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2019台中國際花毯節|新社花海】
繽紛花海組成的小王子故事場景,讓秀燕看得心花朵朵開、粉紅泡泡。
你一定要來感受視覺與心靈的豐富感受✨
#台灣普羅旺斯
#愛與希望的星球之旅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搖滾太妃糖 魔女讀牌 tarot runes readi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預約個人占卜,請來信 🦄 [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追蹤🦜 taffee.tarot.reading 私訊聯繫 小額贊助👇 🦄PayPal https://paypal.me/taffeetarotreading?locale.x=zh_TW 🦄匯款銀行 第一銀行...
小王子故事 在 A Day Magazine 時尚生活雜誌 Facebook 八卦
4.如果你想要與別人製造羈絆,就要承受流淚的風險。
小王子故事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和孩子好好說沒有用? 讓翩翩寶鴻告訴你】
「...當幼兒因為不了解規則而犯錯時,當然需要成人解釋和說明,但在現場我們看到的是很多三歲以上的孩子,其實早已了解所有的規則道理,但還是不斷試探爸媽的底線,很可能是曾經因此而得逞過,或是根本在和爸媽玩權力遊戲... 」- 何翩翩 園長
「...近年,我也看到越來越多家長被孩子逼得節節敗退、充滿挫敗,陷入教育的窘境。原因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在這愛裡面,有著太多隨性與隨順,卻少了日常生活中很多該有的規範與原則。...」- 羅寶鴻 老師
我的好友何翩翩園長,去年圓滿了自己多年心願,在台北成立了服務孩子與家長的「牧村親子教室」。有感於看到這世代太多家長,都正用著不正確的教養觀念與方式來對待小孩,既辛苦了自己、又蹉跎了孩子,翩翩園長有感而發,寫了以下這篇文章。
在文章中看到,翩翩園長是目前眾多親子教養專家中,少數不忌諱直接說出孩子應該要「合理管教」的教育者;而確實,在現今教育現象越來越混亂的社會中,大人教育孩子時必須要有該有的權威,才能幫助孩子從錯誤的發展方向中引導回來。
記得以前我在學習蒙特梭利時的指導老師 - 杜博威博士,她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蒙特梭利教育代表,她曾對我說:
「成人教育孩子,是需要有權威的;但我們要有的是『理性的權威』,而不是『非理性的權威』。」(詳見【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一書)
此理性的權威,我想正如同翩翩園長所說的「合理的管教」,亦即是正向教養裡和善態度中必須同時兼備的「堅定」。雖然詞彙使用不同,但亦有相同涵意,殊途同歸之妙也。
近年,我也看到越來越多家長被孩子逼得節節敗退、充滿挫敗,陷入教育的窘境。原因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在這愛裡面,有著太多隨性與隨順,卻少了日常生活中很多該有的規範與原則。大人都心亂了,孩子怎麼會安定呢?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連我們大人對規範的準則都錯誤了,孩子又怎麼會對?這確實是值得我們當代父母省思的一件事。
翩翩園長在本文章裡,除了清楚說到她所看到的家長出現問題的原因,苦口婆心地提醒我們以外,莫後更是一針見血地道出一個重點:
『「家」是培養孩子控制力、挫折容忍度最好的地方,因為孩子知道你愛他,也相信你是出於善意的在管教他,與其讓孩子之後到了學校,未來出了社會才被學校、社會磨練,痛得遍體麟傷再來學習和改變,不如讓我們在家中畫好界線,做出堅定與合理的管教,不用怕孩子哭鬧,穩穩接住他的情緒,不需要擔心管教會讓孩子討厭你。只要你們的親子關係是健康的,孩子反而會因此更有安全感,因為他將知道你是一位有原則並可以依靠和信任的大人,如此一來才有可能讓孩子成為一位舉止合宜,能為自己行為負責、尊重他人的人。』
若我們覺得現在自己的孩子無論在情緒上、控制力上、忍耐度上都有不足的話,與其急著去預約醫生或治療師做評估,不如好好檢視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態度與方式,因為這或許才是治根之本啊!
經翩翩園長本人同意,謹在此與大家分享這篇文章:
(by 何翩翩園長)
在我們牧村親子教室有不少相當用心的爸媽,有時甚至連在一旁的我們,都會無比驚訝他們對孩子的耐心,要回家了卻不肯穿襪子,媽媽可以花上十分鐘講道理說服他;在教室不斷尖叫,媽媽可以無條件的包容,慢慢和他溝通;甚至曾經發生老師蹲下來請小孩不要再猛踩教室的垃圾桶,孩子忽然一拳打在老師的鼻子上,老師痛到講不出話,媽媽看到小孩不肯道歉,就把小孩帶到旁邊去好好說,過了好久孩子才過來有點不情願地說:「對不起。」
不是都已經耐著性子,照書上說的做良好的身教、不吼不罵,示範好好說話了嗎?為甚麼孩子反而越來越難教呢?
