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過他就加入他
--
以PTT 一堆憤青魯蛇的眼光
什麼地主寡占 不是供需決定 真的很無知
第一個問題:是誰決定哪塊地是農地,哪塊地是建地
應該PTT一堆人都回答不出來 整天只會土地正義 糧食自給率的喊
有在注意的話 台灣土地真是一大奇葩
舉個奇葩的例子:市區的鬧街 會出現農地跟住家相鄰
還有市郊一整片的農地 中間卻有一塊建地
到底一開始誰來決定哪些是建地,哪些是農地?
答:日本是有都市規劃的,但中國國民黨來了就爛尾
大概民國70年以前房子隨你蓋,70年以後 各縣市都市計劃法頒佈
在頒佈以前,只要有地上物的,哪怕再荒涼,就算建地,沒有地上物的,通通是農地
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奇葩的現象
而農地要變更建地 除了一些特殊情況(一般就是找70年以前的空拍圖去舉證轉建地)
要變更地目 非常的困難 公務員也不敢辦 因為會涉及圖利他人
中華民國流浪政府套用在台灣的土地法 是1930年制定用在中國秋海棠的土地上
而今硬生生是要套用在台灣 而且加上時代變遷了將近90年 實在很可笑
一般變更地目 就是大家常聽到的"重劃區" 或是"區段徵收"
這兩種都是由政府主導 也是有民間主導重劃的 但很少見
重劃區大概從第一次公聽會到完成大概要10-20年左右 地方有力人士要先卡位
台灣的人口結構、家庭結構、都市生活圈、商業圈等轉移或擴張
以現行的土地法根本無法應付這種需求 才會造成這種奇葩土地
規劃比較成熟的就台北市而已 哪怕是台北市 也有內湖這種工業地蓋住家的奇葩
隨便舉個例子 板橋、三重、五股、泰山、新莊 這些偏郊工廠林立
一條街 通通都是工廠 都是違章工廠 當初都是農地填土蓋好的
或是在河邊 以前會淹水 地價便宜
台中的潭子、豐原、神岡、大雅也是一樣 以前算是台中的市郊 所以有很多工廠
鹿港的頂番婆就是產業聚落 番花路也一堆 農地價也堪比建地
總之呢 會造成這種情形 就是政府土地規劃不作為
就大家只想炒地皮賺錢 沒人在乎怎麼規劃 這也是大家選出來的 沒辦法
所以就會看到 很多新設立的工業區 地點都不太好
像是彰濱 海風+鹽 機器耗損大 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導致招工困難
講這麼多跟你我有什麼關係?
房價要跌 就跟地價有直接關係 建地價格要跌 供給量就要增多
以目前的土地法 在市區內的建地 短時間內並不會增加
而在買不起建地的情況下 企業為了生存就買農地
也不一定只有大企業 像一些倉儲、物流、小本生意的修車廠都需要滿大的空間
只能打農地的主意 那位置好 出入方便 臨大馬路的農地 價格自然堪比建地
要務農的人 我是不懂啦 為什麼要選臨大馬路的農地種田 明明偏郊有一分地100萬的
農青大多數都一堆毛而已啦 要種田好賺 那大家就種田了 很簡單的道理啊
今天臨大馬路的農地 拿來蓋廠房租人 比種田好賺 誰要種田?
