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業配文*****
很多認識范媽的人,都會說范媽”ㄎㄧㄤˋ腳”。這在台語就是很能幹的意思。但在我看,范媽就是非常”progressive” 很進步。
就拿結婚這件事來說好了。范媽范爸結婚那個年代,這是六十年前,閔南人跟客家人之間通婚的很少。范爸又來自很保守的客家族群,結婚的對象是閔南人這件事,在當時的家族中頗受非議,但范媽說嫁就嫁。
嫁了之後,沒生兒子這件事,又受非議。范爸傳宗接代的觀念很重,小時候跟我們三姐妹的公關說法,是生男生女一樣好,但照我幾十年的觀察之後,我非常確定,真正的原因,是他拿范媽沒辦法。
我大學畢業後,想要出國念書,有這想法之後,是先跟范媽講.這當然是對家中權力歸屬,精密判斷之後的結果。沒想到,范媽說,你去問你爸。我心想,這恐怕要不好,范媽通常這樣講,就表示她不認同.果然去跟范爸講了之後,范爸主張,女生念那麼多書幹嘛,還是嫁個好老公最重要。我當場摸摸鼻子,要另覓途徑,沒想到范媽聽范爸這樣講之後,嗤之以鼻,只花了不到一天即推翻范爸判決。
到了美國幾年,范媽來紐約探我,我當時跟男友同居。在當年的台灣,"同居”仍被嚴重污名化,我當時有一點擔心,范媽會來那套,女孩子家如何如何。沒想到范媽參觀紐約家中時,進到臥室,舉起一腳用力踢了床邊幾下,然後評論,這床不錯,很堅固,不會發出異聲。
那年范媽跟我的一群朋友還一起去賓州的Pocono泛舟。這是whitewater rafting。 叫”白水”就是水流湍急,經過石頭,會起白浪的意思。是像秀姑巒溪泛舟,很刺激那種。而且不是與河水搏鬥而已,當年的習慣,碰到其他隊伍時,要打水仗。去之前,很多朋友私下跟我表達憂慮,不知帶范媽去是否明智。結果那天在水上,碰到友船時,最彪悍的就是范媽,充滿”給他死”的精神。此事在我朋友圈傳頌多時。
我跟蘿蔔頭結婚之後,有一陣子他先到新墨西哥州,我還在紐約工作。是我們夫妻兩人第一次遠距生活。當時蘿蔔頭很不適應,一直要我辭掉工作,說他一人工作就可以了。但我不肯,於是兩個人常常為這件事吵架。我當時跟范媽談起這事,我說吵得很厲害,恐怕得在婚姻跟我的記者工作之間擇一。我當時以為范媽會說,以婚姻為重之類的。沒想到范媽臉一沈說,那就離婚。范媽跟我說,女人最大資產是自己的能力,不是老公的能力。
我覺得范媽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女性主義。但她這一生一路走來,我其實很難找到比她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我最佩服的,是她的理直氣壯。面對種種傳統的壓力,她沒有虛以委蛇,面對外界質疑的聲音,范媽堅定不移:老娘就是這樣,你想怎樣?
看過我跟范媽在一起的人,常會說我跟范媽很像。
是很像。
這次艾仕樂的贅疣貼指名要跟范媽合作。我其實滿感謝。因為要完成這個案子,母女兩人多了些時間相處。
剛開始我只是覺得好玩,讓范媽過過網紅的癮。艾仕樂本來還擔心范媽會有顧慮,一再說明產品的安全性,還要我跟范媽先試貼一下,確定沒有過敏反應,但我很清楚范媽的個性,對沒做過的事。她非常勇於嘗試,成的機會很大。
於是我先跟范媽解釋,什麼是贅疣,就是俗稱的小肉芽,形成原因未知,但主要好發在肥胖,糖尿病者身上, 年紀越大患有贅疣比例也越高,另外孕婦也是容易產生贅疣易偏高。贅疣主要出現在肩頸、手臂及身體其他部位,主要通常不是不處理,就是交給醫美雷射,面對這樣創新的產品,可以自行DIY移除肉芽,問她有沒有興趣嘗試。果然她一口答應,發動大妹幫她拍照,確認之後,我再到家裡幫她上貼片。
因為疫情的關係,我跟爸媽是線上視訊的多,疫情好轉之後,即使見面,也還是覺得人靠太近怪怪的。但為了幫她上貼片,我先用熱毛巾幫她擦拭脖子,然後再示範給她看。兩人靠得很近。我突然想起,有一個義大利朋友曾跟我說,亞洲文化肢體接觸太少,連父母都不抱抱,他覺得好奇怪。是真的很奇怪。應該要多抱抱才行。但我想我突然把她抱起來,還真是突兀,於是貼完後,我就拍拍她的肩膀。
六天之後,到家裡去幫她拆掉貼布,肉芽如預期掉下來了,傷口有一點點紅紅的,我說上點消炎藥膏,范媽連聲說,不用不用,我的皮膚好的很,一點都不會痛。再過一星期,我來驗收成果,果然已經逐漸康復中。范媽媽說貼上貼布後不會痛也不會癢,六天中她也不特別理它,還可以洗澡, 生活作息不變。
