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是忠臣、英雄、商賈,還是海盜? | 知史現場
鄭成功的歷史功績,是偶然的,卻也是在關鍵時刻果斷決定的結果。他於1661年率軍渡過台灣海峽,圍城擊敗佔據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接收其領地,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後世尊稱為延平郡王、國姓爺、開台聖王、民族英雄、創格完人等。儘管台灣後來由降清的鄭氏故將施琅征服,但康熙皇帝仍稱他為「明室遺臣」,敬重其「海外孤忠」的氣節。
元、明的「海禁」從來沒有完全杜絕「朝貢貿易」之外的走私及海盜活動,從日本到東南亞之間的海上貿易網絡一直非常興盛,而鄭成功就屬於明末清初「以海為田」 的福建人武裝海商船隊的領袖。
閩南人鄭家的海上事業由鄭芝龍發跡,一直與長崎的日本人、澳門的葡萄牙人、台灣的荷蘭人、馬尼拉的西班牙人,英國人以及明朝地方政府維繫多方關係,獲利巨大,於崇禎元年(1628)受撫於福建巡撫時,部眾三萬餘人,船千餘艘。
雖然鄭芝龍是福建地方小吏之子,但畢竟出身倭寇一類。與父親不同,原名福松的鄭成功六歲時從出生地長崎平戶島回到閩南祖鄉就學,以鄭森之名,少年考中秀才,迎娶惠安進士禮部侍郎之女,隨後入南京國子監深造,拜入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清軍南進時,受南明隆武帝(唐王)賜姓,名成功,此後以「國姓爺」自名,另受永曆帝(桂王)封「延平王」。
這些經歷,也許塑造了鄭成功的人格特質,加上清軍進攻福建時他母親田川氏受辱自盡,所以儘管父親降清,承接家業的他屢次受清廷招撫,也緊記國仇家恨,並對孔廟告白「昔為孺子,今為孤臣」 ,稟持明朝忠臣的氣節,舉「反清復明」的旗幟,始終擁護南明政權。
可是,承受清軍武力與遷界禁海重壓,據金門和廈門抗清的鄭成功形勢危急,亟需一個長久的根據地,於是決定1661年東渡攻台,取荷蘭人而代之。荷蘭人殖民台灣38年,但守軍薄弱,外援不及,不敵鄭軍圍城,翌年投降,撤出台灣。鄭氏在台灣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可惜鄭成功於年中急病逝世,享年39歲。同年底,鄭芝龍在北京被斬。
鄭成功逝世22年之後,明鄭政權被鄭氏叛將施琅於1683年攻滅。施琅雖然「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但富有韜略,原於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後來歸入鄭成功的抗清勢力,屢次建功,可是一次與鄭氏的衝突中,遭「暴躁衝動、固執嚴苛」的鄭成功誅殺父兄全家,遂再次降清。據史書說,施琅登島後到台南的延平郡王鄭成功墓前跪拜說:「忠孝不能兩全,我蒙受芝龍公提攜有恩,但也揹負父兄大仇;四十年國仇家恨,雙方到今日如此地步,也是各為其主,天意使然,實在傷痛啊!」
思考問題:
1. 你認為鄭成功是忠臣、英雄、商賈,還是海盜?
2. 為什麼明朝一直未能禁絕走私及海盜活動?這和當時國際貿易發展和殖民主義有何關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嶽廟,道教著名宮觀,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太室山東麓,始建於秦代,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也是歷代皇帝祭祀中嶽神的地方。總面積達11萬平方米,居中原各祠宇之冠,亦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相對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包括中嶽廟在內的登封「天地...