我舅舅種三分地的田 一年1收 扣掉請人耕田 收稻 等工錢 剩下的一年還不到20萬
我舅為啥不蓋廠房租人 因為農田沒臨路 地勢又低夏季易淹水
不然蓋個豬寮雞舍都比種田好賺 所以為什麼南部會興種電
這又要講到台灣農地破碎化 不像美加那種規模經濟 大家都是小農 大家都要餓死
所以說呢 都是供需關係 如果今天土地法ok 鬧區農地通通可以申請變更建地
那建地供給變多 價格自然下跌 房價自然也會下跌
大概就是這樣
農地變貴 建地變貴 只是必然的 因為建地不會變多 土地無法進口
大家看到的都只是結果 很少人去找原因
就算找到了原因 你我這種小咖也無能為力
既然打不過就加入他 這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寡占產業例子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八卦
推薦大家看 邱國鷺的這本"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講了很多蠻重要的觀念,對我很有幫助。
我來定期PO這本書的重點整理,
今天就PO第一章吧~
----------------------------
自序
弄清這個行業裡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什麼樣的公司算“好公司”、什麼樣的價格是“便宜”。
舉例來說,對於餐飲業而言,回頭客多、翻台率高、坪效高的就是“好公司”;
對於連鎖零售業而言,同店增長高、開店速度快、應收賬款低的就是“好公司”;
對於制造業而言,規模大、成本低、存貨少的就是“好公司”。
第一,便宜才是硬道理。
即使是普通公司,只要足夠便宜,也會有豐厚的回報。
A股市場魚龍混雜,
發現“價格合理的偉大公司”的難度遠遠超過尋找“價格被低估的普通公司”。
第二,定價權是核心競爭力。
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有兩個標准:
一是做的是自己可以不斷復制的事情,
比如麥當勞和星巴克可以不斷地跨區域開新店,在全世界成功復制;
二是做的是別人不可能復制的事情,
具備獨占資源、品牌美譽度、專利、技術、寡頭壟斷地位、牌照准入限制等特征,
最終體現為企業的定價權。
第三,勝而後求戰,不要戰而後求勝。
百舸爭流的行業,增長再快也很難找投資標的,
不妨等待行業“內戰”結束、贏家產生後再做投資。
許多人擔心在勝負已分的行業中買贏家會太遲,
其實騰訊、百度、格力、茅台等企業
在十年前就已經是各自行業裡的贏家了,但是十年來它們的漲幅依然驚人。
第四,人棄我取,逆向投資。
不論是巴菲特、索羅斯,還是鄧普頓、卡爾·伊坎,
投資領域的集大成者大多數都具有超強的逆向思維能力。
A股的情緒波動容易走極端,
任何概念和主題,無論真假,只要夠新夠炫,都能在短期內炒翻天,
但是爆炒之後常是暴跌,因此對於如我這般手腳不快的人來說,
“人多的地方不去”更是至理名言。
------------------------------
第一章 以做生意的眼光投資
#護城河#
每三四年就得重挖一次的護城河 其實不能算是護城河,
而沒有護城河就不斷會有前浪死在沙灘上。
在一個先發優勢不斷被顛覆、沒有永遠的贏家的行業裡,
只有勇於自我否定、因時而 變才能生存。
#成長vs門檻#
多數人喜歡成長,但我喜歡門檻。
成長是未來的,難預測;門檻是既成的,易把握。
高門檻 行業,新進入者難存活,因此行業供給受限,競爭有序,有利於企業盈利增長。
低門檻行 業,行業供給增長快,無序競爭,誰也賺不到錢。
#成長vs門檻:案例#
白色家電行業2000—2005年增長迅速,但利潤不佳,股價疲軟;
2006—2010年行業增速減 緩,但利潤大增,龍頭股價上漲十幾倍。
拐點是2005年行業大洗牌,小廠退出,
之後龍頭企業在規模、渠道、成本、品牌等方面優勢擴大,阻止了新進入者,
行業格局從野蠻生長的無序競爭 轉變為有門檻的有序競爭
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即使你行大運做出了一款火爆的游戲,產品的生命周期一般也只有3~6個月,
之後你就得推出新產品。
而事實上,在數千家游戲開發商中,能夠連續推出兩款 火爆游戲的實在是鳳毛麟角。
目前絕大多數的手機游戲是單機游戲,
單機游戲的 特點就是產品生命短,這一點和網頁游戲很像。
事實表明,頁游行業的內容開發 方很難做大,只是市場選擇對此視而不見罷了。
手游不像端游那樣有較好的用戶黏度,
一款重度端游可以火個五年十年,
靠的是在游戲中建立起的一種深度互動的、牢固的社會關系。
但是,社交游戲也不 能保證自身的持續性,
就像Facebook上曾經一統江湖的Zynga,過去這一年多股 價暴跌80%。
幾年前,火得不能再火的偷瓜偷菜游戲也是熟人之間的社交游戲,
但 是火過一陣子也就銷聲匿跡了,
這樣的商業模式你怎麼能給出高估值呢?
