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不能光靠老師
#家裡所有人要配合孩子才會改變
一對父母,帶著兩個孩子來諮詢評估,老大是小一男生,妹妹是中班,哥哥剛來的時候,就跑到櫃檯去碰電腦,被行政人員提醒不行後,又去玩冷氣遙控器及對講機,孩子好像都沒在管任何人,父母也沒什麼提醒。後來,哥哥拿球東砸西砸,很粗魯,爸媽都不管,後來丟到妹妹了,妹妹就哭了,這時爸爸才去把妹妹帶開,而且提醒哥哥:「不可以這樣這樣玩!」哥哥還辯解:「誰叫他要站在那」,完全不覺得自己有錯。過不久,哥哥覺得無聊,就跟爸爸要手機,討不到就用哭鬧的,爸媽受不了說:「如果你再弄得亂七八糟,就不給你手機!」孩子當下答應好,於是爸爸就給了他手機玩。没多久,當影片看完時,孩子又再度吵著說無聊,拉著爸媽要回家。
媽媽跟我說:「你看,他脾氣很差,又不受控,從中班就有在醫院及診所上早療課,現在在學校,一天到晚被投訴,治療課,上了半天都沒有用!」
我就問媽媽:「孩子去上治療課,都是誰帶去?」
媽媽說:「多半是阿嬤帶去,因為我們很忙,反正是給老師教,誰帶去都一樣。」
我又問:「那治療師如果要給父母一些居家的建議,或孩子可以在家做的練習,怎麼辦?阿嬤聽的懂嗎?」
媽媽說:「我們主要是要去上課的,所以才找醫院、又找診所,就算有回家功課,我們也沒有時間帶他做,所以才想多排排課,讓老師教比較快,希望老師教他規矩。」、「而且,我也不知道他在上什麼,就聽人家說哪裡很好排就去了。」
聽到這邊,我完全了解,為何治療會沒有效了,也深深為這孩子惋惜,因為,這不是治療的問題,這是教養的問題,讓孩子就這麼錯過了訓練的關鍵期。於是,我給了父母十點建議:
1.父母才是教規矩的人:
不論孩子有什麼症狀,每個孩子都要教規矩。父母不嚴正的提醒他,孩子就會無限上綱的嘗試,這是家長要教,不是治療師要教。
2.如果家長不配合,老師也束手無策:
不管上什麼課,老師出的回家功課都要練習,更何況是治療課給的建議,更是重要。家長要跟老師配合,如果大人都沒有時間帶著孩子一起做,訓練效果當然大打折扣,一周才訓練幾小時,當然不夠,所以要回家練習,不然下周上課時,之前教的早就都回給老師了。練習,這是家長該重視的事,不是治療師的事。
3.放任跟尊重一線之隔:
過度以小孩意見為主,不是愛,是溺愛。過度的尊重,就是放縱。這類孩子,平常在人家順從他的環境長大,遇到挫折就很容易過不去,情緒再怎麼治療也不會好。這是家長的事,不是治療師的事。
4.孩子不管別人感受,父母要教:
如果不提醒孩子,關心注意環境中別人的存在,想想別人的感受,孩子就會越大越自我,他當然不受團體其他成員的歡迎,再怎麼練社交技巧也沒用,因為,孩子在家裡的環境,是被允許不用管別人。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5.機會教育是隨時隨地:
不要等到孩子闖大禍了,才會出面制止,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前面就可以,為何後面不可以。機會教育的意義是,不應該因為事件大小才處理,不對的事,馬上就要教孩子。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孩子的責任。
6.錯誤的教養,是讓孩子綁架你的起源:
為了不讓孩子有情緒,大人用手機來控制他,不用多久,你就會發現反過來了,孩子被手機控制、大人被孩子控制,還能期待孩子會聽話嗎?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7.陪伴不是浪費時間,是幫助大人了解孩子:
父母要了解孩子上課狀況,這才能幫助自己更了解孩子,陪伴很重要。孩子的心智發展,不能外包給老師、治療師、甚至阿公阿嬤,他是你的孩子,真的的關心是去了解他,而不是賺錢給他上課。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8.教養特殊的孩子,更要清楚溝通原則:
不要把所有的行為問題,都推給症狀,該管就要管,該教就要教,特殊孩子雖然有不一樣的教法,但大人也不能不堅持原則。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9.孩子是透過觀察,決定對大人的態度:
老師是引導孩子學習方法的人,但父母是影響孩子人格發展最深遠的人,雖然大多數孩子都比較聽老師的,但是,父母的一舉一動,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不要養成孩子鑽漏洞的壞習慣,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10.孩子在學,家長也要一起學,不然孩子不會變好:
孩子在治療室有規矩,在教室有規矩,但回到家都沒有規矩,這反而更要父母與師長,一起通力配合,找出孩子的核心問題,絕對不是把孩子往外送,讓更多老師來教就會好。孩子會長大,難道我們希望他們未來,都只聽老師的,不聽父母的嗎?
