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精靈在歌唱,一位種植小米的老師分享他的故事>
#種植小米的老師#
我知道一位特別的泰雅族老師。這位老師在台北打拼多年,早已習慣了都市生活,某一天,他突然決定親自下地種植小米,他想見證小米酒製作的全過程,以此瞭解自己的族群和文化。老師在課堂中跟我們講了其中一年種植時發生的故事。
老師回到自己的家鄉,宜蘭寒溪部落。雙腳踩在鬆軟的土地上,勞作中的老師大汗淋灕,認真做了功課的他知道,種植小米有好多個步驟,間拔完畢,接下來就是播種了。
老師抹去眉尖的汗,
對熟成充滿了期待。
這時,部落一位老阿公經過,在他的農田前方背著手站了好一會兒,忽然阿公指著旁邊的大樹根對他說:「那裡的青草發芽的時候,就別繼續播了。」
老師說好。
幾天之後,大樹根部的草開始抽芽,按阿公的提示,不應該再繼續撒更多的種子。
但看著自己辛苦挖好的坑和手上剩餘的種粒,老師決定再播一些。索性那邊也播上吧!不一會兒,老師把所有的種子都撒了下去。
結果那一年...
老師問我:「你覺得有長出來嗎?」我這個說到小米第一反應是「小米手機」的人,自然是不知道答案的。我瞎猜,沒有。
「台灣山地地形複雜,加上颱風多、氣候變量大。這一年的小米雖然長出來了,卻沒有收成。」老師說道。
缺乏經驗,失敗似乎是必然,老師很沮喪,難道自己對族人從前賴以為生的農耕生產嘗試就這麼結束了嗎?
這時,老阿公又經過了老師的農田,搖搖頭說:「你太貪心啦。」即使天氣惡劣,部落里的其他土地卻一如往常豐收,而老師沒有聽老阿公的勸告,在青草發芽的時候就停止播種,導致不能收成。
老師才明白,此次失敗,除了氣候,更跟自己對農耕的態度有關。
我們貪心,天是會感應到的。一旦索取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會得到相應的懲罰,老師說道。
這個看起來尋常的故事,
卻讓我哭得稀裡嘩啦的。
#大地和天空#
很多年前,有地產開發商想收購印第安人的土地,酋長不理解:為什麼會只要我們的土地呢,難道上面的花花草草、跑來跑去的小動物、參天的大樹還有清新的空氣不是更好嗎?
而且要怎麼只賣土地呢?
大地、土壤、天空、一切⋯
都是密不可分的呀!
我的交換生室友小竹,在17年的冬天,前往新竹縣尖石鄉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深山,拜訪台灣最深僻的原住民部落,那裡有在隱世中生長了千年的原始巨木群。
優繞長老對她們說:「台灣商人的嗅覺比黑熊還敏銳。」20多年前,有一位商人看中了部落的土地,提著一麻袋的錢上山,要買下這裡。當時的頭目,Lahui的父親,堅決地拒絕了這一樁交易。
「雖然種小米很辛苦,收成有時會不好,但我們還是需要去耕種。因為只有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勞作中,我們種小米的傳統才能延續下去,我們才不會忘記怎麼種。我們需要土地,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Lahui頭目的父親把這段話寫了下來,日後,Lahui不斷地將這段話告訴族人和來部落作客的人。
#神話傳說中的文化養分和信仰力量#
時代的進步,也帶來了「理性」和「科學」對想象的凌駕和蹂躪。我喜歡跟不同的原住民同學聊天,瞭解他們所在族群的信仰背景,我喜歡聽他們說起「族人」和「祖訓」。
愛好和平的達悟族是唯一一個沒有獵首的民族,擁有著優雅弧線、黑白紅相間圖騰裝飾的拼板船是他們最鮮明的標誌。
布農族以小米的成長週期為指標的年月觀,依照植物枯榮和月亮盈缺決定季節的更替。我想,布農族人一定是細膩敏感、富有想象力的。
鄒族人穿皮衣皮帽,但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則著以植物纖維製作的素色衣物。土地賜予自己的,他們欣然接受,靈活使用,如魯凱族建材使用木材,而達悟族半穴居。
這並不是「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總有一些以人類為中心的意味,就像「環境保護」一樣,明明人類就是環境的一部分,卻顯得好像我們正在做什麼偉大的事情。
哪怕只隔幾座山,或不同的海拔,各族卻有自己的長幼尊卑秩序,魯凱族重視長男,而葛瑪蘭族卻遵循長女繼承制。
鄒族有明確的階級,頭目、徵帥和勇士,鄒族的葬禮分為善死和惡死,為族群做犧牲貢獻的族人會得到大家的祝福。
魯凱族認為百合花神聖,在兩個太陽的傳說中,為氏族犧牲的英雄贏得了族人的崇拜。這個傳說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看的《后羿射日》,故事的背後是對為部落捨身取義的英雄精神的歌頌。
排灣族的山地舞步和百步蛇傳說同樣引人入勝,其中衍生出來的「太陽卵生」、「石生」、「犬生」、「竹生」的故事更是精彩絕倫,神話故事,同樣也是創新文化時想象力的源泉。
讀原住民族的神話,也是瞭解族人的性情和歷史的過程,神話故事具有型塑族人思想基礎的作用,故事中除了蘊含族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也包含永續生態的概念。
#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