他今年 賺的錢再多,你怎麼能夠知道三五年後這家公司是否還能像現在一樣紅火呢?
而 且,手機游戲內容開發商的議價權其實是很有限的,主要的錢都被平台商賺走了。
大家都想成為平台,但是,要成為一個平台又談何容易?
蘋果系統只有一個 平台,安卓平台最後成功的可能也只有兩三個,
再加上騰訊的微信平台,鐵定又 要分流走很多游戲玩家。
在這樣的形勢下,手機游戲開發商其實只能是“人為刀 俎,我為魚肉”,
讓平台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收入分走。
人們只看到7億手機用戶這個巨大的市場,
卻忽視了這其實是個競爭無比激 烈、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行業。
人們只看到成功的“一將”,選擇性地忽視了“枯 了的萬骨”。
任何公司只要跟手游沾點邊就能夠被爆炒,
甚至連旅游公司推出個 手機自助游軟件也能夠受到市場的追捧。
市場的非理性可見一斑。
什麼行業易出長期牛股?行業集中度持續提高的行業。
因為這 樣的行業有門檻,有先發優勢,後浪沒法讓前浪死在沙灘上,易出大牛股。
相反,如果行業越來越分散,說明行業門檻不高,
既有的領先者沒有足夠深 的護城河來阻止追趕者搶奪其市場份額,
這種行業一般是城頭變幻大王旗, 各領風騷兩三年。
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現金流狀況
用自己的錢做實業投資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
就是這門生意的現金流狀況如 何,
畢竟做生意的最終目的是賺取現金流。
2013年受市場熱捧的電影行業其實是個現金流狀況很差的行業。
中國每年會 拍七百多部電影,只有兩百多部能夠上映,
其中票房能夠超過五億的屈指可數。
即使賺了五億的票房“大獲成功”的電影,扣除分給院線的一半,再扣除發行費 宣傳費,
制片方能夠拿到手的大概只有2億多一點。
再扣除給編劇、導演、制片和 演員的薪酬以及拍攝中的各種成本,
最後剩下的淨利潤可能只有幾千萬。
更麻煩的是,從現金流的角度看,
拍電影得先寫劇本,然後請導演、搭班 子、雇演員,支出一大筆費用,
一年半載之後影片開始發行、宣傳,又是一大筆 費用,
而且電影公映之後要等好幾個月才能從票房中分到錢。
所以很多電影公司 不管利潤怎樣,現金流都是大幅為負,抗風險能力特別弱,
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 元氣大傷。
不論是美國的百年老店米高梅,還是後起之秀夢工廠,
只要有一片大制作成 了票房毒藥,就逃脫不了破產和被收購的命運。
美國的電影業發展了上百年,居 然沒有一家獨立的電影公司,
全都只是大型的綜合傳媒集團的一部分,
這也體現 了電影作為一個獨立的商業模式的內在缺陷。
另外,電影的定價權掌握在導演和演員手裡,
觀眾買票到電影院是去看範冰 冰、徐崢和馮小剛的,不是去看電影公司的,
所以名導演和名演員的薪酬總能漲 到讓電影制片方不怎麼賺錢的水平。
就好比歐洲的足壇,雖然球星擁有天價收 入,俱樂部卻在虧損,原因很簡單:
定價權在球星手裡。
迪士尼能夠歷經百年屹 立不倒,
很重要的原因是米老鼠和唐老鴨不會要求漲片酬。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房地產公司的商業模式,
北上廣深隨便賣棟別墅都是幾千 萬利潤,頂得上一部好電影了。
拍電影不一定每部都能火,而別墅幾乎每棟都賣 得掉。
再從現金流的角度看,
地產公司只要出錢拍了地,挖個坑、做個沙盤就可以預售了,
客戶會排著隊把錢交上,他用你的錢蓋你的房子,
自己對現金流的要 求其實並不高(盲目高價拿地的除外)。
好公司的兩個標准
一是它做的事情別人做不了;
二是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復做。
前者是門檻,決定利潤率的高低和趨勢;
