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教她念幾次「空城計」,難字用方音符號在稿子稍微注音一下,幾天就會拿著讀了。
結果更發現,她已經背下來了,乾脆就錄一段漢文默念「空城計」,像不像吳樂天講古呢?
全文甚長,阿公疼孫,有提點兩字。
全文如下: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旗盡皆藏匿;諸將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洒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傍若無人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名百姓,低頭洒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眾皆驚服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讚曰: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
工商服務時間:
六歲的小女孩能用台語讀「空城計」,你當然也行!
我讓女兒從小逢年過節回老家,和她阿公阿媽也就是我爸媽偶爾小住,住著住著,莫名其妙不知不覺就會看台語方音符號了,也會傳統閩南語韻書的十五音、四十五字母、八音反法、三字反切,也能用台語文音讀《漢文讀本》、《千金譜》、〈空城計〉......
不過,六歲的小女孩能用台語讀「空城計」,你當然也行!
家父的台語班要開課招生,將他畢生絕學都使出來啦!
山令注音 在 不禮貌鄉民團 Facebook 八卦
我自小就是在台語家庭長大
出社會後也是說國語居多,說台語的機會也較少了
昨天看到盧廣仲與蔡振南的對手戲
盧廣仲把台語講得非常漂亮,讓我超級感動
他的台語幾乎比九成以上的本土演員 (包括三立與民視那些老牌演員)還要標準,真的強烈推薦大家看看
先看下行連結《花甲男孩轉大人》的片段,看完之後,再重播一次影片,搭配以下講解。
https://www.facebook.com/134844649177/videos/10155286649819178
這段影片,精采絕倫。一鏡到底,走位流暢,針鋒相對,氣口十足。
不管看過幾次,一點開來,就不知不覺會看到底。
台語影視需要更多這樣水準的劇本和演員,才有可能減緩台語滅亡的速度。蔡振南的演技自然不用講,盧廣仲的演技和口條才是這段戲最驚喜的亮點。要不是影片就先說了是蔡振南與盧廣仲的對手戲,否則我光看影片認不出那是當年咧嘴傻笑唱著「對呀對呀」的盧廣仲。
當然,盧廣仲身為年輕一代,台語雖然輪轉,但不免犯下一些新世代台語常見的錯誤。不過也帶出了不少相當道地的台語詞。以下一一解說。
-3:30處,可以聽到蔡呼喚盧「阿甲」,或許是編劇對同性戀的隱喻?網路常以「假」的台語「ké」來稱呼「gay」,但又由於注音打字不選字常打成「甲」,於是「甲甲」成為近年來網民用來稱呼男同性戀的暱稱。(網友補充:純粹是盧的角色叫鄭花甲,跟甲甲無關)
-3:09處,蔡振南以國語講出「同性戀」,同性戀究竟有沒有台語可以稱呼?事實上是有的,畢竟這種行為古已有之。男同性戀台語稱為「坩仔仙」(khann-á-sian),「坩仔」原本指的是陶鍋,陶鍋覆蓋著看,鍋底圓潤豐滿,中央又有些許凹陷,有如人之臀部(我給這個想像力87分),因此也成為屁股的代稱。加個「仙」字,如同「燒酒仙」(酒鬼)的構詞,代表沉迷於屁股的人。順帶一提,肛交在台語稱為「摃坩仔」(kòng-khann-á),不過這些話都帶有貶意。而女同性戀,台語稱為「磨鏡的」(buâ-kiànn--ê),這詞相當古老,在中國古典色情小說就常見到。因女同性戀兩人相對交叉,完全對稱如同照鏡一般,因而得名,說起來這名字既寫實又文雅呢。那麼,台語有沒有包括男同、女同的同性戀泛稱詞呢?我是沒聽說過。因此,如果考慮到「坩仔仙」的貶意,以及沒有男女通用的泛稱詞,借華語之「同性戀」來用,還算適當。當然,也可以直接把「同性戀」三字用台語讀為「tông-sìng-luân/luān」。(網友補充:日治時代有語料稱同性戀為「同性愛」tông-sìng-ài,應是從日文借來的詞彙,是值得撿回來用的台語詞。)
-2:29處,盧廣仲說「你坐監(tsē-kann)彼幾冬」,不是「予人關」(hőng-kuainn)這個初級程度台語,而是專業的「坐監」,令人激賞!