人類曾經擁有那樣漫長的一段歷史:我們與大地共振、從自然中吸取養分,與大地生息與共血脈相連。
那個時候的我們,以雲捲雲舒作為夜雨來臨的徵兆,傾聽樹林里的風聲,感受大地深處的脈動,肥沃的土壤除了長出滋養萬物的養分以外,還啓迪了我們的祖先尊重自然,萬物有序的思維方式,更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敬仰和確信。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板塑膠磁帶,是兒歌精選,我們最愛唱這一首,「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里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我好想和紮根在那段過往裡的原住民老人們說說話,我想親口問問他們,「大地和天空,還悄悄告訴了你們什麼?」
廖小花
2020.03.08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布農族:與月亮的盟約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阿浪•滿拉旺(布農族作者) 本書特色: 布農族知多少? ‧美妙的八部合音pasibutbut ‧生活在1500公尺以上高山(所以小腿最粗壯) ‧「木刻畫曆」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的文字表徵 ‧典型...
「布農族百步蛇傳說」的推薦目錄:
- 關於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 關於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童話夢想家 Facebook
- 關於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 關於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百步蛇傳說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布農神話The myth of bunun(中英字幕國語)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百步蛇傳說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20140723-25原住民族傳說動畫--百步蛇繪本--華語- YouTube 的評價
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童話夢想家 Facebook 八卦
【節目預告】
雲朵之上:童話夢想家
聽的地方:FM96.7環宇廣播電台
線上收聽: www.uni967.com
播出時間:12月2日(週日)8:00~10:00
播出內容:來自後山的小手印
傳說、圖騰、祖靈信仰,
交織成一篇篇古老的神秘故事,
藉由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的部落耆老親自口述,
部落的孩子想像著,拿起畫筆,
畫出不能遺失的部落文化……
★伊甸象圈工程計畫---幫助小象展翼
伊甸基金會的小萱姐姐,分享她們一直在努力的
「弱勢社區‧象圈工程計畫」,幫助偏鄉教會與小學的孩童,
擁有營養早餐、課後照顧以及才藝學習的機會。
小萱姐姐說:「我們不要求孩子成為頂尖,
但是我們要求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從才藝探索開始,把『我不行』,變成『我可以』!」
當十二年國教強調孩子們多元能力的培養,
偏鄉孩子處在資源缺乏、師資難尋的環境下,
「求溫飽」是基本條件,「求才藝」成為奢求的渴望。
有鑑於此,伊甸有此計畫,針對適合的社區組織,
導入才藝專業師資,並安排許多靜態和動態的展演,
有運動類、音樂類、美術類……等,
讓孩子有更多表現的舞台。
而《後山小手印》圖文故事書的作品,
為美術類別的展現成果之一。
★聯合三個部落、五個世代的心血結晶
《後山小手印》集結眾多人力,
包含花東地區三個不同族群的部落---
花蓮阿美族的水璉教會、
臺東排灣族的大武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
以及臺東布農族的桃源國小。
由部落五個世代同心協力,
部落耆老說故事、中青組老師們翻譯、
年輕老師指導繪畫技巧、
國高中生的孩子擔任大哥哥與大姐姐,
幫助小朋友完成畫作。
還有一位幕後指導創作的重要推手---張雅錦老師,
她曾擔任電影《海角七號》的服裝造型師,
因惦記著花蓮的家鄉,於是投入部落教學,
忙碌奔波於三個部落之間,啟發原鄉孩子的想像,
完成令人驚豔的作品。
最後,在「伊甸」與「人類文化」的合作下,
我們看見來自後山的小手印。
★來聽後山的 美麗傳奇 與「姆姆的話」
其實,來訪的小萱姐姐,也是一位原住民,
她將為大家朗讀書裡「姆姆的話」,
以及分享她投入這計畫的感動故事。
彥如姐姐也會說書裡「變臉的祖父」、
「惡靈的詛咒」、「是誰偷了小百步蛇」,
三個部落的傳奇故事給大家聽。
本週,讓我們一同感受臺灣後山的豐沛生命力!
