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艱難的時候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做自己,是當今時代尤其不易實現的一種狀態。
我們接觸到的大部分物品和資訊,都以販賣焦慮為手段,以致我們時常面對新的誘惑,新的物欲,新的目標,新的人設,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新的修行方法。
穿過層層迷霧之後去做自己,太難了。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做自己最大的陷阱,莫過於「活成你想成為的樣子」。這有別於「活出真實的自己」。
猶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說:「我必須知曉我自己,不是我思想上想要變成的樣子,而是真實的我自己。」兩者的區別細微。
活成你想成為的樣子,路徑是:
我想要(目標導向)──去做──獲得(現在以為的)理想的生活。
活出真實的自己,路徑是:
我是誰(存在導向)──去做──成為獨一無二的我自己。
你看,都是去做,因為出發點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活成你想成為的樣子」最大的風險在於,「我極其努力爬上了山頭,才發現爬錯了山頭。」
目標導向的人生,關鍵在於設立目標,權衡利弊,過程監控,結果覆盤。這種人生,可控,可計畫,但是脆弱,也少有驚喜。
存在導向的人生,重點在於向內覺知、省察、探索,接納自我,在激發潛能中創造。這種人生,不斷試錯,折騰,但是堅韌,常有超出他人期待的結果。
現實中看,這兩種導向的人生似乎沒有好壞之分,短期內,目標導向的人生,更可能獲得大眾眼裡的成功。
然而,就我們珍貴的生命歷程來看,忽視生命本身攜帶的意志和巨大能量,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
可悲的是,我們的時代,壓倒性的資訊環境是在為你創造「想成為的樣子」,並拚命設置障礙,阻礙你認清「真實的自己」。
擁有成了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而導致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所擁有的事物對自身也是一種佔有。
「擁有」是看清自己的過程。沒擁有過,沒體驗過,又何談喜歡或不喜歡。但擁有不是目的,「捨棄」,才是做自己的必經之路。
日本茶聖千利休,有這樣的名言流傳下來:「所謂茶之湯,僅僅是燒水、泡茶、喝茶而已。」
「僅僅」的意思,實際上是「全心全意」。將不必要的東西全部捨棄,留下的,才是值得你灌注心意的部分。
唯有灌注心意,使自身與物品、與世界、與天地完成深刻的聯結,最終成為一個能在穩定的坐標軸中獲取持續能量的自己。那種安定、滿足、別無所求的平靜感受,當你嘗過,就明白一切捨棄都值得。
事實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完成的、不變的自己。在每一樁灌注了全部心意的事情上,我們得以塑造自己,成為自己。所謂做自己,不過就是這樣一種簡單輕便的過程。只要你想,其實人人都可以。
摘錄自《#人生半熟》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就像之前朋友提到,作者在30歲的年紀,就能有如此的體會,令人欽佩。在某些段落與字句,我便是抱著欽佩的心情閱讀。
讀作者的文字,我好幾次出了神。彷彿人到了遠方,在山林間讀書沉吟。
祝願您,能藉著這段文字,享受自己的全心全意!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4209223755760569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人生半熟》
30歲後,我逐漸明白的一些事
https://bit.ly/358ASi8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
尼采名言人生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八卦
【《鬼滅之刃》:不要輕易說出你「善良」,因為你沒有】
《#鬼滅之刃》是一部討論「什麼是善良」的動畫,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你一點都不善良,甚至,你還「誤解」了善良。
作品以男主角竈門炭治郎的視角出發,他的家人被妖怪殺害,唯一倖存的妹妹禰豆子變成妖怪。
為了不讓妖魔禍害人間,炭治郎經過艱苦鍛鍊成為「鬼殺隊」一員,尋找能讓妹妹禰豆子變回人類的方法。
動畫主題曲《紅蓮華》歌詞提到:「水面之下盤根錯節的善與惡,『偽善』將降下天罰。」
一曲以敝之,作者吾峠呼世晴向觀眾拋出一連串有關「善」的拷問:何謂善良?如何定義?善良裡頭包含什麼?
