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迷 womany ]~一次搞懂十四個心理治療學派(下)
在最後的一篇,我做了所有片單的整理表和比較表。
橫跨11個學派、14部影片,整個學期下來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所有的疾病與症狀都是有功能的。
你之所以會一直遇到爛人、自討苦吃、壞習慣改不掉、甚至是持續憂鬱,都是因為你從這些「看似讓你痛苦」的事情當中,獲得某些好處。
文末有張好棒棒統整表比較各學派對於「自討苦吃」的看法(或許你又會倒吸好幾口氣,所以我們得知看這篇文章可能要自備氧氣筒)。
為什麼我們總是抗拒改變,自討苦吃?下面是我的整理觀點,不過我相信版上有很多前輩,也歡迎提供各種意見,我會再請編輯修正(編輯好忙)。
1.精神分析、客體關係或溝通分析
這是一種疾病的功能性,強迫性重複。你之所以會重複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是因為在潛意識裡面,它帶給你某種快感。可能為了懷念你和照顧者的關係,或是重現你早期依戀關係中的某些經驗。你透過重演過去的悲傷劇本、收集痛苦的點數,去滿足你內心的慾望,換取一個「你看吧!果然是這樣!」的結局。
2.榮格分析
陰影。那些讓你痛苦抗拒又逃不掉的事情,就是你的陰影。每個陰影都有它的功能,也因為這樣,不論你多抗拒,它都會繼續跟隨著你。
3.阿德勒學派、存在主義治療、現實治療
根據虛構的目的論,你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你「選擇」痛苦。選擇之所以帶來焦慮,是因為每個選擇都有其後果,那些看似讓你痛苦的選擇,其實也某種程度上帶給你滿足,可能是習慣、也可能是透過表現憂鬱痛苦,來換取其他人的社會支持。
4.完形治療
未竟之事。那些你一直重複的痛苦行為,其實是因為你沒有好好地去體驗與經歷它,你一直逃跑(碇真嗣:不能逃!不能逃!),但它的能量從未消退,所以每當你遇到類似的情境,還是會「陷下去」,直到你真的睜開眼,出乃面對!
5.認知治療
這是一種「固著的基模」(Schema)。那些重複讓你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有關它的思考。相信這些信念讓你覺得痛苦但是同時又「安心」。你可以念一下這些句子:「反正我就是會被遺忘的」、「我本來就不重要」、「算了啦,反正我這麼糟糕」、「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愛……」。怎麼樣,念完是不是有某種「悲觀的爽感」?你之所以抗拒改變你的信念,是因為改變是未知的,但痛苦是習慣的。
6.家族系統理論
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如果你重複做一些傷害自己或身邊的人的事情,你可以回去看看你的爸媽或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你不過是在重演他們的模式而已。某種程度來看,所謂長大,就是變得越來越像你父母的過程。
7.後現代取向
等等,根本沒有什麼「永遠都在自討苦吃」的人!前面許多學派都在唱衰你,搞得好像每個人的人生大戲都有一個充滿傷痛的故事一樣。可是,凡事都有例外,一定有某些時刻,那些困擾你的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不然你是怎麼「活」到今天的?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背後同時也蘊含著痊癒的韌性與力量。
「電影,是窮人的心理治療。」一個心理師說,裡面大量的隱喻與投射,讓人默默地去看見自己不願意去面對的部份,思考那些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觸碰某些感動、靠近某些柔軟、甚至,讓你想起一些人、一段關係、一片被你遺忘的回憶。
最後謝謝大家連續追蹤好幾天的片單。
你呢?有沒有哪部電影一直住在你心裡?它療癒了你心中哪一塊原本要崩壞的地方?或者,你曾經在哪部片裡,遇見你自己?也歡迎跟我分享「影響你最深的一部電影」!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9885
家族治療學派比較 在 方格正 Facebook 八卦
【給新手治療師的話】最強的學派是?
