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腦洞大開的情境題:假如這個世界只有男廁,而女性希望修法,讓男廁與女廁可以並存,雙方因此產生激烈的論辯——
「守護純潔廁所聯盟」的聲明如下:
1. 「廁所」的定義,就是專門給男性上廁所的地方,如果修法讓女性也可以上廁所,會傷害廣大男性同胞的尊嚴與感情。
2. 我們很尊重女性,如果女性也需要排泄,可以另立專法保護她們排泄的權益,只是她們排泄的地方不可以稱之為「廁所」,必須命名為「更衣室」或「化妝室」。
3. 廁所就是由「小便斗」與「馬桶」組成的,但是女性不能使用小便斗,所以她們使用的那個空間不可以稱為「廁所」,這違反了上帝創造「廁所」的本意。
4. 為什麼只有男性可以上廁所?因為男性尿尿與大便的兩個部位分隔得比較遠,可以杜絕百分之九十九的細菌感染。
5. 男性與女性罹患尿道炎的機率是一比八,所以女性不適合上廁所。如果政府同意建造女廁,等於是在變相鼓勵尿道炎,以後男生也會得尿道炎,她們會拖垮台灣的健保!
6. 如果學校中同時有「男廁」與「女廁」,我的兒子怎麼知道自己該去上男廁或女廁?萬一我兒子想去上女廁怎麼辦?
7. 如果學校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上有「女廁」的存在,那所有男學生都會想要去上「女廁」!
8. 如果學校告訴他們女性也可以上廁所的話,男學生以後就會學女性坐著尿尿,甚至還會嘗試用衛生棉或衛生棉條!
9. 其實,學校根本不需要教學生如何上廁所。因為就算學校教我上完廁所要用衛生紙擦乾淨,但真的想上廁所的時候誰能想到那麼多?所以我小時候每一次上廁所都沒有用衛生紙。每、一、次、喔,每一次上完廁所都、沒、有、用衛生紙擦乾淨喔!
10. 現在的法律是很平等的,男性可以上廁所,女性如果願意打扮成男性的樣子、並且可以站著尿尿的話,她也可以上廁所。我們並沒有杜絕女性上廁所的可能性,所以不必修法。
11. 如果女性也可以上廁所的話,「廁所」這個稱謂就會消失,以後我們都不能說「我要上廁所」,只能說「我要上甲廁」或「我要上乙廁」。你覺得台灣人民可以接受這樣的結果嗎?
12. 如果女性有廁所的話,我們是不是也要幫寵物、家具、摩天輪設立專用的廁所?(感謝網友洪瑄璞提供)
13. 廁所最重要的用途就是排泄,但女性還會在廁所裡面化妝、更衣、處理生理問題、聊八卦,失去了廁所最重要的唯一用途。(感謝網友方智明補充)
14. 如果台灣修法,讓女性也可以上廁所的話,這樣就會有很多國外女性移民來台灣,拖垮台灣的公共設施及健保!
15. 政府應該專心「拚經濟」就好,搞什麼男廁與女廁!
16. 如果女性堅持要上廁所的話,會引起台灣社會的衝突與對立。
17. 不管怎麼樣,我就是認為女性不可以使用廁所,你們可以尊重我的意見嗎?為什麼現在只要不允許女性上廁所,就要被你們霸凌?你們根本就是「女廁霸權」!
18. 反對女性上廁所,這是我的言論自由!
19. 你想一想,如果小男孩跑進一間廁所,結果發現裡面完全沒有小便斗的話,他們的認知會不會混淆?他們會不會懷疑自己不是男生?我希望我的小孩能夠在一個沒有女廁的環境中成長,你們可以尊重我的想法嗎?你們能夠聽見一個爸爸愛護兒子的心聲嗎?
20. 我身邊有 36 個女性朋友,我常常跟她們一起吃飯、上課、看電影,這都是很 OK 的,沒有問題。我很尊重她們,我只是反對她們上廁所而已,這不算是歧視。
21. 如果以後女性也可以上廁所,等於是在變相鼓勵大家生女兒,這樣男性的出生比率一定會下降!一定會亡國滅種!
