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議員蔣月惠的故事,文章有點長,比十幾秒的新聞影片難以入口。
但我希望大家可以閱讀,底層人民對抗系統的艱難,警察維護治安的辛苦,都不是一句話可以帶過的錯誤。如果我們能多聽一點不同的聲音、多讀一些不同的故事,才能修復這個錯誤的社會。
剛注意到一則看似蠻荒謬的新聞。屏東縣議員蔣月惠在抗爭中咬傷警察,登門到警察局道歉沒見到事主,崩潰大哭。新聞並附上影片。
毫不意外的,這名議員被底下網友狂酸水準差、素質低、狂犬病、藐視公權力、打悲情牌裝弱勢有甚麼用......諸如此類。
很少人在這種新聞的處理下,會去探究事件背後的原因。坦白說,我第一印象也覺得蔣月惠哭得有點慘烈,實在不太好看。(卻又有幾個人的哭是好看的?)但我隱約覺得不太對勁。
我事後去想,這份不對勁感從何而來。應該是說,議員失控的新聞並不罕見(例如:李婉鈺。)政治工作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公眾人物得要承擔很多心理壓力,一旦無法調適,情緒失控並不足為奇。但這起事件不太一樣,一般的議員失控,跟私領域比較有關,很少在公領域發生這類的事。
有沒有選上,是體制外/內一個現實的分野。沒選上之前,積極參與公民運動,行使公民不服從,非暴力抗爭,對抗體制壓迫,這是常見的。當過官、政治關係良好、已經是民意代表的,很少這樣走到第一線。我並非要質疑甚麼人,單純只是想說,任何人在得到權位後要維持初衷,本非易事。
更別提,這是一起地方抗爭事件,民眾多不關心。地方的主流媒體環境並不好,一旦跟警察/公部門關係搞砸,會少很多新聞可以做。這起抗爭背後的原因,只有獨立媒體公庫有比較完整的報導。
換句話說,如果這是場秀,蔣月惠幾乎沒有觀眾。有的,往往也是看笑話、喝倒彩。
蔣月惠以無黨籍身分出來參選屏東縣議員,是為了她長期服務的肢體殘障服務協會「羅騰園」。為了幫助快20個身心障礙的孩子就醫、就學、學得才藝、重拾自信,她需要籌措經費,想到了出來參選,或許可以領取選票補助款。
這個想法,未免有點天真。這個故事,未免溫情的離譜。但她沒有文宣,沒有競選總部,日復一日的在屏東路邊唱歌、拉小提琴。youtube的影片可以看到,她在路邊擺攤,拿著小蜜蜂,義賣身障藝術彩繪。
她的歌藝跟琴藝都不行,競選歌曲是福爾摩沙頌。第一次參選沒拿到補助款,保證金還被沒收。第二次拿回保證金,拿不到補助款。第三次有補助款了,但沒選上。第四次也就是2014年才選上。會投給她的人,幾乎都是往來的機車族跟弱勢團體。
這麼多人說政治很黑暗,選舉很艱難。事實也的確如此。但這個島上還是有人,很天真的相信只要動機善良、勤奮努力,而且是站到第一線日曬雨淋的那種努力,就能獲得成功。你可以不認同她的政治立場,可以說她瘋癲,說她傻。但這份傻勁,比我看過的各種珍異奇才天賦滿溢都還要可貴。
選上之後,她可以學著套關係,跟各式各樣的利益團體結盟,收受政治獻金,再把現金拿去轉換成更多的政商關係,就像很多政治人物一樣。但她在去年七月接受自由時報採訪,裡面的QA是這樣說的:
--
Q:素人參政,你觀察到的政治是什麼?
A:政府機關組織龐大、資源權力也大,公務員素質很高,但遇到問題就用法條推來推去,讓百姓四處碰壁,官員只想討好有派系背景的民代,利益團體也只會纏著有影響力的民代,政治圈內人際關係無所不在,想要加入既有的權力結構,就要放棄自己的堅持,我看得很開,每天都當作是議員任期的最後一天,不想被約束。
Q:你每個月的議員薪資都捐出來,自己怎麼生活?
