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失職的專家,而是盡責的政客 - 譚德賽先生小傳】
今天我接受媒體訪問,被問到:在這次武漢肺炎疫情中,WHO表現荒腔走板,你覺得誰能取代譚德賽?
WHO和中國串通,造成防疫破洞,搞垮全球健康,這個大家都知道。習近平下令譚德賽掩蓋疫情的證據也陸續被爆出。但說到WHO幹事長的繼任人選,最重要的不是專業,而還是牽涉到國際政治。譚德賽並不是失職的專家,而是盡責的政客。當我們懂得這樣想的時候,WHO的作為,就沒什麼大驚小怪了。
譚德賽為何會甘於做中國的走卒?他又是如何走上政治這條路的? 明居正老師等前輩,提到譚德賽有共黨背景又是怎麼一回事?
以下我們就幫大家簡介一下衣索比亞的政治簡史;譚德賽的崛起;以及衣索比亞和中國的關係。
1.假設你沒看過-#先了解衣索比亞政治史
衣索比亞原先為親美的君主制國家,但1974年,時任少校的門格斯圖(Mengistu Haile Mariam),帶領一批不滿皇帝的軍官發動政變,建立了「社會主義衣索比亞臨時軍政府」,雖然號稱是社會主義,模仿共產國家的制度,但這只是為了獲取蘇聯的援助,骨子裡是門格斯圖左右逢源,遊走在美蘇中之間的獨裁政府。
由於門格斯圖的殘酷專制,使得各地反抗軍蜂擁而起,其中一派最兇猛的,就是北部提格雷地區的「提格雷人民陣線(以下簡稱提人陣)」,提人陣和其他黨派合組「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舉著紅旗反紅旗,走馬列主義路線,進行武裝革命。
1990年,由於戈巴契夫改革,蘇聯減少對衛星國家的援助與干預,使得門格斯圖節節敗退,隔年被衣人陣聯軍攻入首都,本人流亡外邦。
雖然提人陣本質上是純正的共產黨,但很不巧的,它革命成功的那年,就是蘇聯垮台,東歐共產主義解體的那年,因此提人陣也逐漸修正其死硬馬列主義共黨路線,走向「衣索比亞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該黨的梅納斯.澤納維(Meles Zenawi)領導下,雖然經歷了厄利垂亞獨立與衣厄戰爭,讓全國陷入戰火中,但在21世紀後,衣索比亞擁抱市場經濟,經濟也逐漸復甦。不過,提人陣因為屬於國內少數族裔,為了鞏固政權,使用恐怖統治手段捕殺政敵,打壓最大族群奧羅莫人,侵佔其土地,被人權團體痛批,也一度被美國列為恐怖組織。
2. #政治明星譚德賽的誕生
譚德賽的父親,其實是一名軍官,在門格斯圖軍中服役,他的社經地位,足以讓兒子接受大學教育,1986年,譚德賽從大學取得生物學學位後,就加入門格斯圖獨裁政府的衛生部擔任公衛專家。
然而,在1991年門格斯圖被推翻後,譚德賽身為「前朝遺臣」,為躲避國內紛擾,就前往英國攻讀碩博士。在獲得博士學位後,作為土生土長提格雷人的譚德賽,被延攬為家鄉提格雷的衛生局長,說實在的,譚德賽在衛生局長任內表現可圈可點,在腦膜炎、瘧疾的防治都有不錯的成效。在此同時,他也被提人陣認可為實力派的人物,而在2005年進入中央,擔任衛生部長。
在衛生部長任內,譚德賽被認為對公共衛生的確是有貢獻的,當時,援助衣索比亞等落後國家是絕對政治正確的事情,因此譚德賽要募集資源並不困難。而對西方媒體來說,譚德賽展露的形象,比其他共黨幹部相對開明且可親,因而獲得不少關注。然而,從他任內三次打壓記者報導奧羅莫地區(政敵的地盤)霍亂疫情的作為來看,身上還是擺脫不了共黨的習性。
在7年的衛生部長任內,譚德賽竄升到提人陣黨內相當重要的地位,2012年,總理梅納斯.澤納維因病過世,由黨內老二副總理哈勒馬利恩(Hailemariam Desalegn)接棒。他隨即提升譚得賽為外交部長,要知道哈勒馬利恩接任總理前,就是副總理兼任外交部長,譚德賽等於直接接下新老大空出的位置,也因此當時被認為是提人陣內的三巨頭之一。
2014年,因為天災頻繁,衣索比亞發生農業危機,佔全國2/3人口的奧羅莫人與安哈人,對僅佔6%的提格雷人(譚德賽一族)長期執政不滿,爆發大規模抗議,結果被提人陣殘酷鎮壓,作為提人陣三巨頭,同時負責對外粉飾太平的譚德賽,當然是元兇之一。
講到這邊大家就知道了,譚德賽絕對不是什麼單純的技術官僚,而是一黨專政國家的黨國大老,不但打入國家權力的最高層,也和非洲與世界國家政府高層互動頻繁,他在入閣這幾年,就結交了不少來自東方強國的好朋友。