22. 我們的小孩有權利成長在只有男廁的家庭裡,請不要因為自私的理由,而剝奪下一代的幸福。
23. 噢,我們當然支持女性上廁所,但是她們應該在「更衣室」裡面上廁所。「廁所」專門給男性使用,「更衣室」專門給女性使用,這是完全不構成歧視的。
24. 女性「坐著尿尿」不是天生的,她們是可以被治療、矯正為「站著尿尿」的。(然後會由成功站著尿尿的女性出來發言。)
25. 我們知道女性也會在廁所裡面排泄,但這種事情妳們在檯面下做就好,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罷了;現在妳們要求政府立法,等於是在鼓勵全台灣的女性都可以在廁所裡面排泄,擠壓到男性使用廁所的空間,這我就不能接受了。
26. 本來我也是很支持女性可以上廁所的,但因為你們每天都在宣傳,都在鬧事,而且還一副天經地義、理直氣壯的樣子,看了就令人厭煩,所以我不想支持妳們了。
歡迎各位腦洞大開,繼續補充……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親子天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踏入💗關係相談所💗,一起加溫❤️家庭心關係❤️ 這裡是由鄧惠文醫師和陳品皓心理師聯手主持的關係相談所。 上一集節目中聊了許多與人連結的方法,也示範了與幼兒的情緒覺察練習。但也有許多聽友回饋,家有青少年,不動氣的溝通真的好難! 品皓生動比喻:親子關係就像買賣股票,「有漲有跌」。青少年階段則猶...
家庭衝突定義 在 HOCC Facebook 八卦
詩與胡說2(四)
《跟住「主教」「同志」去旅行》
我承認,最初接受「跟著矛盾去旅行」節目組邀請,很大部分是源自一種黑心的八卦。想看看高皓正到底有幾「耶」,亦真心好奇究竟我和他一同去旅行,會發生什麼荒謬事。同時亦準備了幾個啤酒樽隨時爆他一鑊勁的。
出發前一週約開會,導演組透過助理查問地點時間,問我介不介意去高生的工作室見面,我毫不猶疑秒回:「好!去!」他們當然超讚嘆於我的平易近人和善解人意,但我必須再承認,這個爽快其實也不過是出於另一種自娛(和偏見的)心態:到底人稱高主教的工作室會長怎麼樣?極力期待著有什麼爆笑場面能讓我增廣見聞一下。
結果,到了開會那天,踏入他的工作室,我大失所望。沒有我想像的神壇,沒有一千個信徒在集體祈禱,就只有一個好普通的排練室,和一個貌似幾正常的高皓正。車!搞錯啊!都無嘢好笑嘅!回水啊!
就如高生所說,其實我們以前是認識的。那時我才剛出道沒多久,偶有拍電影,某次接了個客串角色,演一個性感的士司機(滴汗),他是我在油站定期「約會」的情人。現在想起來這電影組還真有種先知的幽默感。
那段時間他還很「正常」,我也很「正常」,就在這麼「正常」的狀況下,當了一年的朋友。後來沒因由下沒聯絡了,然後就開始在網路上看到他發表各種「耶論」,我這邊廂也出櫃了。他變成「高主教」,我變成「同志歌手」何韻詩。在沒有實際衝突的前提下,我們看似各自走到社會上的兩極,變成「必定」是相處不來的兩個「矛盾」人。
選擇愛爾蘭,據節目編劇的說法,是因為這是第一個公投決定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但卻同時也是宗教信仰極濃厚的地方,整體人口大概有八成都信奉基督教。在2015年的同性婚姻公投,62.1%的人投了「yes」,當中16到34歲的比例更高達84%,就算比較保守的年紀層(55歲以上),也有接近5成的支持率。雖然擁有著這麼兩極的價值觀,當地的人民卻可以文明地接受這個公投結果,這當中是不是有什麼可以讓我們學習的?