我深信,要讓孩子進步不難,但家長不配合就很會難。父母不花時間陪伴,執行在家要練習的功課,就算老師再專業,也沒有用。而大人找再多課,花再多的時間及金錢,只是心安,孩子也不會有進步。你說是不是呢?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我是EE媽 我的幸福態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請開車家長認真看完這兩分鐘 #非常嚴肅看待這個主題(按右下HD看得更清楚) 台灣法規讓兒童全面使用汽車安全座椅已多年, 並且近年常常有未使用安全座椅而造成遺憾的新聞, 一而再再而三! 近日也連續好幾起相關車禍案例, 使用安全座椅並不是擔心觸犯法規, 而是真的在保護孩子們的生命安全, 保護孩子生...
家長的責任 在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Facebook 八卦
#教養不能光靠老師
#家裡所有人要配合孩子才會改變
一對父母,帶著兩個孩子來諮詢評估,老大是小一男生,妹妹是中班,哥哥剛來的時候,就跑到櫃檯去碰電腦,被行政人員提醒不行後,又去玩冷氣遙控器及對講機,孩子好像都沒在管任何人,父母也沒什麼提醒。後來,哥哥拿球東砸西砸,很粗魯,爸媽都不管,後來丟到妹妹了,妹妹就哭了,這時爸爸才去把妹妹帶開,而且提醒哥哥:「不可以這樣這樣玩!」哥哥還辯解:「誰叫他要站在那」,完全不覺得自己有錯。過不久,哥哥覺得無聊,就跟爸爸要手機,討不到就用哭鬧的,爸媽受不了說:「如果你再弄得亂七八糟,就不給你手機!」孩子當下答應好,於是爸爸就給了他手機玩。没多久,當影片看完時,孩子又再度吵著說無聊,拉著爸媽要回家。
媽媽跟我說:「你看,他脾氣很差,又不受控,從中班就有在醫院及診所上早療課,現在在學校,一天到晚被投訴,治療課,上了半天都沒有用!」
我就問媽媽:「孩子去上治療課,都是誰帶去?」
媽媽說:「多半是阿嬤帶去,因為我們很忙,反正是給老師教,誰帶去都一樣。」
我又問:「那治療師如果要給父母一些居家的建議,或孩子可以在家做的練習,怎麼辦?阿嬤聽的懂嗎?」
媽媽說:「我們主要是要去上課的,所以才找醫院、又找診所,就算有回家功課,我們也沒有時間帶他做,所以才想多排排課,讓老師教比較快,希望老師教他規矩。」、「而且,我也不知道他在上什麼,就聽人家說哪裡很好排就去了。」
聽到這邊,我完全了解,為何治療會沒有效了,也深深為這孩子惋惜,因為,這不是治療的問題,這是教養的問題,讓孩子就這麼錯過了訓練的關鍵期。於是,我給了父母十點建議:
1.父母才是教規矩的人:
不論孩子有什麼症狀,每個孩子都要教規矩。父母不嚴正的提醒他,孩子就會無限上綱的嘗試,這是家長要教,不是治療師要教。
2.如果家長不配合,老師也束手無策:
不管上什麼課,老師出的回家功課都要練習,更何況是治療課給的建議,更是重要。家長要跟老師配合,如果大人都沒有時間帶著孩子一起做,訓練效果當然大打折扣,一周才訓練幾小時,當然不夠,所以要回家練習,不然下周上課時,之前教的早就都回給老師了。練習,這是家長該重視的事,不是治療師的事。
3.放任跟尊重一線之隔:
過度以小孩意見為主,不是愛,是溺愛。過度的尊重,就是放縱。這類孩子,平常在人家順從他的環境長大,遇到挫折就很容易過不去,情緒再怎麼治療也不會好。這是家長的事,不是治療師的事。
4.孩子不管別人感受,父母要教:
如果不提醒孩子,關心注意環境中別人的存在,想想別人的感受,孩子就會越大越自我,他當然不受團體其他成員的歡迎,再怎麼練社交技巧也沒用,因為,孩子在家裡的環境,是被允許不用管別人。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5.機會教育是隨時隨地:
