其實不會不合理哦!因為我們回頭想想這些孩子,可能在他成長的過程、成長的環境,或者是他的原生家庭裡面。
他的父母親,或者是他的養育者,對於承諾他的事情,是沒有做到的、有不良記錄的。
所以他自然就會覺得你要我等一下,也不保證你待會回來,會給我其他的棉花糖;而且呢,搞不好等了太久之後,連眼前的這塊棉花糖都吃不到啊!
所以我們延伸來看喔,這些所謂的「自我控制力」比較低的孩子,如果還原到他們的原生家庭。他們的原生家庭,就是讓他活在一種不確定性、沒有確定感的狀態裡的時候。
那你想想看,姑且不論他們的特質,只光一個有穩定回饋的環境,跟另外一個沒有穩定回饋的環境。
你說這兩個環境長大的孩子,哪一個環境有更好的條件跟背景、有更好的養分,讓一個孩子在未來能夠更成功呢?
所以你看喔,如果你要很直覺得,那些沒有延宕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是沒有成功特質;這時候當我跟你還原了這些可能性的背景之後,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批評,對他們其實蠻不公平的?
而且在那些有確定感的家庭環境長大的孩子,這意味著他的家庭,本來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家庭;所以他們在日後長大之後的成就會比較高,這也是一個很自然的嘛!
就像是有些研究告訴我們,有喝紅酒習慣的人,他的平均壽命比較高;於是你就認為噢!如果我要長壽我就喝紅酒,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子的!
是那些有錢、有能力、有條件固定喝紅酒習慣的人,他本來就能夠因為他的財富、因為他的社會地位,得到比較好的醫療照顧;所以他們自然平均壽命就比較高,而不是因為喝紅酒的關係啊!
其實針對我剛剛說的這些論述,已經被羅徹斯特大學,所做的一項實驗所證實哦!這一次呢,研究人員在進行棉花糖實驗之前,先改變了幼兒對於研究人員的信任度,他們是這樣做的哦!
他們請一群3~5歲的幼兒來到美術教室,並且給他們一包自己創作杯子的材料組;孩子們呢,可以利用這些材料來裝飾一張白紙。
然後呢,把紙張折成一個特別的杯子,他們還拿到一盒很難打開的舊蠟筆,而且告訴他們說:「只要再等一下,研究人員就會拿更好的新蠟筆給他們。」
過了幾分鐘之後研究人員回來,對其中一組的幼兒道歉,跟他們說:「我搞錯了,並沒有其他蠟筆。」
而這一組經歷的就是一種「不可靠的環境」,因為你大人前面告訴我會有新蠟筆,而後來沒有給我。
而另外一組幼兒呢,則是拿到了全新的蠟筆。這一組經歷的就是「可靠的環境」。在這個實驗操弄底下,他們接下來每個人都接受了棉花糖測驗。
原先的預測就是喔,那些沒有依約拿到新蠟筆的孩子,可想而知,對於實驗人員的信任跟期望都比較低,因此呢,他們不會浪費時間等第二顆棉花糖。
然而實驗的結果,跟這個預期完全吻合。那些在前面有不可靠的經驗的孩子,平均他們等了三分又兩秒,就把棉花糖吃了!
但是呢,那些有可靠經驗的孩子,平均他們可以撐撐撐…撐到12分兩秒,才吃眼前的棉花糖。
所以換句話說喔,當他們察覺到那個未來的承諾,其實是不可靠的;他們就越不可能會有延宕滿足的能力啊!
所以今天的分享,從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到後面的論證,這會讓你想到什麼呢?
如果你是一個老闆、你是一個主管,你常常覺得怎麼底下的人素質不是很夠,這時候喔,我希望能夠透過今天的分享,讓你感受一下!
究竟是他們的素養不好,還是你沒有給予他們安心、可以信任,你的承諾是不是都能夠做到呢?
如果你對於員工跟部屬的承諾,永遠在他們的心中認為是空頭支票,叫做那所謂的「總有一天」,而那一天不知道會不會來?
那你說他們要能夠多有遠見、多能夠延宕滿足?你可以想想哦!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無論是YouTube,還是Podcast,我們都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實體課程,是在4月18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這一門課呢,由嘉玲老師擔綱,嘉玲老師會通過【寫作小學堂】這一門課,讓你重新建立起自己跟文字之間的關係。
我知道很多人喔,在他人生的過程裡,常常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我要寫點什麼,無論是於公、無論是於私,我相信文字都是你最好的朋友;而這一門課,正是你跟這一位朋友,好好建立關係的最棒入口!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4月18號的課程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我能夠在4月18號的教室裡見到你。
那麼今天的內容就跟你分享到這裡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i4sdhQ9eJs/hqdefault.jpg)
幼兒行為特質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 8.21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七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要跟你談「合作」這件事,你覺得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性,它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它是與生俱來,我們人類的天性;還是要透過很多、很多後天的學習,跟社會化的過程,我們才會知道,怎麼樣跟別人合作良好、互動平順?