但這一天,我先跟范媽去小時候,她常常會帶我去的餐廳吃飯,完了安排化妝,然後拍了張合照。
抱抱真好。
產品介紹:雅各臣-艾仕樂贅疣貼
產品為歐洲專利設計,並且在歐洲多國銷售,獲得各國藥師推薦。
6天可移除贅疣,且在家就能自行操作,對於不敢或沒預算去醫美的人是全新的選擇。
購買通路:請洽官網及各大藥局
官網連結:https://www.gosmarttw.com/events/excilor
衛部醫器輸壹字第020750號 北市衞器廣字第110090092號
台灣雅各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二段189號16樓之4
消費者服務專線: 0800 099 200
專利進步性判斷 在 筋肉媽媽 Facebook 八卦
【因為怕死,更該學習跨越恐懼。】
SARS發生時,我是大學生,那時候互聯網不發達,沒有非常即時的新聞資訊與各界意見領袖發言,最有卦的應該是壹週刊,最即時的是電視台每小時新文。好處是,「恐慌感散播的不是那麼迅速」;於是因為如此,加上年輕、沒有牽掛、不懂惶恐,即使當時念的大學都有部分大樓封館(因為出現病例),也沒有因為沒口罩戴就不敢上學,不知不覺,也就度過了。
現在互聯網世代不同了,正確的消息、或者謠言、各種觀點......即使沒有記者去採訪專家,醫生們的臉書也能看到許多消息與知識;大陸實際狀況怎麼了,網友照樣撈得到情報;不需要看國際新聞,找對粉專網站就能同步國際病毒專家解碼;針對現況,人人能有自己的感想....也因為從老到小都會用3C,大家都有極大的危機感,卻不見得有足夠的思想與判斷力……好處是防疫可能更有效率;壞處,卻是發現許多不願意相信的人性。
「自私」「落井下石」「歧視」最近每天在社會各角落上演著。
怕死不是壞事。陪著筋肉老爺度過中風與康復的路程後,我格外懂……那段歲月,就是天天怕他怎麼了:天冷了怕他腦部出狀況、上班時怕他自己在家跌倒、出差怕他忘記喝水又血液凝結……因為怕死,於是我們做了很多功課與醫療,去避免死亡這件事。
在我們怕死而到處尋求醫療時,也遇過算命仙試圖腦洗我們花錢許願就能恢復健康的瞎事;或者因為過度害怕而導致身心失調的事。
於是半年來的訓練,我們發現越是怕死,越該要戰勝恐懼。
當理智能夠凌駕於擔憂,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不需要自亂了陣腳越搞越糟。
#不然你不是被病毒弄死而是被人
台灣的醫療水平與技術、醫療人員的應變力與聰明度、願意投入程度,大家能理解都是世界中數一數二的嗎?
舉例:以前我們以為國外的醫療與健康技術最強,跑到英國考察了一輪,以為他們益生菌產業卓越超強;事實上台灣自己這方面的研究與專利才是領先國際,台灣許多生醫與醫師博士發現與量化的菌株,技術可是比外國都強很多。
台灣人還有一個優點,即使沒有最領先的技術,但產業人員很願意學習,從國外進修與引進技術,努力推廣再研究,所以這幾年觀察下來,台灣的醫療與健康產業,即使沒有歐美的規模,品質卻絕對沒有話說的強大。
台灣有過對抗SARS的經驗,醫護人員比誰都有警覺,加上我們是民主政府,並且現在的醫療技術進步,其實真的沒有必要對於肺炎恐慌到失去理智,打亂了許多人的生活。
為什麼說,現在的狀況有一點點失控與打亂了別人的步調?
光看看酒精棉片被搶購一空導致糖尿病患者連針劑施打都成了問題,就可以略虧一二。
許多人們,被恐懼凌駕了理智,不知不覺,增加了許多人與人的仇恨感。
好比:三人成虎,因為失去了判斷力,這時謠言散播者好逞英雄,再假的言論時間都成為了正確小報。於是政府醫生專家說得不信,覺得那是官話;反而越荒謬越能趁隙入人心。於是造成了不必要的囤積風潮,導致真正需要醫療資源的人,得不到合理的分配。
好比:藝人錯誤發言,相信近日媒體與社群給予的懲罰已經很大;卻有網紅為了衝點閱,落井下石,把十幾年前自己當藝能助理的有關互動拿出來鞭;一碼歸一碼,試問,他拍照上不上相這種人身攻擊,與口罩、與國際關係、與肺炎有什麼關聯?
好比:我們都以為人人有同理心,卻有許多人開始排擠醫護人員與診所,認為他們很髒帶病原......那我們都身為黃種人,到了歐美發現因為武漢肺炎被歧視的難受感,不知道自己也在做同樣不合理歧視的事情嗎?