A:扣除各種費用後,議員每個月實領不到7萬元,我只留4000元,其他都捐給「羅騰園」,反正我只有一個人,大部分時間都跟孩子們吃,至於議會開議期間的出席費、車馬費、餐費等,還有年終1.5個月的研究費,日常開銷、選民服務靠這些就夠了,我每天還是上街拉琴募款,雖然常走音,但不拉琴孩子們會餓肚子,還好議員拉琴警察不會趕。
--
蔣月惠在抗爭中咬傷女警,或許是她的非暴力抗爭素養不足。然而,站在外圍說起來很輕鬆,實際置身在抗爭中,被優勢警力壓制,那種心靈與肉體上的無助感,很常讓人基於自我防衛,無法控制行為輕重。而這就是體制者想要的。新聞一剪出來,大家都會同情警察,都會譴責施暴者,而不會探究背後的緣由。蔣月惠會接受司法追訴,這是她難以逃避的抗爭成本,而她也接受了。
她會出來抗爭,是因為屏東縣政府在清晨四點,帶著機具怪手,強拆數戶位於屏東後站公勇路的民宅。這起有程序瑕疵,正在打行政訴訟的事件,背後的原因是屏東縣政府認為,屏東車站改建、鐵路高架化之後,車站人潮會大幅增加,為了避免到時的交通阻塞。原有的8米道路太窄,必須徵收民宅拓寬道路。
居民質疑,附近有一塊交通部鐵路局的地,離鐵道更近,要拓寬道路,拿那塊地進行效果更好。屏東縣政府的新聞稿中,把責任推給交通部,說交通部不核可,理由語焉不詳。此外,新建車站工程依據法規,必須增設停車場,目前的臨時便道,剛好可以拿來蓋停車場。
換句話說,為了法規要增設停車場,鐵路局的地不用,臨時便道也不能用,就是要拆你有產權有土地權狀的房子。然後跟你說,已經按照市價徵收了,價錢很好,不要囉嗦,再找麻煩,就是阻礙城市發展的釘子戶。
對長期居住在一個地方,經濟狀況也不算優渥的人來說,要轉換環境有很多成本。有形的成本是尋找臨時租屋、新房、仲介手續費、搬遷等等,這些有形的成本,說起來好像只要補償價錢夠好,都可以解決。事實上,對資訊掌握能力不強的地方居民來說,要搬家的心理成本是很大的。他們對買賣房地產所需的資訊往往並不充足,產生很大的恐懼感。
不適應、恐懼這些無形成本,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跟溝通去克服,這是政府施政應該付出的努力。當然你可能會說,有些人就是說不通,條件再好都不想搬,這樣是阻礙社會進步。如果你要這麼想的話,那我必須提醒你,民宅的權益不能無限上綱,但政府在徵收迫遷,剝奪人民權益的時候,應該負起利弊衡量的舉證責任。
這是個科學跟數據的時代,很多人會酸關心土地正義的人是感覺派,是左膠。土地徵收條例也寫得很清楚,徵收要符合公益性。執政者如果不想要當感覺派,也應該拿出詳盡的數據分析。
然而,屏東縣政府仰賴的只是一個有待商榷的推論。他們認為,車站改建後人潮會大幅增加,如果不把公勇路民宅拆掉道路拓寬,會不敷使用。
這個推論,必需要有客觀數據的支持。首先,屏東縣因為產業結構的關係,人口長期外移,2002年開始人口負成長16年。人口從1997年的高峰91.3萬人,減少到去年約83萬人。
其次,從推論上來看,台鐵班次增加,意味著屏東人要往外縣市跑,候車時間減少,但未必會造成整體運量上升。運量上升的前提是,班次增加讓原本不坐台鐵的屏東人改坐台鐵,又或是帶來以台鐵為交通工具的觀光客。這個推論,必須有明確數據支持。
這些關於運量的質疑,其實在縣政府公聽會的紀錄上可以看出來,早就有當地居民提出了。面對缺乏科學數據、評量方式的質疑,屏東縣政府充耳不聞。讓所謂的公聽會變成縣政府單方面的宣佈儀式。
2017年4月,台鐵將屏東潮州直達台北的「普悠瑪號」,平日從一班增加為兩班;新左營高鐵轉乘台鐵的兩班車,原終點站從高雄延長到屏東......種種的列車班次增加,如果能帶來明顯的車站人數增長,那就離「後站道路必須拓寬」的結論更近一步。
我去下載了屏東台鐵站每日平均進出的人次資料,拿2017年5月到12月的進站人次(跟出站人次相仿),跟2016年同期做比對:
2017年5月,每日平均進站10158人,是2016年的1.037倍。
2017年6月,每日平均進站9392人,是2016年的0.974倍。
7月 9539 1.011倍
8月 9975 1.023倍
9月 9611 1.061倍
10月10328 1.01倍
11月 10150 1.02倍
12月10814 1.034倍
平均來看,2017年四月底增加班次之後,屏東車站的人數確實有增加,成長率平均是2%,每天大概增加400人進出站。
把這400人攤在各個時段,會不會造成道路阻塞、損害公共利益,非得要透過強拆民宅的方式來解決?我認為,目前屏東縣政府提供的數據研究,是不足以支撐這個結論的。而他們在剝奪人民居住權的時候,應該善盡舉證責任,而不是說錢已經照市價給了,你們這些老百姓不要再囉嗦了。
蔣月惠在新聞影片中,看起來像是個魯莽暴力的瘋子。一個精明的議員,有更多改善自己生活的可能,有更多光鮮亮麗的生活選擇,但她沒有做出這個選擇。她瘋癲癡迷的站在弱勢那一邊,被辱罵,被嘲笑,被誤解。但是,容我不太理性的說一句: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人,我才會深深以身為台灣人而自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490的網紅Irene的美西灶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媽媽寶寶一日環島小旅行】 帶著三歲的小小孩坐火車,你能想像中途不下車的環島火車,到底要怎麼樣消磨一天嗎? 會有這樣的發想,主要是我喜歡坐火車(小嬡不是火車迷),原本想定易遊網三天兩夜的環島之星,可是價錢有點高昂,實在花不下去。查了一下網路上的介紹,台鐵莒光號1車次(台鐵環島觀光列車)可以環島台...
