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劉克襄)
■■雙連市場巡禮
想要見識台北的農業物產,雙連市場是不可或缺的。
其中有四大因由,讓它遠遠勝出其它相同市集。一來,它是北淡線興建時即出現的重要驛站,連繫著大稻埕的興衰。其次,迄今仍是傳統露天市場,保有昔時的風味。再者,因有百年的活動歷史,紮實地見證了街道的變遷發展。四則,它位居市中心繁華的腹地,因了都會上班族的生活節奏,改變了內涵。
有此條件,我自是喜歡藉由此核心要地,做為探索台北傳統市場的平台。觀光遊客可沿著旁邊開闊的散步大道,緩緩擦身,彷彿經過畫廊,觀感一幅台北清明上河圖的卷軸。你可以選擇旁觀,不影響當地人的生活,但亦可縱身而入,加入買賣吃食的行列。
隔壁中山北路一排飯店,常有日本客人下榻。不少飯店人員會就近安排,介紹走逛此一景點,顯然也是看到這個市場具有代表性。
話說雙連傳統市場,位於民生西路四十五巷,以前有一個名字謙和市場,但多數人可能都忘了此名,直接稱為雙連菜市。而我最喜歡的另一個古早稱呼,叫車頭菜市仔。原來,日治時代它就位於北淡線雙連站附近。可惜,這名字也被遺忘了。
雙連市場不長,約莫三百公尺,好像從百年前便這等長度。平時一早煕攘來往,賣蔬果、賣小吃和賣衣飾的,一攤緊挨一攤,整條窄小巷弄常擠得車水馬龍。一般台北市場都在十一點左右逐漸收攤。它卻有別於其它,因為周遭上班族買菜的人多,愈接近中午,反而愈加熱鬧。早市拉長為午市。
文昌宮位於中心,據說裡頭供奉著兩百年前的考官神明。許多人為求升學順遂或平安,常來祈福,香火自是鼎盛。整條街開業者,不少擁有自家店面,但也有隨興而來的小攤販,只要空間夠,不礙交通,似乎熟識者都可插一腳。管巷弄的和管捷運綠地的警察偶爾來,左顧右看,擺個認真取締的架勢,但多少會視情況網開一面。
我在此認識好幾位賣蔬果的老人。有位來自社子島的謝老先生,七十多歲了,個子瘦小精實。他的蔬菜最為多樣,而且幾乎都是超市難以發現的菜種。譬如赤道櫻草、日本地瓜葉、紅色地瓜葉和日本莧菜等。
展開帆布,小小一坪的空間,總是擺了十幾道罕見的蔬果。每次去,我都會光顧,因而變成好友。他都是騎摩托車到來,中午才離去。蔬菜有無噴藥,我約略曉得一些眉角,他也會老實跟我說。
還有位來自淡水的阿嬤,坐的位置接近文昌宮。最常賣白鳳菜和茭白筍。她的蔬菜都悉心地用芒草綑綁。半世紀前,不少賣蔬菜和魚蝦的,都會挑著貨物,遠從淡水搭乘火車到雙連。
但那是北淡線的年代,如今是捷運,搭一趟淡水到雙連要45元,來回90元。我問阿婆這樣值得嗎?她回答,「值得啊!我都是坐老人票,一次才18元。」她這麼一說,還有什麼好問的。阿嬷也賣海瓜子,我不禁想到淡水河口的滬尾。
另有一位三芝來的老先生,九十多歲了。去年九月底時,他在廟前左側賣毛蟹。許久未看到野生毛蟹,我特別跟他探詢。沒想到,他竟是用傳統捕蟹的方法。旁邊的攤販提醒他照顧身子,很擔心今年是他最後一欠賣毛蟹。還好,今年八月時,我有看到他,拎著三芝的茭白筍來販售。按此情況,今年應該還會再捉毛蟹到來。
雙連傳統露天市場,除了常見的豐盛蔬果和平民衣物,就是有這些來自不同山區和海邊的小農,按時節帶來新鮮新奇的果物,讓我們感受台北在地風物的特色。但多數遊客最在乎的,恐怕還是周遭有何小吃。
先介紹兩家知名的水餃店,一為高記水餃,二是三五水餃。初時認識不免困惑,因為兩家地址相同。從雙連二號捷運出口出來,往馬偕醫院信步,約莫二十公尺即可抵達。後來才知,兩家店面共用一室,只是不同時段,不同的老闆營業。兩家的口味不一樣,值得分別嚐試。
接著是兩家遊客必訪的湯圓,分別是市場內的燕山湯圓,以及不遠的雙連圓仔湯,各以鹼甜聲名遠播。沿著文昌帝君廟旁的巷子進去,抬頭即見四十多年歷史的燕山湯圓。此店創業者半生奉獻軍旅,律己甚嚴。開了小店後,中規中矩地做起小生意。鹹湯圓手工搓揉,呈小顆粒狀,跟傳統台式大湯圓明顯有別。我習慣點豬肝鹹湯圓,吃一碗就飽足了。
