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忘了是去年什麼時候了
她們問我說可以專訪我嗎?
可以幫她們的新書「我們都有病」寫序嗎?
一開始我有點遲疑..
因為
我不知道她們是幹嘛的......
但
後來
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她們是一群得過病的朋友
她們把她們當時罹病時的心情
和她們奮鬥的過程寫成一本書
我認為這本書能鼓舞很多人
因此我推薦大家去看這本
「我們都有病」
也很謝謝她們對我的專訪
——————-///
他是江坤俊醫師,是台灣知名的乳癌權威,病友都稱他「江神」。
被封神的背後,江醫師說他只是希望可以好好對待每一位病友——哪怕有時,必須得挑戰傳統的醫病框架。
#江神的行醫風格
江醫師的行醫風格,一向以「同理病友需求」、「細心解說病情」為人載道。
一般醫院,大多有一套標準的治療流程,
什麼情況需要手術、什麼時候才能用藥、什麼藥要開過刀才可以開給病人,都有一套規則讓醫生們遵循。
但他提到,有時候「規則」,
卻不一定能符合所有病友心中的「需求」。
#行醫路上的抉擇
江醫師回憶,他曾遇過一位年邁的乳癌病患,堅持不開刀。
對方強烈表態,如果需要動手術才能用藥,那她寧不接受治療。
當時江醫師看看她的報告,再看看一旁心急如焚的病人女兒,
深知眼前的病患如果不開刀、也不吃藥,
情況會非常不樂觀,命不久矣。
「如果你是我,你是要任由病人放棄治療然後死去,還是打破準則救她一命?」江醫師表情嚴肅地問。
他選擇後者。
#同理病人的醫生難題
由於江醫師有時會為病人打破院方的準則,
院內有一些醫師,其實對他的做法不太認同。
他說他可以理解其他醫師的疑慮,畢竟大家都有專業的考量。
但他坦承,以病人需求為優先卻得衝撞體制,
確實讓他心裡承擔了不少壓力。
但江醫師對病人的用心與同理心,
很多病友都看在眼裡,都由衷地感激。
也因此江醫師行醫多年以來,
除了有「江神」的稱號外,也被病友們叫做「暖醫」。
#暖醫稱號的由來
身為一個「暖醫」,江醫師說其實他也只是願意多花一些時間,
和病人好好說明她們的病而已。
江醫師說,即便診間繁忙,多年以來他依舊堅持「多說一點」的行醫原則,是因為他的奶奶。
江醫師回憶起小時候,
慈祥和藹的奶奶,非常寵愛他。
讀大學時,奶奶的肝發生一些病變,開始長時間養病。
離鄉念大學的江醫師,經常掛念奶奶,頻繁地返鄉探望她。
但奶奶的脾氣卻變得越來越差,甚至經常對他破口大罵。
和童年時的溫柔簡直判若兩人——這樣的轉變,讓江醫師開始慢慢疏離了奶奶,甚至不太喜歡奶奶。
#如果當時的醫生可以再多說一點
直到奶奶去世後多年,
江醫師才在醫學的課堂上學習到:「肝硬化」的病人,體內的毒素會無法被排解,容易影響腦部引發「肝腦病變」,進而導致脾氣失控——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
江醫師當時才恍然大悟,
奶奶的轉變,不是出自她的本意、而是因為她的生病。
「奶奶去世那麼久,我竟然是多年後在教科書上看到了真相,才真正對奶奶的離去感到不捨。」
「如果當時醫生有好好說明病情,我就不會誤會奶奶了。」
江醫師惋惜地說。
過去的遺憾,因此在日後成了江醫師的行醫準則:
「寧可多說,也不要少做。」
#將影響力用到對的地方做良善的事
時至今日,江醫師已經是乳癌屆中的權威。
經常受到媒體訪問、上電視節目,他自身經營的社群聲量也很高,發文動輒千人轉發、萬人按讚。
面對自己的影響力,
江醫師說他沒有興趣用這些賺取名利。
他只希望透過影響力幫助到更多需要的病友癌友。
他舉例,有一些原本不願意面對乳癌的長輩,是因為看到他上電視,長輩們敞開心房後,才願意走出家門,到醫院嘗試治療的。
「只要可以讓更多的病友,願意出來嘗試治療,哪怕辛苦,我也會更努力地參與、或自己設計更多節目讓病友面對疾病。」
聊到如何幫助病友,
江醫師的眼睛,總是閃閃發光。
#也歡迎追蹤優質節目
#江醫師說健康
#是江醫師自掏腰包不業配也不接代言的自製節目
#謝謝江醫師為病友做的一切
/
江醫師的粉專 :江坤俊醫師
/
文字:劉桓睿 / 癌友有嘻哈
採訪:劉桓睿
採訪協力:蔡孟儒 / 米娜哈哈記事本
Search
將影響力用到對的地方做良善的事 在 箴言24章/陪你讀聖經《想保持善良卻總是心很累,怎麼辦...》 的八卦
24:11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將被殺,你須攔阻。 24:12你若說:這事我未曾知道,那衡量人心的豈不明白嗎? ... JAM愛的 影響力 •37K view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