「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呱吉 Facebook
- 關於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不禮貌鄉民團 Facebook
- 關於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吳子雲 Facebook
- 關於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Irene的美西灶腳 Youtube
- 關於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問題] 高鐵左營站月台及月台固定問題- 看板Railway 的評價
- 關於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左營高鐵月台怎麼看 - 加油地圖 的評價
- 關於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帶你去看左營高鐵站第3月台往南港列車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左營高鐵月台怎麼看的美食出口停車場,PTT ... - 台鐵車站情報站 的評價
- 關於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左營高鐵月台怎麼看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 ... 的評價
- 關於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左營高鐵月台怎麼看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 ... 的評價
- 關於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詢問--台灣高鐵左營站如何轉乘台鐵之路線 - Mobile01 的評價
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不禮貌鄉民團 Facebook 八卦
昨天看到議員咬傷警察這件事
我原本也是抱著強烈譴責的情緒
但看完這篇後
我瞧不起議員的心情,有所轉變了
心裡對這位議員多了一絲同情
感謝溫朗東提供不同觀點
希望這件事能圓滿落幕
剛注意到一則看似蠻荒謬的新聞。屏東縣議員蔣月惠在抗爭中咬傷警察,登門到警察局道歉沒見到事主,崩潰大哭。新聞並附上影片。
毫不意外的,這名議員被底下網友狂酸水準差、素質低、狂犬病、藐視公權力、打悲情牌裝弱勢有甚麼用......諸如此類。
很少人在這種新聞的處理下,會去探究事件背後的原因。坦白說,我第一印象也覺得蔣月惠哭得有點慘烈,實在不太好看。(卻又有幾個人的哭是好看的?)但我隱約覺得不太對勁。
我事後去想,這份不對勁感從何而來。應該是說,議員失控的新聞並不罕見(例如:李婉鈺。)政治工作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公眾人物得要承擔很多心理壓力,一旦無法調適,情緒失控並不足為奇。但這起事件不太一樣,一般的議員失控,跟私領域比較有關,很少在公領域發生這類的事。
有沒有選上,是體制外/內一個現實的分野。沒選上之前,積極參與公民運動,行使公民不服從,非暴力抗爭,對抗體制壓迫,這是常見的。當過官、政治關係良好、已經是民意代表的,很少這樣走到第一線。我並非要質疑甚麼人,單純只是想說,任何人在得到權位後要維持初衷,本非易事。
更別提,這是一起地方抗爭事件,民眾多不關心。地方的主流媒體環境並不好,一旦跟警察/公部門關係搞砸,會少很多新聞可以做。這起抗爭背後的原因,只有獨立媒體公庫有比較完整的報導。
換句話說,如果這是場秀,蔣月惠幾乎沒有觀眾。有的,往往也是看笑話、喝倒彩。
蔣月惠以無黨籍身分出來參選屏東縣議員,是為了她長期服務的肢體殘障服務協會「羅騰園」。為了幫助快20個身心障礙的孩子就醫、就學、學得才藝、重拾自信,她需要籌措經費,想到了出來參選,或許可以領取選票補助款。
這個想法,未免有點天真。這個故事,未免溫情的離譜。但她沒有文宣,沒有競選總部,日復一日的在屏東路邊唱歌、拉小提琴。youtube的影片可以看到,她在路邊擺攤,拿著小蜜蜂,義賣身障藝術彩繪。
她的歌藝跟琴藝都不行,競選歌曲是福爾摩沙頌。第一次參選沒拿到補助款,保證金還被沒收。第二次拿回保證金,拿不到補助款。第三次有補助款了,但沒選上。第四次也就是2014年才選上。會投給她的人,幾乎都是往來的機車族跟弱勢團體。
這麼多人說政治很黑暗,選舉很艱難。事實也的確如此。但這個島上還是有人,很天真的相信只要動機善良、勤奮努力,而且是站到第一線日曬雨淋的那種努力,就能獲得成功。你可以不認同她的政治立場,可以說她瘋癲,說她傻。但這份傻勁,比我看過的各種珍異奇才天賦滿溢都還要可貴。
選上之後,她可以學著套關係,跟各式各樣的利益團體結盟,收受政治獻金,再把現金拿去轉換成更多的政商關係,就像很多政治人物一樣。但她在去年七月接受自由時報採訪,裡面的QA是這樣說的:
--
Q:素人參政,你觀察到的政治是什麼?