不要等到孩子闖大禍了,才會出面制止,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前面就可以,為何後面不可以。機會教育的意義是,不應該因為事件大小才處理,不對的事,馬上就要教孩子。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孩子的責任。
6.錯誤的教養,是讓孩子綁架你的起源:
為了不讓孩子有情緒,大人用手機來控制他,不用多久,你就會發現反過來了,孩子被手機控制、大人被孩子控制,還能期待孩子會聽話嗎?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7.陪伴不是浪費時間,是幫助大人了解孩子:
父母要了解孩子上課狀況,這才能幫助自己更了解孩子,陪伴很重要。孩子的心智發展,不能外包給老師、治療師、甚至阿公阿嬤,他是你的孩子,真的的關心是去了解他,而不是賺錢給他上課。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8.教養特殊的孩子,更要清楚溝通原則:
不要把所有的行為問題,都推給症狀,該管就要管,該教就要教,特殊孩子雖然有不一樣的教法,但大人也不能不堅持原則。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9.孩子是透過觀察,決定對大人的態度:
老師是引導孩子學習方法的人,但父母是影響孩子人格發展最深遠的人,雖然大多數孩子都比較聽老師的,但是,父母的一舉一動,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不要養成孩子鑽漏洞的壞習慣,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10.孩子在學,家長也要一起學,不然孩子不會變好:
孩子在治療室有規矩,在教室有規矩,但回到家都沒有規矩,這反而更要父母與師長,一起通力配合,找出孩子的核心問題,絕對不是把孩子往外送,讓更多老師來教就會好。孩子會長大,難道我們希望他們未來,都只聽老師的,不聽父母的嗎?
我深信,要讓孩子進步不難,但家長不配合就很會難。父母不花時間陪伴,執行在家要練習的功課,就算老師再專業,也沒有用。而大人找再多課,花再多的時間及金錢,只是心安,孩子也不會有進步。你說是不是呢?
家長的責任 在 口罩男 Facebook 八卦
今天帶小朋友去餐廳用餐時,附近坐著兩位家長都低著頭在玩手機,完全沒有在管自己的小朋友,除了讓他們在餐廳裡面東奔西跑、大呼小叫之外,甚至還亂摸店家的裝飾藝術品,難道不知道,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嗎?
我自己也有兩個小朋友,我知道,當帶著小朋友出門時,狀況真的會非常多,但這兩位家長有時間玩手機,卻沒時間制止小朋友,讓他們在餐廳裡面跑來跑去,甚至你推我打影響到其他客人,這我就無法接受。
我女兒還是小寶寶的時候,有一次我帶著她搭高鐵回台北,我是對號座的票,但我卻是一路抱著他,站在車廂連結處回台北,為什麼?
因為我以為他會一路睡到台北,結果一上車就不受控的開始哭鬧,我覺得不該因為我女兒個人的因素,而影響到其他人休息或搭車的權益,所以我離開了車廂,選擇站著搭車。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小孩的哭鬧聲
也不是每個人都應該接受小孩的不受控
而做父母的就應該盡量避免讓自己的小孩
造成其他人的困擾,而不是用小孩來當擋箭牌
然後無限上綱製造他人的困擾
我從小就教育我的小朋友說:「爸爸說可以玩的地方,你就給我像匹野馬一樣,用力跑、用力跳,用盡你的生命去享受這個當下,但爸爸說不可以玩的地方,不好意思,你就不能給我亂動、亂摸、亂吵,不然我一定嚴格處罰。」
「因為小孩在外面的行為,就是身為家長的責任。」
不要等到出事情的時候,才再說:「小孩還小不懂事。」
我當然知道小孩還小,但大人可以跟著不懂嗎?