/
善與惡,這是古往今來藝術家和哲學家最鍾愛的話題。
很可惜地,太多人對「善良」的定義往往僅限於「理解他人」,心想我能夠同理惡人行為、能夠共感他人悲傷,那麼我這樣就是善良的吧?
搞半天,善良變成清談玄學,反正聚在一起感嘆別人生命經歷,大家都好善良好棒棒了。
事實上,我不認為一個人懂得感同身受就能夠被稱作善良。
如果是這樣,簡直太看輕「善」的廣袤和偉大。
/
善良有多難?即便天真可愛的孩童,我發現他們也需要做「善良」的練習,且父母必須擁有高度覺察力。
某天我在校園散步,看到一個幼稚園小孩追逐前方鴿子,小朋友大吼大叫,鴿子們被嚇得雞飛狗跳。
乍看你覺得畫面很可愛,我轉頭,見到孩子家長在後方緩步聊天,沒人覺得這有什麼。
站在鴿子角度,這對牠們來說就是一個恐怖到不行的經歷,有些人認為動物沒有情緒,但我個人相信是「有」的,對於驚慌跟危機,牠們有一定程度的感知。
小孩子把動物驚嚇的反應當有趣,他們沒有惡意,甚至是「喜歡小動物」的表現。
在我的定義裡,這個動作就不能被稱作是「善良」,這是「無知」所導致的不懂節制和不知同理。
小孩子的單純可愛,是源於他們的無知,不是善良。
正因小孩子無知,如何引導就成為大人的責任。
/
人常道儒家說「人性本善」,根本上理解錯誤,這是荀子曲解孔孟的本意。
如果孔孟倡導人性本善,那他們為什麼又會說出「養心莫善於寡欲」、「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種重視教育的名言?
因此,我覺得人性並無本善與本惡,而是一張無知的白紙,人性本空,需要後天教化與本身的自控力。
我看《鬼滅之刃》時經常被男主角竈門炭治郎觸動,他完整實踐我心目中對「善良」的想像,而這同樣是作者吾峠呼世晴的嚮往。
她透過這部作品試圖為「善」正名。
竈門炭治郎會告訴鬼:你們有很可憐的原生家庭與悲傷過往,但你們終究是傷害無辜的人類,你們將負能量無限延伸,試圖為己身行為開脫,這是不對的。
我理解你,不代表你沒錯;我可以用最溫柔的方式了結你,但你必須為你的行爲懺悔。
/
放下屠刀,不會馬上立地成佛,端取決你有沒有足夠誠意認錯,事後做出實質行動彌補。
購買贖罪劵、找神父懺悔,如果還是做出傷害別人的言行,你只是在賄賂神明,這就是《紅蓮華》裡頭高唱的「偽善」。
若神明因為你時常禱告燒香就原諒你,讓你繼續做出壓迫他人的事實,這種神祇完全沒有信奉的必要。
竈門炭治郎做到的不光是「理解」,他會在蜘蛛山面對下弦之伍的威脅,依然不願屈服地痛罵他「虛偽」;他經常向虎山前行,縱使內心害怕,雖千萬人吾往矣。
見到無法自我肯定的夥伴我妻善逸,以及過度相信自己以致自大的嘴平伊之助,竈門炭治郎總能溫柔相待,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不過,當兩個夥伴對老婆婆、傳信烏鴉做出沒禮貌的舉動時,竈門炭治郎還是會對他們揮拳猛 K,告訴他們控制情緒、不給他人造成困擾的重要性。
看出來了嗎?