-2:26處,盧廣仲說「人咧談戀愛的時陣」,猴~~~抓到了!!我重複看了好幾次他的嘴形,嘴唇沒有碰在一起!「談戀愛」的「談」是「tâm」,盧說成「tân」了。比較有爭議的是「戀愛」,他說的是「luān-ài」,也就是兩個音都是低音;但其實「戀」在台灣民間一般讀作「luân-ái」,第一個字讀音較高些。就教育部的台灣閩南語字典而言,「luān」才是正音,「luân」是俗讀,但在台灣閩南語字典中,所有「戀」的詞彙,包括戀愛、熱戀、初戀,都是標音做俗讀的「luân」,成為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字典中,相當少見的以俗讀當正音的字。
-2:18處,盧說「彼是『天生』的」,其實「天生」台語有個很常用的詞,叫「生成」(senn/sinn-sîng)。
-2:04處,盧說「你敢有腳數(kioh-siàu)」。首先就是「kioh-siàu」這個「kioh」的音,路上抓一百人來問,一百個猜不到是「腳」字。但其實「腳」本來就是入聲字,念成「kioh」是合理的。至於我們常用來稱呼腳的「ㄎㄚ」,那是「跤」。「腳數」其實就是「角色」,以前的人會以「好腳數」來形容戲台上的「好角色」,或用以稱讚人為厲害角色。近年來由於電視媒體「叫小賀」(腳數好)的強力傳播下,「腳數」又被理解為「膽識」之意。
-1:55處,「起跤(kha)動手」,這句漂亮!
-1:43處,「你袂良心不安喔」,良心的「心」有合嘴唇(sim),光這點大概就贏過一半同年紀的演員了。但是,硬要挑剔的話,盧廣仲搞不好本來要講成「ㄒㄧㄣ」的,只是被下一個字「不」的「ㄅ」聲母開頭合起了嘴唇。我不確定他念這種m結尾的字標不標準,畢竟他剛剛「談」(tâm)就講成「ㄉㄢˇ」了。
-1:21處,「你喔抾捔啦」,這個「抾捔」事實上「捔」要念成比較高音的「ka̍k」,但包括蔡振南在內都念成比較低音的「kak」,一方面是有些地方的腔調已經丟失了高音入聲的原因,一方面是現代人常開玩笑把「抾捔」用華語講成「撿角」,「角」的台語是低音的「kak」,未來知道「捔」要念成比較高音「ka̍k」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1:02處,「來比賽」,這算華語式台語,道地的台語應該是「來相輸(sio-su)」、「來拚輸贏」之類。
-0:53處,「我看你頭殼悾闇啦!」在90年代,有一齣連續劇「愛」,裡頭有一個飾演腦性麻痺的角色「康安」,演得維妙維肖,當時不少觀眾以為是真的腦性麻痺患者飾演。這個角色走紅之後,也產生不少人以「康安」一詞取笑別人的行為。然而「康安」效應,其實不只是由於角色刻劃似真,一部份是名字「康安」(Khong An)其實與台語說人愚笨的「悾闇」(khong-am)音近,因此講到「康安」這名字,自然就與「悾闇」聯想在一起,這個角色和名字才深植人心。盧廣仲在此講的是道地的「悾闇」而非「康安」。至於有些人以為是因為「康安」這角色的關係,因此台語以「康安」形容愚笨,那就倒果為因了。
-0:41處,「你這馬是認真的嗎」,這種「嗎」字結尾問句是現代人常見語病,道地說法是「你這馬敢是認真的」。
-0:17處,「忤逆」(ngóo-gi̍k),不是囉哩吧唆的「你毋聽我的話」之類,相當颯爽俐落的用詞。
整個來說,這個片段相當令人激賞,光是這三分鐘的片段就是最好的預告,會讓人不禁想追劇。我期待未來有越來越多高品質台語戲劇的創作,打開新的市場,這是除了本土語在教育體系中教學之外,保留本土語言最大的力量。
--
以下廣告,都是我的演講
題目:我的文獻哪有這麼臺!----台灣文獻收藏的故事
時間:6/10(六)19:00-21:00
地點:台中市東區旱溪街48號(台中樂成宮旱溪媽祖廟社教大樓)
題目:臺灣史超級有梗:我從故事與史料看到的世界
時間:6/17(六)14:00-16:00
地點:桃園市龜山區明興街61巷8號(新星巷弄書屋)
報名網址:https://goo.gl/00tgRc
題目:歷史小說《忤》新書發表對談(與作者林剪雲老師)