3.大博奕:#中國打入非洲的野心
非洲在中國稱霸世界的版圖上,有著重要地位。由於中國在東面面臨第一島鏈的圍堵,因而發展一帶一路,把手伸入歐亞大陸深處,再佔領非洲資源,就成為中國重要的戰略方向。
早期,在衣索匹亞還是帝制國家時,由於衣索比亞相對親美,衣中關係並不好。但中國看到了衣索比亞有個罩門,就是積極爭取獨立的厄利垂亞,中國一開始支持爭取獨立的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但後來又用承認厄利垂亞是衣索比亞一部分這招,換取衣索比亞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兩國進而建交。
1974年門格斯圖政變後,依中關係曾短暫升溫,但因門格斯圖最後認蘇聯當老大,因而疏遠中國。直到門格斯圖被提人陣推翻,在沒有蘇聯庇護下,提人陣轉向了世界最大共產國家中國,錢其琛、江澤民、溫家寶都曾經訪問衣索比亞,並且逐漸增加對衣索比亞的投資、金援與放貸,在2000-2018年間,衣索比亞從中國借了121億美元左右,大概佔該國外債的一半。
在譚得賽擔任外交部長的任內,也是中國積極發展一帶一路的時間,中國出錢投資了首都到吉布地港的鐵路、首都第一條輕軌、工業園區等。在其他國家,如斯里蘭卡,中國透過貸款的債務陷阱,向還不出錢的國家施壓,再讓該國落入掌控,對於債務佔GDP比率逐漸升高,已經超過60%的衣索比亞而言,不能不說是警訊。
譚德賽除了和中國繼續交好,也發揮政治手腕,積極參與非洲聯盟事務,並在2013-16年的西非伊波拉病毒流行中,大力倡議非洲國家遵守WHO的領導,當時WHO的幹事長就是出身香港,但站在中國立場的陳馮富珍。
2016年,譚德賽決定出馬競選WHO幹事長,獲得非洲聯盟支持,中國也站在非洲這邊,進而讓譚德賽打敗了英國提名,具有豐富WHO與聯合國人道工作資歷的David Nabarro醫師,成為非洲首任WHO幹事長。
然而,譚德賽上台後4個月就任命辛巴威獨裁者穆加比擔任WHO親善大使,引起公憤,由於穆加比和中國關係良好,曾非常諷刺的獲頒「孔子和平獎」。譚德賽此舉也被認為是在回饋樁腳與中國。
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間,譚德賽變本加厲,大家都很好奇為什麼他這麼拼命舔中。原因我們不能只看當下有沒有好處,還要看長遠政治佈局,而這再次的和衣索比亞有關。
譚德賽離開衣索比亞,去到WHO後,國內政局發生巨變,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進行改組,把「少數統治多數」的提人陣踢出政府,由奧羅莫民主黨的阿比艾哈邁德(Abiy Ahmed)接任總理,他上任後釋放數萬名政治犯,推動族群以及與周邊國家和解,獲得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也就是說,譚德賽從原來的執政黨三巨頭,現在回國也沒得玩了。
在此情形下,譚德賽的政治路能否走下去,就更需依賴中國的幫助,這也是他無法不「報答中國恩情」的理由。他選擇不避諱「失職的專家」罵名,寧可當「盡責的政客」,對譚德賽而言,這決定一點困難也沒有,但這個政客的個人野心,就影響了WHO內部的政治,進而造成了全球性的風暴。
台灣也曾有一位醫界出身的政治人物,曾經說過:「政治不難,找回良心而已。」這句話套在譚得賽身上,就是格外諷刺了!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誕佳節,天下有情人或者都會趁著這節日,向心儀的另一半表白。而在十多年前的英國亦發生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一段童話式的邂逅,月老把來自兩個國度、兩種文化的Pat和Sam牽起來。 然而,這段異國戀情要開花結果並不容易,一切都需要靠兩人辛苦經營,但「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是否只是童話故事裡的情節? ...