A:政府機關組織龐大、資源權力也大,公務員素質很高,但遇到問題就用法條推來推去,讓百姓四處碰壁,官員只想討好有派系背景的民代,利益團體也只會纏著有影響力的民代,政治圈內人際關係無所不在,想要加入既有的權力結構,就要放棄自己的堅持,我看得很開,每天都當作是議員任期的最後一天,不想被約束。
Q:你每個月的議員薪資都捐出來,自己怎麼生活?
A:扣除各種費用後,議員每個月實領不到7萬元,我只留4000元,其他都捐給「羅騰園」,反正我只有一個人,大部分時間都跟孩子們吃,至於議會開議期間的出席費、車馬費、餐費等,還有年終1.5個月的研究費,日常開銷、選民服務靠這些就夠了,我每天還是上街拉琴募款,雖然常走音,但不拉琴孩子們會餓肚子,還好議員拉琴警察不會趕。
--
蔣月惠在抗爭中咬傷女警,或許是她的非暴力抗爭素養不足。然而,站在外圍說起來很輕鬆,實際置身在抗爭中,被優勢警力壓制,那種心靈與肉體上的無助感,很常讓人基於自我防衛,無法控制行為輕重。而這就是體制者想要的。新聞一剪出來,大家都會同情警察,都會譴責施暴者,而不會探究背後的緣由。蔣月惠會接受司法追訴,這是她難以逃避的抗爭成本,而她也接受了。
她會出來抗爭,是因為屏東縣政府在清晨四點,帶著機具怪手,強拆數戶位於屏東後站公勇路的民宅。這起有程序瑕疵,正在打行政訴訟的事件,背後的原因是屏東縣政府認為,屏東車站改建、鐵路高架化之後,車站人潮會大幅增加,為了避免到時的交通阻塞。原有的8米道路太窄,必須徵收民宅拓寬道路。
居民質疑,附近有一塊交通部鐵路局的地,離鐵道更近,要拓寬道路,拿那塊地進行效果更好。屏東縣政府的新聞稿中,把責任推給交通部,說交通部不核可,理由語焉不詳。此外,新建車站工程依據法規,必須增設停車場,目前的臨時便道,剛好可以拿來蓋停車場。
換句話說,為了法規要增設停車場,鐵路局的地不用,臨時便道也不能用,就是要拆你有產權有土地權狀的房子。然後跟你說,已經按照市價徵收了,價錢很好,不要囉嗦,再找麻煩,就是阻礙城市發展的釘子戶。
對長期居住在一個地方,經濟狀況也不算優渥的人來說,要轉換環境有很多成本。有形的成本是尋找臨時租屋、新房、仲介手續費、搬遷等等,這些有形的成本,說起來好像只要補償價錢夠好,都可以解決。事實上,對資訊掌握能力不強的地方居民來說,要搬家的心理成本是很大的。他們對買賣房地產所需的資訊往往並不充足,產生很大的恐懼感。
不適應、恐懼這些無形成本,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跟溝通去克服,這是政府施政應該付出的努力。當然你可能會說,有些人就是說不通,條件再好都不想搬,這樣是阻礙社會進步。如果你要這麼想的話,那我必須提醒你,民宅的權益不能無限上綱,但政府在徵收迫遷,剝奪人民權益的時候,應該負起利弊衡量的舉證責任。
這是個科學跟數據的時代,很多人會酸關心土地正義的人是感覺派,是左膠。土地徵收條例也寫得很清楚,徵收要符合公益性。執政者如果不想要當感覺派,也應該拿出詳盡的數據分析。
然而,屏東縣政府仰賴的只是一個有待商榷的推論。他們認為,車站改建後人潮會大幅增加,如果不把公勇路民宅拆掉道路拓寬,會不敷使用。
這個推論,必需要有客觀數據的支持。首先,屏東縣因為產業結構的關係,人口長期外移,2002年開始人口負成長16年。人口從1997年的高峰91.3萬人,減少到去年約83萬人。
其次,從推論上來看,台鐵班次增加,意味著屏東人要往外縣市跑,候車時間減少,但未必會造成整體運量上升。運量上升的前提是,班次增加讓原本不坐台鐵的屏東人改坐台鐵,又或是帶來以台鐵為交通工具的觀光客。這個推論,必須有明確數據支持。