你現在不肯花時間,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什麼叫〝規矩〞,以後就準備花大錢來學習。
小孩亂跑亂跳,不小心撞到端著熱湯的服務生,導致兩個人都受傷了, 新台幣會讓你學會,原來小孩是不能在餐廳奔跑的。
小孩想摸就摸、想碰就碰、喜歡就拿走的個性,不小心把店家的裝飾品弄破不見了,新台幣也會讓你學會,原來不是自己家的東西,是不能亂摸、亂碰的。
尊重小孩的想法跟意見,很好,
但尊重,不代表就是放縱他想幹嘛就幹嘛
如果你不趁早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遲早有一天,
這個社會,就會讓你繳出更多學費,來讓你孩子跟自己
學會什麼叫做,
規矩。
口罩嫂 曾樂兒
家長的責任 在 我是EE媽 我的幸福態度 Youtube 的評價
#請開車家長認真看完這兩分鐘
#非常嚴肅看待這個主題(按右下HD看得更清楚)
台灣法規讓兒童全面使用汽車安全座椅已多年,
並且近年常常有未使用安全座椅而造成遺憾的新聞,
一而再再而三!
近日也連續好幾起相關車禍案例,
使用安全座椅並不是擔心觸犯法規,
而是真的在保護孩子們的生命安全,
保護孩子生命安全!
保護孩子生命安全!
保護孩子生命安全!
家長別再藉口連連,
請讓孩子正確使用安全座椅,好嗎!
相信爸媽們看到車禍新聞也都跟EE媽一樣感到心碎,
所以非常嚴肅的做這篇影片來告訴大家安全座椅的重要性。
如果家裡經濟狀況尚未有能力購買安全座椅,
可以上網搜尋"免費借用安全座椅"找相關資訊,
不要問我哦!請父母自行做功課!
如果必須使用二手安全座椅,
請務必檢視以下幾點:
★確認是否曾經受撞擊與損壞
★確認安全座椅有無超過使用年限(五年)
保護孩子是家長的責任,
不要因為一時心疼、心軟孩子或僥倖心態,
而來冒險甚至造成一輩子的遺憾!
#請所有人務必分享此篇影片給你的親友!
家長的責任 在 HKFEEL Youtube 的評價
網站:http://hk-feel.com/
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feel
家長的責任 在 吳沛憶 Youtube 的評價
在市政總質詢中,首先我談到了社會局 #托育機構評鑑裁罰公開透明 的問題。
針對公開透明,柯市長和社會局長也作了以下承諾:
✅ 評鑑結果全面公開
✅ 稽查結果評估公開
✅ 單一網站整合托育機構評鑑裁罰資訊
✅製作圖像式選單,方便操作
前陣子台北市托嬰中心虐童新聞頻傳,很多爸爸媽媽們自責沒有幫孩子挑個好托育機構。結果我上網一查,發現這根本不是家長的責任,是市府根本沒提供一個好的資訊管道,甚至評鑑內容、稽查結果都沒有公開上網。
在社會局網站上面,不僅很難找到托育機構相關資訊位置,這些資訊也沒有做到便民的整合。
想要看到某家托育機構過去發生過什麼問題,就必須把所有案件一個一個點開,再去看是哪個托育機構、發生什麼事。
另外,如果想要看到托育機構的評鑑結果,我們看得到的只有等第,沒有項目。但比起成績,家長們真正關心的是「#發生了哪些問題」,他們想要知道自己即將把孩子送去什麼地方。
我呼籲市府不僅要公開三年一次評鑑的細節,應該要連平時定期與臨時稽查 的結果也一併公布。就算在稽查後托育機構已經改善,市長既然強調市政透明公開,家長們 #知的權利 就不應該因此打折。
很高興市長與社會局長願意承諾全面公開評鑑結果。也將參考國外案例,提供托育機構單一整合資訊平台。未來,希望稽查結果也能夠跟進、全面公布。
虐童事件不斷,政府應該做好把關的工作。托育機構的管理、稽查、評鑑資訊應全面透明,讓家長能有足夠資訊,真正握有選擇的權利。
#吳沛憶我陪你
#沛憶陪你顧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