雙連圓仔湯有五十多年歷史,知名度遠播及東瀛,我吃的次數更多,經常遇到日本觀光客到訪。其圓仔湯好吃,全賴店主對食材的專業知識和道德感。凡加料食材,皆來自台灣各縣市的特產,諸如雲林花生、屏東紅豆,大甲芋頭。吃一碗綜合的,好像吃到台灣最好的農特產。
燒麻糬是現今的重要招牌,若不怕撐肚,或可嘗試。我曾探問,為何只有白湯圓,沒有沾喜氣的紅湯圓。服務生告知,紅湯圓要加色素,他們覺得對身體有害,品質亦不好。
阿國和阿城切仔麵也是人氣美食,據說是兄弟分家,分據錦州街和民生西路。阿國很貼心,還會掛出店裡物的排行榜。雖說店名叫切仔麵,油蔥飯和乾麵亦不差。一位在雙連長大的好友,最愛樂道這類台式小店,嫻熟朋友到來,都驕傲地以此小店的食物內容招待。阿城更博得觀光客青睞,中午時分常座無虛席,招牌以中日文並列,想必日人光顧的也不少。
接下,最重要的是魯肉飯,誠乃雙連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百年前雙連車站設站,許多貨物在此裝卸,需要大量勞動工人搬運,來往於大稻埕和此地,雙連遂有市集形成。勞動人力多,小吃自然應運而生,集聚成市,魯肉飯在此遂成為重要的小攤。昔時鬍鬚張打從這兒起家,掛名雙連魯肉飯。最後以寧夏夜市為旗艦店,打造了台灣魯肉飯的一片天空,將此一小吃發揚光大。
目前在此,最具代表性的三家分別為滿庭香、香滿園和雙連街。
位於市場對面的香滿園據說已有七十年歷史,口味沿襲古早味,豬皮、肥肉搭配池上米和酸菜,小碗的不過25元,即便宜又好吃。此店緊鄰捷運站,比台北車站的各種食物美味更充滿在地性。每回中午抵達台北,時間若充裕,我都會專程去品嘗。
另外兩間,滿庭香和雙連街,店齡都超過四十年,開在不遠的雙連街上,前後只隔十來公尺。兩間店人氣也很旺,用餐時間一到,總是人龍排到外頭。它們和另一家鹼粥店,都是這條街的主角。
雙連街魯肉飯,飯上加一片醃漬的黃蘿蔔片,以標準的古早味取勝,其小菜亦多,食客以上班族和家庭為主。滿亭香口感較清爽,不加任何佐料。桌面維持得相當潔淨,頗具現代人養生的概念。不少計程車司機偏好到吃,飽食一二碗再上路。
魯肉飯雖是此地的代表食物,但晚近最受歡迎的,反而是家蔥餅店,廁身於市場的小巷弄,有招牌沒店名。每回香蔥花捲出爐,店面便出現長長的人籠等候。一個餅十五元,每次買八九個的大有人在,但我反而偏好韭菜包。
每個傳統市場,少說都有一二家精彩的青草藥鋪在裡頭。建興青草店便是此間的代表,老店雖搬離市場頭,但在對面租屋,以新的內涵展現。
一位樸學農法的心靈治療師黃盛璘,跟青草店翁姓師傅合作,努力把這間青草店重新打造,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認識青草茶文化,同時鼓勵中老年人學習認識青草知識。他們正在宣揚,傳統青草茶店面較少著墨的生活文化,也摸索著園藝治療和青草藥密切互動的可能。
這家青草茶店面繼續選擇座落市場對面,一如我現在觀看雙連市場,都嘗試用新的角度,或旅遊或養生,努力和傳統生活圈展開不同層次的對話。
這樣充滿創意的店面,在雙連市場,因為時空位置的特殊性,一直活絡地持續出現。(2013)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80的網紅辣個生活ozww_,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好久沒有接觸台灣的部落文化,了解在地故事後內心只有滿滿的感動,在部落裡,我感覺到在繁華都市感受不到的平靜, 面對家鄉的巨大變化,他們依舊保持著開朗的心,你可以說他們的性格是天生,但他們也是一步一腳印努力的保留祖先留下的文化 我被感動了,用影片記錄下來,片段不多,是因為我用心體會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感動...