少數族裔香港困難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重慶大廈最美麗的一刻]
香港尖沙嘴有一楝大廈叫「重慶大廈」,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把這裡拍攝成罪案溫牀,中文大學的人類學家麥高登寫了一本巨著《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重慶大廈》談的是在一個細小的樓宇中,住了多種族的人士,經營各種生意。但本地人路經這裡,除了入去大堂光顧兌換店,或上樓吃咖喱,未必了解這地方。
我在大學教授新聞寫作,若學生知道採訪功課是訪問「居港南亞裔人士」,他們有時反應頗負面:「覺得溝通不了」「對他們印象不佳」。
為甚麼呢?香港雖然是國際社會,但外藉人士中,歐美人士得到尊重,南亞裔人士(來自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在近年香港被部份媒體描繪為「假難民」「罪犯」。
加上上周三,和平遊行的籌辦組織民間人權陣線的召集人岑子杰,不幸在街頭被人襲擊重傷,頭破血流,嫌疑犯人為南亞裔人士,有人擔心今日的遊行(10月20日),會不會有人在南亞裔人士聚居的尖沙嘴區進行報復?又或者借用這件事,攻擊南亞裔人士或建築物,嫁禍給這場反修例運動?
香港有一批少數族裔人士,自父輩甚至祖父輩已來港,他們是第二或第三代生在此地的人,他們在香港的學校讀書,或許未必能看或寫中文字,但會說流利的廣東話,即使他們偶爾回鄉探親,但覺得最有感情的是香港。
「對他們來說,在全個地球,只有一地方可以稱為屋企,就是香港。除了是香港人,他們已想不到另一個身份。」協助一批土生土長的南亞裔少年渡過生命難關的社工王惠芬形容。
看到岑子杰事件,第一時間有反應的兩個人,就是王惠芬帶大的兩名「好兄弟」:兩人都是三十來歲,分別是拿到社工學歷的Jeff(Jeffrey Andrews),和做手機貿易的KK(Khalid Khan)。他們這對沙煲兄弟自三歲已在幼稚園認識,一起讀書。
一個做社工,另一個營商,兩人的辦公室也在重慶大廈。Jeff的父輩來自印度,他是基督徒,口才了得;KK是虔誠回教徒,父輩來自巴基斯坦,較內向,但由於經常於回教社區做義工,例如宴請窮貧人士吃飯,在回教圈子得到尊重。
兩人得悉岑子杰事件後,立即思考可以做甚麼,化解社區可能出現的誤會,他們構思於今日大遊行的日子,在重慶大廈門口開一個派對,向遊行人士免費派冰水,有尼泊爾裔的土生香港女士在門口派蛋撻,路過的遊行人士都很受落,有人上前跟南亞裔朋友握手以示支持。
在早上十一時,已有二千支水預備了,原來有租戶及巴基斯坦的長輩捐了二千元讓大家買水,重慶大廈的管理處亦免費提供冰粒。Jeff拿着咪高峰問大家:「以後大家驚不驚重慶大廈?」(眾回應:不驚!)「以後大家仲驚不驚南亞人?」(眾答:不驚!)管理員嘖嘖稱奇,眼珠瞪大小聲說:「很融洽,沒事發生,真神奇。」
最奇怪是,有幾位黑衣青少年走到重慶大廈內駐足,我問,你們為甚麼來這裡休息?若不是有這個活動,你們平日會不會到重慶大廈?一名黑衣蒙面少女坦言,以往從不敢走進這裡,今日卻覺得沒問題「你知道,現在這個時勢,入店吃飯也要小心,不知道這裡的人是否歡迎我們嘛!」;另一名黑衣少女則回答沒擔心過:「我在示威前線,看過好幾位南亞手足啦!」
社工王惠芬坦言,很多土生南亞少年,因為學習中文面對困難,有時會失學,甚至會走上吸毒或結交損友的歧途。像他遇上KK,當時他讀到中四就輟學,第一次相遇,少年KK因為自己親兄弟經常走去替王惠芬做義工,他不明白,於是去唬嚇她,王惠芬偽裝古惑仔口吻回應KK,才發現原來這位巴基斯坦背景的少年非常純品,只是讀書困難,染上惡習才走了歪路,從此兩人不打不相識,現在是好友。
