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 1949-2019
9月2日「花園裡有一顆雞蛋」的短文發表後,除了人民日報、央視等等眾多國家級媒體強烈反應之外,數萬的大陸讀者翻牆過來閱讀、怒罵,我才發現,雖然海峽隔絕,臉書禁止,這個「個人小客廳」裡所寫的字,大陸讀者其實是可以看見的。兩萬多條留言,90%來自翻牆的讀者,語言粗暴者不少。
沒有關係,粗暴往往是因為不了解,而不了解往往是製造出來的——牆的目的,就是使人看不見,使人無知,使人粗暴。
十月一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七十年前,飽受戰爭和天災蹂躪的中國宣告重新出發。這一天,幾億人將臉龐轉向清晨的陽光,夢想一個休養生息、民安樂利的未來。
在習先生升任總書記提出「中國夢」這個願景口號之前兩年,2010年8月1日,我在北京大學演講,主題就是「中國夢」。
那是在中國大陸的土地上,和中國大陸讀者面對面的溝通。當天,到我踏上講台前十分鐘,主辦方南方週末和我自己都還不知道會不會被現場通知:演講取消。甚至在極其緊張、恐懼的氛圍裡,踏上了講台,演講開始了,我也都準備隨時突然斷了電。
那是十年前了。此後不曾再有那樣溝通的機會。
演講後來整理出逐字稿,在廣州南方週末和台北聯合報同步發表。南週版本有一點點刪減,已經極其不易。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週年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把這篇講稿找出來,讓願意思考的讀者在這樣一個意義深沈的日子裡,做一點深沉安靜的、獨立的思考。
讀了講稿你也許還是憤怒的,或者更憤怒,沒關係,憤怒之餘,沈靜片刻,想一想很多事情的「為什麼」,那麼你的初心,就越過牆了。
——————————————————
文明的力量
—從鄉愁到美麗島
編按
二○一○年八月一日,龍應台應邀於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發表演說,現場擠進滿座一千八百名聽眾。
主辦方一直擔心演講會被臨時取消,但結果順利舉行;演講內容談及「美麗島事件」等敏感議題卻未遭官方封殺,深具意義。
在「中國夢」裡長大
第一次接到電話,希望我談談「中國夢」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一千枚飛彈對準我家,我哪裡還有中國夢啊?」
可是沉靜下來思索,一九五二年生在台灣的我,還有我前後幾代人,還真的是在「中國夢」裡長大的,我的第一個中國夢是什麼呢?
我們上幼稚園時,就已經穿著軍人的制服、帶著木製的步槍去殺「共匪」了,口裡唱著歌。當年所有的孩子都會唱的那首歌,叫做〈反攻大陸去〉:(播放歌曲)
反攻 反攻 反攻大陸去
大陸是我們的國土
大陸是我們的疆域
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疆域
不能讓共匪盡著盤據
不能讓俄寇盡著欺侮
我們要反攻回去 我們要反攻回去⋯⋯
這不是一種「中國夢」嗎?這個夢其實持續了滿久,它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圖騰,也被人們真誠地相信。
倉皇的五○年代進入六○年代,「中國夢」持續地深化。余光中那首〈鄉愁四韻〉傳頌一時:(播放歌曲)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一九四九年,近兩百萬人突然之間被殘酷的內戰連根拔起,丟到了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甚至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的海島上。在戰火中離鄉背井,顛沛流離到了島上的人,思鄉之情刻骨銘心,也是無比真誠的。那份對中華故土的魂牽夢縈,不是「中國夢」嗎?