這些關於運量的質疑,其實在縣政府公聽會的紀錄上可以看出來,早就有當地居民提出了。面對缺乏科學數據、評量方式的質疑,屏東縣政府充耳不聞。讓所謂的公聽會變成縣政府單方面的宣佈儀式。
2017年4月,台鐵將屏東潮州直達台北的「普悠瑪號」,平日從一班增加為兩班;新左營高鐵轉乘台鐵的兩班車,原終點站從高雄延長到屏東......種種的列車班次增加,如果能帶來明顯的車站人數增長,那就離「後站道路必須拓寬」的結論更近一步。
我去下載了屏東台鐵站每日平均進出的人次資料,拿2017年5月到12月的進站人次(跟出站人次相仿),跟2016年同期做比對:
2017年5月,每日平均進站10158人,是2016年的1.037倍。
2017年6月,每日平均進站9392人,是2016年的0.974倍。
7月 9539 1.011倍
8月 9975 1.023倍
9月 9611 1.061倍
10月10328 1.01倍
11月 10150 1.02倍
12月10814 1.034倍
平均來看,2017年四月底增加班次之後,屏東車站的人數確實有增加,成長率平均是2%,每天大概增加400人進出站。
把這400人攤在各個時段,會不會造成道路阻塞、損害公共利益,非得要透過強拆民宅的方式來解決?我認為,目前屏東縣政府提供的數據研究,是不足以支撐這個結論的。而他們在剝奪人民居住權的時候,應該善盡舉證責任,而不是說錢已經照市價給了,你們這些老百姓不要再囉嗦了。
蔣月惠在新聞影片中,看起來像是個魯莽暴力的瘋子。一個精明的議員,有更多改善自己生活的可能,有更多光鮮亮麗的生活選擇,但她沒有做出這個選擇。她瘋癲癡迷的站在弱勢那一邊,被辱罵,被嘲笑,被誤解。但是,容我不太理性的說一句: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人,我才會深深以身為台灣人而自豪。
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吳子雲 Facebook 八卦
如果你有五分鐘時間,又不介意借給我的話,我想請你看看這篇。
剛注意到一則看似蠻荒謬的新聞。屏東縣議員蔣月惠在抗爭中咬傷警察,登門到警察局道歉沒見到事主,崩潰大哭。新聞並附上影片。
毫不意外的,這名議員被底下網友狂酸水準差、素質低、狂犬病、藐視公權力、打悲情牌裝弱勢有甚麼用......諸如此類。
很少人在這種新聞的處理下,會去探究事件背後的原因。坦白說,我第一印象也覺得蔣月惠哭得有點慘烈,實在不太好看。(卻又有幾個人的哭是好看的?)但我隱約覺得不太對勁。
我事後去想,這份不對勁感從何而來。應該是說,議員失控的新聞並不罕見(例如:李婉鈺。)政治工作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公眾人物得要承擔很多心理壓力,一旦無法調適,情緒失控並不足為奇。但這起事件不太一樣,一般的議員失控,跟私領域比較有關,很少在公領域發生這類的事。
有沒有選上,是體制外/內一個現實的分野。沒選上之前,積極參與公民運動,行使公民不服從,非暴力抗爭,對抗體制壓迫,這是常見的。當過官、政治關係良好、已經是民意代表的,很少這樣走到第一線。我並非要質疑甚麼人,單純只是想說,任何人在得到權位後要維持初衷,本非易事。
更別提,這是一起地方抗爭事件,民眾多不關心。地方的主流媒體環境並不好,一旦跟警察/公部門關係搞砸,會少很多新聞可以做。這起抗爭背後的原因,只有獨立媒體公庫有比較完整的報導。