善良,是在「真誠」的前提下做出的某種「行動」。
/
已故作家林奕含有段訪問,她自問:「難道創作者真的會巧言令色嘛?」
這句直擊靈魂的叩問讓我思考很久,我認為很多藝術家之所以是渣男渣女,在於他們只達到「理解」這塊,於是容易導向「惡人也有他們可憐的地方」,反而忽略「惡人傷害別人」的事實。
他們試圖用七情六慾為動物性開脫,忘記人類價值其實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動物性,變成一個尼采口中的「超人」。
以前我也是「凡是無對錯論者」,但這個想法在一年前改變。
我覺得會在那邊說「任何事情沒對錯」的人,才是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人。
若能逐步理解世界的究竟真相,我相信你將會得到和培根、雨果、蘇格拉底等人相似結論:我們活在世界上,就是在練習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
畢竟自甘墮落、偷懶行事,遠比奮力成長還容易太多。
/
善良不是本性,它是一個「方向」,它是選擇出來的,至於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善良?龕門炭治郎給過答案:「我們會為自己感到自豪。」
追求善良不是為了要得到什麼,而是當你臨死之前,你會感恩你沒有白來走一遭,算是修煉成功,一生坦蕩。
我常常會要我朋友稍微幻想,假設現在全世界的人都能擁有「五分鐘的善良」,那麼真的是會迎來五分鐘天堂,戰爭與歧視瞬間停止。
通常朋友陪我一起幻想時,確實有這種感受。
善良,是真心想幫助別人,並且做出行動;善良,是你勇敢出聲捍衛正道,不怕受傷謾罵;善良,就是你有朝一日成為強者,能用強者力量去保護弱者。
蘇格拉底說,善良是人生最高的目的,首要先從「節制」開始;孔子鼓勵大家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現在重新問你自己:你善良嗎?
不管答案是什麼,我都想告訴你,這是一個值得追求與努力的方向,一起向竈門炭治郎學習吧!
原文刊載至:Aday Magazine
https://www.adaymag.com/2020/11/09/kimetsu-no-yaiba-why-should-we-be-a-good-person.html
MUSE木棉花
尼采名言人生 在 李怡 Facebook 八卦
從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開始
——《超譯尼采》和《超譯尼采ll》
李怡
一事無成也要自我尊敬,因為只有懂得尊敬自己,才不會自暴自棄。試想像自己所有的一切全被奪走,但仍然剩下沒有人能夠奪走、只屬於自己的東西,感性、能力、熱情、希望,還有很多很多。明明什麼都沒了,卻覺得更豐富。這就是今後你應該好好耕種的肥沃土壤──。在這個世界上,有著一條除了你以外,別人無法走的路。
×××
近年來常常聽到一些朋友特別是年輕人慨嘆,說自己每天渾渾噩噩,一事無成。我偶然看到一本書,讀到德國十九世紀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他說「從尊敬一事無成,毫無成就的自己開始。」
為什麼一事無成、毫無成就的自己都要自我尊敬呢?因為只有懂得尊敬自己,才不會自暴自棄,不會做出被人輕蔑的行為。從尊敬自己開始,你的生活方式就會改變,變成你所期望的自己,變成值得他人學習的對象。
這句話可以說是尼采哲學的起點。一百多年前,尼采預言了這個世代的心靈困境:當外在的世界越變愈強大,人自覺自己在大環境、大世界中太渺小了,覺得能做的事情不多,但沒有關係,只要不妄自菲薄,不放棄,尊敬今天還沒有成就的自己,就總會得到突破。
尼采還說:永遠不要捨棄靈魂中那個心高氣傲的英雄。
