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心理重建 需要系統合作
侯南隆/諮商心理師(新北市)
太魯閣號意外昨花檢起訴肇事者責任,惟災難心理重建仍留空白。日前衛福部曾邀集專業團體、學者專家共同研商;與會者建議應從系統合作角度規劃重建工作,惟未獲得官員認同。甚且與會專家更深憂,政策制訂者的陳舊思維,建制我國心理健康照護體系,或將遙遙無期。
災難事件後的心理重建復原工作,不同於可見的物質環境設施重建,正因災難引發的心理衝擊深藏在倖存者、受難者家屬、救難人員,乃至國人內心,絕對需要從系統合作的角度來設想與規劃。
遠的從九二一震災,近的則有鄭捷、小燈泡事件,無論是天災人禍,對於人們心理傷害與打擊影響深遠,乃至成為國人集體心理傷害標幟。國內外研究都表明災難重建工作,從一開始就需要對事件直接當事人(包括倖存者、受難者家屬、救難人員等)進行心理減壓,緩合心理衝擊與創傷影響,同時也要對國人進行妥適心理健康照顧衛教,這就必須將醫療、社政、勞政、警政等納入系統,評估與瞭解所受衝擊影響,並設定出適當的服務計畫。接續有短中長程的心理創傷療癒服務規劃與準備。
試想,這場突如其來意外,許多家庭都因此崩壞,面對家人逝去的傷慟及憤怒,生活節奏亂掉,這將是長遠的復原歷程;在救難過程中,眼睛所見的殘破遺體,聞到的血腥刺鼻,聽到痛苦哀號,將對救難人員帶來多大的心理衝擊,卻得獨自消化承擔?心理創傷使得當事人惡夢不斷,災難畫面在眼前不斷閃現,不時地陷入恐怖的狀態而痛苦不已。這些情況,沒有讓專業人員介入,豈能得到好的照顧?
經過那麼多的災難事件後,政府仍未思考建置完善的災難心理救護體系,專業團體多次倡議召開「全國災難安心動員沙盤推演論壇」,行政單位置若罔聞,每次遇到災難事件,心理照護就看著民間善心團體自發性動員,給出的照顧掛一漏萬,連主管首長都認為災難當場有人拍拍家屬的背就可以了?
政府應該比照防災救難體系,在各縣市籌設災難心理照護服務團隊或單位,招募專業人員,平日就強化災難演訓,並對日常大小災難事件,作出「超前布署」。
目前,政府部門設置許多災害應變中心(譬如環保署有北中南災害應變資詢中心),卻對國人災難心理照護吝於投注資源,令人噓唏。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