現在KK已有自己事業,更是三個孩子的爸爸,他更特意把孩子送到本地的學校讀書,接受一般香港人的教育。有同鄉笑他傻,覺得他應該送孩子到南亞裔較多的學校讀書,會比較容易,但他執意這樣做:「希望孩子可以受教育,比我讀更多書,識講識寫中文,更能投入香港社區。」
今日最動人的一刻,是重慶大廈一眾朋友站在門口,一起高歌一曲Beyond樂隊的《海闊天空》,廣東話歌詞流利得很,遊行人士很受落。Jeff嗌咪:「我哋都係香港人!係唔係!」(眾回應:係!)一名在場做義工的物理治療師表示,他在尖沙嘴區出入多年,「從沒看過重慶大廈的氣氛可以如此歡樂,和街上的人打成一片,真係體現咗多元包容的香港精神。」
帶了一對五歲孖仔孖女來遊行的李生李太,在重慶大廈外觀看良久,「香港人很有智慧,有人想我們和南亞裔的人敵對,我們就往相反方向發展,我還有一個大女兒今天沒有來,她讀書的學校,有南亞裔同學,我發現他們有時比香港人更香港人。」
重慶大廈不遠處,就是KK經常去做祈禱的清真寺,重慶大廈的眾人向群眾表示:「多謝大家尊重我們的清真寺!」因為曾經擔心有人會立心不良,今天去搞破壞。所以同時間,已有幾位蒙面黑衣示威者,和幾位年長的老人,拿着手寫的英文紙牌站立在清真寺外,上面寫着「示威者一定不會破壞清真寺及重慶大廈」,「別怕我們,我們在守護這裡,怕有別人搞破壞」。
沒有人想過,下午四時半,清真寺真是受到不禮貎對待.警方派出的水炮車經過寺外,當時寺外沒有人向警方進行衝擊,只有守護的人士,和急速回到寺內的信徒,但警方卻向清真寺的門口及鐵閘方向發射藍色液體,把寺廟染藍。
於香港一直致力服務少數族裔的機構香港融樂會表示,當時印度協會前主席Mohan Chugani,融樂會總幹事張鳯美及一名巴基斯坦裔的會員,及多位民眾被射中不適送院。而清真寺亦被水炮車液體污染,這件事令坊間震驚,登上各大國際傳媒。融樂會指出:「警方以藍色水劑染污清真寺設施,乃侮辱宗教場所及侵擾宗教自由,要求道歉,並向公眾交待。」
當大家得悉清真寺被染藍,一小時內,一批熱心市民,包括穿示威者裝束的人士,旋即趕到清真寺自發以清水,毛巾及掃把替清真寺清潔被污染的設施,畫面讓人動容。相反,警方在多個小時之後,才派人探訪寺方,有便衣警察拿毛巾抹欄杆五分鐘後離開,官方聲明表示,顏色水「誤中」清真寺。
本身回教徒的KK說:「很多陌生人從沒進入過清真寺,但示威者那麼善良及熱心助人,我看到他們去幫我們清潔清真寺,我致以無言感激。」
(圖右上為KK,右中為KK與支持反修例運動的藝人阮民安於重慶大廈握手,旁為社工王惠芬,右下圖中為Jeff,他搭着肩膊的是會用廣東話表演楝督笑的藝術家Vivek Mahbubani)
(讀者若想較全面了解香港少數族裔的扎掙和故事,推薦大家讀這本書《公義的顏色 王惠芬與少數族裔的平權路》)
少數族裔香港困難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論持久戰,與積極的理由:梁文道的盲點,「結局之路」不會由此開始
香港運動持續至今,不少朋友不斷問:「然後呢」?然後,負面情緒就開始出現。畢竟在主流媒體,現實主義論述最深入民心:中國國力強大,香港人無力抗衡,外國勢力也不會真的幫忙,假如港人再不「散水」、繼續抗爭,北京完全可以犧牲香港,推出更多高壓,邁向一國一制,來維持國家穩定。梁文道先生的文章「結局之路由此開始」備受討論,可謂箇中代表。
