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來談談台灣娛樂記者的問題。TPE48選出來已經是兩週前的事了,但今天來採訪的日刊sports網路版才發了篇頗有意思的人物特稿。看得懂日文的可以先看一下連結的這篇文章,看不懂日文的,可以先看我下面的說明。
當天的記者會是這樣的,主持的佼哥問說現在是聯訪時間,有沒有記者要問的。在場台灣文字記者一狗票,但沒人提問。聯訪結束之後是個訪,我看幾乎所有記者都擠在一起,要TPE48的公關部抓陳致遠的女兒(也入選了)出來問。
那小女孩也落落大方的對答一番,但問完她之後呢,記者就散了。接下來發出的文字呢,就是活動內容流水帳列一列,然後以陳致遠女兒當標題,這個新聞就結掉了。幾乎不論電子、平面、新媒體,每一家主流媒體都是這樣,我好像沒看到有什麼別具特色的稿子。
那我要講什麼問題呢?我想不管是政治、法律、市政、社會,甚至財經,在媒體不景氣的現在,還是經常會有記者寫出讓人眼睛一亮的稿子,但就娛樂和運動這兩線寫的東西呢,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可以用寫稿機器人取代的,或是找個小編坐辦公室抄就好了,根本不需要用到什麼二十年年資的記者去現場。
你一堆老記者跑到現場,結果每一個都寫陳致遠女兒,沒商業性(大家都寫,點擊就分掉了)也沒理想性(這種新聞看ptt文字直播都可以寫出來),這是在衝三小?公司花錢聘這些人做什麼?
不要和我扯什麼"寫特稿沒點擊"啦!還記得我上個月底寫了一篇馬嘉伶發在商周嗎?那也是粉絲拜託,我才用寫人物報導的流水帳方式發了一篇,我已經很多年沒寫報導和新聞稿了,所以筆法生疏,讀起來怪怪der,但一月底發出來,就登上商周的全月流量排名第四。
所以現在是怎樣?
我們來看當天也到現場的日本記者。他們雖然不太能問,但眼睛會看,除了同樣發出流水帳內容之外,他們也寫出連結的這樣一篇特稿。這篇應該是當天到場日刊sports記者一起彙整出來的稿子,寫的不是入選者,而是落選者。
他們注意到蘇文幔這個女孩子,她在確定落選後,立刻起身去安慰身旁的落選者,就算台上的流程還在走,落選席的燈光已暗,她還是努力的一個個去安慰其他落選者。
日本記者很有興趣的去訪問,才得知她只有十五歲,也讓老江湖記者頗為驚訝,更想起過往的AKB成員秋元才加。接著攝影記者說這個蘇文幔一進場就會對鏡頭做反應,文字去問之後,也得知她2015就考過AKB台灣研究生,一樣沒有上,工作人員因此推測她是因為有了落選經驗,才會在第一時間想去照顧其他落選者的心情。
最後面是記者對她現場舉動與表情的仔細觀察,還有一些勉勵的話。這樣就是一篇漂亮的特稿,但為什麼是日本人寫?
台灣人呢?記者席就在這些女孩子的座位區正後方,他們看到什麼?
當天現場也有寫手(但已經不是記者)看到一半,還特別轉頭提醒我,說現在這個入選者,是唯一獲選後立刻轉身向粉絲鞠躬答謝的。這女孩是誰?為什麼沒人寫?
入選者來自什麼學校?有值得一談的嗎?為什麼沒人寫?
小學生成員將來學業怎麼辦?有心理輔導機制嗎?為什麼沒人寫?
外籍成員在台灣的工作簽證和居住怎麼安排?為什麼沒人寫?
普通百姓罵什麼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自己做媒體做那麼久,不會講這種幹話。我就講最實際的,你寫不出好的稿子,流量也衝不起來,那就沒有價值。
不要講理由,不要擺老,不要扯東扯西,把好的稿子擺出來就好。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小學生 不讀書 在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Facebook 八卦
孩子不想上學、不想讀書。
怎麼跟他談?
幾年前,看過一篇文章。
一個小學生不想上學,媽媽就讓他去做幾天資源回收,體會錢難賺的感覺。然後跟他說:「如果你不讀書,沒有一技之長,以後你根本養不活自己」
我覺得這是出於好意,但我當時就覺得哪裡怪怪的。
=========================
想起國中的時候,一方面每年都在做「職業無貴賤」的徵文比賽。一方面老師、社會又不斷的跟你說:「你不讀書,以後只能做工」
當時,我就覺得教育體系是不是怪怪的?說一套做一套。不讀書又怎麼樣,讀很多書就或活得比較好嗎?做工哪裡不可以了?
這可能跟我的背景有關。父親是業務,並不是所謂「高尚」的工作,而是要跟人鞠躬拜託的職業。但是我是業務之子,我覺得業務這個工作很高貴啊。親戚裡面很多也是藍領工作,沒去讀大學。但人都很好,也都很照顧我。
我一直覺得不能拿學歷來評價一個人。
所以跟孩子說:不讀書就只能怎麼樣怎麼樣,這樣的說法,哪裡怪怪的。
=========================
那怎麼辦?
這一兩年,我倒是有一些觀察跟體會,跟大家分享。
有一位學長的小孩,說他想要打棒球,不要讀書。他就答應孩子。只是練球很辛苦,五六點就要起床去球場。然後三天之後孩子就自己放棄了。
我覺得這樣很好。不需要批評孩子的「夢想」。他是說:如果孩子熬得住苦練,我就栽培他打球。一個耐得住練球之苦的孩子,有什麼能打倒他的?