(購書可支持「弱勢社區‧象圈工程計畫」唷\^O^/~~)
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八卦
沒想到台灣也有這樣一個山崖邊的石雕,見證台灣的歷史!
【古南島文明--超過千年的萬山岩雕遺址群】
文/高業榮
第一位發現、採集、研究萬山岩雕的學者高業榮教授,對於岩雕所在之自然與人文環境、岩雕題材、圖像風格、雕鑿技法特徵,以及其背後之魯凱族、排灣族傳統文化意涵等,均有深入研究。本刊邀請高教授概述學界對於岩雕之認識與了解,及未來研究範疇與努力方向。
筆者初次聽到萬山部落的石雕的故事是在1971年,萬山村青年呂一平正在屏東師專求學的時候,後來該村另一青年范熾萬山岩雕01欽(於1978年畢業)在校求學也向筆者敘述過同一個故事,並指出呂一平便是拉巴烏賴家族的後裔,而且強調那兩塊岩石仍舊存在著,迄今沒有任何變動。後經筆者前往該村訪問,長老們除了說明布農族女子,最後是唸咒把自己變成孤巴察峨岩雕之外,其他並無不同之處。(高業榮,1984:84-89)
這個故事除筆者所採訪的版本之外,1984年洪國勝也採訪了故事另一個版本;1989年,宗光又採訪另一版本。
呂玉枝女士口傳的「吃蛇女人」神話
筆者採訪的版本,有關魯凱族下三社群流傳著下述的古談故事:
太古,萬山舊部落,本來是個無人居住的荒山,因為先後有五個家族自北方聚集本部落開墾,便形成現今的貴族階級。其中拉巴烏賴Laba’ulai貴族家祖先娶布農族拉達烏龍安Lada’ulongan(一說是Davilong)家女子為妻,她烹煮甘藷是先掘地為坑,用火把石塊燒燙,再投入甘藷覆土熱燜。但是,她趁家人下田工作時,吹出噓噓聲招引大批蛇類,並把百步蛇一條條圍繞在石塊上和著甘藷一同燜熟,在家人未返家前先食蛇肉果腹,剩下的甘藷留給家人。不久家人身體日漸虛弱,卻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一天,當她到河流取水的時候,家人掘開土窯才發現她有嗜食蛇肉的惡習,很不諒解這種褻瀆神靈的愚行,爭端非常嚴重。可是,布農族女子也不甘示弱,便撿取百步蛇納入前襟,逆著濁口溪方向而去。
她臨行時約定她的夫婿在祖布里里(Tsubulili)和孤巴察峨(Gubatsaeh)大石處相見,但其夫婿終未履約。她便在岩塊上一面雕刻一面吃蛇肉充飢,所丟棄的蛇骨頭都變成百步蛇,這便是那裡蛇類極多的原因。那時,岩塊還像小米糕一般地鬆軟,所以她踩上去就留下腳印,趴下時就印出了人形。最後便獨自回桃源鄉布農族村落去了。
吃蛇女人故事的初步解析
萬山岩雕02 幾個版本的萬山岩雕故事之內容大體相同,依性質言,以奇談為主,神話、寓言為輔,真實與想像又混同在一起,在意念上還未臻於精純之境地,還停留在口傳者不斷發揮想像的階段。故事中摻拌著或真或假的成分,如:布農族與魯凱族聯姻,因習俗不同,糾紛不斷終於仳離為真,以石煮法處理食物為真,惟吃蛇事件即未必是事實。因我們查遍文獻紀錄,也訪問了不少布農族長老,都未找出類似的事實根據。更何況,孤單女子獨處山巒,在馘首盛行之古代是非常危險的事。依臺灣原住民族之習慣法,各族對罪犯都沒有死刑,最嚴重者莫如放逐,放逐即等於宣告死刑,讓飢餓、猛獸,或馘首者結束其生命。我們有理由相信,寓有深意擁有大規模圖象之岩雕,絕非是一個女子在條件不足的情形下所可以完成的。