屏東繁華景點 在 Taipei Walker Facebook 八卦
#週末出遊 高雄1日來回、2天1夜,豐富景點玩透透!!
>>http://goo.gl/iCHsWp
「高雄」是南台灣最繁華的地區, 絕佳地理位置造就為重要運輸港口城,無論是時尚購物、大型遊樂區,或者是傳統小吃、糕餅、夜市美食同樣不會讓人失望,就連捷運站的特殊造型也成為觀光景點。
🎉 更多台南/高雄/屏東的旅遊資訊.請看《123樂遊 南台灣》
🎁 電子書買1送1 (免費試閱)>>http://goo.gl/8DjtSz
屏東繁華景點 在 簡余晏 Facebook 八卦
■■雙連市場巡禮
想要見識台北的農業物產,雙連市場是不可或缺的。
其中有四大因由,讓它遠遠勝出其它相同市集。一來,它是北淡線興建時即出現的重要驛站,連繫著大稻埕的興衰。其次,迄今仍是傳統露天市場,保有昔時的風味。再者,因有百年的活動歷史,紮實地見證了街道的變遷發展。四則,它位居市中心繁華的腹地,因了都會上班族的生活節奏,改變了內涵。
有此條件,我自是喜歡藉由此核心要地,做為探索台北傳統市場的平台。觀光遊客可沿著旁邊開闊的散步大道,緩緩擦身,彷彿經過畫廊,觀感一幅台北清明上河圖的卷軸。你可以選擇旁觀,不影響當地人的生活,但亦可縱身而入,加入買賣吃食的行列。
隔壁中山北路一排飯店,常有日本客人下榻。不少飯店人員會就近安排,介紹走逛此一景點,顯然也是看到這個市場具有代表性。
話說雙連傳統市場,位於民生西路四十五巷,以前有一個名字謙和市場,但多數人可能都忘了此名,直接稱為雙連菜市。而我最喜歡的另一個古早稱呼,叫車頭菜市仔。原來,日治時代它就位於北淡線雙連站附近。可惜,這名字也被遺忘了。
雙連市場不長,約莫三百公尺,好像從百年前便這等長度。平時一早煕攘來往,賣蔬果、賣小吃和賣衣飾的,一攤緊挨一攤,整條窄小巷弄常擠得車水馬龍。一般台北市場都在十一點左右逐漸收攤。它卻有別於其它,因為周遭上班族買菜的人多,愈接近中午,反而愈加熱鬧。早市拉長為午市。
文昌宮位於中心,據說裡頭供奉著兩百年前的考官神明。許多人為求升學順遂或平安,常來祈福,香火自是鼎盛。整條街開業者,不少擁有自家店面,但也有隨興而來的小攤販,只要空間夠,不礙交通,似乎熟識者都可插一腳。管巷弄的和管捷運綠地的警察偶爾來,左顧右看,擺個認真取締的架勢,但多少會視情況網開一面。
我在此認識好幾位賣蔬果的老人。有位來自社子島的謝老先生,七十多歲了,個子瘦小精實。他的蔬菜最為多樣,而且幾乎都是超市難以發現的菜種。譬如赤道櫻草、日本地瓜葉、紅色地瓜葉和日本莧菜等。
展開帆布,小小一坪的空間,總是擺了十幾道罕見的蔬果。每次去,我都會光顧,因而變成好友。他都是騎摩托車到來,中午才離去。蔬菜有無噴藥,我約略曉得一些眉角,他也會老實跟我說。
還有位來自淡水的阿嬤,坐的位置接近文昌宮。最常賣白鳳菜和茭白筍。她的蔬菜都悉心地用芒草綑綁。半世紀前,不少賣蔬菜和魚蝦的,都會挑著貨物,遠從淡水搭乘火車到雙連。
但那是北淡線的年代,如今是捷運,搭一趟淡水到雙連要45元,來回90元。我問阿婆這樣值得嗎?她回答,「值得啊!我都是坐老人票,一次才18元。」她這麼一說,還有什麼好問的。阿嬷也賣海瓜子,我不禁想到淡水河口的滬尾。
另有一位三芝來的老先生,九十多歲了。去年九月底時,他在廟前左側賣毛蟹。許久未看到野生毛蟹,我特別跟他探詢。沒想到,他竟是用傳統捕蟹的方法。旁邊的攤販提醒他照顧身子,很擔心今年是他最後一欠賣毛蟹。還好,今年八月時,我有看到他,拎著三芝的茭白筍來販售。按此情況,今年應該還會再捉毛蟹到來。
雙連傳統露天市場,除了常見的豐盛蔬果和平民衣物,就是有這些來自不同山區和海邊的小農,按時節帶來新鮮新奇的果物,讓我們感受台北在地風物的特色。但多數遊客最在乎的,恐怕還是周遭有何小吃。
