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聖公祠變身創客基地,年輕人揮灑創意很好客!
你知道玉皇宮後方,有間1927年建造,客家合院兼採巴洛克式的宗聖公祠嗎?
這座歷史建築真的很優美,卻很少人知道,我們舉辦六堆Maker夢想起飛計畫活化場域和產業,有10組跨領域團隊入圍,連馬來西亞僑生都報名,把火龍果花、陳年豆油粉能變調理包,巧克力、檸檬重新包裝設計,還編織客家黃金錩魚包、藍衫背包等客家藝術品。
更精選5組團隊組成「六堆青年創生團」,把廂房改造成MAKER空間,變身染坊、攝影棚、婚攝行銷和藝術工作室,年輕人創意真的沒有極限。
這次創新競賽,恭喜豆油這件事團隊奪得第一名,藝本農話與家樂檸檬分別獲二、三名,三健客獲佳作肯定。
青年跨領域激盪,客家產業絕對能創造無限可能。
有空,一定要走進來 屏東宗聖公祠 !
- -
加LINE有好康→ https://goo.gl/DXyVTh
IG看更多→ https://bit.ly/2NsLJN3
還有訂閱Youtube→https://bit.ly/2IsXEau
「屏東玉皇宮歷史」的推薦目錄: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潘孟安 Facebook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潘孟安 Facebook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討論] 代天巡狩三兩事- 看板Folklore 的評價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屏東玉皇宮歷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屏東玉皇宮歷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屏東玉皇宮問事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屏東玉皇宮問事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玉皇大天尊參禮#東港東隆宮】屏東玉皇宮歲次壬寅科太上開天 ... 的評價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屏東玉皇宮遶境的影片 第1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評價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屏東玉皇宮歷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房產建案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屏東玉皇宮歷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房產建案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潘孟安 Facebook 八卦
復興圖書館整建啟動,新建館舍融入森林風
有次早晨經過這裡,看到不少學子為了自修排隊搶頭香的畫面,也有許多鄉親反映漏水、空間不足的問題,因此我們整修縣立圖書館的同時,和市公所合作啟動近25年歷史的復興圖書館整建。
除了改善年久的漏水問題,後院也將新建館舍,延續院落式建築,種植不同季節開花的植栽,利用大片開窗讓閱讀氛圍向外延伸,打造成一個有樹、有院子的森林風圖書館。
預計年底增建完成後,內部座位可從120席增為250席,搭配縣市圖書館資源共享,讀者能更舒適享受書香空間,未來周邊環境將納入第二階段工程改善,結合綠蔭廊帶、夜間照明,成為萬年溪畔新地標。
整建期間,自修讀者請改往→介壽圖書館、社福館、原住民文化會館、勞工處、玉皇宮、慈鳳宮、城隍廟自修室等地點。
#屏東閱讀向前行 #城市軟實力
- -
潘孟安@Line:https://goo.gl/DXyVTh
