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各大學期中考週,但,台大卻接連傳出了兩起憾事。
兩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年紀,他們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離開了我們。
聽到這兩則消息時,我非常的難過,印象中上一次母校發生這樣的事情才沒多久;當然,我們無法揣測每個人選擇離開的原因,但,近幾年台灣青少年自殺率其實逐年攀升,校園自殺/通報的件數,更是持續增加。
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我國自殺通報個案以 15 至 24 歲的 22.6 %佔比最多;而根據教育部統計,103 年至 106 年校園自殺自傷通報件/次數,更從 1,015 件/次,增加至 1,588 件/次,其中,又以大專院校佔最大宗。
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緒困擾,絕對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然而,事情發生後,我也看到社群媒體下網友們的回應,有些網友認為他是「抗壓性不足」、「不知足」,甚至還議論他的科系、身份。
這些言論,讓我感到相當沈重。
自從進入立法院後,我們積極推動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的議題,並且舉辦各項講座,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精神疾病。
因為當我們面對這些生命中的失序,「試著了解」永遠是伸出援手的第一步。
相對來說,無意識的誤解甚至是惡意的污名化,都可能讓社會繼續瀰漫不友善的風氣,甚至讓原本可能想主動尋求協助的人,因而退縮。
有些人會問:「他們都唸到台大了,應該很聰明、很成功,怎麼會想不開?」
事實上,在一個月前,《報導者》刊登了一篇專欄「走入優秀和多元競爭力的背光處:被頂大魔咒困住的年輕人們」,引起了非常大的迴響。
台大聚集了全台許多優秀的年輕人們,這些學生有七成來自明星學校或私立中學,他們一路經過了無數激烈的競爭和篩選,走入大學校園,也只是進入下一階段的競技場。中研院社會所的研究指出,台灣社會的青少年學業成就和情緒困擾呈現正向關係,這點和歐美國家完全相反。
「歷史文化因素導致的升學主義,讓學歷成為我們審視個人價值的重要指標。」
即便這幾年,政府和社會一直想要摘下這種高度競爭的升學環境,改以多元學習為導向,卻始終難以改變根深蒂固的社會價值觀。
學歷從最終獎項變成了一張入場券,即使在學術的殿堂中,大家仍然在競爭不同形式的資本、標籤和成就。
在這個過程中,「失敗」對這些學生和他們所背負的期待來說,是無法被接受的。有些人可能幸運地走過這條天堂路;有些人在朋友、家人和興趣的支持下重生;但,也有人在過程沒有跟上腳步,甚至因為外界對於這種負面情緒的不諒解而無法求助,因此迷失在外界的注視和內心的壓力中,無法起身。
其實,為了因應這樣的現象,這幾年校園中越來越重視心理輔導的重要性。許多大專院校這幾年持續擴大心輔中心的規模,增聘心理及社工相關專業人員,而在事件發生後,也有許多學生分享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面對升學壓力、家人關切,曾經嘗試求助的經驗。
然而,這樣的資源更新速度仍然不足,在許多大學中,想要預約心理輔導的服務,可能都要等上幾天甚是好幾週的時間,即使是領取最多政府補助的頂尖大學,也都面臨到同樣的困境,在更缺乏資源的國高中校園裡,又更顯窘迫。
目前《學生輔導法》的規範,對於專科以上學校的專業輔導人員,服務比訂為 1 : 1200;高中以下則訂在學校數達 20 校以上,或 55 班以上才應置專任的專業輔導人員。
但,這樣的規範,我們認為其實不利於心理健康的前端預防,第一線人員反映,少子化的趨勢,並不等同於校園心理健康的需求人數跟著下降,政策端的認知偏誤,也成為專輔人力難以承受之重。
校園心輔資源的不足、中央政府相關預算的匱乏、甚至是國人對於心理疾病的誤解和污名,都是我作為一位立法委員,非常想要且一定要改變的現況。
有很多人問我,如果他只是一般民眾,看到這樣的新聞很難過,我們可以做什麼?
事實上,「社會支持」一直以來都是心理健康領域很重要的途徑,不論在什麼樣的年紀,我們都很需要家人、同儕甚至陌生人的支持和鼓勵。只要你願意在他們需要的時候伸出手,給他們一個擁抱、陪伴、傾聽,讓他們知道,有人願意理解他們、支持他們。
其實,在我自己的事件發生之後,我也常覺得身心俱疲,當情緒跌到谷底的時候,我也真的曾有過放手離開的念頭,但,當我看見孩子們的笑容時,我總能再燃起對人生的希望。
後來我發現,在我每天以淚洗面、最低潮的時候,孩子們同樣也擔心、害怕。
他們問我,如果遇到媽媽情緒低落的時候該怎麼辦?