我們都是名為「弘毅」的孩子
我的父母那代人在一種「悲憤」的情結中掙扎著,我這代人在他們鄉愁的國家想像中成長。但是支撐著這個巨大的國家想像下面,有一個基座,墊著你、支撐著你,那個基座就是價值的基座。
它的核心是什麼?台灣所有的小學,你一進校門當頭就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進入教室,簡樸的教室裡面,牆壁上也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萬的「格言」裡找出那個最基本的價值的基座,大概就是這四個字。
小的時候台灣跟大陸一樣,四周都是標語,只是內容跟大陸的標語不一樣。最常見到的就是小學裡對孩子的解釋:
禮,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切切實實的覺悟。
上了初中,會讀文言文了,另一番解釋就來了: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管子.牧民篇》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 —顧炎武
「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這些價值在我們小小的心靈有極深的烙印。
二○○六年,上百萬的「紅衫軍」包圍總統府要求陳水扁下台,台北的夜空飄著大氣球,一個一個氣球上面分別寫著大字:「禮」「義」「廉」「恥」。我到廣場上去,抬頭乍見這四個字,感覺好像是全台灣的人到這廣場上來開小學同學會了。看著那四個字,每個人心領神會,心中清晰知道,這個社會在乎的是什麼。
除了價值基座,還有一個基本的「態度」。我們年紀非常小,可是被教導得志氣非常大,小小年紀就已經被灌輸要把自己看成「士」,十歲的孩子都覺得自己將來就是那個「士」。「士」,是幹什麼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篇》
我初中一年級的國文老師叫林弘毅,數學老師叫陳弘毅。同時期大陸很多孩子可能叫「愛國」、「衛東」,我們有很多孩子叫「弘毅」。我們都是要「弘毅」的。
對自己要期許為「士」,對國家,態度就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這是蔣介石的名言,我們要背誦。十一、二歲的孩子背誦這樣的句子,用今天的眼光看,挺可怕的,就是要你為國家去死。
然而在「國家」之上,還有一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
對那麼小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期待,氣魄大得有點嚇人。饒有深意的是,雖然說以國家至上,但是事實上張載所說的是,在「國家」之上還有「天地」,還有「生民」,它其實又修正了國家至上的秩序,因為「天地」跟「生民」比國家還大。
十四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讀到《國語》,《國語》是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了,其中一篇讓我心裡很震動: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國語.周語上》
最後一句,簡單幾個字,卻雷霆萬鈞,給十四歲的我,深深的震撼。
就是這個價值系統,形成一個強固的基座,撐起一個「中華大夢」。
低頭看見腳下的泥土
這個中國夢在七○年代出現了質變。
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台灣人突然之間覺得自己變成了孤兒。可是,最壞的還沒到,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美正式斷交,這個「中」指的是當時的中華民國,也就是台美斷交,中美建交。長期被視為「保護傘」的美國撤了,給台灣人非常大的震撼,覺得風雨飄搖,這個島是不是快沉了。在一種被整個世界拋棄了而強敵當前的恐懼之下,救亡圖存的情感反而更強烈,也就在這個背景下,原來那個中國夢對於一部分人而言是被強化了,因為危機感帶來更深更強的、要求團結凝聚的民族情感;大陸人很熟悉的〈龍的傳人〉,是在那樣悲憤傷感的背景下寫成的。這首歌人人傳唱,但是一九八三年,創作者「投匪」了,歌,在台灣就被禁掉了,反而在大陸傳唱起來,情境一變,歌的意涵又有了轉換。
你們是否知道余光中〈鄉愁〉詩裡所說的「海棠紅」是什麼意思?
我們從小長大,那個「中國夢」的形狀,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地圖,包含外蒙古,正是海棠葉的形狀。習慣這樣的圖騰,開始看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前面好幾年,我都還有種奇怪的錯覺,以為,哎呀,這中國地圖是不是畫錯了?
七○年代整個國際情勢改變,台灣的「中國夢」開始有分歧。對於一部分人而言,那個「海棠」中國夢還虔誠地持續著,可是對於另外一部分人就不一樣了。
夢,跟著身邊眼前的現實,是會變化的。一九四九年被連根拔起丟到海島上的一些人,我的父母輩,這時已經在台灣生活了三十年,孩子也生在台灣了—這海島曾是自己的「異鄉」卻是孩子的「故鄉」了,隨著時間推移,無形之中對腳下所踩的土地產生了具體而實在的情感。所以,你們熟悉余光中寫的那首〈鄉愁〉,卻可能不會知道他在一九七二年的時候創作了另外一首詩,詩歌禮讚的,是台灣南部屏東海邊一個小鎮,叫枋寮:
車過枋寮
雨落在屏東的甘蔗田裡
甜甜的甘蔗甜甜的雨
肥肥的甘蔗肥肥的田
雨落在屏東肥肥的田裡
從此地到山麓
一大幅平原舉起
多少甘蔗,多少甘美的希冀
長途車駛過青青的平原
檢閱牧神青青的儀隊
想牧神,多毛又多鬚
在哪一株甘蔗下午睡
余先生這首詩,有「中國夢」轉換的象徵意義。但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還有一首我稱之為「里程碑」的歌,叫〈美麗島〉。
一位淡江大學的年輕人,李雙澤,跟很多台灣年輕人一樣,七○年代發現台灣不能代表中國,而且逐漸被國際推到邊緣,在危機感和孤獨感中,年輕人開始質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從小被教要愛長江、愛黃河、歌頌長城的偉大—那都是我眼睛沒見過,腳板沒踩過的土地,而我住在淡水河邊,怎麼就從來不唱淡水河,怎麼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村子裡頭小山小河的名字?台灣也不是沒有大江大海呀?