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八卦
#新文章 #料理台灣專欄
一直忘記跟大家分享我在《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 的專欄。《料理台灣》是雙月刊,2020年的三四月、五六月、七八月這三期,我都在談 #在地,也因為二月時開始寫第一篇在地的連載文章,才起心動念做了Taster 美食加 的「在地進行式」專題。
半年的時間拖了很長,現在一次把三篇文章貼給大家看,會比較連貫,也希望大家會喜歡。
—
以下三篇原文刊載於《料理台灣》第50期、第51期、第52期
/回溯「在地」興起的推理過程/
日本和牛的沙朗肉片,捲起生蠔醬與酸黃瓜,上頭一撮黑光燦爛的小山,是魚子醬。儼然奢華感的經典符號,任何餐廳的任何料理,需要爭取客人多一點點的認同與滿足時,就會放上這一粒粒烏亮晶瑩的珍饈。
現時在台灣的餐廳吃飯,你嚐到的魚子醬有高概率產自台灣本土。
訝異嗎?吃貨早就見怪不怪。畢竟,台灣已有義式手工乳酪坊,用台灣牧場的優質生乳新鮮製作莫札瑞拉起司(Mozarella)或布拉塔起司(Burrata);台灣也有歐式風乾熟肉工坊,用台灣豬進行義式培根(Pancetta)、義式沙拉米香腸(Salami)、西班牙煙燻紅椒臘腸(Chorizo)等等加工。台灣是新興葡萄酒產區,台灣產葡萄酒近年來屢屢在國際競賽脫穎而出;台灣產可可製作的精品巧克力逐漸打開知名度,台灣的咖啡業界人才濟濟,更不用提台灣的茶,向來享譽世界。
米其林星級餐廳擁抱本土食材,台灣的蔬菜、水果、肉類、海鮮太好發揮了。攤開台灣幾間指標性西餐廳的菜單, 主菜不想出牛排要出什麼?台灣的品牌雞、品牌豬本來就好用,想獵奇一點,屏東乳鴿一度曝光率極高,胭脂鴨近來竄起,鵝有之、羊有之,甚至連鴕鳥都登場。過貓、山蘇不唯山產店愛用,皇宮菜、龍鬚菜被換上新風貌,以前看著稀奇的晚香玉筍、火龍果花,在季節允許時也能變身固定班底。主廚去崁仔頂挑魚買魚,台灣好的漁獲做成生魚片毫不遜色,日本料理店還用台灣產柴魚來做高湯呢。
如此洶湧翻騰的在地風潮,除了選用台灣產食材,還表現在文化認同上。皮蛋豆腐可以拿來拆解再重組,錦上添花一匙魚子醬(台灣產的,當然),就是星級餐廳的開胃菜;牛排主菜做膩了,結合上沙茶醬,就產生沙茶牛肉的趣味;麻辣鍋繁複沉鬱的辛香,也能被鎖進醬汁裡,優雅襯托鴨肉。台灣的飲食文化,成為主廚揮灑創作的靈感資料庫。
上述種種顯得理所當然,或有讀者閱讀至此,以為我在說廢話。其實我正在採取一種倒敘法。沒有錯,「在地」很夯,「在地」政治正確,大前提已經被建立起來了,而我們要問,它是怎麼被建立起來的?
回溯這個過程,有點像瞎子摸象。「在地」起一個頭,拉起來才知關鍵詞是一整串,慢食(slow food)、本土飲食主義者(locavore)、從產地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牽涉的議題一個扣一個,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分析的角度有如萬花筒,折射出農牧業、生態學、貿易、經濟學、社會學等等領域。
可不可以單純從「愛吃」出發?
尤其,當你明白,「吃在地」的一位代表性人物,美國的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緣由,只是因為她很喜歡在家做菜招待親朋好友……
/在地、反文化運動與美國慢食教母/
說起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故事,必須回到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盛行的美國。彼時的柏克萊校園充斥著搖滾樂、性解放與學生抗爭,大四生愛莉絲.華特斯與她的「言論自由運動」男友大衛.戈因斯(David Goines)住在一起。那是1966年。
華特斯與戈因斯的公寓成了某種知識份子沙龍。言論自由運動的老鳥們會聚集在這裡,享用華特斯精心烹調的蝸牛或巧克力慕絲,這類當時頗不尋常的法國食物。華特絲非常受不了她的革命同志老是啃白麵包與工業火腿做的三明治,「單單政治上的解放、性事上的解放是不夠的,你必須解放所有感官。」
