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文化中的各種符號與象徵時常是時尚圈設計師啓發靈感與創意的來源。然而,如果具有種族、地方、或宗教等獨特文化意涵的符號與象徵脫離了原有的文化脈絡,成為被「時尚模特兒」展示的商品,很容易引起文化主體性的爭議。這篇文章談到《Vogue》雜誌飽受批評的時尚專題,也讓小編懷萱也想起過去在美國念書時老師們會用時尚界利用印第安、伊斯蘭等符號元素舉例,提醒我們發展「文化創意」的關鍵在於對文化脈絡有厚實的理解與尊重。
----------------
在時尚圈,模特兒甄選文化當中不斷被提起與強調的「多元性」被主流媒體大聲疾呼,然而在歐美雜誌封面顯少見到非白人女性、多元種族模特兒只被當作話題炒作 …… 等極具爭議性的「時尚霸凌」標題,仍接二連三地出現於報章雜誌當中,種族問題在時尚圈構成的傷害似乎仍難以被弭平,就連最受尊崇的時尚聖經 《Vogue》近日也遭受網友的強烈質疑。
...
這個時尚專題有什麼問題嗎?很顯然地,Twitter 用戶們全都看得出來 Karlie Kloss 不是個日本人,而讀者都無法接受《Vogue》使一位白人女性扮演出她絲毫不了解的豐富文化,因此毫不留情的評論便如雪片般飛來。
...
或許也有人認為這只是組時尚照片,這些爭議未免過於小題大作,但涉及種族與文化這些敏感議題時,的確需要更全面性的了解與尊重,而時尚雜誌必須更謹慎處理相關議題,並且認清「為他人的文化喝采」與「為自己利益而隨意摘取他人文化」這兩者之間,是有著極大差別的。
http://thefemin.com/2017/02/karlie-kloss-poses-geisha-vogue/
專題組創意組差別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八卦
在史丹佛設計學院的 Innovation Master
矽谷是公認全世界最具創新的園地,而史丹佛設計學院無疑是這塊園地的明珠。感謝管理學院郭瑞祥院長的促成,這次台大才有機會參加史丹佛設計學院的「創新大師系列」(Innovation Master Series)。號稱 Master (大師)指的是參加者都是各有專業專長的高手,當然也意涵也已是創新的好手。與我同組上課的就是來自 Amazon、Google、Cisco等公司來的高手。
台大這次是個跨領域的團隊一起來學習,有來自管理學院的郭瑞祥院長及郭佳瑋、余峻瑜兩位教授,來自工學院城鄉所的張聖琳所長以及機械系的詹魁元教授,電資學院電機系的的簡韶逸副主任,和來自創意創業中心的陳如芬執行長。這個組合也是希望回台大後能立刻協助台大開展設計學院之課程及後續規劃,期望盡快讓台大扮演台灣設計思考人才訓練的重鎮。
「創新大師系列」的課程由設計學院執行長親自規畫及授課,課程設計相當緊湊。第一天當然是創意思考濃縮版,包括 Design Thinking 完整的思考程序訓練及課堂實做。果然薑是老的辣,靈活和有趣的隨堂專題,一下子就讓課堂熱度急速上升,小組間成員也能快速融合。隨後立即帶領所有成員,驅車拜訪位於舊金山港灣碼頭倉庫的 IDEO總部。讓大家目睹舉世聞名的 IDEO是如何以創新空間設計,來激發團隊產生各類跳脫框框的思考。第二天則以現在在矽谷相當夯的無人駕駛自動車之設計為軸,以實例貫穿如何從使用者端開始想問題。在這裡,”Put your feet in customer’s shoes”不是口號,而是天天要檢視的鐵律。當然專業技術是帶動前瞻創新的重要工具,所以課程中,從參與美國國科會(NSF)的自動車賽車大賽(Grand Challenge)開始,到遊說日本汽車大廠 Nissan 提供產學合作,最終成為全世界各大汽車廠含 VW、Audio、BMW等等最負盛名的智慧車研發中心,過程皆鉅細靡遺地呈現在課程中。上午課程並將大家帶到 Prototyping Lab,真正讓大家動手在短時間內做出夢幻中的設計雛形,是頗大的挑戰。第三天是以另一應用觀點—人機介面技術為載具,帶領大家再複習演練創意思考的精髓,並強化團隊腦力激盪和小組運作的手法。
我雖然對史丹佛及創新思考已有不少認識,但這次實際參加課程,還是有不少感觸。第一項當然是課程的豐富性和動感:上課教授無論資深、資淺,皆能以非常生動活潑的方式,帶領大家進入無窮無盡的創意時空,加上來自各專業學員間的激盪。課程進行中,助教的協助也有效的發揮催化功能。足堪欣慰的是現在在台大也有不少老師能以類似豐富的教材、生動的教學帶領學生。