故事本身主要在宣揚神祇之信仰、貴賤概念;並與靈異事件──如岩塊像小米糕一樣軟、施展魔法使自己變成岩塊等一一相結合,藉以增加故事本身的奇趣性質,達到神祕傳佈之效果,如果細查其內容,有以下數端值得注意:
(a) 故事在宣揚魯凱族原始超自然的信仰,即百步蛇為神祇之化身,為祖靈之象徵之傳統觀念。萬山岩雕06
(b) 如果故事是真的,那麼岩雕遺址就代表了布農族的某些超自然概念,而非魯凱族所有。但布農族中都缺乏此類造形藝術之記述與超自然信仰體系。
(c) 百步蛇既然是魯凱族神祇之化身,因此其死後的靈魂是不滅的。
(d) 魯凱族進入農耕文化之後,尚保有石煮法的食物加工技術,一如魯凱族本群好茶村在粟收穫祭時必定要在sonvawan地方用石煮法(這是把食物置於粘板岩上,從下方生火烤的方法)烤餅一樣。
附帶一提的是,據萬山村民口述,離去的女子只在TKM2祖布里里和TKM1孤巴察娥兩處停留過。他們對TKM3莎娜奇勒娥岩雕當時也不知其所在。TKM3莎娜奇勒娥岩雕的發現是在1984年2月22日上午由筆者和中研院劉益昌先生共同發現(高業榮,1984:92);洪國勝採訪的故事內容,採集時間比較晚,可能是在1984年的3月初,那時第三號岩雕已被萬山村民知道了,故而有些出入。至於布農族高中村是否也有岩雕之存在呢?為證實此一疑慮,筆者在1985年2月曾親訪該部落長老和獵人,結果竟毫無所獲,他們對岩雕的事一點概念都沒有,由此看來,這是在創造故事時,使情節儘量有所懸疑,以增加故事本身效果的設計。
歷史事件摻入奇異想像
所謂「孤巴察峨」(Gubatsaeh)之萬山語,是指「在上面有花紋的石頭」的意思,祖布里里(Tsubulili)與莎娜奇勒娥(Sanaginaeh)均是指示性地形的名稱,後者萬山語是附近河水之名,岩雕所佔據的河階地萬山語:ingula,也是指示地名,而非佔據地名。換言之,這三座岩雕都沒有在他們的宗教儀式與社會組織功能上有什麼意義;看來,萬山祖先與岩雕遺址並無直接關係,否則其社會功能多少必有所傳。
在萬山方言研究上,語言學家齊莉莎也表示:「……流傳的萬山岩雕故事內容中提到一件重要的事情,從外族嫁入萬山的女子,因為殺掉並吃下被認為禁忌的百步蛇,於是被趕走。若從語言的觀點來看,這不是虛妄之言,而且能在他們的語言中找到文化的意義。」她進一步說:「過去的萬山人也曾試圖由這故事告誡社群成員『不能殺或吃百步蛇』,加上不知道為何會有這種圖案的存在,也想賦予岩雕一種意義。因此,萬山岩雕就逐漸變成『有圖案或花紋的石頭』,流傳在萬山人的記憶中。」(齊莉莎,2008:462)
由此,我們不得不認為,萬山早期歷史與岩雕遺址文化間,明顯存在著不能銜接的空白與缺環。根據上述的分析,萬山岩雕應早於萬山舊社之歷史該是肯定的。當萬山早期居民初見岩雕時,便懷著某種靈異觀念,給予提示性或象徵的名稱。他們為了解釋岩雕的形成,便將部分歷史事件摻入奇異想像的成分,進而形了上面的奇談故事,這或許便是這奇談故事的真象。
圖像學的年代推測
岩雕紋飾母題中的人頭紋、人像紋、蛇、重圓紋等都可以在排灣族、魯凱族的木雕、服飾甚至陶壺器物上見到,如果岩雕圖像是排灣族、魯凱族裝飾紋樣的古型,從琉璃珠、陶壺文物的傳入年代推演,岩雕的製作年代最早應相當於琉璃珠傳入魯凱族社會的時期,也就是西元1世紀初期後。無疑的,這只是在找不到科學方法定年前,概要、間接性的推測數據。但根據考古學者劉益昌的估計,萬山岩雕創作的年代大約距今1500年左右(參見:《臺灣美術史綱》第一章),筆者深信這個推斷一定有他的依據。
告示性的符號、警語、路徑?