在香港,但凡基督教的,幾乎都本能地反同志平權,而同志們聽到基督教也會很自然地冒起敵意。這個敵對狀況,放到很多不同價值觀上,政治取態也好、種族也好、兩代關係也好,也經常出現。到底是因為香港普羅大眾對發表意見這回事還很初哥,還是因為我們本來就不擅長於跟別人溝通,以致當有立場上的差異,就不懂如何相處,只能以水火不容的批判角度或把自己封閉起來的方式去面對?但事實是,原來世界是可以不用這樣運作的。
在愛爾蘭(或我及後去的北歐),「政治」這個字,並不是禁忌,也不是哪一群特定人才會觸及的事,而是會被每個家庭放到飯桌上討論的日常。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年輕人們對這些議題的熱衷與成熟。牧羊的Selena一家,又或我及後去的挪威Tone一家,兒女們才十幾二十歲,已能成熟地和爸媽一同討論任何社會大事,儘管意見不合也能心平氣和地討論。這大概就是優質教育和身教的功勞。
這次「矛盾」旅程的進展是有趣的。從還沒有出發我就離奇失聲,對著高皓正完全有口難言,到後來錢包被偷滯留愛爾蘭,他為我瘋狂祈禱。從一開始,我們還是表面客氣非常,暗地裡卻帶著有色眼鏡偷笑對方的行為,到後來,雖然差異仍然存在,但已經發展到可以在對方面前肆無忌憚地開完笑。然後我發現,原來高皓正,撇除他整天要幫我祈禱好鬼煩外,也不過是個很正常的港仔,而且不難相處啊。
我們經常會被外在的各種身份去左右我們對某個人的定義(而往往我們是不認識這些人的),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他跟我不一樣,他就多數不是好人。但其實世界上哪有這麼多完全的好人或完全的壞人?大部份的我們,都不過是不特別神聖但也不特別壞的平常人。我們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信念,但拿走了這些差別,在最底層,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我們的喜怒哀樂,也都大同小異。 「跟著矛盾去旅行」,在節目效果所需的花生外殼背後,其實應該還有更多。確實是個社會實驗,也是某種社會縮影。最鋒利的矛與最堅固的盾,不可能同時存在,何不想想,我們也許也不一定只能選擇當跟矛或當個盾啊?
家庭衝突定義 在 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 Facebook 八卦
(以下是我今年6/17發在渣誌的內參檔案,是只有付費訂戶才看得到的,但事情發展到此,我就摘出來給大眾參考。我想付費訂戶應該也能接受吧?)
問:輔大心理系的事件,你到底是怎麼看呢?
夏林清就是在搞個人崇拜。
我相信有點學養的人文社會領域老師都看出這一點,但就是沒幾個人敢跳出來直說上面這一句。為什麼?因為認識夏林清,因為擔心被她反咬,因為根本不關心受害者的人權。但這些老師並非重點,就先扔下來吧。
從輔大心理系的性侵事件上,可以看得出夏林清在搞個人內聚小團體,或者講得白話點,搞「教派」。就其封閉的組織運作,特有的溝通語言,獨立的價值觀點,以對抗的態度面對主流制度,有點社會學門概念的人,都會想起「新興宗教」。
我不是說整個輔大心理系都是「新興宗教」。就我所知,許多輔大心理的學生或系友對夏林清及其團隊早就充滿批判,這個系不只一種聲音。但反對者人際資源微薄,多是私下唸唸罷了。
夏林清和他的團隊形成一種失控的內陷循環。如果覺得引號的「新興宗教」不好聽,以下就將「夏林清和他的團隊」簡稱「夏教」好了。反正「夏教」可以指「夏林清和他的信徒們」,也可以指「夏林清和他的教學研究工作團隊們」。
「夏教」在這次碰到了危機,因為有學生出來指控說,他們內部的處理性侵流程存在言行不當與效果不彰的問題。不管夏林清自己到底「站上什麼位子」,這「夏教」在此事件上,就是個沒產能的存在。沒產能還好,怕就怕只有負作用。
我沒資格為夏林清的理論代言,不過參考心理學界十方大德的說法,夏派理論原則上就是對現代性的龐大公共制度不滿,改採小團體引導的方式,認為這對當事人有能更多的幫助。
我們或許可以將之視為「團康派」,雖然這樣講可能會讓夏教人馬很不爽,但難道他們不是透過小團體活動想要讓大家心靈更健康嗎?這不就團康?
