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消息人士透露,政府有意在各個分區委員會,增設五個委員席位,由今次區議會選舉敗選者出任,延續他們在地區的角色。按消息推算,63個分區委員會新增委員人數即為315人,增幅達19.6%。
民政事務總署回覆查詢時,未有直接否認有關消息,僅稱每屆委員數目,是由各區民政事務專員按需要作出建議,新一屆分區會的委員名單仍在擬備中,委員不會支取任何薪酬或津貼。該署又表示,是以「用人唯才」原則吸納分區會委員。
【本報訊】多名保皇黨區議員及候選人於上月區選中失利落馬,《蘋果》收到消息指,民政事務處屬下63個分區委員會,每個將增設五個委員席位,並由建制派落選者出任。民政事務總署回覆查詢時未有直接否認。有區議員擔心分區會日後或繞過區議會,直接與政府合辦地區活動;有區議員則指政府做法旨在讓街坊有錯覺,誤以為該人士仍然有權力服務社區,延續作為建制黨派「樁腳」的效果。
記者:佘錦洪
分區委員會在1972年成立,直屬各區民政事務處,本為區議會於1985年誕生前的權力過渡產物,當年主要工作為推動「清潔香港運動」及「撲滅暴力罪行運動」,現時主要職能包括推動公眾參與地區事務、為籌辦社區活動及政府贊助計劃提供意見等。目前香港16區設有63個分區委員會,現屆委員共有1,606名,任期兩年至2020年3月31日,全部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大埔區及北區因有鄉事組織而不設分區委員會。
總署:以「用人唯才」原則吸納
據民政事務總署提供的分區委員會委員申報政治聯繫數字,《蘋果》發現八成委員報稱獨立,一成半為建制派人士。如撇除「獨立人士」,有51個分區委員會的建制派人數佔優,只有中環及半山、深水埗西、葵涌西及屯門東北四個是民主派多於建制派;餘下七個民主派與建制派人數均等,灣仔南則無人報稱是民主派或建制派。
為立會選舉延續拉票作用
中西區區議員、中環及半山分區會委員吳兆康表示,分區會原意是吸納地區組織如社區中心代表加入,向政府如警務處及食環署等反映意見,但因委任制,不少委員傾向建制,「好似今年我哋想譴責警暴,會上面就已經過唔到」。他指理論上分區會搞地區活動要經區議會審議撥款,但亦擔心日後有繞過甚至矮化區議會的可能性,「分區會名義上係直屬民政處,民政處接受建議直接搞都唔係唔得」,而且不少民政處舉辦的中立活動都會邀請分區會委員出席剪綵,「到時好可能會變成政治宣傳。」
南區區議員區諾軒認為,政府委任落選人任分區會委員等同「侮辱」,「話畀人聽呢班就係輸咗嘅人、呢班就係一啲畀你街坊踢走嘅人」。他承認分區會職能某程度上與區議會重叠,亦指如從政治角度出發,政府此舉旨在「畀個名佢繼續喺個區度」,營造這些人仍然可以幫街坊的「幻象」,延續建制黨派在本年立法會選舉拉票「樁腳」的作用,但認為市民不會輕易被騙,「只要街坊細心留意分區委員會職能,根本就知道佢係一個有名無實嘅機構。」
屯 門 東北分區 委員會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八卦
香港人用自己的錢去支持商戶,被批評為劃地為牢。
香港人搞良心黃色經濟圈,被指責令到社會難以復和。
然後,政府用公帑及納稅人的錢,開設額外職位,聘請一群得不到民意支持的建制渣滓垃圾,大家猜猜,那些大肆批判良心黃色經濟圈的局長及藍絲,這次又會發表甚麼意見。
(不過藍絲最近要寫「香港某大學生化武器襲武漢釀肺炎」的膠劇,應該好忙。)

近日收到消息人士透露,政府有意在各個分區委員會,增設五個委員席位,由今次區議會選舉敗選者出任,延續他們在地區的角色。按消息推算,63個分區委員會新增委員人數即為315人,增幅達19.6%。
民政事務總署回覆查詢時,未有直接否認有關消息,僅稱每屆委員數目,是由各區民政事務專員按需要作出建議,新一屆分區會的委員名單仍在擬備中,委員不會支取任何薪酬或津貼。該署又表示,是以「用人唯才」原則吸納分區會委員。
【本報訊】多名保皇黨區議員及候選人於上月區選中失利落馬,《蘋果》收到消息指,民政事務處屬下63個分區委員會,每個將增設五個委員席位,並由建制派落選者出任。民政事務總署回覆查詢時未有直接否認。有區議員擔心分區會日後或繞過區議會,直接與政府合辦地區活動;有區議員則指政府做法旨在讓街坊有錯覺,誤以為該人士仍然有權力服務社區,延續作為建制黨派「樁腳」的效果。
記者:佘錦洪
分區委員會在1972年成立,直屬各區民政事務處,本為區議會於1985年誕生前的權力過渡產物,當年主要工作為推動「清潔香港運動」及「撲滅暴力罪行運動」,現時主要職能包括推動公眾參與地區事務、為籌辦社區活動及政府贊助計劃提供意見等。目前香港16區設有63個分區委員會,現屆委員共有1,606名,任期兩年至2020年3月31日,全部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大埔區及北區因有鄉事組織而不設分區委員會。
總署:以「用人唯才」原則吸納
據民政事務總署提供的分區委員會委員申報政治聯繫數字,《蘋果》發現八成委員報稱獨立,一成半為建制派人士。如撇除「獨立人士」,有51個分區委員會的建制派人數佔優,只有中環及半山、深水埗西、葵涌西及屯門東北四個是民主派多於建制派;餘下七個民主派與建制派人數均等,灣仔南則無人報稱是民主派或建制派。
