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天堂的大難 🇲🇺
「大船擱淺18天,仍收拾不了數千公噸的石油外洩災難...」印度洋群島國家模里西斯的東南方海域上,一艘日本貨船「若潮號」(MV Wakashio)自7月底觸礁擱淺後,上周又發生大量石油外洩的災難事故。截至8月11日,若潮號已有超過1,000公噸石油外洩,模里西斯也宣布進入「環境緊急狀態」向國際求援。然而整起事件至今進入第18天,船體裂縫卻仍持續擴大中,更恐崩裂一分為二,餘下2,500公噸石油若傾瀉入海,必釀成毀滅性的生態浩劫。
為了盡速解圍模里西斯的若潮號石油外洩危機,防止誇張災難繼續擴大,日本及法國已響應模里西斯發出求助信號,於本周派遣有關專家團隊前往馳援。然而該如何與時間賽跑、圍堵正不斷流淌的汙染石油?已是模里西斯眼下的迫切危機。
位於非洲大陸以東、南印度洋上的模里西斯,是人口僅約130萬左右的群島國家,歷史上曾遭英、法等國殖民,如今是非洲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進步的國家。但日前日本貨輪若潮號的石油外洩災難,卻讓國家陷入風險未知的災難中。
若潮號是由日本「長鋪汽船」(Nagashiki Shipping)旗下持有的大型貨輪,現由日本「商船三井」海運公司(MOL)承租營運。在從新加坡前往巴西的航運旅程中,於7月25日在模里西斯東南海域上觸礁擱淺,全船組員隨後離船撤離。根據法國《世界報》掌握的當地消息,若潮號之所以觸礁,可能是因為「嚴重的導航錯誤」導致航線偏離,但具體原因仍在調查。
就在船隻擱淺遲遲未能處理時,屋漏偏逢連夜雨的若潮號自8月6日開始,因船體油箱破裂,石油燃料開始往模里西斯鄰近海域大量外洩。儘管周圍緊急圍繞漂浮式圍油欄,但受限於洶湧海浪效果極為有限;截至11日,若潮號已有超過1,000公噸石油外洩,原本一片蔚藍的海域,被滿是黏稠、褐黑的石油大片浸染覆蓋,不斷隨風浪往外擴散,而首當其衝的便是模里西斯珍貴脆弱的自然海洋生態。
模里西斯全島幾乎都被珊瑚礁環繞,海陸生態極其多元,更孕育許多稀有、特有或瀕絕物種。像是17世紀就已滅絕的「歷史動物」渡渡鳥(Dodo),就是僅生長於模里西斯島的特有物種,同時也是今日模里西斯國徽上的象徵動物之一。
除了動植物群堪稱生態與基因寶庫,模里西斯周遭海域掏洗下的白沙,沙質細軟,島上氣候宜人且空氣品質極佳,天賜的豐富自然景觀,也讓模里西斯成為遊客趨之若鶩的觀光天堂,生態旅遊發展完善且繁榮,亦是撐起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
尤其2020年以來,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觀光旅遊業幾乎流動停擺。如今若潮號石油外洩,除了恐造成不可逆的生態破壞、漁獲食物汙染之外,島民賴以為生的觀光生計,更因此遭遇了疫情難關下的又一重挫。
「(若潮號的)裂痕還在不斷擴大,情況可能會更糟糕...」模里西斯總理賈諾納特(Pravind Jugnauth)在7日,宣布若潮號危機進入「環境緊急狀態」並向國際求援,同時也警告繼續下去「不排除船隻裂成兩半的風險。」
由於目前若潮號仍裝載約2,500公噸的石油燃料,若在最糟的情況下,整艘船餘下的石油全部外洩,則將有約4,000公噸石油汙染模里西斯的海域。而自若潮號擱淺、石油外洩,整起誇張事件發展至今已進入第18天,期間船運公司與模里西斯政府的應對,也被輿論強烈質疑慢半拍。
對此,商船三井日前召開記者會並由執行副總裁小野彰彥代表,為若潮號造成的生態浩劫道歉,承諾全力補救,但並未提及後續具體措施與賠償等細節。模里西斯警方則表示已取得搜查令,將登船蒐集包含航海日誌在內的重要證物,以調查失事始末並釐清責任歸屬。
商船三井與模里西斯官方,目前主要透過圍油欄及幫浦抽取緩解石油外洩擴散速度,已抽取出的500公噸石油,則透過海空交通運送到模里西斯岸上。而儘管模里西斯當局已下令,敬請民眾切勿擅自介入石油撈除任務,但憤慨家園大自然遭遇危難的民間,仍主動串連發起了志願救援任務。
「自己的動植物生態群自己救!」自上周末開始,許多模里西斯民眾自主蒐集大量乾稻草堆、塞滿的麻布袋,緊急製成漂浮圍油線。也有不少志工乾脆自己戴上橡膠手套,動身撈起海上石油。民眾怒火也隨之轉化成對政府應對失能的不滿。
模里西斯當前輿論正迅速升壓,要求環境與漁業等相關部門首長辭職下台負責,並解釋為何花了超過2周,卻都無法收拾若潮號的問題?對此,模里西斯當局解釋,除了因為此前未曾遭遇如此巨大的石油外洩災難,也是因為國家缺乏處理大型貨輪擱淺、大量石油外洩的技術與機具資源。
在模里西斯發出國際求援信號後,日本外交部表示,由6名專家組成的國際救援小組,已於10日自成田機場出發前往模里西斯援助;前宗主國之一的法國則派出了一架軍機、一艘海軍船隻,並從鄰近模里西斯的法國海外省留尼旺(Réunion),調遣排汙處理的相關機具。
Photo Credit:AP+EPA+AFP+AFP
#日本 #若潮 #わかしお #wakashio #模里西斯 #Mauritius #石油 #汙染 #海洋 #生態 #自然 #japan #oil #ocean #MVWakashio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 Mauritius
巴 斯 光 年 任務日誌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八卦
7 月 7 日為 #無國界醫生日,外科醫生陳健華(Akin)分享自身經歷,自 2011 年加入「 無國界醫生 /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以來,陳醫生曾參與 6 次救援任務,去過巴基斯坦、南蘇丹,今年 2 月更走近敍利亞戰火邊緣。