青年人開始推動「唱我們的歌」,開始自己寫歌。那個「中國夢」顯得那麼虛無飄渺,是不是該看看腳下踩的泥土是什麼樣?他寫了〈美麗島〉,改編自一首詩,一下子就流行起來,大家都喜歡唱。
〈美麗島〉真的是代表了從中國夢慢慢地轉型到「站在這片泥土上看見什麼、想什麼」的「台灣夢」里程碑:(播放歌曲)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正視著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一九七五年,我二十三歲,到美國去讀書,每天泡在圖書館裡,從早上八點到半夜踩著雪光回到家,除了功課之外就有機會去讀一些中國近代史的書,第一次讀到國共內戰的部分,第一次知道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對共產黨員的殺戮,才知道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那麼多都是被黨和國家機器所操縱的謊言,這是一個很大的震撼。十年之後寫了《野火集》,去「腐蝕」那個謊言。
一九七九年,我個人的「中國夢」也起了質變。在中國夢籠罩的台灣,我們是講「祖籍」的。也就是說,任何人問,龍應台你是哪裡人,我理所當然的回答就是:「我是湖南人。」
這麼一路做「湖南人」做了幾十年,到一九七九年,中國大陸開放了,我終於在紐約生平第一次見到了一個真正的「共匪」站在我面前,這個樸實人剛剛從湖南出來,
一口濃重的湖南腔。有人衝著他問「你是哪裡人」,他就說「我是湖南人」,問話者接著就回頭問我「你是哪裡人」—我就愣住了。
我不會說湖南話,沒有去過湖南,對湖南一無所知,老鄉站在面前,我登時就說不出話來了。這一輩子的那個「中國夢」突然就把我懵在那兒了,這是一九七九年一個非常大的震撼—原來啊,我是台灣人。
一起作夢,一起上課
從海棠葉的大中國夢慢慢過渡到台灣人腳踩著泥土的小小台灣夢,人民在七○年代末八○年代初開始問「我是誰」。八○年代後,台灣兩千多萬人走向了轉型,自我感覺就是越來越小,什麼事情都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點做。所以,台灣人就一塊兒從大夢慢慢轉到小夢的路上來了,開始一起上八○年代的民主大課。這個民主課程上得有夠辛苦。
〈美麗島〉這首歌,在一九七九變成黨外異議人士的雜誌名字,集結反對勢力。
當年十二月十日,政府對反對者的大逮捕行動開始,接著是大審判。面臨巨大的挑戰,國民黨決定審判公開,這是審判庭上的一張照片。(播映照片)
你們認得其中任何一個人嗎?第二排露出一排白牙笑得瀟灑的,是施明德,他被判處無期徒刑。施明德右手邊的女子是陳菊,今天的高雄市長,左手邊是呂秀蓮,卸任的副總統。
我想用這張圖片來表達八○年代台灣人慢慢地腳踩泥土重建夢想和希望的過程。
如果把過去的發展切出一個三十年的時間切片來看,剛好看到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圖裡有三種人,第一種是叛亂犯,包括施明德、呂秀蓮、陳菊等等;第二種是英雄,在那個恐怖的時代,敢為這些政治犯辯護的律師,包括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等;第三類是掌權者,當時的總統是蔣經國,新聞局長是宋楚瑜。
從這些名字你就看出,在三十年的切片裡,政治犯上台變成了掌權者,掌權者下台變成了反對者,而當時得盡掌聲以及人們殷殷期待的,以道德作為註冊商標的那些英雄們變成了什麼?其中一部分人變成了道德徹底破產的貪汙嫌疑犯。
這個轉變夠不夠大?親眼目睹這樣一個切膚痛苦的過程,你或許對台灣民主的所謂「亂」會有新的理解。
它所有的「亂」,在我個人眼中看來,都是民主的必修課;它所有的「跌倒」都是必須的實踐,因為只有真正跌倒了,你才真正地知道,要怎麼再站起來,跌倒本身就是一種考試。所以,容許我這樣說:台灣民主的「亂」,不是亂,它是必上的課。
表面上台灣被撕裂得很嚴重,但不要被這個表面騙了。回到基座上的價值觀來看,從前的中國夢慢慢被拋棄了,逐漸發展為台灣的小夢,然後一起上非常艱辛、痛苦的民主課,然而台灣不管是藍是綠,其實有一個非常結實的共識,比如說:
國家是會說謊的,
掌權者是會腐敗的,
反對者會墮落,
政治權力不是唯一的壓迫來源,
資本也可能產生一樣的壓迫。
而正因為權力的侵蝕無所不在,所以個人的權利比如言論的自由,是每個人都要隨時隨地、寸土必爭、絕不退讓的。
這是大多數台灣人的共識。你所看到的爭議、吵架,立法院撕頭髮丟茶杯打架,其實都是站在這個基礎上的。這個基礎,是以共同的價值觀建立起來的。
誰在乎「血濃於水」?
回到今天中國夢的主題,可能有很多台灣人會跳起來說:中國不是我的夢,我的夢裡沒有中國。
但是,你如果問龍應台有沒有中國夢,我會先問你,那個中國夢的「中國」指的是什麼?
如果指的是「國家」或「政府」,「國家」「政府」在我心目中不過就是個管理組織,對不起,我對「國家」沒有夢,「政府」是會說謊的。但如果你說的「中國」指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人,這個社會,我怎麼會沒有夢呢?別說這片美麗的土地是我摯愛的父親、母親永遠的故鄉,這個地方的好跟壞,對於台灣有那麼大的影響,這個地方的福與禍,會牽動整個人類社區的未來,我怎會沒有中國夢呢?
