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環島走部落本來要上,
合歡山北峰,來開啟我們的第一走。
但小小孩不放我們走,
只好,用開車走部落,熱身走一下。
這次跟著,攝影師網友的腳步,
來到了天湖部落!
這裏開車就能到了!
整齊的建設,
所以當然也不是最初的老部落!
但這裏的泰雅族人,仍不忘自己文化,
將屬於自己的圖騰!刻畫在建物上。
你會看到部落入口有傳統部落穀倉
更是泰雅族人對文化的思念。
這裏因為山的地形,
雲與霧其中繚繞,想像著,
古時獵人穿梭在山林間,
更有一種,電影般的即視感!
應該是說電影只是那一刻的模仿。
喜歡雲霧的攝影師,呆在這拍一天,
應該拍不完。
因為疫情,尊重部落,
我們並未進入社區。
所以沒挖到,
這部落與這土地之間故事。
很可惜,不過也好。
等著你們,疫情過後,
坐在雲霧間,聆聽族人口裏的傳述。
我們
需要您 youtube 搜尋:環島走部落
訂閱我們唷 需要你們唷!
--_---------------_-------_----
🔥🔥麻煩追蹤我們🔥🔥
😎我們想被追😎
#環島走部落 #環島旅行 #台灣 #taiwan #攝影 #原住民 #taiwanindigenous #photography #culture #travel #台灣旅遊 #photo #壯遊 #部落客 #景點 #travel #taiwantravel #尖石鄉 #布農族 #環島 #天湖部落 #泰雅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Madu Bunu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族人齊聚一堂,儀式比照傳統,將收成的小米放進穀倉,獻上山豬,對天、地感恩,並祈求來年農事豐收. The people gathered together. The ceremony was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 The millet was harvested in ...
布農族 穀倉 在 何博文粉絲團 Facebook 八卦
[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建築踏查特展]
時間:2012年8.25(六)~ 9.07(五) (9:00am~5:00pm;周日休館)
地點: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 校大門入口左側)
千々岩助太郎(Chijiiwa Suketaro, 1897-1991)被公認為台灣日治時代原住民住屋之研究泰斗,
他自1925年來台擔任州立台北工業學校(現臺北科技大學)教師,並於1940年擔任校長;
其間花十數年考察紀錄台灣原住民族聚落建築,留下百餘部落的珍貴住屋踏查寫真及測繪資料,
堪稱南島民族傳統住家形式最詳實豐富的紀錄,亦提供台灣原住民之民族學、人類學、建築學等
重要參考史料。
在本次由臺北科大設計學院主辦的台灣高砂建築踏查特展中,將呈現千千岩助太郎的一手測繪手稿、
特色族社的珍貴寫真照片、以及依據測繪資訊重建的原住民穀倉等精彩內容。
竭誠歡迎對傳統原住民族文化及建築有興趣的您蒞臨參觀!
此外,參觀此特展的貴賓將有機會以首購甫出版的
新書發表
[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上)(下)]
本書詳實將千千岩助太郎於1935~1944年間對台灣高砂族百餘部落住家調查的完整第一手測繪手稿,依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
排灣族、阿美族、雅美族的排序做全方面的呈現。本書之原始測繪手稿及照片數量豐富(上下集合計792頁),內容保存狀況極佳;在測繪手稿上有極多千千岩助太郎親手之註記、尺寸標示,
與細部手繪;整體圖文內容遠比1960年丸善株式會社所出版之「台灣高砂族の住家」附圖內容資訊更為豐富,且圖幅量達數倍之多。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 敬邀
布農族 穀倉 在 京築居いくえ先生の日本語教室 Facebook 八卦
日本是「土間」和「床」
是兩者的結合
#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 #頁111
誰說萬丈高樓就一定是「平地」起?—— 有的房子一走進去就是二樓或地下室呢!
臺灣原住民族建築大致可分為:高架式(干欄式)、平地式、凹陷式、凹陷式(半穴居)這四種,每一種都是在與自然共生下的生活型態發展出來的,有著不同的考量與功能!今晚就讓 #建築小教室 來詳細介紹一下吧~
1. 高架式(干欄式)
高架式地基是以竹竿或木桿將地基向上撐高的建築模式,在臺灣原住民族當中,家屋以高架式為特點的就是噶瑪蘭族,由於高架式具備防水、防洪、防潮的功能,成為適合生活於溪水或湖邊的地基型態。話說水源雖然重要,但水邊易受氾濫蚊蚋之苦,也只有少數原住民族是直接住在水邊的~
即便不住在水邊,高架式地基仍被應用在部落的會所與穀倉,特別是穀倉,為了避免老鼠侵入以及潮濕,除了架高以外,還會在撐起地基的柱子上設置圓形的防鼠片,讓鼠鼠更難爬上去!
2. 平地式
平地式地基即是與地面齊平,選好建地後將泥土鋪平,建物的牆面從地面向上建築,臺灣多數的原住民族都採用這種地基。為了防水,部分的部落發展出將門口或牆邊的泥土堆高或是堆石頭的建築方式;在舒適度方面,也有其他部落發展出將石板或木板鋪在泥土上的建築型態。
3. 凹陷式
凹陷式地基是讓建築稍微向下發展的模式,選好建地後將地基挖到最深不及60公分高,再築起牆面。此種建築方式部分是為了在入夜入睡後不受建築縫隙的寒風吹拂,讓身體溫暖,另一部分是增加屋內的空間,為臺北與臺中地區泰雅族以及賽德克族所有的建築型態。
4. 凹陷式(半穴居)
凹陷式地基當中,有部分將地基挖得更深,最深將近 150 公分高,根據格局還可分為布農族的「堅穴居」、太魯閣族的「豎穴居」與達悟族的「半穴居」。此種格局是為了因應颱風與防敵而發展出來的建築型態,又以較重的石板、石材為建材居多空間難以向上發展,向下發展的建築較不易受強風影響,且即便地面上的建築倒塌,族人仍有空間可以躲在地下,待天災或敵人離去再返回地面,可以說是地下堡壘。
--
資料整理&製圖/台灣樣 TaiwanCode.共感建築生活
布農族 穀倉 在 Madu Bunun Youtube 的評價
族人齊聚一堂,儀式比照傳統,將收成的小米放進穀倉,獻上山豬,對天、地感恩,並祈求來年農事豐收.
The people gathered together. The ceremony was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 The millet was harvested in a barn."Mountain pig" were presented, thanks to heaven and earth, and a good harvest of agriculture in the coming year.
請支持並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Scny3wGVT9P6cmVVasQ7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