與此同時,不少溫和建制派則憧憬另一個「結局路線圖」,希望為自己退休前的收成期buy time。他們相信北京權衡輕重後,會對「五大訴求」作出一系列讓步:林鄭月娥下台,新特首成立不完全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有限度特赦雙方,部份越線警察(如光頭劉Sir)被割蓆祭旗,重啟政改;由於這些依然不能解決真正問題,當局同時也會加速「鬥地主」,以房屋問題轉移視線,加強輸入新移民和內地專才,推廣國民教育、信用評級,施展暗黑兵法在民間挑撥矛盾、內鬥,令有心人心灰意冷,放任傳統精英移民離開,期望儘快換血、「留島不留人」,到了換血成功,真普選就迎刃而解。
對真香港人而言,以上結局都是悲劇,分別只是急性還是慢性而已;但由於上述分析看似不能撼動,不少人都有強烈無力感。然而,難道現實主義框架無懈可擊?世界日新月異,每一套範式都會因為時代進步,而被修正。以共產主義為例,曾幾何時,不少左翼知識份子都真心信奉,他們後來覺醒,除了眼見共產政權出現種種問題,還因為理論不能與時並進:心理學量化論證了人類不可能接受完全共產,而量子力學對世界存在隨機的假設,又根本顛覆了馬克思主義對結構的教條演繹。
經過過去數年觀察,坦白說,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也改變了很多。認為目前運動是通往悲觀「結局之路」的前輩,大多以現實主義為背景,忽略了近年世界各地,都已經出現了廣義的「時代革命」。當然,這不是說香港人的訴求明天、明年或後年就能達成,但「結局之路」要成功,只怕更困難。那香港人究竟希望甚麼?每人心底深處的訴求並不一樣,但從反《逃犯條例》的初心可見,無論形式如何,鞏固中港兩制之間的防火牆、減低北京和國家資本對香港內部事務和日常生活的不合理干預,可謂最大公約數。2016年開始,世界出現連串黑天鵝,昔日理所當然的立論,例如另類候選人不可能當選、全球化不可能逆轉,都已被顛覆。真香港人為什麼有堅持到底的理由?我們且看這六點趨勢:
1. 由大數據、演算法主導的互聯網3.0,雖然被利用作威權管治,但同時也催生脫離威權政府的新經濟體;某程度上,這是比《基本法》賦予更有意義的高度自治。網絡的去中介化現象,已經取代傳統產業,充權了無數新生代成為slashers;他們的權力架構,只需回應點對點需求的另一端,通過科技,連結成整體,例如現在正催生的「黃店網絡」、人力資源互助網絡,再連結海外同路人,配合自己的加密貨幣獨立交易,減低直接賦予政府的稅收,就能大幅減低對失信於民、僵化建制的依賴。假如參與遊行的200萬香港人為「泛黃」基本盤,無論他們對目前街頭衝擊態度為何,只要平均每人每年願意付出二萬元支持同路人(包括現金、也包括勞力),這就是400億的龐大經費,再加上海外港人捐獻,已經是中上規模的世界級經濟體,甚至逐漸出現淡馬錫那樣的香港人基金,亦未可知。
2. 傳統現實主義認為,理想必須服膺現實;但目前科技除了令理想化作現實,還改變了對「現實」的認知。昔日我們還是相信存在非黑即白的事實,但隨著5G出現、Deep Fake普及,每人都深信自己懂得「事實」,不會有意識離開自己的安全網。商業主導的演算法永遠有利兩極思維,國民教育一類舉措只會出現反效果,而有了全國小粉紅,香港身份認同只會堅如磐石。對講求意念戰勝強大對手的運動而言,新科技是重要推手;當新世代每一刻都與智能手機共存亡,那才是他們的靈魂,對理念堅持的持久力,超乎昔日想像。