可惜的是,這團康的效果不好。可能比迎新晚會的效果還不好。這就出大包了,因為它要處理的不是迎接新人,而是性侵案。
回來看我比較熟的倫理議題。這個輔大心理系性侵案,就倫理學的角度來說,要分為兩個事件來看。
第一,是性侵案發生一直到2015年5月底的處理過程,第二,是夏林清在2016年6月回國後發生的一連串事件。
在第一階段,輔大心理系的處理有倫理問題,但問題還不是非常致命。
心理系以夏為主體的老師(就夏教大老)自認其工作團體能對此事產生一些功能。不過最終看來,案主、當事人顯然不太滿意,這就代表其團隊不效率,就結果論的角度來看,當然是個倫理缺陷。
其次,系上發生性侵案件,基本上應該以行政角度處理,但他們卻混合教學過程,這兩種角色其實存在衝突,因為很難解釋為什麼兩個過程混在一起會有正面的道德意義。
結果更好嗎?前一點就提到效果不好了。所以他們是在「實驗」看能否將兩者合一嗎?那道德問題更大了。
我強烈懷疑夏教的老師打算將此個案轉變成為自身的研究材料。田野調查研究必須取得什麼樣程度的參與者同意,我想這應不用我特別說明,正常實驗與研究都要簽一堆同意書的,你去教學醫院掛號也應該有這種經驗。
但夏教真有以符合研究倫理的方式取得同意嗎?還是利用教師或團體權威誘騙或壓迫,或「被自願」?
如果工作小組還包括了研究的部份,那就是行政混教學又混研究,權責一團混亂。教學是教學,行政是行政,研究是研究,雙方的權利義務有合約或法規的規範與保障,不是你說想加就可以自己隨便增加。
當然,夏教可以認為這是他們的風格,但就學術界的普遍標準來講,這就是不合倫理規範。
但我認為到此的倫理責任仍小。為什麼?因為第二階段的包更大。
第二階段,除了夏林清開記者會放砲,他們也把指控的學生都找來,自己在心理系,利用系上資源「開會」。不是公聽會,算是「內聽會」,只有他們系上的人和系友擁有完整發言權。
這問題就大了。學生為什麼要來?因為你是心理系的行政方,可以發公告,利用系上資源?現場想幫性侵受害者講話的,會不會因為台上老師掌握成績評定權而不敢講?
如果你要保持自己「夏教」風格,就不要引進外部的「制度力」,像是開記者會、以系制度來發內部會議要求。這就是一邊批判外面的制度,等到自己出包了,又想引進外面的制度來救自己。
夏教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在這。他們認為自己能解決問題,但發現自己不能解決時,就引進原來自己批判的那些外在力量,然後強迫所有人回歸其設定的位置,接受其內部價值的審判。
這只有「自打臉」三字可以形容。
今天你夏林清開了記者會,就代表你已經和朱生離開小圈圈,來到大世界裡對幹了,但你又把他抓回來自己地盤,用權力逼他照你們訂定的規則玩。像話嗎?你是教師,你會不清楚自己的權威嗎?
這些老師就算在那「內聽會」裡全程跪在地上發言,其權威還是比學生大。
接下來看到一些「話術」的部份。我很驚訝的一點是,我所認知的人文社會學術專業,是要盡量減少華美的辭藻,力求用語準確的。至少哲學學門是如此。但夏教的用語非常花俏,以下我就談幾個我實在看不下去的詞。
「夏教」很喜歡強調他們是一個團隊,夏林清等老師就像「父母」,這個團隊像是個大家庭。有社會哲學課本的,翻一翻就知道採用這種說詞的通常會是什麼團體。
夏林清等大教授怎麼會是父母?他們是老師,是領錢的人,學生交學費,是花錢的人,真正的父母是給子女錢的好唄!夏教會一個月發一萬給新入門的小朋友嗎?