先介紹兩家知名的水餃店,一為高記水餃,二是三五水餃。初時認識不免困惑,因為兩家地址相同。從雙連二號捷運出口出來,往馬偕醫院信步,約莫二十公尺即可抵達。後來才知,兩家店面共用一室,只是不同時段,不同的老闆營業。兩家的口味不一樣,值得分別嚐試。
接著是兩家遊客必訪的湯圓,分別是市場內的燕山湯圓,以及不遠的雙連圓仔湯,各以鹼甜聲名遠播。沿著文昌帝君廟旁的巷子進去,抬頭即見四十多年歷史的燕山湯圓。此店創業者半生奉獻軍旅,律己甚嚴。開了小店後,中規中矩地做起小生意。鹹湯圓手工搓揉,呈小顆粒狀,跟傳統台式大湯圓明顯有別。我習慣點豬肝鹹湯圓,吃一碗就飽足了。
雙連圓仔湯有五十多年歷史,知名度遠播及東瀛,我吃的次數更多,經常遇到日本觀光客到訪。其圓仔湯好吃,全賴店主對食材的專業知識和道德感。凡加料食材,皆來自台灣各縣市的特產,諸如雲林花生、屏東紅豆,大甲芋頭。吃一碗綜合的,好像吃到台灣最好的農特產。
燒麻糬是現今的重要招牌,若不怕撐肚,或可嘗試。我曾探問,為何只有白湯圓,沒有沾喜氣的紅湯圓。服務生告知,紅湯圓要加色素,他們覺得對身體有害,品質亦不好。
阿國和阿城切仔麵也是人氣美食,據說是兄弟分家,分據錦州街和民生西路。阿國很貼心,還會掛出店裡物的排行榜。雖說店名叫切仔麵,油蔥飯和乾麵亦不差。一位在雙連長大的好友,最愛樂道這類台式小店,嫻熟朋友到來,都驕傲地以此小店的食物內容招待。阿城更博得觀光客青睞,中午時分常座無虛席,招牌以中日文並列,想必日人光顧的也不少。
接下,最重要的是魯肉飯,誠乃雙連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百年前雙連車站設站,許多貨物在此裝卸,需要大量勞動工人搬運,來往於大稻埕和此地,雙連遂有市集形成。勞動人力多,小吃自然應運而生,集聚成市,魯肉飯在此遂成為重要的小攤。昔時鬍鬚張打從這兒起家,掛名雙連魯肉飯。最後以寧夏夜市為旗艦店,打造了台灣魯肉飯的一片天空,將此一小吃發揚光大。
目前在此,最具代表性的三家分別為滿庭香、香滿園和雙連街。
位於市場對面的香滿園據說已有七十年歷史,口味沿襲古早味,豬皮、肥肉搭配池上米和酸菜,小碗的不過25元,即便宜又好吃。此店緊鄰捷運站,比台北車站的各種食物美味更充滿在地性。每回中午抵達台北,時間若充裕,我都會專程去品嘗。
另外兩間,滿庭香和雙連街,店齡都超過四十年,開在不遠的雙連街上,前後只隔十來公尺。兩間店人氣也很旺,用餐時間一到,總是人龍排到外頭。它們和另一家鹼粥店,都是這條街的主角。
雙連街魯肉飯,飯上加一片醃漬的黃蘿蔔片,以標準的古早味取勝,其小菜亦多,食客以上班族和家庭為主。滿亭香口感較清爽,不加任何佐料。桌面維持得相當潔淨,頗具現代人養生的概念。不少計程車司機偏好到吃,飽食一二碗再上路。
魯肉飯雖是此地的代表食物,但晚近最受歡迎的,反而是家蔥餅店,廁身於市場的小巷弄,有招牌沒店名。每回香蔥花捲出爐,店面便出現長長的人籠等候。一個餅十五元,每次買八九個的大有人在,但我反而偏好韭菜包。
每個傳統市場,少說都有一二家精彩的青草藥鋪在裡頭。建興青草店便是此間的代表,老店雖搬離市場頭,但在對面租屋,以新的內涵展現。
一位樸學農法的心靈治療師黃盛璘,跟青草店翁姓師傅合作,努力把這間青草店重新打造,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認識青草茶文化,同時鼓勵中老年人學習認識青草知識。他們正在宣揚,傳統青草茶店面較少著墨的生活文化,也摸索著園藝治療和青草藥密切互動的可能。