我們就從「大國崛起」這個詞說起吧。我很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來崛起的。
如何衡量文明?我願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衡量文明的一把尺。它不太難。看一個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這個城市怎樣對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對於殘障者的服務做到什麼地步,它對鰥寡孤獨的照顧到什麼程度,它怎樣對待所謂的盲流民工底層人民。對我而言,這是非常具體的文明的尺度。
一個國家文明到哪裡,我看這個國家怎麼對待外來移民,怎麼對待它的少數族群。我觀察這個國家的多數如何對待它的少數——這當然也包含十三億人如何對待兩千三百萬人!
誰在乎「大國崛起」?至少我不在乎。
我在乎的是剛才我所說的文明刻度——你這大國怎麼對待你的弱勢與少數,你怎麼包容意見不同的異議分子,這,才是我在乎的。
如果說,所謂的大國崛起,它的人民所引以自豪的,是軍事的耀武揚威,經濟的財大氣粗,政治勢力的唯我獨尊,那我寧可它不崛起,因為這種性質的崛起,很可能最終為它自己的人民以及人類社區帶來災難和危險。
誰又在乎「血濃於水」?至少我不那麼在乎。如果我們對於文明的尺度完全沒有共識,如果我們在基座的價值上,根本無法對話,「血濃於水」有意義嗎?
我的父親十五歲那年,用一根扁擔、兩個竹簍走到湖南衡山的火車站前買蔬菜,準備挑回山上。剛巧國民黨在招憲兵學生隊,這個少年當下就做了決定:他放下扁擔就跟著軍隊走了。
我的父親在一九一九年出生,二○○四年,我捧著父親的骨灰回到了湖南衡山龍家院的山溝溝,鄉親點起一路的鞭炮迎接這個離家七十年、顛沛流離一生的遊子回鄉。
在家祭時,我聽到一個長輩用最古老的楚國鄉音唱出淒切的輓歌。一直忍者眼淚的我,那時再也忍不住了。
楚國鄉音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父親一輩子是怎麼被迫脫離了他自己的文化,過著不由自主的放逐的一生。一直到捧著他的骨灰回到那片土地,我才深切地感覺到這個七十年之後以骨灰回來的少年經歷了怎樣的中國近代史。而我在浙江新安江畔長大的母親,是如何地一生懷念那條清澈見魚的江水。
因為開闊包容,所以柔韌長遠
所以,請相信我,我對中國的希望是真誠的。但是請不要跟我談「大國崛起」,請不要跟我談「血濃於水」,我深深盼望見到的,是一個敢用文明尺度來檢驗自己的中國。
這樣的中國,因為自信,所以開闊,因為開闊,所以包容,因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韌、更長遠。當它文明的力量柔韌長遠的時候,它對整個人類的和平都會有關鍵的貢獻。
一九八五年我寫《野火集》,一九八六年一月,《野火集》在風聲鶴唳中出版。
一九八六年八月,離開台灣前夕,做了一場臨別演講,是「野火」時期唯一的一次。演講在害怕隨時「斷電」的氣氛中進行。今天,二○一○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大學,我想朗讀一九八六年那篇演講的最後一段,與大陸的讀者分享:
「在臨別的今天晚上,你或許要問我對台灣有什麼樣的夢想?
有。
今天晚上站在這裡說話,我心裡懷著深深的恐懼,恐懼今晚的言詞帶來什麼後果,我的夢想是,希望中國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個晚上站在任何一個地方說出心裡想說的話,而心中沒有任何恐懼。我們這一代人所做的種種努力也不過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將來會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那是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一日的台灣。
—————————————————
簡體:http://www.infzm.com/content/48505
繁體:http://blog.sina.com.tw/alexchuit/article.php?pbgid=99354&entryid=594875&
全文收在《傾聽》,印刻出版。
圖:湖南——父親的故鄉,LYT攝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60的網紅桃李SQHOO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桃李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ourisqhool/ 桃李官網:http://www.tourisqhool.com/news.php 繼2015年之後,今年的桃李也是臥虎藏龍,尤其是我們今年第一號學員-Jasper Wu更是大師中的大師。 Jasper Wu...
屏 東 大學 教育 系 老師 在 王婉諭 Facebook 八卦
#小女生身體的秘密
#成功改版再進化
#性教育一起努力
#貼文最後有抽書活動歡迎參加
去年 4 月,我曾針對文化部優良讀物《小女生身體的秘密》進行質詢,這本文化部 2007 年度推薦的優良讀物,當中確實有許多很棒的性教育知識,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合時宜的資訊,像是「清純的少女不能用棉條?」、「月經不能游泳泡溫泉,才是美麗優雅的淑女?」、「遇到性騷擾,放寬心不要理他就好?」等。
當時除了要求文化部全面檢討優良課外讀物的推薦評選機制外,也爭取到「民眾反應信箱」,若對於獲推介讀物有相關意見,便可去信反映,再由文化部轉知出版社進行處理。
時隔一年,我們收到了出版社的回覆!