「物質的流動」決定人的根本關係,不是你「親情的流動」。還是「物欲的流動」、「親欲的流動」,夏教徒會聽得懂一點?要人拿錢供養自己,卻又說自己像父母,阿不就新興宗教教主?
還有人說,受害者男友朱生「殺了」夏林清和心理系,「判了死刑」。拜託,看你們頭好壯壯中氣十足還可以開會六七個小時到深夜三點,到底是誰死了?受害者可是被人具體侵害和放倒在地上。
何況心理系根本不是人,不會死,心理系也不是只有你們,換一批人就好。我看最衰的,「被害死」的,搞不好是輔大「臨心系」,因為輔大有兩個心理系,醫學院的那個臨床心理系才比較倒楣吧,搞不好連招生都受到影響。
另外,夏教徒很愛強調「脈絡」,不可以剪他們的片段言論出來分析。這也是老頭子玩專有名詞騙小朋友,一堆小朋友還真到處去要大家別從片段用語判斷夏教老大們,要看「脈絡」。到底什麼叫脈絡?
夏教有自己的價值脈絡,但台灣社會也有一個更大的價值脈絡。一被攻擊,就說我們有自己的脈絡,但要攻擊別人或防禦時,就不用考量別人的脈絡。夏教脈絡這麼神威無敵,是從真主從天上創生的嗎?覺得見到夏林清之前的價值脈絡都是虛無的嗎?
這不就新興宗教?新興宗教總是宣稱其信徒進來前的價值脈絡有問題,然後本教有自身的脈絡,所以外界對我們的行為常會有一堆誤解,所以我們可以幹一堆怪事,但你們外人不可以罵我們呦。
是這樣嗎?
現在大家都處在台灣人的脈絡中,倫理、美學價值都是在這脈絡中。從這更大的、可能有一萬年文化積累的台灣人脈絡來看來看,夏教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還真的蠻接近這古老脈絡所定義的邪惡。
這就是邪惡,用大量花俏專有名詞包裝的邪惡。
唬小朋友就算了,要拿來晃點世界,還是免了吧。我看文字記錄,夏教似乎很在意被罵是白色恐怖,那我也發明一個「周教」的詞彙來替換,就以事件發生地稱之為「聖言樓恐怖」好了。
不只是壓制受害者的恐怖,而是什麼年代了,還在搞這種水準的個人崇拜,這想法真是單純到好恐怖。
(後記: 雖然是三個月前的文章,不過仍然很有實體感。而且經過三個月,某些人還是同個調調,就更有實體感了。)
家庭衝突定義 在 親子天下 Youtube 的評價
歡迎踏入💗關係相談所💗,一起加溫❤️家庭心關係❤️
這裡是由鄧惠文醫師和陳品皓心理師聯手主持的關係相談所。
上一集節目中聊了許多與人連結的方法,也示範了與幼兒的情緒覺察練習。但也有許多聽友回饋,家有青少年,不動氣的溝通真的好難!
品皓生動比喻:親子關係就像買賣股票,「有漲有跌」。青少年階段則猶如「十年長空期」,父母要先「活下來」最重要。一起來聽聽鄧醫師如何讓叛逆小哥開口,品皓對於製造衝突的反向操作建議又是什麼呢?
●關係相談所給青少年父母的悄悄話
「你的存在,就是對青少年最好的安撫。」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展任務,是需要藉由超越父母來定義自我;他們其實是透過跨越父母,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本集重點
1. 每個人的心理階段和需求都不同,可別被性別和年齡的刻板印象框架限制了。創造連結的首要方法是仔細觀察和傾聽,理解他人的「話中有話」。
2. 你家的青少年,是否會嘲笑你身高矮,奚落你體力差?孩子出言不遜的背後,其實是為了從「超越父母」來建立自我能夠獨立的心理需求。
3. 想要降低溝通衝突,不妨先從反向搞清楚: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會讓人「忍不住就想跟你吵架」?為什麼「你+建議」這個句型,很容易惹怒他人?