換句話說,如果這是場秀,蔣月惠幾乎沒有觀眾。有的,往往也是看笑話、喝倒彩。
蔣月惠以無黨籍身分出來參選屏東縣議員,是為了她長期服務的肢體殘障服務協會「羅騰園」。為了幫助快20個身心障礙的孩子就醫、就學、學得才藝、重拾自信,她需要籌措經費,想到了出來參選,或許可以領取選票補助款。
這個想法,未免有點天真。這個故事,未免溫情的離譜。但她沒有文宣,沒有競選總部,日復一日的在屏東路邊唱歌、拉小提琴。youtube的影片可以看到,她在路邊擺攤,拿著小蜜蜂,義賣身障藝術彩繪。
她的歌藝跟琴藝都不行,競選歌曲是福爾摩沙頌。第一次參選沒拿到補助款,保證金還被沒收。第二次拿回保證金,拿不到補助款。第三次有補助款了,但沒選上。第四次也就是2014年才選上。會投給她的人,幾乎都是往來的機車族跟弱勢團體。
這麼多人說政治很黑暗,選舉很艱難。事實也的確如此。但這個島上還是有人,很天真的相信只要動機善良、勤奮努力,而且是站到第一線日曬雨淋的那種努力,就能獲得成功。你可以不認同她的政治立場,可以說她瘋癲,說她傻。但這份傻勁,比我看過的各種珍異奇才天賦滿溢都還要可貴。
選上之後,她可以學著套關係,跟各式各樣的利益團體結盟,收受政治獻金,再把現金拿去轉換成更多的政商關係,就像很多政治人物一樣。但她在去年七月接受自由時報採訪,裡面的QA是這樣說的:
--
Q:素人參政,你觀察到的政治是什麼?
A:政府機關組織龐大、資源權力也大,公務員素質很高,但遇到問題就用法條推來推去,讓百姓四處碰壁,官員只想討好有派系背景的民代,利益團體也只會纏著有影響力的民代,政治圈內人際關係無所不在,想要加入既有的權力結構,就要放棄自己的堅持,我看得很開,每天都當作是議員任期的最後一天,不想被約束。
Q:你每個月的議員薪資都捐出來,自己怎麼生活?
A:扣除各種費用後,議員每個月實領不到7萬元,我只留4000元,其他都捐給「羅騰園」,反正我只有一個人,大部分時間都跟孩子們吃,至於議會開議期間的出席費、車馬費、餐費等,還有年終1.5個月的研究費,日常開銷、選民服務靠這些就夠了,我每天還是上街拉琴募款,雖然常走音,但不拉琴孩子們會餓肚子,還好議員拉琴警察不會趕。
--
蔣月惠在抗爭中咬傷女警,或許是她的非暴力抗爭素養不足。然而,站在外圍說起來很輕鬆,實際置身在抗爭中,被優勢警力壓制,那種心靈與肉體上的無助感,很常讓人基於自我防衛,無法控制行為輕重。而這就是體制者想要的。新聞一剪出來,大家都會同情警察,都會譴責施暴者,而不會探究背後的緣由。蔣月惠會接受司法追訴,這是她難以逃避的抗爭成本,而她也接受了。
她會出來抗爭,是因為屏東縣政府在清晨四點,帶著機具怪手,強拆數戶位於屏東後站公勇路的民宅。這起有程序瑕疵,正在打行政訴訟的事件,背後的原因是屏東縣政府認為,屏東車站改建、鐵路高架化之後,車站人潮會大幅增加,為了避免到時的交通阻塞。原有的8米道路太窄,必須徵收民宅拓寬道路。
居民質疑,附近有一塊交通部鐵路局的地,離鐵道更近,要拓寬道路,拿那塊地進行效果更好。屏東縣政府的新聞稿中,把責任推給交通部,說交通部不核可,理由語焉不詳。此外,新建車站工程依據法規,必須增設停車場,目前的臨時便道,剛好可以拿來蓋停車場。
換句話說,為了法規要增設停車場,鐵路局的地不用,臨時便道也不能用,就是要拆你有產權有土地權狀的房子。然後跟你說,已經按照市價徵收了,價錢很好,不要囉嗦,再找麻煩,就是阻礙城市發展的釘子戶。
對長期居住在一個地方,經濟狀況也不算優渥的人來說,要轉換環境有很多成本。有形的成本是尋找臨時租屋、新房、仲介手續費、搬遷等等,這些有形的成本,說起來好像只要補償價錢夠好,都可以解決。事實上,對資訊掌握能力不強的地方居民來說,要搬家的心理成本是很大的。他們對買賣房地產所需的資訊往往並不充足,產生很大的恐懼感。