我想了想,告訴他們:抱抱我。
之後幾次我又陷入情緒的低潮時,孩子想起了這件事。
他們好好的、用力的抱抱正在哭泣的我。
而這樣,真的有用。
台大兩起事件發生後,校方也已收到許多同學的求救訊號,接連發生的事件,也影響到校內的高關懷族群。
不論是可能目睹到現場狀況的同學,或是看到相關訊息而影響身心狀況的學生,都需要學校落實相關輔導措施和專業諮商協助;當然,也需要在校的同學們,互相的關心和同理。
最近天氣轉涼了,其實也是情緒容易波動的徵兆,如果可以的話,打個電話給身邊的人,和他聊聊彼此最近的困擾和煩惱,小小的問候,可能就能帶來改變。
若你身邊也有這些需要幫忙的朋友,或許,給他一些簡單的問候,甚至是靜靜的傾聽、陪伴,都能幫助他度過這段低潮。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替正在下雨的他撐起一把傘,也為這個冷漠的社會多添上一些柴火,點亮微弱的光。
-
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1995 (各縣市都可以直接打199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
少子化負面影響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八卦
#雙薪家長要就業
#只發育兒津貼無法提升生育率
#應提升家外送托率
#促進女性就業 #提升勞動力 #達成性別平等
衛福部少子女化對策預算110年度編列152.8億,較109年度增加43億,增幅35.9%,但已經到了立法院審預算的最後階段,再不到一個多月明年政策就要上路,卻仍然說不清楚新增的43億要做什麼!
我曾經在今年8月邀集家長團體、專家學者、婦女團體、托育人員、幼保幼教團體及第一線執行政策的地方政府代表召開公聽會,深入討論台灣的少子女化對策。相關PO文可看👉 https://reurl.cc/9XZd5n
我後續也多次質詢衛福部及索取資料,希望知道明年增加的43億要用在哪裡,但總是得不到答案,於是趁著今天審查衛福部110年度預算時,詢問陳時中部長。
#蔡總統的少子女化對策要提升「家外送托率」
蔡總統的少子女化對策,在第一任期時以推動「公共化」、「準公共化」及「發放育兒津貼」三個項目為目標。但到第二任時新增 #提升0至2歲家外送托率 這一項,目標設定是要從 2019年的13.27% 提高到 2024年的23.16% 。主因是外國實證證明,現代社會女性高勞動參與率才會帶動高生育率,因此必須提升家外送托率,女性才能外出工作,這是因應我國少子女問題、提升勞動力以及達成性別平等重要的手段。
#衛福部不能只關注育兒津貼翻倍加碼
#因為發錢無法提升生育率
今年中衛福部規劃相關政策時,都把關注點放在規劃「育兒津貼」翻倍加碼至每月5,000元,準公共「托育補助」則僅有些許加碼1,000元;而完全未討論到如何提升「家外送托率」的重要目標。
#縮減「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差額將有負面效果
#準公共化破功
#迫使女性回家育兒
衛福部的規劃將會大幅縮減「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的差額,但是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家長和第一線工作者都已多次指出:「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差額縮減會有兩個負面影響:
❌會讓托嬰中心與保母退出準公共化,使過去辛苦推動的準公共化破功。
❌將迫使女性回家育兒,家外送托率不僅無法提升,還會減少。
台灣目前0至2歲孩子的家外送托率只有約14%,也就是100個孩子裡有86個孩子都是由家人照顧,絕大多數是媽媽或是阿嬤。嚴重影響女性參與勞動市場的權利,也不利台灣正面臨勞動力減少的發展。
#三個解方提供衛福部參考
監督預算使用是立法委員的權責,衛福部至今從未說明明年新增的43億預算到底要做什麼,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們審查預算的權利。
陳時中部長今天表示相關政策還在評估,我除了再次強調少子女化對策不能只發育兒津貼,提升家外送托率必須一併納入規劃。
感謝部長回應時表示同意,說明現況「申領育兒津貼的家長收入略低」,當育兒津貼變更高時,收入愈低的家長,就愈難選擇家外送托,愈難持續就業。
因此,我提出以下三個解方給部長參考:
1⃣「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步同額增加、維持差額。
2⃣先達成「家外送托率」目標,再加碼育兒津貼。
3⃣先達成「公共化供給量」目標,再加碼發育兒津貼。
#兩個要求請衛福部做到
少子化對策影響深遠,衛福部110年總共編列152.8億預算,必需要負責任的說清楚講明白。因此我最後提出兩個要求:
1⃣110年至少做到「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步同額增加、維持差額。
2⃣必須在明年辦理量化與質化研究,用具體且科學化數據評估「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彼此的競合關係,對因應少子女化困境、提升女性勞參率、家外送托率等之影響,做為編列111年政策規劃之依據。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少子化負面影響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少子化的議題近來常被稱之為「國安問題」,各地方政府也紛紛祭出提昇生育率的方法。而最近首善之都的市長表示「只要結婚,就會生了」認為結婚補助比生育補助有效,我覺得這種把婚姻和生育綁架在一起的思維,完全是一廂情願,林穎孟議員也提出數據反駁,台灣的粗結婚率比鄰近的日韓來得高,生育率卻反而較低。衛福部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出台灣女性結婚意願越來越低,但生小孩的意願卻反而提高。
若要從「源頭」補救,我認為更有效的方式是讓爸爸至少有兩週的「產假」。
因為現行制度下,爸爸的陪產假只有五天,而且並非從生產完開始計算。所以若產婦待產時間較長或選擇剖腹產,常常媽媽出院先生就得上工,在門診甚至也有媽媽要求週六早上催生,就是希望可以利用到週休,增加先生陪伴的時間。
但是,「生產」真的不是生完就「沒事了」!就算現在大部分的媽媽選擇在月子中心休養,有護理師協助育兒、擠奶,但因媽媽傷口疼痛、大小便、起身行動皆需人協助、惡露量斷續得要更頻繁換產褥墊,又有脹奶疼痛等大小狀況需要處理 ,少了一雙手,就是讓媽媽更加手忙腳亂!受到產後賀爾蒙波動的影響,也有媽媽和我說,很害怕一個人在月子中心、心裡悶又慌,偏偏先生的工作又走不開,都快憂鬱症了!
另外若選擇回長輩家坐月子,若分處不同城市,爸爸很可能一週只見到太太和小孩一次,反過來說,少了先生居中協調潤滑,婆媳之間育嬰、坐月子習俗的意見不合更可能一觸即發。
如果爸爸有產假,至少可在產後最辛苦的兩週,二十四小時陪著太太。另外我認為隨著大家晚生,還有一種狀況會來越來常發生,就是家中長輩已年邁無體力幫下一代坐月子,但月子中心的價格又太高超出負荷,對難以負擔的家庭來說,若有足夠的產假,也能讓先生來準備營養均衡的餐點、熟悉育兒大小事,利用自己的產假幫太太坐月子。
除了陪伴太太以外,產假的另一個目的是學習各種育兒知識, 適應新生命的加入。但在過去沒有假期的狀況下。很多新手爸爸反應「 不是不願意學,而是一開始就落後了」。白天要上班,很多新生兒的相關課程根本無法參與,沒時間和孩子培養默契,下班後面對陌生的新生命,趕鴨子上架,怎麼做怎麼錯,很容易引爆夫妻間的口角,甚至萌生我就爛、乾脆丟給太太的負面心態!
如果爸爸有產假,不再蠟燭兩頭燒,可以給予太太完整的陪伴,勢必可減輕夫妻間的口角,也可緩解產後太太憂鬱、焦躁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爸爸的產假也要比照媽媽的產假,領全薪。因為當新生命降臨時,家庭的經濟負擔更重,社會目前對男性養家活口的期待又較高,若不是全薪假,就會造成「看得到不敢吃」的窘境。
另外,我相信,爸爸的產假同時具有指標性的意義,因為生育本來就是一家人的事,不只媽媽,爸爸同樣面臨人生巨變,需要停下腳步全心全意的和伴侶一起走完這個過渡期。
想得遠一點,如果社會上已經習慣,當新生命誕生時,不分性別都需要產假,或許也能減少企業在錄取未生育女性的歧視、提高後續爸爸請育嬰假的比例。
要提高生育率絕對沒有特效藥,而是一步一步的去改變,我認為與其把壓力轉嫁給未婚、不生的女性,倒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新手爸媽身上,真正的看到他們的需求,解決迫切的問題,打造更平權友善的育兒環境,才是提高生育率的關鍵第一步!
大家支持爸爸有產假嗎?還是,妳生產的國家爸爸也有產假呢?