華特斯對於食物滋味的追求,源自1965年的一趟法國行。1950年代起,美國餐桌已被冷凍食品霸佔,華特斯震驚於法國人是如何在乎食物,在乎地買、在乎地烹、在乎地上館子,她對食物的感官幡然覺醒。在一間布列塔尼的鄉村石屋裡,她親眼看到餐廳的男主人抓了一隻活跳跳的鱒魚,送到她面前,趕回廚房,不消多久,就與庭院裡現摘的蔬菜一起作為主菜正式登場。這簡直是一種天啓:當季在地食材在最新鮮的狀態下被調理,有多麽美味。
「帕妮絲之家」真正誕生,必須等到1971年。華特斯已經與戈因斯分手,改和另一位柏克萊校友湯姆.勒迪(Tom Luddy)同居,他們主持的晚餐派對更加盛大了。勒迪經營一藝術電影院,在藝文圈、電影圈人脈甚廣,華特斯因此認識了她的餐廳投資人、勒迪的好友與柏克萊的年輕教授保羅.阿朗托(Paul Aratow)。阿朗托為華特斯注入現金與信心,整修了一棟老屋,雇用了一位主廚,華特斯辭去蒙特梭利老師的工作,擔任外場經理。1971年8月28日,帕妮絲之家開門大吉,端上法式肉派、鴨肉與橄欖及沙拉、杏仁塔,三道菜的套餐售價三塊九毛五美元。
帕妮絲之家很快就大獲成功。文人雅士都來了,還有客人專程從舊金山出城來吃飯,前所未見。這種簡單直接、用心烹調、注重食材品質的料理,當時令人耳目一新,和東岸的高級法餐或家庭裡的電視餐完全不同。華特斯也很快就理解到,她不能用美國工業化農業生產出來的食材,滋味差太多了,她必須仰賴在地小農,唯有他們才在乎風味。
華特斯與帕妮絲之家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風味大旗的號召下,許多美國人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吃得更好、過上更好的生活。60年代以降的反文化運動,至此也與傳統上美食(gourmet)的追求合流,個人消費選擇服膺於風味的統治。「好吃」也添上了更複雜的意涵,「在地」則是其一。(未完待續)
/美味是在地的終極目標?/
上一回說到,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地」成為美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價值,四十年來躍為主流,強調在地當季食材並融入美國多元文化的「新美式料理」(New American Cuisine) 也堂堂誕生,開枝散葉。
閱讀這段歷史,我不免想到台灣飲食圈近幾年火紅的「台灣味」。二相對照,確有相似脈絡,尤其目前台灣味的論述是以西餐作為火車頭,江振誠主廚與「RAW」餐廳的聲量最大,與RAW性質相近的餐廳大多是以法式烹飪技法詮釋在地食材,這與帕妮絲之家的基本設定並無二致。這當然是簡化後的陳述,台灣過去幾年的在地風潮不能只歸咎於一人一事,物產、職人、工藝的互相串連都造就了台灣味的暢旺,吃在地、烹在地也不是新時代的發明,然而若要謂喚起問題意識、梳理身份認同,以西餐作為主軸的台灣味探討確實構成在地風潮的重要論述。
同樣作為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國家,如果說美國透過飲食發掘自我的過程走在台灣前面,其有關在地飲食運動的討論值得台灣借鏡。首先,帕妮絲之家的成功,代表二種價值觀的匯流:傳統美食家崇尚法餐的美學賞析,以及60年代以降反文化運動對於工業化食品的厭惡。足以統合二種平行觀點的堅強理由,正是美味。換言之,不論是偏好高級法餐的上流階級,或是左派理想的革命份子,都認同「運用在地當季食材用心烹調的料理比較好吃」。這就是主流形成的起點。再者,「好吃」的內涵也變得更複雜了,從此以後,選擇食物的價值判斷多了某些政治意味,當你站在超市貨架前,你會拾起恆春洋蔥、放下美國洋蔥;當你閱覽餐廳菜單時,你會注視彰化胭脂鴨、忽略澳洲牛小排。如此選擇的原因,除了味道,可能還有以下考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縮短食物哩程、支持在地小農、更營養更健康。