百多年前哲學著作成暢銷書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生於1844年。卒於1900年。
他是德國哲學家,為牧師之子。就讀波恩、萊比錫大學期間,深受華格納與叔本華的影響。24歲就當上巴塞爾大學哲學教授。1872年發表處女作《悲劇的誕生》。1879年辭退教職,開始他10年的飄泊人生,並持續創作。1889年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終告崩潰,旋即於1900年病逝。尼采抨擊歐洲思想,提出永劫回歸、權力意志等主張。他那敏銳獨特的思想,深深影響二十世紀哲學家的思想。尼采的代表著作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
大概是因為尼采的所有原著都不容易被一般讀者接受,於是德國就有編著者把他原作中能夠被世俗了解的部分用短句形式摘出來,編輯成較能為世俗了解接受的書。德文版書名是《尼采的世故智慧》(Die weltliche Weisheit von Nietzsche)。
但即使這樣,外國從德文翻譯後仍然不夠通俗,於是日本哲學解說作家白取春彥就在翻譯時,採取了所謂「超譯」的辦法,「超譯」是日本出版社創造的新翻譯方式,可以理解為「超級特別的翻譯」,它不是一般常見「直譯」與「意譯」的差別,「意譯」起碼要照原文順序翻譯,也不可以漏譯,「超譯」卻是一切隨譯者意向,隨意擷取、刪除、合併、改編的翻譯,實際上就等於是「用譯者自己的話重說一遍」。原作者可能認為是「超級離譜的翻譯」,但用譯者自己的話重說,如果可以讓一百多年前的哲學家的思想被現代人容易吸收,也是有一定意義的事。
於是白取春彥就以超譯的方式使尼采的哲學著作成為一時的暢銷書。
台灣也將日本的超譯尼采再譯成中文出版,有兩本書,分別是《超譯尼采》和《超譯尼采ll》。。
《超譯尼采》在日本出版後,銷售超過一百萬冊,長期在日本亞馬遜網站讀者人文∕思想類書籍排第一;一年後出版《超譯尼采II》,也高踞暢銷排行榜的榜首。台灣連續兩年翻譯出版這兩本書,也暢銷一時。這兩本書,分別超譯了語言簡練的232則語錄,特別適合讀慣了手機小說那種簡短語言的年輕一代的閱讀習慣,巧妙地貼近了這個時代。
一百多年前的哲學家的著作當然始終會有一定的讀者,但成為一時的暢銷書卻是奇蹟。什麼原因?
日本社會隨著憂鬱時代的到來,人們面臨突然解雇、就業難、自殺率居高不下等重重危機,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迫切希望從西方哲人的名言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羅盤」。
作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采往往給人留下孤高、厭世的印象,其實他熱愛生命,有著不屈的靈魂和昂然的意志,他的諸多名言能夠撥動現代人的心弦,引人奮發向上。
尼采是哲學家,但他不是那種思索、論述抽象事物的人,他之所以名留後世,是因為他那敏銳的洞察力。他的獨特觀點、盎然的生命力、不屈的靈魂、高傲的意志,在《超譯尼采》中化為一句句名言與短文,打動許多人的心。
給人類帶來新信仰和新希望
尼采是位與眾不同的哲學家,他獻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哲學,也不僅是一首詩或一段警句,而且還是一種新的信仰、新的希望。
尼采的著作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算沒聽過這部著作,也應該聽過理查.史特勞斯作曲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首曲子是電影《二○○一太空漫遊》的主題曲。
一百多年前,尼采預言了這個世代的心靈困境:當外在的世界越變越強大,人就自覺越來越渺小。「對於現今道德的懷疑,將會席捲這世界吧!」彷彿預言了當今現況。