首先我們先來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要管教小孩,通常不外乎四個面向:
1、安全性考量:當孩子可能發生危險,或誤判自己的能力時,我們必須立即出手管理,像是在馬路上奔跑、闖紅綠燈等,適度的、依照孩子發展的需要而給予保護和限制是必須的。
2、行為界線:當他的行為影響到他人或群體的權益,或是甚至是違反了文化中的價值傳承,我們都應該要進行管教,這些價值傳承是社會化的一部分,如看到長輩打招呼、公共場合不喧嘩、不能當別人的面說他長得醜、生得胖等,而這些種種的界線當然不應該只是流於儀式或是造成孩子莫名的壓力,而應該是成人身教過後發自內心對於環境、文化與他人的一種尊重。
3、學習承擔合理的後果:這是孩子「控制力」的一種展現,不是因為害怕被處罰或被威脅恐嚇後的反應,如果只是出於外在的控制,當外力消失時,孩子反而會有更大的反作用力,甚至變成兩面人,連親子關係都可能被破壞,有些孩子18歲一成年就急著脫離家庭,很可能就是出於長期被壓抑,並沒有把對的價值觀內化,真正的管教應該是讓孩子「服氣」,就算還是想要熬夜玩手遊,但是當爸媽提醒時,知道要為自己的生理負責,所以放下手機準時上床睡覺,是一種像是「小王子」故事中最後小狐狸被馴服的感受,而不是出於害怕威權而不敢去做,這樣一來不但照顧到孩子的情緒,也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負擔應有的責任。
4、面對現實:這也是我們一直大力疾呼的「挫折容忍度」,要讓孩子快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學會如何面對『不快樂』!」。不是你想要就可以擁有,不是你想贏,大家就要讓你。身為成人我們都知道快樂和不快樂的事永遠是相伴而來的,沒有永遠快樂的工作、婚姻、朋友關係、生活…,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懂得活在快樂的「無菌室」中,將永遠無法獨立的面對這個世界。
在我們教室中目前最讓老師困擾的,應該就是爸媽對於孩子的行為界線管教上模糊不清,當幼兒因為不了解規則而犯錯時,當然需要成人解釋和說明,但在現場我們看到的是很多三歲以上的孩子,其實早已了解所有的規則道理,但還是不斷試探爸媽的底線,很可能是曾經因此而得逞過,或是根本在和爸媽玩權力遊戲,這時我們需要做的是「合理的管教」,而不是還在努力說明解釋,那些「好好說」根本都是多餘的,請記住「溝通」是不會幫助孩子行為改變的,只有良好的管教才能做到。
甚麼是合理的管教呢?就是當孩子在教室不斷尖叫時,你必須清楚、堅定的告訴他:「請你不要在教室尖叫,這樣影響到大家,也讓我們耳朵很不舒服,如果你還是做不到,我就會把你抱到教室外面,等你準備好再進來。」而不是當孩子不斷尖叫時,轉頭告訴老師:「他可能是今天沒有睡飽,所以情緒比較不好」,你不需要代替孩子和老師道歉,因為這是孩子的問題,請讓他去面對、改善,並請陪伴他積極處理。
當孩子出手打了老師一拳,請你拿出該有的管教強度,這絕對已經違反文化中的價值觀,更是非常不尊重師長的表現,當下立即喝止並糾正孩子是必要的,而不是帶到旁邊好好說、慢慢溝通,努力說服他、拜託他來和老師道歉,小霸王的養成,就是出於成人的過度尊重,你的溫和討好,卻助長了孩子的無理任性,不可不慎啊!
「家」是培養孩子控制力、挫折容忍度最好的地方,因為孩子知道你愛他,也相信你是出於善意的在管教他,與其讓孩子之後到了學校,未來出了社會才被學校、社會磨練,痛得遍體麟傷再來學習和改變,不如讓我們在家中畫好界線,做出堅定與合理的管教,不用怕孩子哭鬧,穩穩接住他的情緒,不需要擔心管教會讓孩子討厭你,只要你們的親子關係是健康的,孩子反而會因此更有安全感,因為他將知道你是一位有原則並可以依靠和信任的大人,如此一來才有可能讓孩子成為一位舉止合宜,能為自己行為負責、尊重他人的人。
#牧村親子共學教室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小王子故事 在 搖滾太妃糖 魔女讀牌 tarot runes reading Youtube 的評價
預約個人占卜,請來信 🦄 missmisstaffy@gmail.com
也歡迎追蹤🦜 taffee.tarot.reading 私訊聯繫
小額贊助👇
🦄PayPal https://paypal.me/taffeetarotreading?locale.x=zh_TW
🦄匯款銀行 第一銀行( 007 )帳號 471-68-085723
🦄匯款銀行 玉山銀行 (808)帳號 0336-979-251426
我是魔女太妃,你們的秘密好友
讀取宇宙中振動頻率 塔羅牌/星座/十二宮/ 雷諾曼卡/盧恩石/靈性/療癒 等能量的訊息
運用在生活中 讓我們關關難過關關過 一起走向一天比一天更美好的生活❤️
🦚喜歡本頻道歡迎 『訂閱 』『分享 』『開啟小鈴鐺』🦚
🧚🏻♀️🧚🏻♀️🧚🏻♀️『看一看廣告』資助一下太妃和小葛格的生活🧚🏻♀️🧚🏻♀️🧚🏻♀️
願光和愛在你我心中共存,深深的祝福你,我親愛的寶貝們
XOXO
小王子故事 在 姊妹淘 babyou.com Youtube 的評價
台灣電視節目限制多,許多精彩絕倫話題都不能播!
陶子知道!姊妹淘也知道!
所以從今以後.....在【姊妹陶心話】,通通讓你看到!
想看什麼?記得留個言,我們也通通看的到!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姊妹淘 http://www.babyou.com/
小王子故事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評價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小王子故事 在 帶你尋回被遺忘的童真| 小王子| 大人的童話【書癡BOOKEAT】 的八卦
小王子 全球銷量超過五億冊,是迄今為止全球銷量僅次於聖經的世界經典名著。是一本不僅適用於孩子的讀物,也適宜成年人閱讀的經典好書。 小王子 》是法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