◆風水輪流轉
剛入行的前幾年,每當遇到同行總是會被問到我是哪個學派的,就好像武林高手相見一樣,讓人不禁想回答「在下詠春格正,師承陳華順」(到底是有多愛葉問),似乎沒入個名門正宗就難登大雅之堂。的確我也還記得剛學習心理治療的時候那種不確定感,真的很需要有個理論學派,最好附帶具體操作方法才能讓人安心。
在我唸大學的時候(咳,好像是上個世紀的事情)非常喜歡認知治療學派,覺得真是明快又有道理,既然一切煩惱均由想法而起,改變了不就好嗎? 後來碩士論文也是與憂鬱症的認知理論有關,其實不只我,最近幾十年來認知學派一直是臨床心理學的顯學,其實也與心理學追求科學化有關。畢竟有效的治療才可以大聲的宣稱「我有效,請給我錢」。在美國付錢的常常是保險公司,是他們來決定給付的金額與次數,前提是該治療法能得到實證研究資料的佐證,所以心理治療流於標準化、方便進行研究的操作手冊也就不奇怪了。
我國的臨床心理學深受美國影響,因此也帶有濃濃的「認知味」,但近年來此風潮開始有所改變,有越來越多的實務工作者大聲疾呼,心理治療並非藥物,裡面有太多細膩複雜的因素,怎麼可能做成像食譜一樣來操作呢? 而就就我身旁聽到的,現在換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派大受歡迎,似乎它們才代表了有深度內涵的治療,至於Rogers的案主中心學派就和Bee Gees合唱團一樣,只活在六零年代模糊的音樂錄影帶裡了。
◆學派無高低,重要的是…?
為了明白最強的是哪個學派,學者們做了多年相關研究,結論是我們無法證實哪個學派優於另一個學派。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即便宣稱使用同一個學派,治療師之間的個別差異還是很大;相反地,無論治療師所信奉的學派為何,有效能的治療師之間的行為表現反而更為相似! 這代表了什麼? 首先,學派並沒有強弱之分,但治療師有。我想起「金山找」到佛山踢館,被葉問打敗後說「今天我北方拳輸給南方拳啦!」,葉問回說:「這不是南方拳或北方拳的問題,是你的問題!」。確實,功夫不分男女好壞,重要的是看誰在打,如此不證自明的道理學者們卻花了好大一番功夫才證實,也讓人不禁莞爾。
再來,有效能的治療師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在這方面研究就給出具體的答案了。共同點在於,他們在短期內就可以與案主形成良好的工作同盟,其中包含了同理對方主觀世界的能力,讓案主感覺被理解與支持,進而得到案主的信任,我想也包含了能看到治療關係中的缺口並適時予以修復。
華人心理治療網提供二十分鐘免費線上諮詢的服務,我一開始接的時候覺得很棘手,別說二十分鐘了,要在單次五十分鐘的諮商要做些什麼都不是容易的事,但過了幾個月後我逐漸明白,其實案主未必要我做什麼,是我給自己的壓力。前不久我收到一個公開回饋,上面寫道「原本對自己的問題癥結像霧裡看花,被一針見血地點出來,令人恍然大悟。諮商師也提供解決方法,覺得很用心」。在短短時間內我做了什麼讓對方感到如此幫助? 其實很簡單,我只是單純聆聽他想說什麼、理解字裡行間的感受,肯定他的努力,並簡單回饋我所看到的議題罷了,相信新手治療師同樣也可以做到。
◆形成自己的治療理論吧
同理就好像練武功的底子,與其說是技巧,倒不如說是種能力,或者是特質更為恰當,需要經年的累積,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有些人原本就善體人意、能感同身受。但也不能因此說治療理論不重要,理論就像是心法,能讓治療師與案主知道治療何去何從,以及遇到困境時能如何面對。好的理論能提供整體的觀點來理解案主與治療,透過得到掌握感,治療師本身的焦慮與不確定感就會大幅改善,在「從打木人樁開始吧」一文中,我們已經談過表現焦慮對諮商所帶來的影響,存在主義說人是需要意義的生物,說白一點,人需要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
我鼓勵新手先不要有門派之見,多多接觸不同的理論與技巧,然後選擇一或兩個比較近似的學派來建立自己的治療理論。在博士班時影響我諮商工作最深的當屬最美麗的歐巴桑—吳麗娟老師。她是我認識對諮商工作最有熱情的人,即便資深如她,年屆退休之際還像個學生一樣認真,接受家族治療的訓練與督導,讓我敬佩不已。她的名言”Real is better than perfect”(提醒我們放下完美主義)、”不管怎樣我一樣愛你”,學生們都能朗朗上口。當時她指派一個讓我們受用無窮的功課 一「形成自己的治療理論」,其中包含了:
1.「人性觀」,也就是認為人的本質是什麼?