不適應、恐懼這些無形成本,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跟溝通去克服,這是政府施政應該付出的努力。當然你可能會說,有些人就是說不通,條件再好都不想搬,這樣是阻礙社會進步。如果你要這麼想的話,那我必須提醒你,民宅的權益不能無限上綱,但政府在徵收迫遷,剝奪人民權益的時候,應該負起利弊衡量的舉證責任。
這是個科學跟數據的時代,很多人會酸關心土地正義的人是感覺派,是左膠。土地徵收條例也寫得很清楚,徵收要符合公益性。執政者如果不想要當感覺派,也應該拿出詳盡的數據分析。
然而,屏東縣政府仰賴的只是一個有待商榷的推論。他們認為,車站改建後人潮會大幅增加,如果不把公勇路民宅拆掉道路拓寬,會不敷使用。
這個推論,必需要有客觀數據的支持。首先,屏東縣因為產業結構的關係,人口長期外移,2002年開始人口負成長16年。人口從1997年的高峰91.3萬人,減少到去年約83萬人。
其次,從推論上來看,台鐵班次增加,意味著屏東人要往外縣市跑,候車時間減少,但未必會造成整體運量上升。運量上升的前提是,班次增加讓原本不坐台鐵的屏東人改坐台鐵,又或是帶來以台鐵為交通工具的觀光客。這個推論,必須有明確數據支持。
這些關於運量的質疑,其實在縣政府公聽會的紀錄上可以看出來,早就有當地居民提出了。面對缺乏科學數據、評量方式的質疑,屏東縣政府充耳不聞。讓所謂的公聽會變成縣政府單方面的宣佈儀式。
2017年4月,台鐵將屏東潮州直達台北的「普悠瑪號」,平日從一班增加為兩班;新左營高鐵轉乘台鐵的兩班車,原終點站從高雄延長到屏東......種種的列車班次增加,如果能帶來明顯的車站人數增長,那就離「後站道路必須拓寬」的結論更近一步。
我去下載了屏東台鐵站每日平均進出的人次資料,拿2017年5月到12月的進站人次(跟出站人次相仿),跟2016年同期做比對:
2017年5月,每日平均進站10158人,是2016年的1.037倍。
2017年6月,每日平均進站9392人,是2016年的0.974倍。
7月 9539 1.011倍
8月 9975 1.023倍
9月 9611 1.061倍
10月10328 1.01倍
11月 10150 1.02倍
12月10814 1.034倍
平均來看,2017年四月底增加班次之後,屏東車站的人數確實有增加,成長率平均是2%,每天大概增加400人進出站。
把這400人攤在各個時段,會不會造成道路阻塞、損害公共利益,非得要透過強拆民宅的方式來解決?我認為,目前屏東縣政府提供的數據研究,是不足以支撐這個結論的。而他們在剝奪人民居住權的時候,應該善盡舉證責任,而不是說錢已經照市價給了,你們這些老百姓不要再囉嗦了。
蔣月惠在新聞影片中,看起來像是個魯莽暴力的瘋子。一個精明的議員,有更多改善自己生活的可能,有更多光鮮亮麗的生活選擇,但她沒有做出這個選擇。她瘋癲癡迷的站在弱勢那一邊,被辱罵,被嘲笑,被誤解。但是,容我不太理性的說一句: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人,我才會深深以身為台灣人而自豪。
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Irene的美西灶腳 Youtube 的評價
【媽媽寶寶一日環島小旅行】
帶著三歲的小小孩坐火車,你能想像中途不下車的環島火車,到底要怎麼樣消磨一天嗎?