自1978年萬山岩雕面世以來,新發現的岩雕逐年增加,學者們曾從傳說、地質、生態環境、圖像、保存與維護和年代學上為文探討,希望為臺灣史前文化史和史前藝術史憑添新頁。從過去的研究中,我們已經檢視過大量的材料,結果以民族志和史料文獻探索岩雕文化的成果仍然有限,而在田野蒐羅新材料也不如預期,這表示岩雕文化去古已遠,並不存在於原住民早期的生活記憶中,故難追溯其淵源,看來還有盲點待突破。
從文獻、口碑中顯示內本鹿廣大地區是魯凱族的生活處所,特別和萬山舊社幾個家族有關已無爭議,除此之外其他一片空白。但是從萬山舊社的神話、口碑、社會功能中又找不到和岩雕文化的直接關係;又回溯1650年曾被原住民提報過的Arapisan社已融入Kabaliwan和多納社,詳細情況未明;而萬山岩雕和魯凱族大南群和魯凱群的關係似乎也很遙遠。目前我們從岩雕的主題、風格和魯凱族與北部排灣族的陶壺飾文,雕刻主題與形式比較,已經指出它們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如果這個比較有意義,則暗示岩雕其實是魯凱族在初級農業、狩獵兼採集生產階段時某些氏族所留下的。只是原住民的文化變遷已久,岩雕的功能被木雕或其他方式替換,已失去原初的樣貌與意義。這個推測還有待更多的研究證實。
萬山岩雕05 岩雕製作既然和它的環境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從環境著手乃是正當的途徑。除了TKM1孤巴察峨岩雕是敘述特殊故事外,其他三處岩雕都位於獵路的轉折點或關鍵處,前人可能就利用當地的岩體刻鑿告示性的象徵符號、警語、路徑方向等等以昭告行人,有如現今在森林中原住民為引導後面的來者,還是用山刀砍削路徑旁的樹皮做記號一樣。因此單個象徵符號有可能是資訊交流和生活體驗的提示,這些約定成俗只有當時文化集團才瞭解的圖像,隨著時間流失也就失去了原初的意涵。
TKM1孤巴察峨和TKM4-1的大規模圖像有重複累積的現象,它技法嫻熟、造形清晰顯然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預期還有許多岩雕隱藏在內本鹿沒被發現。圖形累積的現象有可能是不同製作者在不同時間所完成的,但其他岩雕重覆鑿刻現象就不是很明顯,多半是一次性的製作。未來應從十九林班地、鹿野溪上游或大鬼湖附近的高山平夷面著手調查,以獲取更多的岩雕材料。這些圖像表達了製作者當初思維和意符上的語法意義,有無可取代的文化價值。
就萬山岩雕的主題、造形、形式、技法和風格,人像要素特別和大陸賀蘭山,夏威夷、北美西北岸以及美拉尼西亞的風格如出一轍。萬山岩雕有放射線人面,正面無足、頭部有犄角狀的人像,足印、圓渦文或有外弧的文樣、累加或群聚狀的符號、包裹式的圖像、或長長蜿蜒的生命曲線等,都可在本文的資料中看出端倪。連TKM1全身人像膝下的耙形欄柵文也能在遙遠的美西阿利桑納州的摩崖中找到。如此眾多的共通點,若說其間毫無關係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與其說它是偶發性的存在,不如說它是東亞大陸和環太平洋地區基層文化一個典型,代表了人類早期文化最珍貴的遺產,應悉心加以保存和維護。
岩雕研究的範疇與方向
在岩雕研究方面,以公部門或學術單位主導的取向,替換個人單打獨鬥的研究,是必然的進程,一方面建置專屬機構或研究團隊,整合人才和資源,進而有計畫地建立基礎資料並隨時更新,都是迫在眉睫的事。另外立即可行的是進行鑿刻技法的研究和分類,藉以釐清圖形重複加刻的文化層,以了解逐次加鑿的範圍和特徵。理論上凡不同材質工具和不同製作人所用的方法都將甶下不同的鑿痕,再按其特徵建立模型以瞭解疊壓的順序和分布。這一方法在現場觀察和電腦模擬可同時進行;技法研究要經過不斷的模擬和試驗,才能落實;岩雕現場觀察不可能被取代,研究者必須親身體驗當時人類在那個環境下的生活狀況,非如此就不能領悟到蛙形人像其實是登山時手腳並用的情狀。