「非常感謝委員對此書的內容不合時宜之處,給了敝司許多的建議,敝司再次委請原審定教授重新審定外,也委請兩位性別平等教育專長的教授:國立屏東大學教育系教授、教育部/縣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王儷靜、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 楊佳羚,加入書籍內容改版與審定的行列,並耗費許多心力與韓方原作者進行溝通和調整,為的就是希望能性教育做更多的努力,再次讓更多的孩子能更加深入的學習。」
並且,我們也收到了全新修訂的《小女生身體的秘密》,仔細閱讀過後,當中確實已將內容進行大幅修正!
❌ 清純的少女不能用棉條
➡️ 用棉條有時候太舒服了,完全沒有感覺,因此才要提醒你們記得更換。生產過後的女生,陰部傷口可能尚未復原,使用棉條可能會引發感染,所以未痊癒前不建議使用。先確認自己的狀況是否適合使用衛生棉條,使用了也千萬不要忘記他的存在!要記得更換!
只要妥善使用衛生棉或是衛生棉條,月經來時還是可以生活無礙。現在還有更環保的布衛生棉,或是比棉條更沒感覺的月亮杯,這是都是你可以考慮使用的喔。
❌ 月經不能游泳泡溫泉,才是美麗優雅的淑女?
➡️如果想游泳,可以使用棉條。像游泳隊員都是使用棉條,才不會因為月經而耽誤練習。如果你還沒學會使用棉條,但又想運動的話,可以考慮打羽毛球等其他的運動喔。
❌ 遇到性騷擾,放寬心不要理他就好?
➡️若你真的很在意那個男生說的話,不妨試著去告訴信任的師長,讓師長知道整件事情的來由,千萬別一個人悶在心裡,這點很重要喔!
下次若再遇到這麼不懂事、幼稚的男生,我會試著讓他理解女生的辛苦,如果他還是一直屢勸不聽,那我就要讓老師或爸媽知道他在騷擾我!
性教育一直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好的書籍幫助家長和孩子入門,對於推廣、深化性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也非常感謝出版社願意接受大眾的建議,並且用如此正向、積極的方式調整內容,也讓《小女生身體的秘密》成功改版再進化!
在改版過後,《小女生身體的秘密》確實非常適合做為各位爸媽帶領孩子一同閱讀的性教育讀物。這次,我們也與東雨出版社合作舉辦抽書活動,歡迎大家一起參加!
🎁《小女生身體的秘密》抽書活動
只要完成下列步驟,就有機會得到《小女生身體的秘密》喔!
活動日期:2021.4.18(日) - 2021.4.30(五)
參加辦法:
1️⃣ 追蹤我的 Instagram 👉🏻 https://instagram.com/wanyu_npp
2️⃣ 按讚此篇 PO 文,並公開分享。
3️⃣ 於此篇文底下 TAG 一位朋友,並在留言處留下你對性教育的期待。
完成上述步驟便獲得抽獎資格,活動將於5月1日(六)抽出一位得獎名單,公布於本則貼文中!
屏 東 大學 教育 系 老師 在 Facebook 八卦
不祝你們鵬程萬里、一帆風順,誰跟你說往後日子一帆風順的,一定是胡說八道。祝大家,早點遇到挫敗,變成養份,補血升級,面對選擇時能夠睿智,打怪成功。
校長、副校長、師長、 臺灣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們大家好,我是B95工業管理系的劉方慈。
今天是你們的大日子,十年前我坐在台下,很期待嶄新人生,完全沒料到,十年後我能受邀以校友身份、在這跟大家說話,當然也沒料到,是透過線上的方式。2020、2021是世界巨變的一年,人與人的連結被迫切斷、我們所認識的一切也得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你們在此時離開校園,想必充滿不安;其實把時間再拉長,未來人生道路上你們肯定還會面臨更大更多的挑戰。怎麼辦?問一下自己,在台科大這幾年,你們有儲備好備戰的養份了嗎?沒有答案沒關係,你可能有種子了、發芽中,而你只是還不知道而已。
每個人的養份不一樣,我跟大家分享我的。
前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院長Jeremy Knowles 曾說,「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標就是,『確保畢業的學生,能分辨誰在胡說八道』」。你們這代是網路原住民,資訊來得快、傳得快、多樣化,對你們來說,「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但從今以後,你們進入職場,開始挑戰,更會被挑戰,且常常被挑戰,甚至胡說八道的話聽多了,還會開始懷疑自我。在面對各種分歧的時候,獨立思考的能力,能讓你找到方向。
我入學的時候,在系上身分有點特別,我是五專生、沒有讀高中,是插大考試進入台科的,當時班上多的是學測七十幾級分的明星高中同學,當被問「你以前什麼學校呀?」,我回答「台中技術學院」,大部分的人反應都是「喔~」,驚訝、或不解的樣子。制服日活動的時候,我沒有制服。除此之外,還面臨到學科衝擊,我被當了不只一次、不只一科,重修暑修都經歷過。我花了三年時間,逼自己喜歡工業工程。但最後,我還是無法喜歡。
中間我不只一次誠實面對自己,其實新聞夢,一直在我內心裡。國小某一天,看了一則新聞專題報導,深深被感動,種下的新聞夢種子,發芽了。我意識到一定要「 選我所愛」。於是,透過台科師大台大三校聯盟,我開始騎著腳踏車,往返師大校園的生活。到了師大社教系,我身份又有點特別了,全系唯一的外校生,上課常被點名,我很不自在;但也沒想到後來成功進入新聞業,也與老師成了朋友,至今還有聯繫。
剛才說,我無法全心喜歡工業管理領域,希望老師別難過,我雖不喜歡、但我學到一個東西,且非常重要、能讓我受用一輩子,就是「要替自己的選擇負責」。
