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遼士的指揮棒 Une baguette de chef d'orchestre de Berlioz]
親眼看到白遼士的指揮棒,心中第一個念頭是:哇!好粗!是鼓棒嗎?來和大家分享指揮棒以及指揮的演進史吧!究竟今日細細優雅的指揮棒是如何演變的呢?
細說有文獻的指揮歷史,音樂史書中都指出是從中世紀的葛利果聖歌 ( Chant grégorien ) 時期就有指揮的存在,當時在教會儀式中會有一位歌手用手勢來傳達引導其他的詩歌歌手,這算是指揮的起源。而到了15、16世紀就可以找到更多文獻來支持當時因為複音音樂的旋律複雜化,更需要有人帶領大家進行,通常都在合唱音樂中出現,而當時的指揮漸漸從用手,演變到拿著紙卷或是書卷打拍子,音樂上從音樂指引演變到擊拍指引。
到了17世紀巴洛克時期,器樂曲開始發展後,專門為器樂作曲成為當時的音樂主流,幾樣樂器在一起合奏時的主導人通常是小提琴或是大鍵琴樂手來擔當了,但他們不再用手來引導,而是使用演奏樂器的肢體律動來給拍,這和當今室內樂演出方法已經是一樣了。當時巴哈在演出時也是常常透過肢體(頭,手,腳)來給團員拍點,讓大家整齊化一,這也間接證明當時那個時代已經有「樂團首席」的概念。
18世紀開始興盛管弦樂團,主導人就已經為小提琴手來擔當了,與現今管弦樂團相同,當時的首席有點像是樂團經理一樣要處理很多樂團事務,也要規劃樂曲的詮釋(完全是指揮的工作)。
到了19世紀,指揮棒出現了!第一位拿指揮棒的人據說是德國的Reichardt (1752-1814)萊夏德,他是作曲家,在1776年於柏林演出時拿出一根棒子指揮歌手和演奏家。不僅只有他,德國人Spohn(1784-1859), 作曲家韋伯Weber(1786-1826) 都是由紙捲演進到拿棒子指揮的。
而最常聽到的第一位偉大指揮家,便是孟德爾頌了(Mendelssohn 1809-1847),他發明了手持細長的鯨魚骨來指揮,奠定了至今指揮棒和指揮的明確基礎。1844年白遼士(Berlioz 1803-1869) 發表了偉大著作:近代器樂配置管弦樂法 ( Traité d'instrumentation et d'orchestre ) 第二版1855年發表的:樂團指揮( Le chef d'orchestre )裡面說明了指揮的功用,以及樂團配器編制的創新,可以塑造出更有表現力的聲響,有助於浪漫時期情感細緻的程度。從此指揮成為一門音樂專業。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至今,指揮不再是作曲者兼職,而是在樂壇中穩固專業的專業人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00的網紅吳光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卡農,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最著名的作品,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 D大調卡農作於1680年,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原版由三個小提琴演奏,並以大鍵琴和大提琴及魯特琴伴奏。它曾被改編為多個不同版本,供不同樂器組合演奏 音樂開始以一把古典吉他啟奏2小節低...
巴洛克時期器樂曲 在 吳光澂 Youtube 的評價
卡農,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最著名的作品,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
D大調卡農作於1680年,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原版由三個小提琴演奏,並以大鍵琴和大提琴及魯特琴伴奏。它曾被改編為多個不同版本,供不同樂器組合演奏
音樂開始以一把古典吉他啟奏2小節低音部分,低音部分2小節為單位的和聲不斷循環,
和聲為D - A - Bm - F♯m - G - D - G - A 重複28次。
之後三把古典吉他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全部演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僅兩小節的旋律演奏
實作上以同一把吉他演奏和聲與旋律各一次,分別錄音,再用軟體剪接合成為4重奏的樂曲。音樂雖然不斷迴旋往復,但其旋律之美讓人覺得動聽悅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