然而,對於吃貨(foodie)而言,支持在地的壓倒性理由仍然是味道:在地食材最新鮮、最有風味,因此具有美學上的巨大優勢。如果美味才是終極目標,小心,美味也會回過頭來推翻在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矛盾,在異國食材上最明顯,好比為了追求西西里菜的正統滋味,不得不使用產自當地的橄欖油與鹽漬酸豆;台灣的日本料理餐廳,仍然崇尚築地市場直送的魚鮮。台灣產的葡萄酒、魚子醬,如果最佳品質仍無法比擬國際水準,就會被自家人嗤之以鼻:不應該為用而用。
面對「美味」,環境保護、永續發展、身體健康未必不可拋。兼顧是理想,不能兼顧的時候呢?雖然沒有必要一刀二斷,複雜的價值判斷,我仍在內心辯論。
—
同場加映:
Taster 美食加 #在地進行式 專題:
https://taster.life/20200630-3/
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屏東玉皇宮歷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佑民佑地佑屏東玉皇宮- 屏東市公所玉皇宮主要侍奉玉皇上帝,俗稱天公,為屏東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1960年時座落於仁愛路的玉皇宮搬遷至自... 歷史? 玉皇大帝廟-2021-05-22 ... ... <看更多>
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屏東玉皇宮歷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佑民佑地佑屏東玉皇宮- 屏東市公所玉皇宮主要侍奉玉皇上帝,俗稱天公,為屏東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1960年時座落於仁愛路的玉皇宮搬遷至自... 歷史? 玉皇大帝廟-2021-05-22 ... ... <看更多>
屏東玉皇宮歷史 在 [討論] 代天巡狩三兩事- 看板Folklore 的八卦
身為東港代表,今天要跟大家討論的是代天巡狩。身為台灣燒王船代表地區,你問我
代天巡狩威不威,我只能跟你說:威~到~爆~炸~了~。舉凡過廟不拜,管你哪間廟哪位神,
大千歲到就是等你來跟我拜禮,沒有大千歲跟你參禮這回事。至於八家將這些部將,是沒
資格面聖的,臉全部要遮的。現在東港人喜歡等大千歲經過給祂添個淨香、茶,這些在以
前叫做驚擾聖駕,不先拖下去打個大板是不行的。在東港,至今沒有一間廟敢在廟匾上掛
上代天巡狩、代天府、奉玉旨這些字樣的,頂多就是玉敕、奉旨,就算東隆宮也一樣。一
切的榮耀歸於上帝,阿...錯了,是歸於大千歲。
在東港,代天巡狩意義大概就跟天公一樣吧。所以當之前屏東玉皇宮來個玉帝屏東縣
大遶境的時候,東港人的反應大概就是挖挖鼻孔,一副沒聽到的樣子,然後心裡在想:玉
皇大帝出巡,那還要代天巡狩做啥?嗯...搞到玉皇大帝親自出巡,是當溫王爺失職喔、代
天巡狩不存在喔。總之,當屏東玉皇宮玉皇大天尊來到東港的時候,得到的待遇比照一般
進香廟宇:鞭炮一串。
在傳統看法,玉帝是不會親臨人間的,所以才有代天巡狩。再對照古代封建思想,天
公是皇帝才能祭祀的,民間哪裡隨便拜。總之,屏東市這間廟宇辦的天公全縣大遶境在東
港人眼裡是於禮不符,於法不容,更簡單說就是惡搞。這簡直無視或是否定東港迎王代天
巡狩的存在。
不過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一個現象,所謂道教典籍的神明階級在民間信仰中根本是
僅供參考甚至在某些場合是不存在的,我個人其實相當反對用所謂道教觀點來詮釋民間信
仰的。民間信仰某種程度神明的位階是來自於當地居民的看法與信仰圈的大小。其實民間
信仰研究更應該依賴人類學方法而不是宗教典籍或是翻古書的歷史學方式研究。以日本神
道教說法,道教典籍裡的神明像是天津神,但一般我們拜的是地方流行的叫做國津神。就
像中央有中央的規則,但地方有地方的玩法。
所謂神格,大家大概都會用兩種方式,一種是道教系譜的什麼帝級、王級這些,另一
種就是分靈。但在玉皇大天尊繞境東港,就會很明顯發現道教系譜在這裡根本是無效的,
東港人比較認同原來的代天巡狩。分靈體系其實比較適合解釋民間信仰,因為這系統本來
就是民間信仰發展出來的。民間信仰本來有一大部分就是地方信仰,根本就是無關道教,
只是因為以前一種籠統的分類法被歸在道教。例如虎爺,有什麼虎爺經嗎?有溫府王爺經
嗎?