於是尼采說:其實我們擁有很多東西。不,應該堅信我們擁有很多東西,只是從來沒有意識過自己身上究竟擁有什麼。比如對現代人來說,金錢與利潤就是絕對價值,要是找不到絕對價值,內心就會惶惶不安。
試想像自己身上的一切全被奪走吧!錢財、家與土地、親戚好友、頭銜、工作、名聲、年輕、健康,一切的一切全被奪走。
這麼一來,還剩下什麼呢?剩下的是沒有人能夠奪走,只屬於自己的東西,感性、能力、熱情、希望,還有很多很多。
明明什麼都沒了,卻覺得更豐富,不是嗎?這就是今後你應該好好耕種的肥沃土壤──
尼采說:在這個世界上,有著一條除了你以外,別人無法走的路。
因此,年輕人啊!你渴求成功的人生嗎?渴求身分地位嗎?那你能做的就只有──挑戰、挑戰、不斷挑戰。你的價值自己決定,那將是完整的自由。
《超譯尼采》的主軸為「自尊」、「享受人生的歡愉」以及「超越克服自我」。《超譯尼采II》的主軸則是「創造人生」、「接受苦難」與「追求崇高意志」。
所謂「創造人生」,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也許不少現代人認為就算不刻意創造,一天也會自動流逝。每天走同一條路,去同一個地方,做同樣的事,完成一成不變的工作,相信不少人都是過著這般重複的循環人生吧!不少人對這樣的人生沒有任何懷疑,只知道要迴避可能遭遇的風險,不想承擔重責大任,只求過著平凡安定的人生就很滿足了。
但真是如此嗎?現實中真的存在著如此備受呵護的人生嗎?現實中的人生一點都不安穩。人生是流動的,不但會搖晃、不安穩,還有讓人起起伏伏的波浪。心情尚且會影響一個人的食欲,更何況是生活與人生。
尼采捕捉到這股不安穩,並稱其為生存的本質,然後置換成比較積極的字眼:「生成」。「生成」不是天生而成不能改變的意思,恰恰相反,他是說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天天的積累令我們長成,無論是努力、頹廢、創造、懈怠、退化、獲得、喪失、愛、捨棄、培育、扼殺,即便停滯也不可能漫不經心地持續著,因為人生是流動的,這就是現實人生。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憑藉自己的決斷,朝向自己的目標,積極創造自己的每一天,自己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不斷地創造自己。因為活著就是這麼一回事,細胞在沉默時依舊持續著生與死的創造。
尼采名言人生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1/11/%E6%B7%B1%E6%B7%B5%E4%B9%9F%E5%87%9D%E8%A6%96%E8%91%97%E4%BD%A0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這「行為科學研究部門」很快獲得上司支持,並協助各地州警成功偵破了數起懸案。霍頓‧福特探員也因此擒獲了「現代福爾摩斯」的美譽,運籌帷幄,自信滿滿。直到有一天,他遭遇了職業生涯中第一道個人難題:他發現了一名小學校長的不當行為。羅傑‧韋德校長,年約五十多歲,服務於榭蒂蘭恩小學數十年,辦學有聲有色,春風化雨,頗獲好評。然而他長期有個怪異行為:他喜歡搔癢小孩的腳底。每當小朋友們打架、不聽話或假裝腳痛不想上學時;韋德校長便把他們叫進校長室,搔癢腳底作為處罰;事後還給他們五分錢做為獎賞。這些孩子們完全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往往是笑著離開的──因為會癢嘛,而且那又有點好玩。這看來頗具創意,但同時卻又如此可疑。對,校長把微罪懲罰給「遊戲化」了,藉此減輕被懲戒者的受辱感;但依舊保留了「懲戒」這個名目。但有少數老師和家長質開始心生疑竇:這外表看來一本正經、且素來受人景仰的校長大人,該不會是個變態蘿莉控或正太控吧?