念五專插大時,聽了長輩的話,不選讀新聞相關科系,而是畢業出入相對機會多待遇好的國立技職龍頭招牌,我常在想「如果當初沒聽他們的話會是如何」?「可能我圓夢的路能少繞一些」?事實上,我為何讀五專?國中學測時,也是聽長輩之言,在他們的年代認知裡,台中技術學院,前身是台中商專,國貿科,是女孩子最好的選擇之一。當時我在實際的科技業與夢想中的新聞業搖擺,在外人的眼中是安穩與冒險的選擇,正反意見很多、利弊分析也不少,在掙扎、反覆、躊躇的壓力下,每一步都讓我更清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最後,我下定決心,決定放手一博,替自己人生做出決定,畢業後兩年內,從廣達裸退,我朝著自己真正想要的夢想,拼盡全力地,在裸退後十個月,正式拿到電視新聞有給的正職,而我現在很感謝當時的自己為自己的人生所作的決定。
這是我的小故事,希望你們未來也有屬於你們自己的小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
別人的建議,都只是旁人以自己的角度「為你」做的建議,人生是自己的,你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際遇、隨時隨地都有不同的選項讓你選擇,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得自己要負責,所以每一個選擇都是重要的,都得慎重地考量。當然,每一個選擇回頭來看,可能是好、可能是壞,但都一定會在你未來的人生留下養分。
你們面臨過選系、選校、可能也已經有人面臨選工作、選男女朋友,將來,還要選擇要不要出國、選共渡一生的對象、選擇A公司的挖角還是B公司的、選擇繼續深耕還是換跑道。以我的人生來說,不是高速公里,不斷上下交流道、不斷轉彎,你要往屏東、還是要到花東,要走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有美景,還是要走雪山隧道?但你能承擔塞車風險嗎?
人生是由選擇組成的,我不斷在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承受帶來的後果,不怨天尤人。這是在台科學到最受用的事,現在還在用。分享給你們。
最後,不祝大家鵬程萬里、一帆風順,誰跟你說往後日子一帆風順的,一定是胡說八道!祝福大家,早點遇到挫敗,變成養份,補血升級,面對選擇時能夠睿智,打怪成功。畢業快樂。我是劉方慈,謝謝大家。
屏 東 大學 教育 系 老師 在 桃李SQHOOL Youtube 的評價
桃李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ourisqhool/
桃李官網:http://www.tourisqhool.com/news.php
繼2015年之後,今年的桃李也是臥虎藏龍,尤其是我們今年第一號學員-Jasper Wu更是大師中的大師。
Jasper Wu 本名 吳尚洋,屏東之子, 2012年法國國際Piverdie d'Or 花藝大賽冠軍,花藝界的鬼才,除了代表台灣與他個人受邀參加世界各國的比賽之外, Jasper之前也身兼屏東市政府的環境委員,前陣子也有受台北市政府的邀請到花博來參加台北國際花藝大展的表演嘉賓,除了得獎無數之外,經歷更是洋洋灑灑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經歷📝
2011年台日交流展臺灣代表
2010年臺北國際花博會設計指導
世界盃花藝大賽總評
總統府國宴花藝執行佈置
美薇婷婚禮顧問公司花藝藝術總監
IFD 國際花藝資深講師
多次受邀參加世界花博展設計演出
現於全球從事花藝教學與展覽
蘆葦婚紗展場&商業空間櫥窗規劃設計
法頌麗致婚紗整體空間花藝設計
Focus時尚大店花藝設計
IFD國際花藝研究教育文教基金會 講師
美國南加州花藝學院臺灣研究會理事
中華盆花發展協會種子教師培訓營 專任講師
杭州吾木沉香花藝設計工程公司設計總監
北京芳華花藝學院歐洲花藝專業課程專任講師
湖南農業大學農業生產系 花藝客座講師
屏東縣產業聯合總工會產業人才投資方案花藝設計學科講師
第十二屆華民國民選總統上任國宴花藝執行佈置
🏆得獎紀錄🏆
1994年第5屆臺灣花卉設計大賽 第四名
1995年AFS亞太花藝創作大賽 優選創作組第一名
1997年臺灣杯花藝大賽季軍
2000年豪斯登堡捧花設計大賽最佳設計受賞
2001年綠色博覽會全國銀柳創作大賽季軍
2001年獲最佳花藝新人獎
2001年環保花藝創作大賽季軍
2002年綠色博覽會屏**藝設計大賽冠軍
2002年綠色博覽會餐桌花藝設計大賽冠軍
2003年金獎盃花藝設計大賽南區賽冠軍,同年拿下全國總冠軍
2004年第三屆金蕾獎花藝大賽2項單項競賽第一名 並獲總冠軍
2005年TFTD臺灣杯花藝大賽季軍
2005年獲選第4屆亞洲杯花藝大賽臺灣代表
2007年熱帶農業博覽會創意手綁花束大賽冠軍
2007年獲頒CFD中華花藝設計協會花藝教授資格
2008年第38屆臺灣職業技能競賽花藝職類銅牌獎
2010年第17屆全國花藝大賽銅牌獎
2012年法國PIVERDIE’OR時尚花藝大賽冠軍
Jasper 來訪桃李的過程中,完全打破我們對花道老師的刻板印象,你在他的眼神看不到一絲猶豫,也沒有任何世界冠軍的架子,豪邁直爽的個性,讓我們很快地就開啟了其他話題,如果你有在學插花,喜歡花藝或是花道的人們,請務必要看看吳大師的介紹,他會徹底顛覆你我的世界。
📺節目專訪📺
台灣按個讚 花藝設計師 吳尚洋 (主持人敖國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8SW...