我真的是起立鼓掌。我太喜歡這樣的心態了。
另外啟發來自於一段 TED 演講。十三歲的孩子,分享他的體制外學習經驗。
他喜歡滑雪,覺得滑雪選手是世界上最酷的職業。他想要製作出超棒的滑雪板,想要賣人賺錢。
但是他發現,他必須學很多知識,如:數學、物理、經濟等等,才能夠製作出一個可用的滑雪板。才能夠賣人賺錢。
我的看法:
孩子在小時候,就讓他多探索這個世界的各種可能。
想打球?去吧。
想做生意?去吧。
不是跟他說:「你不讀書就只能XXX」
而是跟他說:「你想完成OOO,必須學習AAA等等」
有一個成長的心態,對孩子會是一生的幫助
一點思考,跟大家分享。
也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您的想法
小學生 不讀書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八卦
【老師和家長要保持如何適當的距離?家長可以介入多少學校事務?】
孩子進入國中之後,立刻感受到十二年國教標榜「免試」但家長學生卻日夜面臨巨大會考壓力的矛盾情結。七年級的孩子,因為班上平均成績被部分家長認為在年級排行低落而憂心忡忡,於是提出要全班留校考試讀書,並在老師的引領下,熱心組成了陪讀團。(其實每科平均都在年級平均之上)
無奈,七年級的孩子才剛從快樂小學生升上來,懵懵懂懂,並未能理解家長遙想三年後的決戰壓力,仍然有部分學生散漫而不知朝著求好心切的家長期許調整作為。
班上秩序遭到家長質疑,於是,陪讀時間,家長站上講台嚴厲的曉以大義,並說明「再不用功,就變成學校的放牛班」、「校方可能會以為導師帶班不力,而遭到撤換,全班就會損失一個好老師!」
接著,在黑板上主動寫明:如果全班成績依然低落,擬全班強制留第八節、第九節課,並把「強制」二字圈起來。(並未經過老師同意)
一群身心急遽變化、正在呼喊自我主張的青少年聽罷,覺得倍受屈辱,而此媽媽以家長的身分站上講台,其強勢的溝通布達模式,立刻遭來學生嗆聲。
而咱家兒子回家後很激動的寫了一篇日記,表達為什麼要強制留校讀書,以及家長為什麼要站上台罵全班?
我看了之後,當然也開始警戒,刻不容緩的去深入理解此事情。當然也忍不住以最理性的言談在群組上表達了一些家長分際、留校讀書作法的看法。
當然,接著,換成我被嗆聲。因為陪讀組的父母都一肚子苦水,認為自己犧牲時間與精神來陪讀,吃力不討好,不但學生不感激,還被嗆聲。
因為line的群組叮叮噹噹響不停,而我也擔心自己在非理性的狀況下發言,於是暫時離開了群組。
這還給我了一片冷靜思考的片刻,於是,想著:
在這個孩子急遽變化的時代,老師的工作包羅萬象,要備課、要教學、要陪讀、要溝通、要開會、要辦理班級活動、要進修、要輔導孩子心理…,天天面對龐雜瑣事都是早出晚歸,絕對需要熱心公益的家長志工從旁協助。
然而,志工家長的投入程度與分際是什麼?
能不能代替老師訓誨全班?
能不能因為求好心切而在學生面前提出「導師績效會被質疑而可能遭更換」?
能不能以家長的身分自行在黑板布達,擬強制全班留校?
能不能如此苦口婆心的責難同學,再不讀書就變成放牛班?
是,如果這些言詞出自一個抱持「教不嚴師之惰」裡練的導師之口,我真的不僅不反對,甚至能想見這位老師的認真投入程度,已拋棄許多所謂標準老師的束縛。
但是,我思考的是,家長,到底分際在哪?
另外,老師一旦開放家長的介入,需要謹守的界線在哪?
有的父母因為自身的條件能投入很多,與老師接觸的時間也多,其他無法相提並論的父母常常會有一種愧疚感,畢竟自己要上班、要顧及其他孩子,無法頻繁的參與、陪讀或從事志工工作,於是,說話沒有著力點,也不太敢大聲說話,畢竟自己付出的實在有限。
我對於願意無怨無悔付出的父母真的很感恩,也不斷在群組上表示感激,當然,孩子的嘈雜或許讓父母不得不使用非常手段,嚴厲以對,否則無法鎮壓班上秩序,但是「勞心勞力」與「言談態度之分際」是不是兩個獨立的問題呢?
我身邊不乏許多熱心志工媽媽,我自己也是志工,三個孩子,當然不可能全力為單一一個班級付出,但是我從許多志工媽媽身上感受到的、學到的,不只有「無私」、「付出」,而是更艱難的如何謹守家長的界線。
這些志工媽媽甚至比孩子更忙,擔任攝影,聯絡班級活動事務、幫老師印製書面資料、收錢、取貨、訂貨,除了學校正式授權並列入課程的EQ課(這些媽媽是有修習學分並拿到證照)之外,其他極度尊重老師的教學,並把訓斥教誨權全然留給老師的。
在這些志工媽媽身上,我看到更多,感受深刻,甚至自覺修練不足。
是的,我非常感激媽媽們願意撥出心力為班級服務,很多事情我真的做不到,這退出群組自我沉澱的片刻,我當然知道,我很可能成為一個箭靶,但我無法停止去認真思考「家長與老師應有的距離與分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