2.「發展觀」,人的發展歷程為何? 在什麼條件下發展會出現問題?
3.「治療觀」,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怎麼做才能幫助案主?
4.「改變觀」,當案主改變時,行為上會有那些表現。
與其被動地上五花八門的工作坊,我鼓勵各位不妨試著完成這個功課,先針對有興趣的學派詳加研究,然後闔上書本,靠自己的理解書寫,至少要三千、甚至五千字以上,如此才能說你掌握了該學派的奧義。
有些人給的答案略嫌簡單,例如以案主中心學派來說,在人性觀部分僅回答「人性本善、有向上的力量」,治療觀則寫「無條件地接納與同理」,但這些都只能算是單獨的觀念,而非整合的理論。相信讀了「成為一個人」這本書後便能給出更為整體連貫、詳述的答案。使用哪個學派並非自己說了算,我想到大學時有次上認知心理學的課,同學回答老師的問題時說,「我知道答案,但是我說不太出來」,老師則悠悠地回「如果我無法說出來,那我不會說我知道」。再多的知識總得要自己理解了才算數,因此我鼓勵各位透過主動消納整合,來取代被動學習,如此一來不但這些知識真的變成「自己的」,更重要的,也比較省錢(笑)。
◆ 我的治療理論?
說了這麼多,那我的學派呢? 簡單來說是以「人際歷程心理治療」為主,也就是相信人是群居的存有(being),人際關係對人的性格,包含自我概念、對他人的信任,以及人際關係模式(如何對待他人)息息相關,唯有能和他人維繫親密穩定的關係,人才能真正得到快樂,而治療師的工作在於透過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來協助案主也能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話雖如此,從我的文章中可以發現到我運用了來自不同學派的觀念與技巧。就跟政黨一樣,我們不必把自己賣給某個學派,只要是自己所認同,或是與自己生命相容的理念或哲學均可納為己用。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也是存在、人本、完型、敘事、家族治療、甚至是客體關係的治療師。這並不矛盾,當經驗越豐富,我越來越體會到這些的學派其實是在用不同的語言表達相近的概念。就連我原本所排斥的認知治療,現在諮商時偶爾也會使用其中的技巧,甚至指派「家庭作業」給案主呢。
觸類旁通並不容易,學習總是從模仿開始,隨著生命與工作經驗累積,相信有天你也能不只是「扮演」治療師的角色,而是成為你自己,帶著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與案主相會,並提供些許安慰、幫助與成長。
家族治療學派比較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八卦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摘自新書: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很輕快好讀的一本作品,卻令人反思人生。)
關於孤獨,哲學家同理地說:
會感到孤單寂寞,並不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緣故。當你實際感覺到那些原本圍繞在你身邊的社會、團體還有其他人,竟然將你排除在外時,那才是真正的孤獨。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
如果宇宙中只有一個人的話,恐怕連"孤獨"這種概念都不會產生吧!
只要在某處有某個人,孤獨就注定存在。
關於自卑,哲學家犀利地說:
雖然深受強烈的自卑感所苦,卻沒有勇氣以努力與成長這種健康的手段來補足,也無法忍受"因為A,所以達不到B"這種自卑情結、不能接受"無能為力的自己",如此一來...就會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
我雖然對時尚不是很了解,但是像那種十根手指頭上全都戴上紅寶石或祖母綠戒指的人,與其說美感有問題,不如當成是自卑感的問題或優越情結的表現比較恰當。
--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為什麼人們一直無法改變?
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
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
為什麼現在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
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
當他聽聞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決心前來推翻這種謬論。
這個世界明明複雜混亂,哪裡單純了?
如果幸福真的這麼容易,為什麼他還會過得這麼痛苦?
他們開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與論辯。
年輕人原以為哲學家不過是昧於現實的昏庸老頭,
但是一夜又一夜過去後,年輕人反而陷入沉思:這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哲學家說。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有人想被別人討厭?
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又為什麼非得被別人討厭不可呢?
這個世界,究竟是單純,還是複雜?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出生於維也納,是一位醫師、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並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研究過程也應該以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阿德勒的學說讓心理學從「生物性」轉向「社會性」,對心理學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他更被奉為家族治療的鼻祖。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