屏 東 大學 教育 系 老師 在 魔術師黃俊傑的異想世界 Youtube 的評價
模仿吳宗憲成名的梅東生,鮮少人知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系畢業的他,從流浪教師一腳踩進演藝圈,更考上台南大學指揮研究所。在讀書、演出之餘,近來還自掏腰包發行個人EP《讚讚讚》,盼用音樂傳遞正能量。有「小吳宗憲」之稱的梅東生,7年前曾以模仿吳宗憲出道。一路走來,他坦言,當然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被看見。元旦這天,他更發行第1張EP《讚讚讚》,預購已突破7200張。梅東生說,製作這張EP砸了百萬,但1張只賣50元,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遍地開花,讓更多人聽到他的音樂、看到他。專輯以《讚讚讚》為名,封面更首度露出眼睛,宣示做自己;至於以「讚」為出發點,則是有感台灣充斥太多負面的事,盼能以充滿正面能量的歌,鼓舞人心。「大家幾乎每天都在臉書按讚,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中真正給予別人讚?」他說,自己曾是老師,創作之餘當然不忘教化人心,多說好話對於提升社會風氣一定有意義。整張EP有快板慢板及回歸故鄉版本的《讚讚讚》共4首曲子,他說,聽完之後,會覺得人生充滿希望。他目前就讀台南大學指揮所碩二,一周上4天課,其餘時間接主持、表演,跨年夜也到澎湖演出。他說,當年拜吳宗憲成名,心存感恩,現在漸漸有人認識梅東生,新年最盼能慢慢做回自己

屏 東 大學 教育 系 老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水墨展 #簡志剛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簡志剛外,還邀請到 #金車文藝中心藝術督導楊雅涵,來介紹簡志剛。
▲以最薄的宣紙揮灑出最厚實的生命議題,隱身於靜默之中的沉潛時刻
▲新水墨藝術創作者簡志剛,融合東西方繪畫精神,以動物及人物作為主角,創造視覺新視野,探索對於生命的關懷與生存的意義,沉潛而待發,此以稱為靜默之生。
藝術家簡志剛的藝術創作始終圍繞在對生命的關懷與生存意義的探索,他欲藉由藝術作品,對觀者傳達出諸多的苦惱與真切的深層思緒,也藉由創作動作本身,尋獲面對這些紛擾苦痛的超脫之法,藝術對他來說,不只是感受、抒發,更是修行,一種強迫自己面對深層憂慮恐懼的,自己給予自己的嚴酷考驗,讓自己藉由藝術,獲得超脫。
▲生命中的第一個偶像,西遊記孫悟空
對於簡志剛而言,畫畫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這就好像已經是融入血液骨髓裡的血肉,雖然他也喜歡寫歌、表演、吃美食,但繪畫就像呼吸一樣的自然,從有記憶以來,總是在亂塗亂畫的他,小時候如果到親戚家玩,第一件事就是要紙和筆,幼稚園的時候,出現了生命中的第一個偶像,那就是中國經典文學西遊記裡的孫悟空,雖然還看不懂故事裡的文字,但生動活潑的人物造型、經典有趣的故事內容,以及誇張的繪畫表現手法,讓簡志剛瘋狂的喜歡孫悟空,因為這個眾所皆知的喜好,所以總有收不完的孫悟空周邊禮物,也讓他擁有一百多本不同版本的西遊記書籍、繪本抑或是漫畫。
▲繪畫的啟蒙老師,日本漫畫《七龍珠》
但要說到繪畫的啟蒙老師,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漫畫《七龍珠》的作者鳥山明了,簡志剛回憶著小時候最常發生的事就是被哥哥逼著看漫畫,而當時最火紅的漫畫首推《七龍珠》,因為哥哥一句:「七龍珠的主角也叫孫悟空喔!」才讓簡志剛心甘情願地翻開閱讀,但此時他已經不再只是瘋迷孫悟空,而是想要模仿漫畫中的經典人物,不論是人體構造、臉部表情等,藉由漫畫《七龍珠》來學習基礎素描,不斷的模仿和練習讓簡志剛知道什麼是立體感和空間感,而受到啟蒙老師鳥山明的影響,讓簡志剛的作品中也時常帶有一點戲劇張力感。
▲結合東西方繪畫,以創新水墨傳達意念及想法