所以接下來我來解釋一下分靈概念,最近在公部門工作,用來解釋正好。民間信仰的
神明體系本來就是模仿古代的公部門系統。有看過公文就知道,公文最後一定有顆關防,
像台北市長 柯文哲這樣。不過當然實際寫公文或辦理這件事的不會是柯文哲,只是因為
在公部門工作,對外要以首長來代表,所以一個約聘僱人員或是正式公務人員發文,最後
蓋出去還是市長柯文哲。這就像你去東隆宮問事,應你杯的可能大部分都不是溫王爺,而
是其他神明,這些市府的公務員就是祖廟分靈。實際上依照業務分工,你問的事大概處長
等級就能決定,不用到市長,這時處長蓋個「代為決行」,就能夠以市長名義發出公文了
。這些公務員有沒有等級?當然有,有臨時人員、約聘雇人員、科員、科長、副處長、處
長、專員、參議、秘書長、副市長。不過對外,他們都是市長柯文哲的化身。
不過因為業務區求,市政府又會產生所謂府內府外單位,有些單位依舊直屬於市政府
底下,對外依舊以市政府名義,例如你不會看到公文屬名台北市市政府秘書室。有些單位
雖屬於市政府,但可以獨立發文獨立運作,就像你會看到屬名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的公文。
這些府外單位就像是從東港東隆宮分出去的子廟,例如:台北東隆宮可以解釋為屏東縣政
府駐台北辦事處。首長當然不是溫府千歲正駕,但他發文還是會寫東隆宮溫府千歲。
所以分靈有沒有位階?當然有。東隆宮溫府四千歲本名姚府千歲,只是職務是溫府四
千歲。以公部門用語,就是第四副市長或是副秘書長。只不過,除了祖廟分靈,後來還衍
伸出體系分靈。就像行政院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但行政院設了個南部辦公室,這辦公室
首長當然不是行政院長,但他還是能以院長名義發文。所以說,有些神明本來是代天巡狩
體系(行政院)的,因為分靈(南部辦公室),所以他還是要掛個代天巡狩(行政院)。
有些隸屬於喬事情的立法院(觀音、佛祖系統),出去也還是要掛個立法院。但實際位
階有沒有差?當然有,就算你掛名立法院(觀音佛祖),我掛名屏東縣政府(福安宮),但我
位階職是縣政府七職等科長,你掛名立法院卻是三職等辦事員。彼此遇到誰要尊敬誰呢?
當然是你這個觀音佛祖要禮遇我這個土地公阿。不過當然也不完全是這樣啦,如果運作方
式存在彼此督導關係,一個國防部的上士也是有可能釘死一個基層部隊的上尉。代天巡狩
威不威,當然威,想想你當兵遇到督導官就知道了。就只是一個中士,掛上那個臂章,一
個中校營長恐怖也要禮遇他三分。如果不存在隸屬與督導關係,我以前當兵還看過一個中
尉穿短褲隨隨便便跟少將指揮官打招呼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62.127.5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lklore/M.1440609767.A.2E7.html
※ 編輯: kokone (61.62.127.55), 08/27/2015 01:36:57
子,路線經過玉皇宮。然後...溫王爺依舊過廟不拜(角頭轎班:我們沒有跟人家拜廟的習
慣啦)。不過玉皇宮在屏東市當地的遶境,反應也沒很熱烈,大家不會因為上面放著玉皇
大天尊有比較特別的禮遇。反倒屏東媽祖出巡就很轟轟烈烈。所以玉皇宮來參加迎王...
可是全間廟神明都抱出去,堪稱文武百官大遊行....
乙丙章,縣長親批的就是縣長的章,副縣長批的會蓋縣長(甲)章,秘書長批的就蓋縣長(乙
)章,參議批的就是縣長(丙)章,我覺得比較像這種意義。
※ 編輯: kokone (61.62.127.55), 08/28/2015 01:47:48
※ 編輯: kokone (61.62.127.55), 08/28/2015 01:52:02
為被繞境的鄉鎮真沒有意見?繞境得沒有用意?
※ 編輯: kokone (61.62.127.55), 09/01/2015 19:38: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