3. 現實主義的unit actor只有主權國家,「香港人」作為一個玩家,被認為不入流。但隨著全球化催生越來越有實力的非國家個體(non-state actors, NSA),國際棋局早已變得立體;香港人的國際對口單位,不是北京或華府,而是世界各地不同NSA。各國政府支持港人,自然受制於大國博弈的局限,但美國政府畢竟控制不了Facebook、NBA;至於全球企業,縱然受制於中國龐大市場威逼利誘的「sharp power」,但也不像國泰那樣沒有議價空間,而且也受制於工會、NGO等NSA。香港人只要懂得「NSA外交」,在全球層面,盟友無窮無盡。就像香港最有國際視野的企業長和系,早在「一帶一路」推出前數十年,就鎖定投資全球港口,這樣的視野,正是真香港人的強項。
4. 香港人身份認同經過這場運動,急速強化,而且已成功輻射到海外。和中國強調以血統定義的愛國不同,香港身份認同是「大熔爐」,由一系列核心價值定義。從前我們覺得「香港核心價值」很虛,但經過這場運動,真香港人意識到已置身文明衝突的斷層,只要想想自己是否接受內地的信用評級系統、是否支持六四事件以開槍解決政治問題(或靠香港警察對政治問題「止暴制亂」)、是否認同新疆再教育營打壓文化多元,就很清楚甚麼是香港核心價值。這套價值觀的融合力是驚人的,香港回歸22年,累積新移民極多,然而民情不但未有根本改變,還比回歸前更抗拒中國,連新一代本土派領袖梁天琦也是新移民,南亞裔等少數族裔同樣以身為香港人自豪。更甚者,香港核心價值很容易得到外國人支持,所以「香港人」並非只有七百萬的絕對少數。一旦海外香港社群結成整體,在不同地方出現小香港、或參考我們介紹過的chartered city,這會不同於唐人街大媽的內向型退休樂園,變成配合核心價值論述、融合不同族群友人、輔以真正產業的全球社群,令「香港」遍地開花,母體這個香港特區也會有更多槓桿,屆時再也沒有「移民」與「非移民」的概念。
5. 現實主義相信大國憑經濟資源影響一切,但目前世界經濟早已脫離了資源年代,例如各國都以量化寬鬆延緩危機,結果從傳統工作得到的薪金增幅,永不能追上實體資產的價格增值,而且這個鴻溝越來越大。這就造成幾個全球後遺症:一方面,像香港政治問題那樣,永不可能以經濟手段解決;另一方面,在無限QE時代,即使全民就業、全民上樓,貧富懸殊,卻依然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令永遠有一半以上人口觀感上認為自己是時代輸家,進一步加強了兩極化,也就是連經濟問題也不可能經濟解決,所以美國、英國、智利的群眾運動,都是異曲同工。政權要維穩,鬥地主、土改只是幌子,最後始終要釋放建基於真正自由、免於白色恐佈的創造力,才能減低「觀感輸家」的反作用力,例如北歐正嘗試以人工智能維持基本經濟運作,賦予人民無償工作收入(UBI),釋放機械不能取代的創造力。否則到了發展瓶頸,政治、經濟問題同步發酵的政權,可能出現難以想像的危機;而這方面看,香港的長遠韌力,其實不一定不及內地。
6. 梁文道認為:「儘管所有人都曉得,香港特殊的國際地位對整個中國而言極端重要,但是我兩年前仍然在此大膽推測,終有一天,從北京的角度來看,這道門戶其實是可以合起來的」;但世界正式進入新冷戰,這道門戶要「合起來」,代價比兩年前只會更大。香港作為一個對中國非常有用的融資、洗錢、協助國產「走出去」的金融窗口,又有國際社會認受其兩制,本來就不易取代;當反華逐漸成為美國跨黨派共識,一旦選上列根那類意識形態主導的領袖、而不是做deal的特朗普,很容易作出打散「中美經濟共同體」的決定。由於各國經濟在全球化時代相互依賴已深,不同於舊冷戰壁壘分明,絕對分家是不可能的,香港這窗口的重要性,奇貨將更可居。北京也明白不能完全複製香港,國策是以上海、深圳、澳門等局部取代之,再依靠「一帶一路」海外港口取代另一部份。假如有五十年時間,也許未嘗不可,但新冷戰下,卻時不我予。說白點,就算北京有一天研判香港失控、連解放軍也出動,希望掏空其內涵,也難以放棄「一國兩制」這副招牌;而一天北京需要香港的國際身份,無論怎樣收緊,以真香港人的智慧,依然充滿迴旋空間。