會有這樣的發想,主要是我喜歡坐火車(小嬡不是火車迷),原本想定易遊網三天兩夜的環島之星,可是價錢有點高昂,實在花不下去。查了一下網路上的介紹,台鐵莒光號1車次(台鐵環島觀光列車)可以環島台灣一周,而且一天就能完成,很省錢,還能帶孩子看看台灣之美,所以我邀請(拜託)我妹一起坐環島火車,提前兩個星期把票買好。
因為了解小嬡一定會「一下跟媽媽坐、一下和阿姨坐」,所以我買了四個人的位置,在台北站上車之後,就將座椅轉過來,兩兩對坐,視野空曠、好拿東西、孩子活動空間比較大,也比較不會打擾其他旅客。打電話給台鐵客服詢問訂票方法時,客服人員建議我自己帶食物在車上,因為便當不一定都能買到,為了避免彈盡援絕,我跟我妹拖了一菜籃車(反正也不下車),裡面帶了麵包、水果、水煮蛋、海苔、餅乾、水與小嬡的書,準備充足。
早上6:10準時發車,從台北站出發,逆時鐘環島一圈,晚間7:52回到台北車站。到月台才發現,原來第四節車廂之後就是易遊網的kitty環島火車,都是一起的。前三節是台鐵的環島之星自由行列車,沒有任何特殊裝飾,就是一般火車的外觀與座位。小嬡看見後面易遊網的Kitty車廂,想到就問「媽媽,我想去坐Kitty車廂」,我只能一直跳針說「乖,下次我們帶爸爸來」。
我很久沒有坐那麼早的火車了,看見通勤的人們、甦醒的台灣以及有活力的朝陽,雖然帶著孩子心裡有負擔,擔心她坐不住,但心情很激動,去過那麼多地方,在其他國家的城市流浪那麼久,台灣自己的美,我卻很少有機會實際體驗。
心裡其實有備案,若孩子真的坐不住,到新左營站就下車,坐高鐵回台北。但事先仍做好準備,一路上小嬡雖然持續問「可以下車了嗎?我想下去參觀」,但我和我妹不停轉換她的注意力,一下請她跟外面下車的乘客揮手說再見,一下又唸故事、三人自拍、吃吃東西、貼貼紙,竟然也默默的撐過去。帶書或玩具很重要,我準備了一個新的小玩具,過了枋寮站後,告訴她「媽媽有帶禮物給你喔,到花蓮站前乖乖的,就能得到:)」,一波又一波的鼓勵、陪玩、轉移注意力,也就成功的環島一圈。
朋友們都問「天阿,坐一整天火車,不下車嗎?」火車在枋寮站和台東站會各換一次車頭,停留約15分鐘,也在花蓮站停留15分鐘左右,當停車時間比較長時,我們就會下車走一走、自拍一下,運動運動,注意力一直切換,比較能夠讓小小孩感到不無聊,不過時間不足以讓你去買東西,食物一定要自己準備足夠。
我們在好幾站都遇到友善的乘客跟我們聊天,一聊之後發現我們竟然要環島一週,一開始不敢相信,一聽我們要坐回台北,都豎起大拇指,我們真的完成了!明年暑假再來一次,相信應該會更輕鬆(嗎?)
#你問孩子中途有睡嗎
#當然沒有啊
#她是金頂電池
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左營高鐵月台怎麼看 - 加油地圖 的八卦
加油地圖,左營高鐵月台查詢,左營高鐵平面圖,左營高鐵北上月台,左營高鐵出口圖,高鐵左營新左營,高鐵左營站台鐵,左營高鐵站內美食,左營高鐵時刻表. ... <看更多>
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帶你去看左營高鐵站第3月台往南港列車 - YouTube 的八卦
帶你去 看左營高鐵 站第3 月台 往南港列車. 115 views115 views. Oct 21, 2021. 1.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Share. Share. Save. Save. ... <看更多>
左 營 高鐵 月台 怎麼看 在 [問題] 高鐵左營站月台及月台固定問題- 看板Railway 的八卦
1.高鐵目前發車的月台並不固定
不論是左營站還是台北站,並沒有分直達車月台和站站停月台
為什麼不直接區分月台呢?這樣乘客也比較好選擇不是嗎?
半直達列車畢竟也不多,大部分還是直達和站站停
怎麼不直接分一下?
如左營 2月台 站站停
3月台 中板北
台中 1A 站站停
1B 左營
2A 板北
2B 站站停
台北 1月台 站站停
2月台 板中左
板橋都會封一邊擺備車,倒是唯一可以解釋不區分月台
這樣區分對旅客不是也比較好嗎?但目前都混用中
2.左營站的第1月台為什麼很少使用?
幾乎大部分的車都是2.3月台到發
難道是因為離車廠進,所以廠內進出的車才會在1月台發
其他已經在正線營運中的車直接用2.3月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7.115.14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ailway/M.1408012236.A.FAE.html
※ 編輯: ultratimes (114.47.115.149), 08/14/2014 18:32:05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