第二是研發團隊思考問題和研究方法:以和 Nissan的合作規劃為例,產學合作之初,廠商只希望學校團隊幫忙開發未來 Drive-by-wired的相關技術。簡單解釋一下所謂的Drive-by-wired概念,現在汽車駕駛人操控汽車時,是掌握方向盤,那個方向盤會直接連接到傳動軸、到輪胎,所以輪胎抓地的各種細微震動,駕駛人可以直接感覺到。但是將來的汽車因為電腦化和智慧化的關係,駕駛人控制汽車時,比較像是在操控電動遊戲的控制器,雖然是做成方向盤的樣子,但方向盤不在是直接連到輪胎,而是連到電腦。這中間最大差別就是,駕駛人所感知的任何信號,都來自電腦,而不是來自輪胎所感知到的直接觸動,有開過車的朋友大概可以想像到那其中巨大的差別,也難怪汽車廠商要急著找尋科學的協助。在台灣,學界碰到這種合作要求,可能就是想方法,然後跑跑電腦程式,將實驗結果交給廠商,作為新汽車開發參考。但史丹佛的教授們,就堅持他們必須做一部真正的 Drive-by-wired 的實體汽車,他們認為研究者必須完整的、第一線看到所有信號,做出的研究才有真正的價值。因為堅持有理,廠商一開始雖不認同,但勉強答應了,結果,史丹佛的學生們花了一年半,真的自行拼裝出一部可以做各種電控實驗的車子,然後,他們就因這些第一手資料,進一步開發出完整的無人自動跑車,可以真正掌握各種無人車的核心技術。我是覺得這種做研究的視野、堅持、踏實作風,非常值得台灣的學界深思。我們應該扮演產業界的引導角色,有前瞻夢想、面對並了解真正問題,才能訓練出真正幫助台灣未來的有用人才。史丹佛是世界一流的偉大學校,但是他們並不因此而有所謂的「學用落差」,這應該是重要原因。
第三是課程進行的空間規劃:除了動手實作雛形的課程是到工學院的實做實驗室外,其他各課程皆在設計學院內。設計學院是用一舊的大樓改裝而成,並將兩棟舊大樓間加蓋屋頂,變成全球知名的展示間。大家在 Youtube 上看到有關設計學院的課程或展示等影片中,大多就是看到那場景。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團隊若在一比較低矮的空間討論時,結果會偏向於細節,若在一寬闊、挑高的場域討論時,結果會偏向於宏觀面。所以,設計學院的空間規劃很顯然有抓到這些要領,各類空間皆有。所以他們在規劃策略時,常常連創業及產品價值鏈都想清楚了,但又不會漏掉執行的細節,這些都非常值得未來台大在規劃設計學院的參考。
專題組創意組差別 在 顏艾琳 Facebook 八卦
您好,
於今年2017年5月創刊的《倖存者》詩刊,第二期將由艾琳和2016獲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獎首獎的詩人高鵬程(筆名:曬鹽人)共同企畫專題、執編。同期唐曉渡擔任執行主編,我們三位資深詩人組成的企畫團隊,欲打造一期有別於兩岸現行詩刊的內容;第二期《倖存者》的品質,除了執編透過其廣大人脈主動邀稿,更是建立在您精彩的詩作之上。
艾琳有鑒於兩岸詩歌交流雖已超過20年,但網路載體的差異、媒介的開放與限制,兩岸在新詩百年的領域上各自風起雲湧。而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對「跨界」跟「散文詩」的定義跟書寫就有微妙的區別。
因此,艾琳邀請在台灣以新詩為核心創作、以詩為本,卻不斷延展詩意的詮釋、搭建詩歌演藝舞台的您,提供您最具特色的新詩創意作品,透過藝術、音樂、舞蹈、劇場、影像、漫畫、插圖、譜曲、一切具有原創的詩藝,新舊作不拘,但務必提供創作年代,於6月15日前,傳給我。以下為來稿提醒:
1. 詩作部分請彙整於一個文字檔案,請勿一首一首多個檔案傳來,會造成下載多次跟彙整流程,恐遺失稿件。圖像檔請加上圖說,可一個一個傳來。
1、 請提供您的照片或圖像、和300字內簡介。
2、 請撰寫您對新詩跨界的心法或是詩觀,從一句話到200字內皆可。
4、截稿日為2017年6月15日。
5.、來稿信箱: ai092468@gmail.com
我收到稿件後,會回覆您,確保您的文圖安全寄到。
本詩刊暫無稿酬,刊出後會寄給您一本,也請註明您的收件地址、聯絡方式。
謝謝您以詩會友,本刊將好好製作編輯與視覺美感,提供您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
祝福您 文思泉湧 平安健康愉快
倖存者詩刊 第二期輪值編輯 艾琳 2017.5.4.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