無論香港未來特首是誰、街上衝突如何、特朗普或Soloman Yue明天twitter說甚麼,經過這場運動,香港已經結構性的不一樣;任何有違真香港人認知的一國兩制大小危機,也必然會觸發抗爭;但真正的root cause就像佛地魔,權貴根本不敢去談。由於上述「時代革命」修正了現實主義的缺憾,真香港人只要毋忘初心、本土和勇合一、海內外香港人也合一,把握大趨勢,足以學習毛主席的智慧,進行一場持久戰。變幻原是永恆,然後,「然後呢」這個消極問題,會成為充滿積極的探索;而每一個有價值的探索,總會伴隨新一代希望的曙光。
明報筆陣2019年10月28日
少數族裔香港困難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評價
聖誕佳節,天下有情人或者都會趁著這節日,向心儀的另一半表白。而在十多年前的英國亦發生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一段童話式的邂逅,月老把來自兩個國度、兩種文化的Pat和Sam牽起來。
然而,這段異國戀情要開花結果並不容易,一切都需要靠兩人辛苦經營,但「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是否只是童話故事裡的情節?
80後香港女生Pat,外表文靜有禮,上大學前都未曾拍拖。志願成為老師的她,大學時期到英國當交流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遇到了斯里蘭卡男生Sam。
「我參加咗一個行山活動,去到嘅時候覺得好凍,突然有一個人走埋嚟,俾咗件外套我,然後佢就行開咗。」十四年前的畫面,Pat仍然歷歷在目,那一刻她既是感動又驚訝,對這名陌生男子的好感油然而生。
那天遠足活動完結後,Pat找Sam歸還外套,言談間她被他的國際視野吸引著,而他亦被她渴望為人師表的夢想所觸動。二人相約一起參加更多活動,就這樣慢慢認識對方,然後成為戀人。
可惜,交流生計劃僅為期數個月,Pat很快便要回港繼續學業。她淡淡然地說:「嗰時都知道會開展一段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而這段牛郎織女般的遙距戀,他們捱足七個年頭。
二人分隔兩地,每六個月才有一次見面的機會,Sam會來香港找她,兩小口子亦會結伴到別國做義工。但其餘的日子,不會感到孤獨嗎?
Sam眼神堅定地說:「雖然我唔能夠長期喺佢身邊,但我一直喺精神上同情感上陪住佢。」在視像通話還未普及的年代,兩個人天各一方,唯有靠講電話以聲音傳情,維繫這段感情。
心靈上的富足戰勝地域上的界限,遠在香港的Pat能感受得到Sam的愛:「我可以將我嘅感受,例如喺學習上或工作上遇到嘅困難同佢分享,佢會好有耐性咁去聆聽,好多時候都俾到我好好嘅建議。」
Pat和Sam都是對方的初戀,Long D期間,亦曾經有男生向Pat示好,究竟誰才是真命天子?「我好坦白同Sam講,有其他男仔接近我。」
出乎意料地,她得到的回覆是:「你可以去嘗試同其他男仔拍拖,但我都會等你。」就是這一份信任,這一種無條件的愛,Pat沒有去嘗試,反而令她確定Sam是可以付託終生的人。
不過,即使兩人認定對方為終生伴侶,亦需要得到雙方家人的同意。「呢段關係入面,我覺得最困難係父母反對。」Pat生於傳統中國人家庭,爸爸媽媽不明白女兒為甚麼會與少數族裔拍拖,亦擔心她會離開香港生活。
「呢個問題有好長時間都困擾住我,有諗過結束呢段關係。」為了家人,Pat願意犧牲自己的幸福。但故事就此完結?