後者是成長的可復制 性,決定銷售增速。
如果二者不可兼得,
寧要有門檻的低增長(可持續), 也不要沒門檻的高增長(不可持續)。
門檻是現有的,好把握;
成長是將來 的,難預測。
行業的競爭格局和公司的比較優勢
用自己的錢做實業投資要考慮的第三個問題
就是行業的競爭格局以及公司是否具有比較優勢。
簡單說來,就是你作為一個後來者,想顛覆既有的龍頭老大的 地位,
就得看自己能夠為客戶提供哪些不可比擬的價值,
以及相對於競爭對手的 比較競爭優勢在哪裡。
互聯網金融也是2013年的市場熱點。
許多人認為,再過五年十年,
傳統銀行 作為一個行業即將消失,所有的一切都會被網絡銀行替代。
其實網絡銀行並不是 什麼新鮮事物。
14年前我研究生畢業後買的第一輛新車,就是用從美國的網絡銀 行中得到的貸款購買的。
當時,我只是在網絡上填一張表格,第二天早上,快遞 就把一張支票送到我手裡了。
然後我把那張支票拿去4S店買下了一輛新車,用戶 體驗可謂極佳。
2003年時人們都認為,十年後所有的傳統銀行都將被網絡銀行替代,我對此 也深信不疑。
然而十年過去了,美國的銀行業仍然是富國、JP摩根的天下,
而我 鐘愛的那家網絡銀行也在2007年破產了——甚至都沒熬到金融危機的到來。
2013年時,許多研究員向我推薦互聯網金融的股票,都說互聯網會取代傳統 銀行,
我當時問了他們一個問題:
為什麼網絡銀行在美國、韓國、日本、歐洲
這 些互聯網經濟比我們更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嘗試了十幾年都沒有取得成功?
沒有 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有人說是因為品牌和信任的欠缺,但我們可以看看美國運通的例子。
它是金 融業中的老牌企業,巴菲特幾十年來的重倉股,
品牌號召力不可謂不強,客戶的信任度不可謂不高。
他們也設立過網絡銀行,我還曾經是他們的客戶,
它的銀行卡可以在任何銀行的ATM機取款,美國運通會替你出手續費。
網絡銀行付的存款利 息也比許多傳統銀行高,
你可以和其他銀行一樣開支票、在線支付,用戶體驗非 常好,
但最後也沒有做成功。
互聯網的本質是“人生人”,優勢在於能以極低成本服務無數客戶,
規模效 應體現在“人多”,二八現像不明顯,
是典型的散戶經濟,得散戶者得天下。
銀行業的本質是“錢生錢”,規模效應體現在“錢多”,
80%的業務來自20%的客 戶,二八現像顯著,得大戶者得天下,
而且那20%的大客戶是需要線下的高端服務 的,
這就是網絡銀行至今在歐美日韓都沒有很成功的案例的重要原因。
看一下日 本最成功的網絡銀行樂天銀行:
成立12年,擁有420萬客戶,才600億人民幣的存 款,人均存款1.5萬元。
再比較一下國內某股份制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
擁有2萬 客戶,4 000億存款,人均2 000萬存款。
兩者高下立現。
互聯網“人生人”主要靠兩條:
一是網絡效應
(例如淘寶,買家多賣家就 多,賣家多買家更多;社交網站,美女多帥哥就多,帥哥多美女更多),
二靠人多提升用戶體驗
(用戶越多搜索結果越精確;用戶越多,對餐廳的點評越靠 譜)。
可惜的是,網絡銀行並不會因為用戶多而形成網絡效應或者提升用戶體 驗,因此優勢並不明顯。
中國電子商務增長速度比美國快得多,
於是許多人就認為中國互聯網對銀行業的顛覆也會比美國快得多。
其實,這種觀點忽略了中美兩國的產業格局的巨大 差異。
美國的線下零售業在互聯網出現時就已經很強大了,
湧現了沃爾瑪、家得 寶、塔吉特、百思買等一批世界級的零售巨頭,
因此美國互聯網很難徹底顛覆線 下零售,
目前美國的前10大電子商務網站大多是由傳統零售企業經營的。
中國的 線下零售業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
並未形成沃爾瑪、家得寶那樣的全國性大 企業,
而且線下零售的物流成本、租金成本居高不下,