許多人,情緒變得容易被煽動。
同理心,越來越遙遠。
筋肉爸爸是其中一個被認為需要口罩的族群:天天進出醫院、心血管慢性病康復中......我們年前看到藥局有口罩,只有想著「夠用就好」,反而現在完全買不到;看著之前便利商店民眾搶口罩亂象,許多不需要的人因為恐懼與自私得囤貨,或者黑心商人想要轉售,老實說,我真的認為政府限制實名制購買口罩,限制得好!
我們都怕死,更因為有家人有牽掛,容易被恐懼綁架。
但我們都應該學習,用理智去判斷事情,用同理心去面對社會。
不要被肺炎打敗,更不要被人性給擊垮了!
(小兒停課中,陪我工作開會,媽媽平時與他能相處時間甚少,算是亂世中的小確幸,能夠與愛兒黏TT。)
專利進步性判斷 在 鄭宏輝 Facebook 八卦
《未來產業》機器人來了,勞工怎麼辦?
開發機器人是各國不斷投入努力的市場,它可以取代在高風險環境工作的勞工,還有無限的可能性,都將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福祉。
我最近在閱讀《未來產業》這本書,裡面提到了機器人產業為何可以持續蓬勃發展:
「受自動化衝擊和遭機器人取代的首批勞動力,多半從事危險性高、骯臟、枯燥、缺乏人際互動的工作,但如今機器人逐漸蠶食需要人際技巧的服務業工作。
在上一波全球化浪潮中,大部分的服務業工作都倖免於難,不至於流失,如今卻岌发可危。因為近年來不但機器人技術出現突破,資訊管理、電腦運算和高端工程技術也不斷進步,加速了機器人的發展。在過去,需要具備情境察覺、空間推理、靈巧敏捷,脈絡化理解,以及人為判斷能力的工作一向是人類的專利,如今也被機器人敲開大門。
這一切要拜兩項重要發展之賜:人類模擬信仰空間(beliefspace)的能力大有長進,以及機器人開始連上雲端。
信仰空間是一種數學架構,讓我們能透過統計方式模擬特定環境,並推估出概率性的結果。基本上,也就是運用演算法來解讀新環境或雜亂脈絡。機器人懂得模擬信仰空間之後,情境察覺能力也隨之大增,因此得以突破難關,做到以往力有未逮之事,例如抓取物體。不久之前,對機器人而言,充分計算信仰空間仍然是過度複雜的工作,由於可供分析的機器人經驗非常有限,更增加了這件事的困難度。但由於數據分析技術的躍進(我們將在第五章中說明),加上機器人的經驗數據呈指數增長,今日程式設計師開發的機器人已經能和環境聰明互動。
最近機器人數據之所以呈指數增長,主要歸功於雲端機器人的發展,「雲端機器人」這個名詞最初乃是由谷歌研發大將科夫納(James Kuffner)於2010年提出。機器人連結上雲端後,便能接觸龐大數據,分享彼此的經驗,提升對自身信仰空間的理解。在連上雲端之前,機器人只能接觸到極有限的資料,如果不是自身累積的經驗,便只能參考其他少數機器人的經驗。
每個機器人都是獨立的電子機具,能力受限於其內部安裝的軟硬體。但是一旦透過網路相連,並固定連結上雲端,機器人就能融合其他機器人的經驗,加快「學習」的腳步。不妨想像一下,假如我們突然有辦法直接連結到地球上每個人的經驗和知識——假如我們做任何決策之前,除了根據自己有限的知識和經驗,也能參考其他數十億人的知識和經驗的話——人類文化將出現何等的量子躍變。拜大數據之賜,機器人的認知發展將出現這樣的量子躍變。」(亞歷克·羅斯,《未來產業》,機器人來了)
但如果未來「雇用」機器人的公司越來越多,國家和社會卻沒能將原本的勞動力導向就業機會持續增長的領域,這樣註定對我們的社會造成嚴重衝擊。
除了投資於機器人等成長領域,同時也必須確保失業的人能勉強撐下去,讓他們有時間投入新的產業或職位,並創造新的工作機會。
雖然在機器人身上投下資本支出,卻不意味著就能因此擺脫掉使用人力必須付出的營運費用。
為了讓現有人力在未來經濟中仍保有競爭力,必須把持續投入的人員培訓費用納入成本考量。
我們的社會究竟有沒有競爭力,能不能穩定發展,我們的調整適應能力將扮演關鍵角色。面對新科技,最大的贏家將不是加倍複製過去,而是能成功引導人民轉向成長產業的社會和企業。
#未來產業 #機器人
#阿輝的讀書筆記
專利進步性判斷 在 專利法,單元8:進步性與進步性判斷 - YouTube 的八卦
專利 法,單元8: 進步性 與 進步性判斷. 313 views · 9 months ago ...more. 楊智傑教授法律教學. 4.45K. Subscribe. 4.45K subscribers. 13. Sha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