根據自己訪談眾多殺人者的經驗與直覺,自信滿滿的福特探員斷定:愛對孩子搔癢的韋德校長,顯然就是個變態,他的不當行為正預示著他「即將」犯下重罪──儘管此刻除了少數老師與家長的主觀憂慮外,沒有任何明確犯罪跡證。福特探員堅持向教育主管機關告發此事。這導致韋德校長火速遭到革職,被迫離開教育界。然而事後,校長太太找到福特探員,聲淚俱下指控他催毀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平白毀了韋德一家的幸福生活。一名橫遭剝奪一生摯愛之志業的教育家,一夕之間淪為過街老鼠。比起陷入的經濟困境,無形損失更為可怕:好友疏遠了他們,外出採買時承受無止盡的竊竊私語和懷疑的目光,再也沒有人願意和校長一家說話。
羅傑‧韋德真是個變態嗎?福特探員的「預測」或「防患未然」,是正確的嗎?直至第一季結束,劇中情節尚未帶來確切的答案。
然而伊格言說,這現象正像是尼采的一句名言: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伊格言解釋:容我們稍稍「偏移」或「延伸」一下這句話的涵意──福特探員對連環殺手的訪談,正是站在正義、科學、法律的彼岸在凝視這些深淵。然而凝視的過程,卻也難免被深淵「回視」。有時候,當深淵裡的罪惡太過龐大、恐怖,乃至挑戰人類良知與文明之底限,作為一名研究者,想要對它產生「理解」和「同理」(就像片名:Mind Hunter:一邪惡變態心智之獵取者,「心靈獵人」),往往必須親身涉險,仔細揣想這些人類極惡者的心智。而付出的代價或許正是──讓自己變得跟他們很像......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尼采名言人生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你路見不平,拔刀就砍;但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過度投射了自己的不滿或傷痛?或者有時候,只是為了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與嗜血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1/11/%E6%B7%B1%E6%B7%B5%E4%B9%9F%E5%87%9D%E8%A6%96%E8%91%97%E4%BD%A0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上一集我們談到美國影集《破案神探》,Mindhunter。主角霍頓‧福特訪查全美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然而在一次面對韋德校長的疑案中,福特探員懷疑韋德校長對孩童搔癢的行為,顯然有孌童癖的嫌疑,堅持舉發校長。而這項指控導致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毀於一旦。
伊格言說,《破案神探》為我們具體展示了福特探員的聰敏、果決與粗暴──同時亦是知識的粗暴與人的粗暴。因為,某些時刻,當確認犯罪與否(或犯罪的「潛在可能性」)高度依賴於一個人的內心動機之時,你怎麼,就能那麼有把握呢?你是不是,總把人想得太邪惡了呢?你是不是,在與「人性惡」的深淵的拉扯對視中,不知不覺,自己也變成了深淵、變邪惡了呢?
你是不是對自己下判斷的能力,太有把握了呢?
伊格言舉了一則大家都聽過的禪宗故事作例子:老和尚與小和尚在河邊巧遇一個正待渡河的美貌女子,老和尚二話不說,背起女子渡河;隨後兩造道別,繼續趕路。但小和尚卻一路心神不寧,質問老和尚此舉是否犯戒。道行高深的老和尚倒是輕描淡寫:哦,你說她嗎?我都已經把她放下了,你還背著嗎?
年輕的福特探員是不是有些類似這位年輕小和尚呢?堂皇以正義之名,斷定他人的善惡。他的判斷當然也很可能是對的,但問題是,他也並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對的。弔詭的是,古老的禪宗故事,卻令我們想起當下的自媒體與社群時代──鍵盤柯南,網路公審,斷章取義,每個不相干的凡人如你我,忽然都擁有了參與審判的權力。你路見不平,拔刀就砍;但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過度投射了自己的不滿或傷痛?或者有時候,只是為了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與嗜血呢?
法國小說家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llebecq)在小說《一座島嶼的可能性》中,把藝術家分成兩類:革命派和裝飾派。故事中,性情溫柔的藝術家文森沮喪地說:
革命派是那些能夠承受世界之粗暴的人,並能以一種更激烈的粗暴來對抗它。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一種膽量。……我完全意識到我作品倒退的一面;……在來自造形藝術評議會的一位女孩的目光中,我讀到了輕蔑……我馬上明白到,她把我當成了一個有殘疾的、有病的小孩子。她沒錯,我確實是一個有殘疾的、有病的小小孩,不能夠活在世界上。我無法承受世界之粗暴;我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
文森是天生的裝飾派,他當不成革命派。但究竟革命是什麼呢?我們或許很難回答,但我們可以很確定革命「不是」什麼。毛澤東的名言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對,革命是會流血的、是打砸搶、是毫不手軟的、是殘忍無比的。此時你可能殺紅了眼,不分青紅皂白;或者,更趨向於惡的是,殺戮的目的已不在於打擊敵人,而是為了刷自身的存在感,或發洩自己的嗜血與破壞慾。看似高舉正義之大纛時,我們也變成了深淵本身......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尼采名言人生 在 【哲學教室】(77)上帝真的死了嗎? 尼采的「權力意志」與 ...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