從出廠價到零售價鏈條過長、運營效率低下、加價倍率過高,
所以天貓、京東、唯品會等電商企業才能一 路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城略地,
可以說,中國線下零售的分散和低效是中國線上電 商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相反,中國的線下銀行業比美國的線下銀行業要集中得多,
五大國有銀行和 上市股份制銀行的市場份額、資本實力、品牌認知、網點優勢都遠勝於美國同 行,
因此,互聯網銀行想要顛覆中國銀行業,難度遠大於顛覆零售行業,
原因很 簡單:線下對手要強大得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銀行是有資本充足率要求的,
上市股份制銀行的淨資本動輒兩三千億,
這是過去十幾年的行業利潤留存和資本市 場多次融資後形成的積累,
單這一項就不是新設立的互聯網銀行一朝一夕能夠趕 上和顛覆的。
相比之下,中國的基金行業比美國的基金行業要弱得多,
美國最大的資產管 理公司一家就管理了3萬多億美元的資產,
而中國的整個基金行業加起來才管理了 3萬多億元人民幣,差距巨大。
同時,基金行業沒有像銀行業那麼高的資本金門 檻,
國內的大型基金公司管理著數千億的資產,但是注冊資本金大多才一兩億, 淨資產也才二三十億。
因此,中國的互聯網金融首先從基金業取得突破也就順理 成章了。
在美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
真正受衝擊的其實是傳統的券商經紀業 務,
迄今為止銀行業受的影響並不大。
那些認為互聯網應該能夠輕易地擊敗傳統 銀行的觀點,
嚴重地低估了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
事實上,銀行在IT和科技上的 投入絲毫不比互聯網公司少,
互聯網金融崛起的結果更可能是科技進步幫助傳統 銀行業更好地服務於既有客戶,
而不是顛覆性地改變行業現有格局。
寡頭的力量
回顧過去5年,寡頭壟斷行業的利潤增長往往不斷超出預 期,
而市場集中度低的行業則常常陷於惡性競爭和價格戰的泥潭之中。
白色 家電(空調、冰箱和洗衣機)和黑色家電(電視)兩個行業的不同發展歷程 就是最好的明證。
所以,投資制造業時更應關注工程機械、核心汽配、白色 家電這樣的寡頭行業。
分析技術變化快的行業時不必看市場占有率,而要看 是否適應最新的殺手級應用的潮流。
大家都喜歡新東西,但是有沒有人想過,
為什麼幾年前聲勢浩大的風電、光 伏、LED、電子書、鋰電池等新興行業千般扶持卻總是爛泥扶不上牆?為什麼銀行 地產百般打壓卻總是賺得盆滿缽滿?
這是由內在的經濟規律、行業格局、供需關 系和商業模式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做投資要研究的就是這些不以人的 意志為轉移的規律,而不是整天去猜測市場的情緒變化。
有時猜測別人的情緒變 化能給我們帶來收益,但那是不能夠持久的。
而經濟規律、行業特質、商業模式 是客觀存在的,
你只要研究透了,它在三五年內是不會有大的變化的,
能為理解 這些規律的投資人提供持續的競爭優勢。
本文寫於創業板創出歷史新高之日,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但是,皇帝沒穿衣 服,卻必須有人指出,即使是在市場的一片火熱和喧囂中。誰也不知道這樣的火 熱和喧囂還能持續多久,然而即使在炒作和投機經常盛行的A股市場中,理性也只 會遲到,從來不會缺席。
市場經常對動態的、暫時的信息(政策打壓、 訂單超預期、10送10)過度反應,
卻對靜態的、本質的信息(公司的核心競 爭優勢、行業競爭格局)反應嚴重不足。
其實,寶石被人扔進泥裡再踩上幾 只腳也仍是寶石,磚頭被請進廟堂受人膜拜也仍是磚頭。
當其他行業的龍頭 公司想“移民”到某行業時,往往該行業股價已近階段性頂部。
To be continued...