為立會選舉延續拉票作用
中西區區議員、中環及半山分區會委員吳兆康表示,分區會原意是吸納地區組織如社區中心代表加入,向政府如警務處及食環署等反映意見,但因委任制,不少委員傾向建制,「好似今年我哋想譴責警暴,會上面就已經過唔到」。他指理論上分區會搞地區活動要經區議會審議撥款,但亦擔心日後有繞過甚至矮化區議會的可能性,「分區會名義上係直屬民政處,民政處接受建議直接搞都唔係唔得」,而且不少民政處舉辦的中立活動都會邀請分區會委員出席剪綵,「到時好可能會變成政治宣傳。」
南區區議員區諾軒認為,政府委任落選人任分區會委員等同「侮辱」,「話畀人聽呢班就係輸咗嘅人、呢班就係一啲畀你街坊踢走嘅人」。他承認分區會職能某程度上與區議會重叠,亦指如從政治角度出發,政府此舉旨在「畀個名佢繼續喺個區度」,營造這些人仍然可以幫街坊的「幻象」,延續建制黨派在本年立法會選舉拉票「樁腳」的作用,但認為市民不會輕易被騙,「只要街坊細心留意分區委員會職能,根本就知道佢係一個有名無實嘅機構。」
屯 門 東北分區 委員會 在 新竹市議員余邦彥服務處 Facebook 八卦
認識新竹-新竹沿革
竹塹:依據近人研究的推論,「竹塹」是居住在新竹平原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音譯。明永曆15年(1661),命左先鋒楊祖駐屯竹塹;康熙57年(1718),王世傑率族人由同安首先開墾竹塹埔,這是漢人開墾竹塹之開始。
淡水廳:由於北部地區的漸次開發,雍正元年(1723),設立淡水海防廳(淡防廳)於半線(彰化),是管理虎尾溪以北海防、理番和捕盜等治安事宜的分防廳。雍正九年,將大甲溪以北地方各項事務交由淡水廳同知管理,淡水廳改制為屬廳,二年後淡水廳同知「奉文移駐」竹塹,竹塹成為廳治所在。
新竹:由於淡水開港後,華洋雜處,台灣北部又日漸繁榮,淡水同知「半年駐竹塹衙門,半年駐艋舺公所」,疲於奔命。光緒元年(1875),為了新的因應,督辦台灣防務的沈葆禎奏請撤淡水廳分設為新竹縣、淡水縣,並增設台北府(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新竹縣範圍北以頭重溪(今桃園社子溪)、南以大甲溪為界,係取竹塹之「竹」,加「新」字而為新竹,意即新的竹塹城,仍以竹塹城為縣治。自此以後,竹塹城漸被改稱為新竹城,竹塹地區亦漸改名新竹地區。
竹塹城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曾經出現三種名稱,分別是「竹塹城」、「淡水廳城」、「新竹城」。反映出不同時代的行政轄區名稱。
新竹市建城歷史,於雍正11年(1733)始准植竹為城,後興建土城以防海盜,於道光6年(1826),則由開台進士鄭用錫為首的竹塹士紳呈請興建石磚城,道光9年(1829)完工,始擁有完整的城廓規模。到明治後期,相繼拆除城牆,1905年實施「市區改正」後,僅保留東門。
日人治理期間,新竹歷經台北縣新竹支廳(1895)、新竹縣新竹辨務署(1897)、新竹廳(1901)、新竹州新竹郡新竹街(1920)。昭和5年(1930)將新竹街升格為市,置市役所,這是新竹設市之始。昭和16年(1941)合併香山庄全部及舊港、六家庄之ㄧ部分,擴大行政區域,下設25個區會協助推行市政。
民國34年臺灣光復,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新竹州接管委員會,於11月9日開始接收原新竹州之機構。同月17日接收新竹巿役所,遂成立新竹巿政府,隸屬於接管委員會,11月30日接收原各郡役所。翌年1月接管委員會結束,成立新竹縣政府,暫借原新竹州廳辦公。新竹縣政府於2月28日遷往桃園,新竹巿亦因全省行政區域調整,正式設為省轄巿,成立新竹巿政府,下設東、西、南、北、竹東、寶山、香山等七個區公所,並遷入原州廳辦公室。此時全省設5大縣、3小縣、9省轄巿計17縣巿。
民國39年10月25日,臺灣省政府依據《台灣省地方自治實施綱要》,調整全省行政區域,改設21縣巿。原大新竹縣分設桃園、新竹、苗栗三縣,新竹地方乃將原省轄新竹市併原新竹縣轄關西、新埔兩鎮、湖口、紅毛、竹北、橫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鄉及尖石、五峰兩山地鄉等合併成立為新竹縣,縣治設於新竹巿。
民國40年12月1日,將原東、西、南、北等四區合併成立縣轄巿,新竹巿公所址置於中正路原東區區公所,44年夏遷入林森路原縣立中學(舊孔廟)辦公。民國71年6月奉總統71年6月10日(七一)臺統(一)義字第三四四一號代電,准予自71年7月1日起將原屬新竹縣之香山鄉併入縣轄新竹巿改制升格為省轄巿,省轄巿新竹巿政府於71年7月1日正式成立。民國79年11月1日新竹市下設東、北、香山等三個區公所,正式分區治事。
屯 門 東北分區 委員會 在 新一屆政府增至「六司十五局」 分析架構重組利弊屯門東北 ... 的八卦
新一屆政府增至「六司十五局」 分析架構重組利弊 屯門東北分區委員會 副主席陳文偉探討 屯門 地區諮詢架構角色與定位-聲東擊西-香港開電視.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