崇禎元年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城存與存,城亡與亡 | 諺語新知 X 知史現場
明末,有不少將領明知大勢不再依然誓死捍衛明代皇室,史可法(1602-1645年)就是其中一位名將。他僅憑萬餘的軍力,在揚州對抗清朝近十萬大軍。
史可法,開封府人,祖籍北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是崇禎元年進士,東林黨人,早年曾參加鎮壓民變。崇禎末年,擔任南都兵部尚書。北京城被攻陷後,史可法擁立福王為帝,並繼續與清軍作戰。在1645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分兵兩路向南推進。當時史可法本想帶兵北上對抗清兵,可惜北方已經漸漸被清兵佔領,史可法只好退守揚州。
當年四月份,清豫親王多鐸發兵包圍揚州。當時揚州城中士民爭相砸壞城門外出逃命,大小船隻為之一空。史可法進駐時城內已經一片零落,他傳信希望諸鎮發兵援救,但只有劉肇基等少數士兵前來支援。反觀清兵增援越來越多,就連城中總兵官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也向清軍投降。多爾袞向史可法送出《致史相國書》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堅決不降。圍城的多鐸更親自出馬,連發五封書信勸降,史可法看也不看就將這些信燒掉。
至四月二十四日,清軍以大炮試轟揚州城,形勢危急,史可法用血書告急朝廷,未得回音;各鎮兵馬見揚州形勢難以挽救,也不願出兵支援。史可法知道孤城揚州已難有作為,但決定抗戰到底,一死以報國。史可法帶領著城中軍兵,死守揚州城,直至五月二十五日終因彈盡糧絕,城陷。
史可法本想自殺,但部屬奪過佩刀,希望掩護他撤退。但尚未走出揚州城就遇上清兵,於是清兵將一行人帶往見多鐸。多鐸本想再次勸降,但是史可法說道:「我為朝廷大臣,豈肯偷生為萬世罪人!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態不可屈。」隨後壯烈就義,終年45歲。
史可法的氣節,即便連清軍也為之概嘆。清高宗以其忠義,將生平事蹟錄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中,評為「節秉清剛,心存幹濟,危顛難救,正直不回」。誠然,當時的形勢絕非僅憑這位忠誠的名將就能扭轉,但是在危難之時也不願投降的氣節,令不少人感動。據說史可法死後,各地有許多號稱是史可法的抗清軍隊,希望能藉此鼓勵軍民勇起抗清。
#知史 #諺語新知 #中國歷史 #史可法 #明史 #明末 #多爾袞 #忠烈故事 #揚州 #揚州十日 #漫畫歷史 #港式漫畫 #中国历史 #历史
崇禎元年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晚明清流緣何氣節喪盡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清兵入關前後,有著「嗣東林」之稱的復社,其成員也開始分化。
一部分人南下,成為江南抗清力量的骨幹。
也有一部分人,先降農民軍李自成,後投清軍多爾袞。
就拿英烈之後、東林六君子之一魏大中的後人來說,他有個兒子魏學濂,父親犧牲後,他也做出了「繼承遺志」姿態:「行乞入都」,上血疏訟父冤,稱「家難較諸臣備慘」。崇禎帝「覽之淚下」,感嘆道:「洢濂之義,生死同揆。」
就是說,魏學濂一路要飯,進京告御狀,為父洗冤。其言行感動了當朝皇帝崇禎,連連讚其為忠義之後。這位年輕的東林孤兒,給皇帝留下又勇又孝的深刻印象。待崇禎為東林平反後,一洗父輩冤屈的東林孤兒共推魏學濂為首,設祭詔獄,魏學濂讀祭文未竟,已是哽咽難言,孤兒們莫不狂哭。崇禎帝聞之歎曰:「忠臣孤子,甚惻朕懷。」崇禎皇帝看著以魏學濂為首的東林遺孤,動了很深的惻隱之心,說自己要加倍關心這些孩子們的成長。
年齡稍長後的魏學濂,很快加入復社成為骨幹,平日里,他經常慷慨發表政見,引起社會關注。崇禎十六年他高中進士,崇禎皇帝曾親自接見他並打算委以重用。然而,李自成打進北京,這位英烈之後卻幹出了有辱英烈父親名聲的事。
京城破後,魏學濂稱自己欲微服南歸,但夜觀天象後,忽然悟道「一統定矣」,所以率先投誠李自成。魏學濂認為天下已定,李自成會成為天下一統的開國之君,所以晚降不如早降,便很快改換門庭,並巴結上了李自成宰相牛金星,通過牛金星的推薦,魏學濂被李自成錄用為戶部司務,成為李自成登基的主要吹鼓手。在大順新政府,魏學濂表現非常積極,獻《平兩浙策》,向李自成勸進稱帝。
不知他的父親九泉之下,做何感嘆。
還有楊漣的兒子楊之易。《明史紀事本末》上記載死後家境:「母妻止宿譙樓,二子至乞食以養。徵贓令急,鄉人競出貲助之,下至賣菜傭亦為輸助。」說楊漣老母和兒媳婦都到城樓臨時棲身,楊漣兩個兒子,被迫乞討為生。而後來他們的命運如何呢?
楊之易,楊漣長子。楊漣死後,他靠討飯養活全家妻兒老小。錢謙益在《除夜示楊郎之易——是應山忠烈公長子》中有一句「為問敝衣淹邸舍,還如乞食上譙樓」,說的就是他這段生活。崇禎元年,父親楊漣得到平反,楊之易上疏獻父親血書,這封名為《恭謝天恩——泣稱冤苦伏乞聖鑒以明臣節疏》的血書深深打動了崇禎皇帝,賜官楊之易,為工部員外郎。
但是,甲申之變清軍入關後,這個英烈之後卻做出了不齒之舉:降清。被清順治皇帝封為松江府海防同知。接下來的舉動更令人髮指,公元1647年,晚明還未滅亡,一群反清復明的義士試圖在松江發動兵變起義,但是這次兵變卻因走露消息而失敗,告發者就是楊之易,他在關鍵的時候告了密。兵變不幸失敗,起事者均遭殺害。
《南明史》記載,楊之易出賣同胞,激起反清復明人士的憤怒,他們設計襲擊了提督府,將楊之易綁了,當場亂刀砍死。楊之易死時還振振有詞:「父忠於明、我忠於清,夫復何憾!」竟然將自己認賊作父當成了一種「氣節」。
九泉之下的「楊忠烈公」楊漣,一生都在呼喚忠君愛國,如果知道兒子叛國降敵,賣友求榮,不知又會作何慨嘆?