寡占產業例子 在 牛煦庭:全球視野、在地關懷 Facebook 八卦
慶豐局長,不要森氣氣!交通局網站不開放留言,我只好放臉書了!針對您的四點澄清 -> https://goo.gl/Krbvar
我們來好好討論:
一、軌道工程是寡占,所以容易流標,這大家都知道,但重點不是這個嘛!正因為是寡占,所以國內要推相關產業,很辛苦,需要政府適時推一把,要不然就不要搞國車國造,就不要舉前瞻的債說要發展軌道產業。您最愛用台北的例子,我知道,但是桃園市府是很敢「創新」的,您看看北捷、三鶯、淡海、台中綠捷、萬大等線,有哪一條是用統包規格招標找PCM,然後突然拆標,增加人家工作負擔的?這種慣老闆行為,難道不會導致品質受影響嗎?
二、投標文件內容應予保密,但我們又沒問投標文件內容!投標文件的外標封,難道不會載明哪一家來投嗎?我們只是想問問是不是西門子+韓國而已,又沒問投標文件內容,當然,你不想承認我們預言成真,我們怎麼敢有什麼意見呢?
三、IV&V我問太多次了但您只會跳針,過去的釋疑,根本沒回答我的問題,工作小組成員是規格標的時候才該參與,為什麼資格標就隨意進出,我翻遍您每一次回應,都沒得到說法啊?而且「傳話」的詳細內容被懷疑,本來就是應該被討論的事,我請市府主動公布影音以昭公信,何錯之有?這兩件事,您都沒回答。當然,您不想公布影音讓大家檢驗,我們怎麼敢有什麼意見呢?
四、您提的無人駕駛,還有系統整合與車輛設計,可以構成台車「無法得標」的理由,但不構成台車「不能投標」的理由。您問哪一條排除國內廠商,就是車輛廠商應具捷運系統工程實績這一條啊!11月開的記者會都講得很清楚了,自己不認真聽還敢問。
台車如果找到了一家優良的號誌大廠合作,然後再找一家經驗豐富的國外車輛廠商來補他們設計的不足,順便買圖搞技術移轉,這不就是軌道產業發展第一步嗎?他們如果連這樣的團隊都組不出來,那被罵剛好,但是如果他們已經做了這樣的準備,卻不得其門而入,這樣公平嗎?如果台車提出的方案和計畫不符合業主需求書,審標的時候扣分扣光光掃地出門就好!總要參賽,才知道是不是好手嘛!不讓參賽,然後說人家太爛,這什麼神邏輯?局長在緊張什麼?
要吵架,就連本帶利還給你啦!我倒想好好就教我們大局長:
https://goo.gl/4RgckF
根據您超愛的台北各個例子,過去捷運工程流標的標案,有哪一標,是七天之後馬上又開標,然後中間還不受理廠商釋疑的?昨天綠捷流標,300多億的案子只有一家來投,結果,1月30號就馬上要再開第二次標,為了守住現有的這一家,您手段也太拙劣了吧!到底在急什麼?
的確,選舉是一時,但是,標案只有一次,萬一逃避辯證、操作拙劣,導致機捷悲劇重演,那才是喪鐘!還有,局長大人既然敢點名我,就不要不回應喔!
#捷運監督聯盟
寡占產業例子 在 獨占市場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八卦
[PPT] 獨占性競爭市場數廠商也易於形成寡占。 (4) 實例: 重工業、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產業. 則多以寡占市場為主。 3. 不完全 ...獨占- 台大經濟獨占(monopoly)。 ... <看更多>
寡占產業例子 在 香港自然壟斷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八卦
提供香港自然壟斷例子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有關資訊與科技文章或書籍, ... 自然獨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指因产业发展 ... ... <看更多>
寡占產業例子 在 獨占市場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八卦
[PPT] 獨占性競爭市場數廠商也易於形成寡占。 (4) 實例: 重工業、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產業. 則多以寡占市場為主。 3. 不完全 ...獨占- 台大經濟獨占(monopol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