從大的範圍看,摩崖的研究大部分還是屬於文化人類學的範疇,而符號學、語言學都可加入研究的行列。目前討論岩雕文化和北葉、舊香蘭、龜山遺址的關係似嫌過早,因為表現性岩雕圖像和陶器上井然有序的裝飾文樣間的製作觀念是判然有別的,他們生活背景或許也不相同,兩者可同時並存嗎?我們不得而知,似乎還存在著圖像學未觸及的問題。
目前考古學正進入田野,探討是否有遺址的存在,希望能深化並修正目前的研究成果;當然藝術人類學和藝術史學也責無旁貸,有必要群策群力共同關切這一新的議題。就像筆者所期待的,摩崖的研究其實要網羅多學科的觀點,開創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對岩雕文化瞭解得更透徹。「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讓我們拭目以待。(關於此一主題完整之論述,請參見:高業榮,《萬山岩雕──臺灣首次發現摩崖藝術之研究》,2011年增訂版)
萬山岩雕簡介
萬山岩雕群的行政區域歸屬於原高雄縣茂林鄉,地理位置座落於南部中央山脈西側濁口溪上游海拔約800-1500公尺的山區,也就是位於萬頭蘭山(1475公尺)的東北側及北側。岩雕群周邊地形變化複雜,植被茂密人跡罕至,除了有原住民不定期的狩獵活動外,長久以來,幾乎不曾有外族活動的足跡,因此遲至1978年才由筆者發現TKM1(孤巴察峨)及TKM2(祖布里里)兩座岩雕。
TKM1隔濁口溪支流與TKM2相望,距萬頭蘭山直線距離約1.8公里;TKM2位於萬頭蘭山北方1.4公里之稜線端點小台地樹萬山岩雕03林中;1984年才知道的TKM3(莎娜奇勒娥),她是隔著濁口溪與TKM2相望,距萬頭蘭山約2.6公里;2002年才找到的TKM4(大軋拉烏),則位於萬頭蘭山東北1.2公里之河階地上。
距離萬山岩雕群最近的聚落為魯凱族下三社群萬山舊社(Oponohu),此部落位在岩雕群西南方直線距離約三公里處;過去該社原位民如果為生活所需經過此地,在習俗上必須把岩雕上的落葉敗絮清掃乾淨,他們相信當晚的夢境便是兇吉的徵兆。除了前述的吃蛇女人故事之外,萬山社與岩雕群並無祭儀或其他文化活動上的直接關聯性。岩雕群東側的內本鹿山區域過去均為萬山社的狩獵區,岩雕群附近較為平緩的山林中,可以見到許多萬山社居民早年耕作遺留之板岩工寮遺址及石砌駁坎。
TKM1孤巴察峨
TKM1岩雕為一巨大之砂岩塊,岩體表面的紋飾多且豐富,是萬山岩雕群中海拔最高也是最著名的一個。岩體距離濁口溪河谷約400公尺,附近並無水源,亦未發現工寮或耕地遺址。岩體突出於緩坡上,只有北側緩坡面的交接處可供人登上岩體,其餘三面皆甚陡峭,不過在岩體南緣下方的凹洞則可遮避風雨,偶爾會有原住民獵人停留在此過夜。
萬山岩雕群所有岩雕中以TKM1孤巴察峨的圖像最為豐富,在80餘平方公尺的岩石表面上佈滿了人像紋、人臉紋、同心圓、圈狀紋、漩渦紋等,具有高度的藝術研究價值。依據筆者的研究,從魯凱族古老的創生神話詮釋,第一號岩雕中全身的人像圖紋代表的是大鬼湖的湖神,或為百步蛇精靈的象徵,以高舉的雙臂伸向廣闊無際的宇宙,象徵生命的曲線和宇宙靈力的圓渦紋緊密聯結在一起;杯狀坑則是古老象徵的符號,表示生命力與巫術。
TKM4大軋拉烏
萬山岩雕04 目前所知的TKM4大軋拉烏十座岩雕圖紋所呈現的主體和風格差異頗大;其中的共同的主題是重圓紋、圓渦紋、人像、人面、啄坑和長長的曲線等,都和早期發現的三座岩雕(TKM1、TKM2、TKM3)主題相同,說明大軋拉烏岩雕和其他岩雕的製作人是屬於同一個文化集團。但其間也存在著差異,TKM1和TKM4岩雕的人面和人像,有的是用長長高聳的頭飾表達、而菱形人面也是兩者共同的特徵;TKM4的人像都偏愛用線條表現故而比較抽象,但前者的線條比較自然、飄逸;TKM1的線條就比較深而肯定。依此觀察TKM1和TKM4間的差別是非常明顯的,說明它們的作者不但不是同一人,其間也暗示著製作年代和風格上的差距。人像方面不論是象徵的還是較寫實的,都採正面的造型且有明顯的蛙形傾向。