到貧困落後或戰亂地區工作,設備簡陋,陳醫生出發前必帶上 3 件裝備:吸汗毛巾、小頭燈和喇叭。吸汗毛巾用作手術帽,例如南蘇丹手術室只以帳篷搭建,日間高溫可達 50 度;由於服務的地區多供電不穩,戴上小頭燈,可確保停電時仍能繼續手術;而香港較少接觸槍傷炸傷,喇叭可以播放音樂,掩蓋截肢、鋸骨發出的難聽聲音,一來令自己專心,二來使病人安心。
敍利亞內戰踏入第 8 年,陳醫生親睹戰爭對當地人帶來的傷害:「作為醫生、朋友去關心他們,當然我最大能力還是做手術幫助他們。」他會定期寫網誌以紓解沉重的情緒:「重溫時,好像回到當刻,提醒自己初衷。」
延伸專題:
【敍利亞戰爭從何而來?何以至斯?】
https://goo.gl/fVoKxF
【圖輯:阿勒頗從前的光景】
https://goo.gl/hCyFol
【無國界醫生:敵人的醫生】
https://goo.gl/KNbY9H
==========================
【 CUP 媒體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的日誌。
多 3 篇,大腦再升*CUP!Follow IG:@cupmedia,圖解每日世界要聞。(www.instagram.com/cupmedia/)
巴 斯 光 年 任務日誌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1月2日
(甲)
地點:北京(紫禁城乾清宮)
人物:道光帝、林則徐
事件:
林則徐獲道光帝第七次召見。
(乙)
地點:澳門
人物:義律
事件: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1801-1875,38歲),為如何管制其本國的僑民行為而感到困擾,因此寫信向英國政府尋求指示,在致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1784-1865,又譯「巴麥尊」,55歲)的公函內,義律聲稱:
「無論如何,由於我深信急迫需要通過英國法律或中國法律加以控制,所以我最恭敬地把這些意見提交女皇陛下政府仔細考慮。當我通知閣下,在我接奉不同指示之前,我認為我有責任對於按中國法律逮捕和懲罰一名英國臣民(不論他犯有什麼罪)一事抵制到底時,我本人對這個問題的焦急情緒將是更加可以解釋的,最近具有最嚴重性質的犯罪行為每天都很可能發生。(註1)」
解說:
義律於1834年7月15日跟隨律勞卑勳爵(Lord Napier 或 William John Napier,時47歲)抵達中國,在澳門辦公,擔任貿易專員秘書。律勞卑非常好戰,早於1834年已提出佔領香港。律勞卑在同年逝世後,義律獲升任為駐華商務副總監,並隨後經帕麥斯頓提名後在1836年12月,接替羅便臣爵士(Sir George Best Robinson,時42歲)出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Chief Superintendent of the Trade of British Subjects in China)一職。駐華商務總監一職隸屬於英國外交部,因此總監須依從外務部的政策,權力十分有限。大抵而言,英國在1830年代主要由英國自由黨執政,鼓吹自由貿易,因此總監的主要任務是維護英商的利益,並尋求與清廷進行平等貿易。義律擔任駐華商務總監一職後,繼承了律勞卑的政策,要求中國開放門戶。而由於義律須要維護英商利益,更運用權力協助煙販走私鴉片,間接也使鴉片在1834年後的輸入量持續急升。義律對清廷態度十分強硬,不肯輕易妥協,最終促成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的貿易門戶亦從此被強行打開。
此信寫於林維喜命案發生前的半年,反映當時中英兩國因為英商走私鴉片的問題,致使關係日益緊張,也為挑戰中國的法律和司法自主權埋下了伏線。
帕麥斯頓(巴麥尊)於5月13日收到此信。
帕麥斯頓是英格蘭第二帝國時期最著名的帝國主義者,他的一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成為了英國外交的立國之本。英國歷史學家法蘭克•韋爾許(Frank Welsh,1931-)對他有如下評價:「英國對華態度除受到各種不同觀點的影響外,有一個人對英國的對華政策施加了最重大的影響。在長達三十五年的時間裏,固執己見、敢於冒險、極為保守的自由黨人巴麥尊勛爵亨利·坦普爾,一直支配着英國外交政策。巴麥尊1807年以托利黨人身份直接從劍橋當上了海軍大臣,首次掌握實權是1830年出任格雷勛爵輝格黨政府外交大臣。即便巴麥尊不是一個能夠呼風喚雨的政治家,他任職時間之長,也足以使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1830到1865年正是英國作為世界強國的巔峯時期,在這段時期,除了極少數年份外,巴麥尊始終在外交大臣、內政大臣、首相等英國政府的最高職位中佔有一席之地。(註2)」
註1:《義律海軍上校致巴麥尊子爵函》,1839年1月2日。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352。
註2:法蘭克.韋爾許(Frank Welsh)著,王皖強、黃亞紅譯:《香港史:從鴉片戰爭到殖民終結》(香港: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二章:兩個王朝 – 東印度公司的崛起〉。
#知史討論 | 「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細品中華民族的許多優良品質,例如「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等,朋友與利益並不相衝突。若上升到全人類層面,同體共生、和諧並存的理念,更值得三思。
你如何看待這一句話呢?歡迎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知史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