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做太多是剝奪他學習的機會
許多幼兒園老師說現在很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吃飯掉滿地、鼻涕掛兩行要人家擦、小班還要坐推車上學,很容易動一動就累!其實,我們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真的變差了,跟大人幫太多有很大的關係。
►幫太多對孩子一生的8個重大影響:https://pros.is/38tawa
我們家長輩也曾幫小班的孩子穿鞋,當下我們就立刻阻止,可是得到的回應是「我知道他會穿,但我幫他穿比較快!」。餵飯也是「我知道他會吃,但我餵他比較快才不掉得到處都是」。
過度保護幫他做太多,會剝奪孩子許多學習的機會,更會破壞學習的內在動機:
1. 幫孩子整理書包,該帶的東西都是大人幫忙準備,會讓孩子失去責任感。
2. 全程餵孩子吃飯,不管孩子飽不飽,都要把食物餵完,這會破懷孩子對吃飯的動機。
3. 幫孩子清理書桌、收拾玩具,孩子就不會養成物歸原位的行為,破壞整潔的習慣。
4. 幫孩子穿衣穿鞋,讓孩子少了許多練習的機會,會妨礙孩子的動作協調發展。
5. 幫孩子選擇好、做好分析判斷,孩子就不需要思考,會妨礙自主判斷能力發展。
6. 幫孩子做下一步,孩子就缺少組織計畫的練習機會,會讓孩子更加被動與依賴。
7. 不斷提醒孩子規矩,孩子都不需要記住該有的規範,這會破壞自主與自律的學習。
8. 為了讓孩子不要有情緒,就順著孩子,這反而會降低孩子面對困難時的耐挫力。
幫孩子做太多,孩子長大後會缺乏責任感,父母應該從小就引導孩子去學習,你們說是不是?
小班幼兒發展 在 張宇 Facebook 八卦
#考不考第一名不重要
#能不能獨立思考更重要
豬隊友有個同學
當年拿奧林匹亞數學化學冠軍
去哈佛唸醫學院
像這樣在教育體制中
明明是超級勝利組
卻說他一直活得很痛苦
有了下一代之後
決計不讓小孩重道覆轍
現在人呢
在洛杉磯娶妻生子當醫師不回來了
教育很殘酷
我們都知道這是窮人家孩子
唯一翻身的機會
唸書不是為了考試
而是讓未來多一點選擇
有選擇權的人生
才能快樂、能自由
怪不得很多人雖痛恨父母逼我們唸書
卻仍不自覺用同樣的方式要求孩子
看到網路上討論:
什麼時候要上幼兒園?
一定要上幼兒園嗎?
有人回答是這樣的:
「我中班送的,大班課業壓力就很大,中班已經教完注音在教拼音,大班要開始認字跟學加減法... 」
看完覺得心中莫名的不平靜
我覺得學習是一件好事
但不要變成小小幼兒的壓力
我想起我幼稚園小班發生的事
當時我唸一個私立幼兒園
老師非常嚴格也沒愛心
到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她是巫婆
當時才小班
學校就急著教我們小朋友寫字
坐我旁邊的小男生不會寫「8」
男生發育比較慢
不會很正常
結果老師竟然回頭
一個棍子就打在小男生頭上
坐在旁邊的我嚇傻
老師還說:「妳教他寫,寫到會為止」
我印象中那個小男生哭哭啼啼的
當時我可能4歲
連我都記得這件事
不敢想像小男生心中的陰影面積
如果時光重來
我很想去告訴那個巫婆
她不配當老師
到了這個世代
大家仍急著給小小孩搶先學認字
搶先背書、搶先學外語
這樣的成效是什麼呢?
在小孩腦中留下記憶的
不只是ㄅㄆㄇㄈABCD
而是對學習感到痛苦的連結
學習=痛苦
這樣阻止他以後發展成為一個自動自發熱愛學習的人
他不會變成這樣的人
早一年學會寫字
就能代表小孩未來會跑贏其他人嗎?
真正成功的人
是贏在他的人格.格局.眼界.創意.毅力
大人卻在小小孩應該盡情跑跳的時候
把他關在教室裡背書
變成一個沒靈魂的機器
尤其是亂打孩子
想到就覺得生氣跟悲哀
晚一年學認字又如何?
最後不是大家總歸都會了?
填鴨式教育下的那些小小孩
長大後真的比較優秀了嗎?