每天鬆一點!本週「家的心關係」練習,就從「我訊息」開始。
少用「你」,多用「我」!
從這週開始,把我們想要給孩子的批評建議指教,
改用以下三個結構來表達,看看會有什麼神奇的效果!
我+
看到了什麼「狀況」,
給了我什麼「感覺」,
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的「原因」是什麼。
舉例1:我聽到你這麼說,感到滿不舒服的,因為我感覺到不太受尊重。
舉例2:我看到你房間這麼亂,覺得有點生氣,因為我感覺你好像不是很在意自己之前的承諾。
歡迎到許願池告訴關係相談所所長你的困擾,
也分享你的每週練習成果!
歡迎訂閱收聽:https://podcastparentingcw.soci.vip/
節目許願池,歡迎一起來許願:https://reurl.cc/GdK7ov
# 為自己與家人,補給「愛與連結」的維他命
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campaigns/heartseason
#錯過「愛與連結的心理必修課」?錄影課程隨時能複習
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products/2912
📍立刻訂閱親子天下YouTube頻道:https://cplink.co/aokHX5fY
...................................................................
✔ 親子天下官網:https://cplink.co/103epuyo
✔ 親子天下粉專:http://on.fb.me/1Kkng6j
✔ 親子天下Shopping:https://cplink.co/2z71hMR2
✔ 親子天下Shopping 粉專:http://on.fb.me/2dpFvHK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t9B-jJ7Ifo/hqdefault.jpg)
家庭衝突定義 在 hulan Youtube 的評價
民進黨政府鴨霸關掉中天新聞台,引起社會很大的關注,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再次成為焦點人物。他在一次聲援中天的群眾活動中自稱是「誤入叢林的小鬥犬」。他出生於1957年,不年輕了,論經營企業也有45年,絕非「小鬥犬」,但他絕對是一隻鬥犬。這隻鬥犬誤入政治叢林12年,繳了不少學費,但他意志堅定,學習很快,「中天新聞台」也許會消失,但「中天新聞」會挺下去,讓無色理念發光發亮。
蔡衍明是成功的商人,霸氣、率真、講義氣、思考不受框架限制。他出身後火車站富商家庭,父親吃過白色恐怖苦頭,年輕時支持黨外,在台灣賺了第一桶金,90年代到大陸投資設廠,成為第一批西進台商,跟著大陸黃金30年賺了大錢,成為台灣首富之一。台灣人重感情,賺了錢就想投資故鄉,造福鄉親,初期投資飯店餐飲,也賺了錢,經營企業連戰皆捷。
後來因緣際會買電視台,誤打誤撞連帶買了《中國時報》,卻渾然不知「媒體即政治」,闖進政治叢林吃了不少苦頭。入主中時集團,正如他自己所說,只帶了長子進入,其他完全尊重既有班底,初期尚能相安無事。
但《中國時報》有自己的報性與獨特的組織文化,蔡衍明經營企業一路順遂,也有自己的理念和風格,更不懂如何與新聞人溝通相處,大約1年後開始發生文化衝突。
《中國時報》長期與《聯合報》並列兩大報,內容相對較開放,對台灣民主化有貢獻。余紀忠先生文人辦報,輕視組織管理,自己找能人幹才,給最優厚薪水與獎金,重要新聞自己指揮編採,主筆室擺張辦公桌坐鎮指揮。直接領導的風格養成編輯部人人頭角崢嶸的特殊文化,報社充滿自由主義、反權威色彩。
蔡衍明第一次和報社中層以上主管會面,就有人挑戰他的政治立場,詢問未來《中國時報》是什麼顏色?形同要他交代政治立場,已預告遲早難免發生的文化衝突。