這家青草茶店面繼續選擇座落市場對面,一如我現在觀看雙連市場,都嘗試用新的角度,或旅遊或養生,努力和傳統生活圈展開不同層次的對話。
這樣充滿創意的店面,在雙連市場,因為時空位置的特殊性,一直活絡地持續出現。(2013)
屏東繁華景點 在 辣個生活ozww_ Youtube 的評價
好久沒有接觸台灣的部落文化,了解在地故事後內心只有滿滿的感動,在部落裡,我感覺到在繁華都市感受不到的平靜,
面對家鄉的巨大變化,他們依舊保持著開朗的心,你可以說他們的性格是天生,但他們也是一步一腳印努力的保留祖先留下的文化
我被感動了,用影片記錄下來,片段不多,是因為我用心體會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感動,你呢?
暑假一起去屏東走走吧~☺️
💢(純記錄分享,非任何合作影片)
以下幫大家把影片內地址尋出來
📍客庄嬤嬤釀造工坊 - 屏東縣高樹鄉和興路66號
📍lili手作烘培 - 屏東市空翔里永城16號
📍禮納里 - 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古茶柏安街17巷5號 (難找哦~可以到附近問當地居民)
📍屏東琉璃吊橋 - (這不私房了拔~)大家自己估狗😂
🔔奧莉薇瘋旅行其他推薦 💁
💋到墾丁不吃大街,恆春吃什麼?//奧莉薇瘋旅行
https://youtu.be/WanxJzoyDg4
💋澎湖不看花火節,奧莉薇帶你去買醉~//第五年澎湖行走在地生活//奧莉薇瘋旅行
https://youtu.be/vstXwiwFdas
💋台東最新景點 |去台東要吃什麼?玩什麼?|奧莉薇瘋旅行
https://youtu.be/H90dv-bYyAA
🎀About 女漢子奧莉薇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girlgirl2018/
🔺Instagram : girl_girl_2018
🔺Blog : http://hannaxxoo.pixnet.net/blog
💙合作來信:oliver82829@gmail.com
喜歡記得按讚👍
別忘記要訂閱+🔔
屏東繁華景點 在 photowheretogo Youtube 的評價
屏東不同於其他繁華的都市,
漫步在街區巷弄,
總是會被老舊的日式建築、台式老屋的美所駐足腳步,
來跟我一起走入這老城市的街上漫步吧!
屏東繁華景點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恆春半島秘境四季遊」好書介紹
專訪作者:張倩瑋
本書特色:
在南方的恆春半島,墾丁已經是一個發展與消費主義到了極致的旅遊景點,然而在它的四周、許多社區部落卻以生態旅遊走出著另一種絕妙風味,沒有移植、不是複製,接待你的每個人、每道菜、每項體驗都經過當地風土的醞釀。猶如陳達可以一把月琴唱遊無數,走過社頂、水蛙窟、大光、龍水、滿州、里德、港口、旭海、東源、高士和港仔十一個社區,你也能讀到唱不完的恆春調。
●聽礫石吟唱海之歌—旭海:來到最夯的阿塱壹古道,看海浪淘洗礫石稜角。在部落停留,當個一日漁夫學會阿美族式的漁法,離開海邊,往旭海草原居高遠眺,視野包攬四面山海。而玩累了最好的放鬆方式,是到旭海溫泉歇一歇腳。
●用美味文化傳承—東源:品嘗哭泣湖蛙鳴鳥叫伴隨著野薑花香,在柔軟的水上草原享受冰涼足部SPA;麻里巴廚房烹調山林野味,排灣手作美食讓人垂涎三尺
●高岡上的勇士部落—高士:來旅人學苑跟小朋友上課交換免費住宿,接著換上排灣禮服體驗揹婚禮,感受既單純又濃烈的喜慶氛圍。遠眺八瑤灣,放眼盡是部落獵場,高士的收獲和農作在一日的餐桌展現讓人驚喜的豐盛飽滿!