不,Sam沒有放棄。Pat的家人有顧慮源於不理解另一個文化,而Sam就以行動去化解疑慮,花時間和Pat的家人相處,並承諾不會帶走她到他國生活。
終於,在2010年,她和他結婚了。隨著Sam來港定居,二人朝夕相對,更加珍惜彼此。他們以自身作為例子,把這一份超越距離和文化的愛帶給年輕人。
「我哋希望將世界各地嘅人聚埋一齊,俾佢哋有機會喺另一個國家居住,並對人哋嘅生活作出貢獻。」Sam現時在香港組織很多國際義工活動,帶領香港青年到貧困國家,協助當地人建屋和種植等。
聖誕是愛的季節,今集《港。故》為你帶來一個童話般的愛情故事。
-------------
《港。故》:東網電視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i7FgPEteFw/hqdefault.jpg)
少數族裔香港困難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Ahmad的女兒Sarah今年剛升上小學,中文學不好,讓她在其他學科的成績亦不理想。為了讓女兒Sarah學好廣東話,Ahmad參加了非牟利組織「觸動」為少數族裔提供上門學中文服務,每個星期有一至兩日的補習日。
訪問當日,補習導師Freddy帶齊生字卡、道具鐘教Sarah。不過,Sarah對於很多生字都顯然一頭無緒,加上性格活潑好動,不消兩個生字,已經不能集中學習。導師Freddy和負責人Coco說,對於南亞學生來說,最困難是她們詞彙量不足,令到他們中文科寫作和閱讀出現問題。但問題並非只扎根在中文本科,一年級的Sarah是讀主流學校,授課語言全用中文,中文底子不好,連帶數學科、常識科考試也看不懂問題作答,第一學期的考試表出爐,自然在班上排在榜尾。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as.appledaily.com/
相關影片:
【香港職人】手袋神醫甩皮甩骨都救翻生 改短皮帶收$700:世上無嘢整唔到!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JlYWNeg5Vxw)
【採耳師】25歲港女採耳師棄教職赴台灣讀採耳課程 記者實試:「第一次清晒耳屎的感覺,好爽」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8uvIzhfy3hI)
【重案解密】前G4長七洪立明任李澤楷「小小超」保鑣逾十年 暗戰張子強 :隨時冇命收工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BNL8NP5-H4)
【6億身家奉獻徐濠縈】Eason停工侍妻女 幫阿徐抹鼻做跑腿 疫市賺少半億(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EYsm9v8VSvc)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再現幕前零走樣】鄧上文生3個囝囝未夠數 計劃領養變六口之家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umTq9XNR6sA)
【頭條動新聞】Ep.4 林鄭月娥一個星期被放棄兩次有咩感受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TulvTCk2ZQ4)
#有責任學好廣東話 #堅持學廣東話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7FYIwFH6wI/hqdefault.jpg)
少數族裔香港困難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聽到南亞裔人士、尼泊爾人,你會先想起甚麼嗎?港生尼泊爾人Gurung Noman Sing(Noman)說:「在香港,我們最大的困難是語言問題,很難結識本地人朋友,而且很難融入社區。」旁邊為Noman拍短片的社企員Henry坦言:「很多時看新聞若跟南亞裔有關,只會見到很負面的新聞,但跟他們接觸後,便會很喜歡他們。」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7adghVt5uI/hqdefault.jpg)
少數族裔香港困難 在 少數族裔香港人: 文化共存vs文化共融@ 社福幫緊你 - YouTube 的八卦
少數族裔香港 人: 文化共存vs 文化共融 少數族裔 在港生活已橫跨到第五代, ... 然而經歷多代, 少數族裔 依然對讀寫中文感到 困難 ,在生活上亦面對很多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