少子化負面影響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叫做「愛,會令人盲目」。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我們在青少年的時候,可能我們的父母親,都會禁止我們交男女朋友,因為會影響到課業。
然而對很多職場上面,對於那種所謂的辦公室戀情,也是特別的敏感。彷彿呢,辦公室戀情一發生,不管是老闆、還是相關的同事,就會直覺的聯想到你的工作表現,可能會受到影響。
你可能是其中的當事人,你會覺得這是大家的偏見。但是我今天要跟你分享,一個實驗研究。不管你覺得它是偏見也好、不是偏見也罷。我們總有一些更科學的研究,來告訴我們可能的現象。
那麼如果你這個時候,投入了戀愛的關係裡,你也可以當做是一個重要的自我提醒。在萊登大學有一位學者,叫史坦伯根,他的研究方向就是當人進入愛情關係的時候,我們的大腦認知控制,也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他進一步的想研究,他想知道這些進入熱戀關係的人,是不是比較容易專注在他的伴侶,而不是在其它的事物上面。他的研究團隊,找了43個年齡介於18到27歲,正處於熱戀關係的大學生。
那所謂的熱戀呢,就是他們的戀情開始都不到半年。而這實驗一剛開始,會有十分鐘的實驗解說,跟他們戀情程度的問卷填寫。這個內容主要是讓他們回想,他們目前的戀情、的想法,還有看法。
在這整個過程當中,還會放他們自己所帶來,最喜歡的情歌精選,透過這樣的環境氛圍,讓他們去回想戀情,而且也聽著情歌,讓他們充滿著「粉紅色的泡泡」。
有了這個階段之後,接下來讓他們進行兩個關於「注意力」方面的作業。這些作業呢,需要他們反應愈快愈好;可是在進行的過程當中,會有其它的干擾跟剌激,所以只有他們越專注,才能夠越成功的完成這些作業。
實驗的結果就發現喔,在熱戀的問卷當中,得分越高的人,他們進行專注力的作業,就越容易受到干擾跟影響。換句話說喔,你現在打得越火熱,你就越容易不專心、愈容易分心。
史坦伯根認為熱戀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把他們的專注力,用來想另外一半。但我們知道喔,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它是有總量管制的。
所以,當我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想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的時候,那我關注在其它事情上面的時間,跟精力就會變少。而具體的呈現,可能就是功課受到影響,或者是工作受到影響。
然而,當你聽到這邊的時候,你可能會罵我,你罵我什麼呢?拜託~現在已經少子化了,你這樣子說,是不是讓大家更不要交男朋友、更不要交女朋友呢?
其實不是哦,事實上呢,這個研究還有後續,因為他們後來發現,這樣子專注力受到影響的現象,只是在戀愛早期,在「熱戀期」才會有的狀況。等到戀情越來越穩定,我們的注意力就會恢復到原本的水準。
所以當你聽到這邊,如果你老覺得自己的伴侶,不像熱戀的時候那麼的關注你,我說實在的一點,他只是個正常人而已,他這樣子並沒有什麼不對。你要一個人,他已經跟你在一起很久了,還像熱戀一般的無時無刻的想著你?
是,你可能會有很多的粉紅色泡泡,你可能會覺得很浪漫。但事實上一方面它是不切實際的;二方面,那你要把他的工作,跟生活放在什麼位置呢?你們的愛情,會遠大於麵包這樣多嗎?
你可以想一想喔。而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如果你感覺到,現在真的有一點點被愛情衝昏了頭,那麼你可能就要好好的問自己,你對於這份關係,有什麼樣的期待跟想像?是「追求刺激」還是「追求穩定」呢?
如果你要追求的是「刺激」,事實上還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讓你不影響到自己的專注力。但是如果你要追求是「穩定」,那麼怎麼樣去經營一份,能夠彼此滋養親密關係,就是接下來必要的功課了。
談到這裡,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們在1月26號有一門叫『幸福工作坊』的課程。這個是由嘉玲老師,也就是我的伴侶所擔綱,你會在這個工作坊裡,學會怎樣去經營一份滋養性的親密關係。
無論你現在已婚、還是未婚,有沒有伴侶,我相信愛是本能,但是怎麼樣去經營愛,這是需要學習的。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幸福工作坊』的名額也在倒數了。
然而無論如何,如果回到今天的分享「愛,的確會令人盲目」。可是可果沒有愛,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活的跟行屍走肉一樣呢?因此,學習怎麼去愛,怎麼樣去經營愛,才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不是嗎?
期盼能夠在『幸福工作坊』裡能夠見到你,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接,我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lNawTapYwY/hqdefault.jpg)
少子化負面影響 在 比少子化還嚴重?人口負債,台灣未來無可避免的重大危機 的相關結果
人口負債國,將長期面臨經濟負面影響. 其實有些已開發國家早就已經進入人口負債了,例如日本、德國、義大利等國家,早在1990年代就進入人口負債階段, ... ... <看更多>
少子化負面影響 在 少子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負面影響 — 少子化是指生育率降低,老人人口高達7%是高齡化社會,導致幼年人口比例逐漸減少的現象。少子化代表著未來勞動人口可能逐漸變少,對於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等 ... ... <看更多>
少子化負面影響 在 少子化會「亡國」?對年輕人的六大衝擊 - 奇摩新聞 的相關結果
根據美國人口資料局統計,2014年台灣總生育率全球吊車尾,少子化危機浮出檯面,會對 ... 少子化對國家造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迫切,值得更高的關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