●舊日繁華今猶在—滿州:走訪有著貝殼砂鋪面和氣派迴廊的百年宅邸,還有嚼一輩子檳榔的黑牙美人,檳榔產業帶來的榮光在這裡保有一點餘溫。罕見的植群壓縮讓低海拔山區出現溫帶林生態,靜謐的南仁大山值得你走上一天。
●灰面鷲的秋祭典—里德:不用深入山區就到達沁涼宜人的欖仁溪,溯溪而走,勒沙竹手作的砲竹、海金沙葉做成的頭墊、山棕葉撿來作掃把…沿路童趣無窮!十月後這兒成為北方鷹鷲的驛站,在傍晚時分只見鷹海盤旋,倏忽以獨特的鷹柱飛落到山裡夜棲,是自然界最美的線條。
●國寶陸蟹港口茶—港口:港口溪陸蟹多樣性高居世界第二,農曆七月至中秋節前陸蟹媽媽往海岸奔走的生產之旅,是大自然最動人的篇章。帶有鹽味的海風終年吹拂的小部落,來到這裡喝杯港口茶,聽一曲人間國寶張日貴的滿州謠,就算嘗遍人生甘苦的況味了。
●迷宮森林野樂園—社頂:大尖山下蜿蜒山路的頂點,有著礁岩台地蘊藏的野生樂園,這小小一方森林裡,熱帶雨林、季風林、榕屬植物繁殖成富足的森林生態系,四季飛舞不斷的蝴蝶、躲在岩壁納涼的獼猴、大方隨意散步的爬蟲類…隱沒在山林間的龜仔角社守著這片山林,有說不完的故事…
●咆嘯山丘天人菊—水蛙窟:風吹砂公路下,有著隱藏版的壯觀沙壁;從貓鼻頭綿延到出風鼻的無垠草原,任你放縱乘風奔馳的想像。無人的曠野,在夜晚卻出奇的繁忙,悄聲而來,野地是梅花鹿的國度。
●半島最美的海域—大光:深入恆春半島海域最閃亮的珍珠,讓在地阿北阿姨帶你去看各種熱鬧繁生的潮間帶,潛入水面進行一場後壁湖漂浮旅程。向晚時分在大樹下聽陳達軼事,哼著一段思想起…
●湧泉種出稻米香—龍水:尋訪台灣最南方的有機稻作,漫步龍鑾潭,到田溝邊捲褲管撈蜆仔,在超涼爽的土角厝下,大口飽嚐著洋蔥、蘿蔔帶有泥土香氣的全食材料理。
作者簡介:
陳美惠
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社區林業工作室主持人。近年來帶領學生團隊投入屏東社區部落,陪伴社區發展自然人文資源保育,培養生態旅遊專業人才,將保育與生計結合,具體實踐屬於台灣的社區林業。
李盈瑩
輔仁大學廣告傳播系畢業。曾任廣告設計、出版社旅遊記者。目前住在台北半山腰上,過著半農半寫作的簡單生活。創作以生活散文為主,作品有2008年《台北小旅行》、2009年《花蓮小旅行》、2013年《台灣小野放:出走不必遠行,在山.田.洋.森找自己》。
張倩瑋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新台灣新聞週刊財經生活組資深記者。
是個道道地地的台北人,大學畢業進入雜誌社工作後,才開始出走台北,一人開著車上山下海,認識台灣。愛好自由,奉行「不自由毋寧死」之志。現為自由的文字工作者,依舊以「遊戲人間」的姿態看待人生。編有《城市夢想家》、《聽!校園裡的綠色樂章》、《剝復》、《單純就是美》。
張 筧
高雄人,現為自由撰稿人,曾任台灣時報、自立晚報記者。喜歡恆春半島,在冬日聽落山風拍打門窗,入夜後奔馳在人煙稀少曲折縣道,一點荒涼變讓他充滿感性。合著作品有2012年《暴雨後,看見彩虹虹》、2013年《高雄,慢‧慢遊》、2014年《我在阿塱壹,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