他受正統國民黨教育長大,自認為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到大陸拚事業30年,又見證大陸經濟社會神速的進步,更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希望中國富強。但台灣政治環境變了,不再是他成長時那個鼓勵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社會,「親中」成為政治不正確。
大陸應尊重台灣人感情
他認為兩岸和平、合作最有利,台灣不需要敵視大陸,大陸應尊重台灣人的感情,誠懇幫助台灣發展經濟,讓台灣人日子過得更好,兩岸就可以漸漸融一。素樸的「無色」理念,看在反中人士眼中,卻成為「賣台」。他們連結他的政治觀點和在大陸賺錢兩件事,輕率認定「拿共產黨的錢、幫大陸辦事」,卻拿不出任何證據。
他接掌《中國時報》的所有風暴,都源自這二點。第一,頭角崢嶸的《中時》文化和賺錢企業家之間的文化擦撞,一些舊人不服紛紛拂袖而去。而《中國時報》是個大報,動見觀瞻,內部衝突外溢效應,讓討厭在大陸賺錢台商的人抓到機會,加碼攻訐蔡衍明「親中」、「賣台」,加上幾個政治立場鮮明的幹部,離開《中國時報》後,以親歷其境的身分加油添醋提供素材,更讓人百口莫辯。
經過這次中天新聞台關台事件的衝擊,一些真相漸漸浮現。所謂旺旺中國每年領取「補助款」,其實是大陸對企業的獎勵補助,所有中外企業都依法領取,並非獨厚旺旺中國,而旺旺中國和旺中媒體集團是兩家公司,前者是香港上市、大陸營運的公司,後者是台灣媒體集團,同一位董事長,但股東結構不同、法遵不同。
關台風暴過程中,曾有民進黨立委企圖打「國安牌」置中天於死地,在立法院質詢國安局,要求說明旺中集團和大陸是否有不法關係?國安局明確回答,中天換照無關國安問題,NCC主委亦有類似陳述。民進黨完全執政將近5年,蔡衍明有任何不法,老早查清楚了,「紅媒說」可以休矣。
社會大概都認定蔡衍明是統派,其實未必準確,這牽涉到定義問題,什麼是統派?2014年蔡衍明在上海主持《旺報》舉辦的「創富論壇」,在開幕演說中主張,應該用「融一」取代「統一」,先促進兩岸融合為一體再談統一。請注意,這是在大陸的演說,是對北京當局的建言。
兩岸融一可以過好日子
回到台灣,他多次在報社主筆會議進一步說明,「融一」是漫長的過程,大陸要心靈契合、和平統一,就是代表要讓台灣人心甘情願接受統一,何況「統一未必代表統治」。但台灣不能逢中必反,不能追求法理台獨,要讓大陸對統一不感到絕望,善用兩岸融合的進展,讓台灣人日子過得更好,這才是台灣的最佳策略。他倡議「無色覺醒」,簡單說,就是不藍、不綠、不紅,從人民角度思考未來。請問,這是統派嗎?
論媒體老闆介入編輯台,先不談法理爭議,德國歷經多年憲政層次的辯論,最後肯定媒體老闆身為媒體一分子,也有權力分享媒體所擁有的新聞自由。就個人所學所知與實務經驗,全世界、全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恐怕沒有一個媒體老闆不介入編輯台。
再看看眼前各電視新聞台老闆,誰不介入編輯台、介入政治,遑論民進黨政府毫無遮掩介入媒體,甚至操控NCC委員提名,把獨立機關變成手中玩具,不但介入媒體,還進一步剝奪反對方媒體經營者應有的新聞自由,合理嗎?誰更對不起受播大眾?
這隻鬥犬霸氣,但願意溝通,也能夠溝通,他的見解常常很跳躍,有時超前思考太多,讓人直覺不可思議,深思卻感到有道理,有助突破思想框架。
蔡衍明常說「碎碎念是最好的管理方法」,他表達很直接,不習慣的人容易受不了。但他主持會議從來沒有會議紀錄,也不追辦,幹部各自心領神會,微信群組更多是屬於「盍各言爾志」的性質。
這才是真實的蔡衍明。
(作者戎撫天為中國時報總主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05XRSRC2rE/hqdefault.jpg)
家庭衝突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評價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1Usyu9y-UU/hqdefault.jpg)