時間:6/17(六)19:00-21:00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紀州庵文學森林)
報名網址:https://www.beclass.com/rid=203c76e59366f3b06034
題目:我的文獻哪有這麼臺!----台灣文獻收藏的故事
時間:6/25(日)10:30-12:10
地點: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國立臺北大學圖書館B1)
山令注音 在 Facebook 八卦
感謝❤️🙏🏻好有心嘅文章
記錄左我哋嘅青春😝
Thanks ❤️ @ga_cantopopstory
講起唱作人,你第一個諗起邊個?喺當今#香港樂壇「唱作」已經唔係一件稀有嘅事情,呢幾年出道嘅新人唔寫開歌都會識啲樂器。但以前,唱作人唔係咁普遍,甚至8,90年代好多#廣東歌 都由日本流行曲改編而成。直到千禧年代,本土唱作人先慢慢如雨後春筍湧現。而#唱作四小強 呢個朵,就喺2006年嘅#叱吒 誕生。
當晚#商台 邀請唱作人四強做一個表演,以#鋼琴、#電子琴、#鼓、#結他 合奏,唱盡四位嘅代表作 - 王菀之的《#詩情》、張繼聰的《#K型》張敬軒的《#笑忘書》及方大同的《#愛愛愛》。張繼聰更展現舞技,睇得觀眾相當投入。但叫得唱作人四強,即係有一位名落孫山。商台巧妙地安排第四名的張繼聰頒獎,到最後四位好朋友互相擁抱嘅場面莫明感動。值得一提嘅係,當年呢個item係由#細So 籌備,感激佢為香港唱作人文化種下一顆不可或缺嘅種子。
◼#方大同
最專注音樂但重心最唔喺香港樂壇嘅一位,出道多年全部都係國語歌,喺台灣已經成為金曲歌王。留喺香港樂迷心目中嘅必定要數到《#橙月》。個性低調嘅佢隨住減產已經慢慢遠離香港大眾嘅視線。近年創立自家音樂品牌「賦音樂」並簽下王詩安和孔藝弦2位創作女歌手,專心培養下一代音樂人。
◼#張敬軒
唔知有幾多人對佢嘅印象係一位唱作歌手呢?早年好多歌出自自己手筆,包括《#斷點》,《#只是太愛你》,《#笑忘書》等。近年創作作品大幅減少,多數同其他音樂人合作作曲,如Johnny Yim。
對音樂製作有追求嘅皇上曾花巨款喺廣州設立The Village Studios。Studios曾被列為世界前二十名錄音室,希望可培訓世界級華人錄音師,及吸引國際樂手或歌手錄製唱片。由此可見皇上係有幾有野心同愛音樂。可惜因為政府要收地清拆,錄音室喺2014年關門大吉。呢件事亦成為皇上永遠嘅痛。
◼#張繼聰
一樣姓張嘅張繼聰同張敬軒有冇關係呢?又真係有,張繼聰係張敬軒冇血源關係嘅表舅父。但凡任何人了解過張生嘅故事,都不得不深深佩服佢係一個#真男人,亦係四小強入面被低估嘅一個。出道幾年已經攞到#叱咤樂壇作曲人大獎(留意唔係唱作人)。《#木紋》同《#防不勝防》一直係佢最廣為人知嘅作品,但佢仲有好多值得留意嘅作品。其中 張繼聰x 小克呢個組合,創作咗大量諸如#生命之花 等經典作品。
佢同#謝安琪 嘅合唱版不能錯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EVL7qhePQ
隨住佢喺電視同電影搵到另一片天,佢已經擺低咗音樂好耐。直到上年終於推出一首佬味十足嘅David Harleyson。
◼#王菀之
同張繼聰一樣,自從拍電視電影發掘到喜劇細胞後,投放喺影視作品嘅時間越嚟越多。一嚟因為係興趣,二嚟係要借此賺取收入,支持自己整新歌。一直比人感覺係藝術家嘅Ivana唔會盲目寫符合大眾口味既歌,喺主流同藝術之間搵到屬於自己嘅風格。但留意,佢係有能力寫諸如#好時辰,#末日,#我真的受傷了等流行歌曲。近年已經冇出碟嘅佢最令我擔心有一日,佢可能唔再出歌。
最後,希望大家睇下Ivana憑末日第一次攞叱吒十大嘅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JzKcXhTtPs
喺呢個特別時刻,Ivana特別多謝四小強嘅每一位,睇得出四位真係一路走來互相扶持嘅好戰友。衷心希望佢地每一位嘅歌,假以時日可以得到更多人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