事實上呢,在心理學跟演化裡面,關於「合作性」這件事喔,也有很多很多的討論。在多數的演化研究裡告訴我們,我們跟他人的「合作性」,事實上是一個「先天」的取向。
因為呢,在人類裡面喔,沒有這樣的先天的傾向,那基本上我們的基因、我們的族群,是很難以延續的。
人類不像是很多動物,有非常強壯的肌肉,有非常鋒利的牙齒跟爪子;所以呢,我們自然而然是必須要透過「團體合作」的狀態底下,我們的種族才能夠延續下去。
可是我知道你可能聽到這裡,你覺得說服力是不夠的。所以呢,我就來跟你分享一下,在德國萊比錫市的「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研究所」。
裡面有兩位學者,叫做海利葉.歐佛跟馬林坦.卡本特,他們做的一個研究。他們集合了60個,大概是一歲半左右的幼兒。
他們給這些幼兒,看8張一組的日常生活的彩色照片。比如說,鮮紅色的塑膠玩具茶壺、一隻鞋子、一本書…等等的。
每一張圖片的右上角,都有一個比較小的物品,而這比較小的物品,它不會佔據整張照片的重點,它只是在角落小小的呈現。
這個實驗的設計,就是要用圖片的這一小角落,來看看有沒有辦法,去誘發這些一歲半左右的小朋友,那種在潛意識、無意識的合作性。
所以呢,有一組小朋友,他們看的圖片右上角都有兩個玩偶。而這兩個玩偶,面對面靠的很近,這表示著這兩個玩偶之間有友情。
而另外幾組的兒童,看到的圖片右上角會有各種不同的圖案。而這些圖案裡面,也有些是兩個玩偶;然而他們看到的兩個玩偶,卻是各自偏向別的地方,他們的視線沒有交集,身體也沒有靠近。
這些學者他們就預測,當小朋友看到兩個友善的玩偶,靠近面對面的,他們就會比看到其他圖片的孩子,更容易的跟人合作。
因為這些玩偶小圖,是誘發了我們跟他人合作,那種所謂的內建的,屬於我們「先天特性」的這些動機。
所以呢,在研究者給這些兒童,看了8張彩色的圖片之後,有一個女性的實驗人員,就進來陪一個孩子玩耍。這個人呢,帶了一些木棍,而還假裝失手掉了幾根。
然後呢,她等10秒鐘,看看孩子會不會自動自發的,幫她把木棍撿起來,而不需要她開口請求幫忙。
這個結果顯而易見喔,那些被「友善玩偶」觸發的孩子,有60%會自動的站起來,幫忙施測人員把棍子撿起來;而其它沒有被這樣子暗示的孩子,只有20%的機率,會做同樣的事情。
這個實驗反映了幾個要點喔,第一個就是,就算是一歲半的小朋友,也會自動自發的幫忙,不需要他人的求助或者是命令。
這蠻符合從達爾文一路以來的主張,我們確實天生就是懂得「合作」的一種物種。但是比較有趣的是第二個發現。
第二個發現,就是這些孩子並不是誰都會幫忙,這些孩子只有在他們心裡,產生了對眼前的這個人,有「信任感」的時候,才會做這樣的協助。
而第三個研究,發現就是這些關於友情的暗示,跟合作的目標,其實都是在無意識之中運作的。
因為呢,這些暗示只出現在圖片的一個小角落,並不是在圖片最大、最重要的位置上。而這樣子就足以觸發出,這些一歲半的小朋友,他們跟他人合作的具體行為。
所以呢,這三個研究的重點,當你瞭解到這邊;我猜有一些人心裡可能就想,糟了!「合作性」是先天的特質,但是為什麼我跟別人合作,怎麼樣合作,怎麼樣不順呢?
可能當我們眼睛,去看別人的問題的時候都是蠻快的。但是呢,這三個研究的重點,其中第二項告訴我們,我們並不是跟每個人都會合作,前提是這一個人讓我們產生「信任感」。
所以呢,你不妨再深思一下,所謂「合作」與否的關鍵,到底是什麼?是你先天不足,而後天失調嗎?還是你有沒有去創造出彼此的「信任感」?