萬山岩雕目前共有四處十四座,四處岩雕分別是孤巴察峨(Gubatsaeh),祖布里里(Tsubulili),莎娜奇勒娥(Sanaginaeh)和大軋拉烏(Dagala-U),這些名稱都是茂林區萬山村的魯凱語,除了孤巴察峨語意是「有花紋的石頭」外,其他三處岩雕的名稱都是魯凱族傳統地名。
參考資料來源【萬山岩雕──臺灣首次發現摩崖藝術之研究 文/高業榮 - 原住民族文獻會網站】
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16&id=727
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布農族:與月亮的盟約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阿浪•滿拉旺(布農族作者)
本書特色:
布農族知多少?
‧美妙的八部合音pasibutbut
‧生活在1500公尺以上高山(所以小腿最粗壯)
‧「木刻畫曆」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的文字表徵
‧典型的父系社會
‧沒有最高信仰的神,但祭典最豐富
‧男女服裝辨識(附圖)
‧金曲歌后秀蘭瑪雅是布農族人
布農族神話與傳說
1. 與月亮的約定:布農族規範與祭典的起源
兩輪熾熱的太陽讓萬物萎靡,一對父子為了全人類的生存,合力將一個太陽射瞎成為月亮,並且與月亮有了神聖的約定,這就是布農族規範與祭典的美麗起源。
2. 布農之女阿朵兒:以機智勇氣與尊重治理部落
美如天仙的阿朵兒懷著身孕時,被阿美族人擄走為妻,請看她如何能以過人的機智與勇氣,帶領兒子迪樣回到故鄉?阿朵兒又為何幻化成夜鶯悲泣離迪樣而去?迪樣如何成為部落推崇的領導者?
3. 憤怒的百步蛇:以誓約化敵為友,融入服飾花色
布農族婦女帶回一隻小百步蛇,作為編織服飾的參考圖案,卻因為不知珍惜與一再說謊,引來雙方世代挾怨報復;幸好最後布農族人和百步蛇以智慧共同化解危機。
4. 獵人的信仰:「人定勝天」以致帶來死難
好強的獵人們不顧颱風侵襲冒險趕路而遇害,留給後人教訓:要嚴肅敬重大自然無窮的神祕力量,唯有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才是人類之福。
總策劃: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山海文化》雜誌創辦人;卑南族
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 套書(三版)介紹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文魯彬(英文譯者)
本書特色:
台灣,Formosa!在這個面積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婆娑美麗之島上,孕育出卑南、泰雅、阿美、邵族、魯凱、賽夏、鄒族、排灣、達悟、布農等等原住民族群,形成豐富多樣的台灣原生文化。
台灣原住民儘管各族的生活文化不盡相同,但卻一致的敬畏、順從大自然的規律與力量,尊重、愛惜天生萬物。他們以祭儀節慶謝天、祭祖,敬天且感恩;以禁地、禁忌告誡後代子孫,默默維護水源地及山林資源。
由孫大川教授策劃出版的【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系列--【卑南族:神秘的月形石柱】、【賽夏族:巴斯達隘傳說】、【布農族:與月亮的約定】、【排灣族:巴里的紅眼睛】、【邵族:日月潭的長髮精怪】、【達悟族:飛魚之神】、【泰雅族:彩虹橋的審判】、【鄒族:復仇的山豬】、【阿美族:巨人阿里嘎該】、【魯凱族:多情的巴嫩姑娘】的圖畫書,透過各族作者,到部落裡採集遠古神話傳說及長老的教誨,配以原住民純樸鮮艷的畫風,是青少年了解原鄉文化的最佳圖畫書。