很難
就算是勉勉強強成績過得去
出了社會後
這種教育下的小孩
不過是庸才
或是很會考試的庸才
填鴨式教育可怕之處在於
本來可以脫穎而出的
全都粗暴被變成齊頭式的平等
那些有專長的沒去發揮
卻花很多精神補自己的弱項
浪費人才、浪費資源
真是整個國家的悲哀
我覺得陪孩子一起學習
在家庭活動當中
(ex運動、烹飪、木工、探索自然)
激發他的興趣
共讀時順帶講一些哲理跟人生觀
都會比爸媽在客廳看電視
卻拿著棍子逼小孩背書更好
「陪伴女兒讀書時
絕對不會自己在旁邊滑手機看劇」
跑去哈佛的醫師友人如是說。
ps.
以後也打算花很多時間
陪兒子一起探索天份
不管什麼活動都在旁邊當他的啦啦隊
這是媽媽的願望💛💛💛
#閒晃經過豬隊友母校
#什麼時候變成阿姨的啦森77
🎁 寶寶們設定搶先看唷/
女性觀點&育兒&兩性&時事
還有我的碎碎唸,科科
🎁追蹤我的IG:chang_yu_scarlett
即時更新私房照
內容臉書看不到✌🏻
小班幼兒發展 在 Uber Facebook 八卦
【#乘客故事】帶寶寶出門,不再是障礙賽
女兒禾禾出生之後,秋華便把建築師事務所的行政工作辭掉,自己親自帶孩子。不同於其他媽媽的想法,她等到禾禾四歲才送去幼兒園中班:「小班就送去幼兒園,沒有必要,只是一天到晚生病而已。」
秋華帶著禾禾到台北市各區的親子館,跟小孩一起學習,在禾禾旺盛的好奇心帶領下,她也一起重新認識世界。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是一場冒險,她希望可以陪著她一起走到能力所及的最遠。
想起那時,每次出門的時候,大包小包加上娃娃車,秋華笑著說:「根本就是挑戰障礙賽啊。」
就說搭公車吧,等到低底盤公車時原本好開心,司機卻懶得提供上下渡板,讓媽媽慌張吃力地將娃娃車翹孤輪攀上公車;急煞車急起步,媽媽寶寶像坐海盜船一樣前俯後仰。
改搭捷運略好些,但娃娃車進出車廂,秋華好怕月台超大縫隙卡住輪子;更常有身手矯健青年男女搶搭電梯,讓秋華推著娃娃車等到花兒也謝了。
台北市有不少親子友善的公共空間,但是往返這些地方卻是萬般艱辛。秋華心一橫,決定多撥點預算搭計程車來降低交通帶來的狼狽與疲憊,更是不想這些周折,讓孩子在路程中產生不耐或遭遇安全的威脅。
可是,計程車沒有提供安全座椅,這件事讓秋華始終放不下心。
更何況,每次攔車亦是一場賭注,有時車裡衛生不佳,她緊緊抱著孩子,一邊擔心孩子過敏,一邊又暗自責備自己小題大作過於焦慮。有些司機愛找話說,可是「帶了一天小孩很累,真的不想聊天。」遇到司機繞了半天路,帶著幼齡孩子,秋華不敢爭辯,也只能按表掏錢買單。
直到秋華學會叫寶寶優步,一提到這,她很認真的說:「我覺得應該改名叫『媽媽優步』!小孩哪裡知道差別有多大,反而是媽媽可以放好輕鬆好輕鬆啊。」
疊聲喊了兩次好輕鬆,秋華強調:「優步最開始吸引我的是提供安全座椅,但意外發現駕駛的服務很體貼,上下車會主動幫忙拿東西,我只要顧小孩就好了,行駛路線和價格也清楚,路上我可以自在跟禾禾互動,不必再額外花精神顧路。」
禾禾現在五歲了,秋華說,不用推娃娃車出門,壓力當然比較小,但是對於安全座椅她還是很堅持。
聽說因為政策改變可能以後叫不到優步,她很無奈的說:「帶小孩的辛苦,是一點一滴的細節堆積出來的,沒有小孩的人很難想像。政府為了鼓勵生育雖然已經做了許多努力,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只能靠政府力量,我以為政府應該更鼓勵企業發展友善親子的商業服務。優步問題要怎麼解決我不知道,我只是一個媽媽,我當然自私的希望這個服務可以留下來。」
都說為母則強,訪問當天,秋華怕腸胃炎初癒的禾禾疲倦,還是帶了娃娃車出門,再輕量的車子也是要挪出一隻手拎著,這些原是母愛的承擔,但當社會的友善支持不夠,說不清的瑣碎重量,逐漸也會累積成巨大負擔。
#共創友善的育兒環境
#寶寶優步
#WinTogether
#沒有人應該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