如果你聽到這邊,你還一直停留在「對呀!就是那傢伙讓我不信任」,那可能有一點可惜。
因為我蠻期待你反過來想,那在我身上,有沒有可能創造出一些,讓別人無法信任的訊號呢?
特別是那些我們不自覺的行為表現,或者是我們習以為常、不覺得有怎樣,但是一張口,就讓人有負面感受的那些語言表達。
那更不要說,跟我們長期相處之後,發現了我們一些處事的態度、做事的方法跟習慣,是不是會造成別人認為我們無法信任?
要看清楚自己,本來就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然而這個功課,我也承認它不容易。所以我希望今天的分享,當做是一個開頭。
我們不妨在跟他人合作、互動的時候,有遇到任何的問題、困難,或者是挫折;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我們的眼光,先投向自己身上,看看自己身上,到底有沒有一些讓別人無法合作的訊號?
那當然了,如果你在觀察自己的過程當中,你赫然發現,有太多自己不自覺的部分;甚至於看不出個所以然,那麼我很鼓勵你,學習永遠是一個最好的投資。
熟悉我們課程的朋友都知道,我們所開的課程,都可以幫助你朝向這個目標前進;特別是「CIA通達力」這一門課。
它會幫助你真正的認識自己,包含自己外顯行為的習慣,還有我們內在思維的慣性傾向。透過這樣的認識,找到適合你自己的調整模式,或許「合作」就沒有那麼困難。
然而不管你會不會進我的教室,我都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或許我們可以開始把關注的焦點,從別人的問題,轉向自己。並不是你我有什麼問題,而是我們還真得花點心思,瞭解自己到底是怎麼呈現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做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尤其是像今天所談到的「CIA通達力」課程,我們最近的一期,是在8月21號開課。
這一門課呢,是用「小班互動」跟「個別教練」交織前進,所以一班只有12個名額。在你聽到這一段內容的同時,我們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估計很快就會額滿。
所以如果你想要透過這樣的途徑,好好的認識自己,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整,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詳細的課程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我很期待能夠在8月21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VOr_ysCD5I/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Ew6PWC75CO48917Uo8VUT6X3zRA)
幼兒行為特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王意中 心理師
內容簡介:
自說自話、固執、缺乏眼神交流;
被排擠,被誤解……
亞斯兒並非不需要朋友,
只是需要有人聽懂他們的語言。
他能表達,卻因說話太直、缺少同理而被排擠;
他很聰明,對興趣專注鑽研,卻窄化了與同學的互動;
他超執著,計畫中的事未達成,就大哭大鬧……
所有亞斯兒教養的困難,都在上學第一天開始,愈演愈烈。
寫實案例╳教養祕訣,給亞斯兒父母、老師們的教戰守則
獨來獨往的亞斯,容易被捉弄的亞斯,對身體距離敏感的亞斯,歇斯底里的亞斯,不看人的亞斯,容易誤解外在訊息的亞斯……所有令亞斯兒父母擔憂的困境,用最溫柔、對症的教養方式解決。
「亞斯伯格症」在臨床診斷上被除名,但孩子原有的亞斯特質依然存在。這些學齡前易被忽視的特質,到了學校便會隨團體生活一一浮現,甚至引來排擠、霸凌現象。
在家長、教育界廣受信賴與好評的王意中心理師,從24則親師都能感同身受的小故事說起,接著針對亞斯兒的兩大核心問題:待加強的社會與溝通能力、固著的想法與行為模式,親授「溫柔教養」的祕訣,讓總是獨來獨往的亞斯兒也能快樂上學、順利交友,在被理解中成長。
本書關注對象包括:
‧DSM-IV中,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的孩子。
‧DSM-5中,歸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在光譜較輕微一端的孩子。
‧未符合ASD的診斷,但伴隨人際溝通與社會互動困難、固著的想法與行為、興趣狹隘等特質的孩子。
作者簡介: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合作經歷,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校園系統(輔導諮商及特教服務)、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幸夫愛兒園、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財團法人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提供心理專業服務。
於網路上,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部落格的參觀人次已突破三百萬!著作包括《戒掉孩子的拖延症》、《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你被孩子3C勒索嗎?》、《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心理師親授的210個誠實力指南》、《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b8Mg515kDg/hqdefault.jpg)
幼兒行為特質 在 孩子經常情緒暴走,是個性敏感、衝動還是可能過動?親師可以 ... 的八卦
06:44 孩子產生焦慮 行為 10:49 關於高敏感 特質 12:12 與學校一起幫助 ... 今天我跟幾位兒童 行為 和心理專家,透過翰翰的故事來跟各位討論:造成孩子 行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