你知道在卑南族的神話傳說中,「神秘的月形石柱」的由來與所代表的意義嗎?以前卑南族的人真的有巫術靈力嗎?在阿美族「女人國歷險記」中,馬糾糾誤闖女人國,歷盡驚嚇之後,脫險返回故里;雖有如南柯一夢,但卻充分地反映了阿美族婦女在阿美族社會裡,不可搖撼的地位和威力。還有,得到新聞局金鼎獎推薦的「賽夏族:巴斯達隘傳說」書中,告訴讀者賽夏族矮靈祭的傳說與由來。
你想知道布農族與月亮作了什麼約定?日月潭的長髮精怪為何要與邵族人打戰?鄒族的少女為何與山豬談起戀愛?雄鷹羽毛、雲豹牙齒、百步蛇紋飾的刀、琉璃珠在排灣族族人心中代表的意義?
還有達悟族人著名的拼板舟技術原來是地底的老鼠人傳授的!在泰雅族「巨石傳說」、「神奇的呼喚術」到「彩虹橋的審判」神話傳說的情節中,泰雅人神聖的祖訓gaga深深地影響每一個泰雅人的行為規範以及生活禁忌的軌儀。而人見人愛魯凱族姑娘巴嫩居然要嫁給蛇郎君,最後結果如何呢?
此套書邀集了許多優秀的原住民共同參與圖文製作及編輯,嘗試透過生動的故事,搭配精緻彩繪圖畫,勾勒出原住民信仰、儀式、禁忌、圖騰、生活智慧與技能,並透過中、英文對照,希望讓國人以及海外讀者能認識台灣原住民寶貴的生活文化遺產,也讓台灣這段遠古歷史變得清晰、鮮活、可親;讓我們在經濟起飛帶來了對自然與生態的重大衝擊與危機之際,從原住民與大地共生的生活文化中得到智慧。
達悟族:飛魚之神
邵族:日月潭的長髮精怪
排灣族:巴里的紅眼睛
布農族:與月亮的盟約
賽夏族:巴斯達隘傳說
卑南族:神秘的月形石柱
泰雅族:彩虹橋的審判
鄒族:復仇的山豬
阿美族:巨人阿里嘎該
魯凱族:多情的巴嫩姑娘
總策劃: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山海文化》雜誌創辦人;卑南族
譯者簡介:文魯彬(Robin J. Winkler)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原為美籍人士,2003年10月歸化為台灣公民(中華民國國籍)。長期以來關注環境生態保護、台灣原住民土地權益及文化保存,大量心力投入台灣環境生態之政策、法律研究及環保訴訟業務;同時引進美國許多減量消費、環保書籍翻成中文出版以推展理念,如《商業生態學》、《森林大滅絕》、《富足人生》、《探索文明的出路》、《富足人生原動力》、《還我綠色地球系列》等書籍。
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布農神話The myth of bunun(中英字幕國語) - YouTube 的八卦
本片以台灣原生文化為核心之數位影片,以提升觀眾對臺灣多元文化內涵的認識。影片結合 布農族 從史前到部落社會發展之 傳說 與口述紀錄,以及 布農族 分布 ... ... <看更多>
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百步蛇傳說 - YouTube 的八卦
百步蛇傳說. 7.7K views · 8 years ago ...more. 族語數位中心. 3.71K. Subscribe. 3.71K subscribers. 17. Share. Save. Report. Comments. ... <看更多>
布農族百步蛇傳說 在 百步蛇傳說 - YouTube 的八卦
相對之下「魯凱族」奉 百步蛇 為守護神,並流傳一首受到祝福的鬼湖戀曲。當 百步蛇 ... 當 百步蛇 遊走在不同文化交疊的國度裡,牠將如何面對這一切呢? 百步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