當然,比魏學濂、楊之易名氣大的「嗣東林」變節者不計其數。
吳梅村,崇禎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被當時的崇禎親自看中,成為文人翹楚。崇禎煤山自縊後清兵入關,吳被召入京,授秘書院侍講,後升為國子監祭酒。
周鍾,和魏學濂同年考中進士,但是周鐘的成績更好,高中榜眼並被授庶吉士,皇帝近侍。北京淪陷後,此人先是認賊作父,以進士榜眼拜倒在牛金星門下,接著又按照牛金星指示,寫了一篇《士見危致命論》,號召別人像他一樣改換門庭,牛金星對這篇文章表示讚賞,周鍾沾沾自喜,逢人便誇「牛老師知遇」。周鍾還勸李自成早正大位。文中鼓吹李自成「比堯舜更多武功,較湯武尤無慚德」,吹捧李自成「四海歸心」。其溜鬚拍馬,忘恩負義嘴臉躍然紙上。
龔鼎孳,崇禎七年進士,司職給事中,在做言官時,他大義凜然,彈劾了不少權臣,但是明亡後,「闖來則降闖,滿來則降滿」。大順軍和清軍,誰來降誰。他風流放蕩,尋歡的對像不分男女。老爹去世,他在葬禮上還狂歡作樂,連清廷多爾袞都看不下去了,譏笑他是「明朝罪人,流賊御史」,而龔鼎孳竟然也大方承認,振振有詞:「豈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歸順?魏徵亦曾歸順唐太宗。」說哪個沒投降?難道變節的就我一個?昔日魏徵不是還降了唐太宗嗎?竟然把打家劫舍的李自成比作唐太宗,實在是不知羞恥為何物。
侯方域,戲劇《桃花扇》主人公,是明戶部尚書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輩都是東林黨人,均因反對宦官專權而被黜。與冒襄、陳貞慧、方以智,合稱明末「四公子」。明朝滅亡後,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後參加科舉。積極為清朝鎮壓農民軍出謀劃策,為清兵滅掉榆園軍起義立下奇功。他的紅粉知己、青樓奇女子李香君眼巴巴望著夫君反清復明,但卻等來了剃髮易服的才子,於是悲憤自殺,青樓氣節再次汗顏了清流。
從後東林黨及復社人的舉動,可以看出當時很多誇誇其談文人,滿口仁義道德,其實心底的節操早已片瓦無存。從「水至清則無魚」,到「人至賤者則無敵」,東林黨人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相徑庭的異變?
後人在分析後東林士大夫變節原因時,大多認為是他們本來如此,是專擅議論的偽道學,其實不然。
我的論斷是:劫後餘生。
和前輩錢謙益的演變一樣,經歷了魏忠賢浩劫和崇禎皇帝的反复折騰,他們傷到心裡了,原有的信仰破產了。現實及父輩遭到的打擊令後生們夢醒——沒有什麼仁義道德,一切都是謊言。國家是皇帝和他的奴才們的。他們的家業與我們無關。
夢醒後的士人,誰還會為了與自己不相干的國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於是人心渙散,各思前程是為必然。那些滿口大義的後東林黨人,在大順軍和八旗軍屠刀下,便大多是「脫下舊服換新袍」。(程萬軍)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崇禎元年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中嶽廟,道教著名宮觀,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太室山東麓,始建於秦代,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也是歷代皇帝祭祀中嶽神的地方。總面積達11萬平方米,居中原各祠宇之冠,亦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相對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包括中嶽廟在內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嶽廟始建於秦朝,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離嵩山時命令祠官恢復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時期曾兩度遷址廟宇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大約在北魏時期改為中嶽廟,後廟址復有變遷。唐玄宗時又回歸原址重建,並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年)增建行廊100餘間,祥符六年(1013年)又增修崇聖殿及牌樓等800餘間,當時雕樑畫棟,是極盛時期。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年)中嶽廟毀於大火。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後的規模。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0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崇禎元年 在 志工導覽|明崇禎四年銘青銅鎏金佛塔 - YouTube 的八卦
志工導覽|明 崇禎 四年銘青銅鎏金佛塔. 3,281 views Nov 18, 2019 ... 聽我說文物─北魏太和 元年 釋迦牟尼佛造像.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