就學後,正式進入美術教育也是非常偶然的一次機會,因為陪同學一起去報考國小美術班,沒想到同學沒有考上,自己卻考上了,從此國中、高中、大學,一直到研究所及博士班都沒有離開過畫畫,一路走來藉由認識不同媒材去發掘內心的另一面,對人生有重大體悟的時候,像是工作改變抑或是感情方面,只要是深入到人生觀時,就會選擇以水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水墨,一直是藝術家簡志剛用以表達想法的創作媒材,有別於西方油畫的華麗奔放表現方式,水墨有種沉靜的力量,不揮灑張揚,而是一種安靜且細膩的堆疊方式,對比西方的厚實畫布,東方繪畫以最薄的宣紙呈現最厚的思想,受道家老莊思想影響,傳統水墨是以向內思考的方式在挖掘創作者的自我情感,而簡志剛也因為學習到西方繪畫精神以及雕塑的概念,所以可以將傳統水墨作品融入更多現代元素,以多媒材拼貼,加上壓克力顏料,以特殊質感的紙材塑造細節等,結合東西方繪畫精隨,讓水墨作品擁有立體感,去掉傳統線性筆法,保留墨韻美感,徹底展現藝術家本身所想要傳達的意念及想法。
▲不同的生命議題,啟發不同的創作階段
而這幾年創作的主題一直都圍繞在生命的議題,起初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從家庭裡開始萌芽,善於觀察的他發現,父母親對於同樣一件事情,因為個性不同的關係,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在學校抑或是出了社會後,這樣的情況也不斷的在身邊發生,所以自此體會到其實世界上沒有甚麼事情是絕對的,沒有所謂的誰對誰錯,接著他開始以畫筆提出來一個現象或是一個問題,但是不會有任何正確答案,答案就交由觀眾自己思考。
他也常常會思考人存在的意義,以及其差異性,所以這樣深沉的議題就藉由水墨美感來傳達情緒,六年間歷經了幾個創作階段,兩年一限,皆從東方水墨美感對應創作主題,包括以線性筆法專注勾勒長者臉譜的時之面向系列,以乾擦皴法描繪流浪者們的浪者系列,用墨韻結合紙材裱貼形塑動物的壓解與消散系列,一直到現階段水墨佈白美感結合墨韻與立體雕塑的靜默系列,都不斷在東方文化底蘊下,探索異質媒材結合與運用的可能性。
▲最新作品-靜默之生系列
此次展覽的主要系列為動物潛伏水中,並探頭之瞬間,無論是在等待、狩獵或隱身,都是在一種絕對靜默的狀態,但也是這種狀態下,最能讓人屏息,也最具生命張力,雖然冷靜卻蓄勢爆發,對應自身,則如等待生命的轉機,環顧局勢,沉潛而待發,此以稱為靜默之生。
靜默之生系列對應了藝術家本身近年的心理狀態,同時也呼應了所在大環境的集體意志,人們總感到鬱鬱寡歡、有志難伸,努力與付出難以看到成果,成功似乎遙遙無期,周遭充斥著抱怨與謾罵,一個不注意可能就被負能量吞沒,但簡志剛決定收斂心神、靜默、沉潛,拿起畫筆沉靜創作,就如同動物、人隱身在山間、霧裡、水中,化身為環境的一部份,與大山和石頭做了結合,將憤怒和喜樂的情緒轉換,潛浮於水面,等待下一次爆發,究竟是養神休憩還是聚精狩獵?是正向下沉潛或是往上提升?是清閒隱沒抑或是蓄勢待發?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文:金車文藝中心)
簡志剛簡歷:
1984年8月10日生
學歷:
大學:臺灣藝術大學-古蹟修護學系
研究所: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水墨組
博士班: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理論組水墨組
現職:
臺北市立明倫高級中學美術資優班教師
展覽經歷:
2012畜.生 壓解與消散 簡志剛創作首個展
2013 MARVEL系列簡志剛文化部公仔雕塑個展
2014當 與我交會 數位原作插畫個展
2015 時之面相2015簡志剛創作個展
2015就算依然等著簡志剛插畫創作個展
2015生訴簡志剛當代水墨創作展 ADSC全球藝術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